成名后的张三丰,对曾经接纳过自己的少林寺始终保持了一份香火之情,这实际上也正是金庸对《大公报》的情感态度。
  但《明报》对中立和公正的追求与《大公报》的左派立场之间的矛盾冲突,却无法避免。1962年中国内地的难民大量逃到香港,形成「难民潮」,《明报》大量报道新闻、同情难民、批评内地政府、支持香港警察的做法,就曾引起左翼报纸的不满。而1963年底,针对内地领导人提出的「不要裤子也要核子」的说法,《明报》发表《宁要裤子,不要核子》的社评,更引起了《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晶报》、《商报》、《正午报》等香港左翼报纸的批评围攻
  针对如潮的批评攻击,1964年11月27日至12月22日,金庸以「《明报》编辑部」的名义,每天都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包括《敬请〈大公报〉指教和答复》以及就核子与裤子、人民公社、一中一台、要不要民主自由、修正主义、要不要收回俄占地、中国内地是否应向外国输出粮食、是否应该援助外国、党的领导与体育运动……等一系列问题,与《大公报》等左翼报纸展开了全面笔战。后来陈毅、廖承志等指示《大公报》停战,笔战结束。《明报》笔战的最后一篇文章,题为《有什么不对,请原谅!》强调讨论问题要讲道理,而不要恶意人身攻击。
  《明报》与《大公报》等左翼报纸的论战,成了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明报》的发行量,从论战开始前的平均每天62,075份,到1964年12月10日提高到70,516份,超出了《大公报》和《文汇报》的发行量。从此之后,《明报》正式迈入香港大报之林,金庸也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界巨擘。

金庸既是作家,亦曾是香港报界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小知识

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屹立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