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5日,香港版《大公报》正式复刊。
  由于缺少一名英文翻译,香港《大公报》要求上海本部紧急调人前往。原定另外一人,但此李先生家中有事无法马上离开,报社征求查良镛本人的意见后,决定将他调往香港编辑部,继续担任国际电讯翻译。
  查良镛奉命当月紧急南下香港,由于匆忙,也缺乏经验,身上竟没有带一分港币。还是飞机邻座上的《国民日报》社长潘公弼借给了他10元港币,这才解决了到香港之后的交通费。此次「南来白手少年行」(金庸诗句)遂成美好记忆。
  1950年,查良镛曾一度离开香港,应国际法专家梅汝璈先生之数次电邀,到北京新中国外交部谋职,主事者告诉他,外交部是一个特殊机构,政治要求高,建议他先到革命大学学习,或到人民外交学会工作一段时间,争取加入共产党,然后再考虑进入外交部。经过深思熟虑,最后还是决定放弃这一目标,回到香港去继续工作。
  1951年4月26日,他的父亲查枢卿以「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罪名被家乡新政权处决。后来,海宁县人民政府正式予以平反,说是「错案」,并向查氏家人公开道歉,但那是数十年后的事了。
  南下香港,成为查良镛一生中的一次关键性的机遇。若当年没有应承调动,或是后来回到内地找到了工作,其命运必然是完全两样。至少,就绝不可能自己创办《明报》,也绝不可能有让全世界亿万华人如痴如醉的金庸武侠小说。

南下香港的机遇,成为查良镛一生的转折点。图为2006年香港书展,金庸在会上与读者对谈。(图片提供:香港贸易发展局)

流亡与磨难
成功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