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众神之眷顾

《中国武将列传》,作者:田中芳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宋关于北方的攻略即使出大军都依然败退,而仅能成为防战的一方。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努力的,就是杨氏的一族。

  穆桂英这个人本来是山贼首领的女儿。杨业的孙子,也就是一个叫做杨宗保的美少年,他在战场之上与穆桂英相会。结果穆桂英便说:好!那我就把他拿下了!而在出击之中将之俘虏带回自己的山寨中。接下来就逼迫杨宗保:怎样?你就和我结婚吧!于是两人就这样结婚,而使得穆桂英也成为杨家将的一员,日后亦大为活跃。除了是历史上的人物同时,她也是虚构世界中的超级女英雄。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女将军,首先就一定会提到穆桂英的名字,她就是这样的有名人物。其后,穆桂英还曾有抱着婴儿突破敌阵的事迹,不光是武力高强,同时还能够指挥军事,相当地努力。

  对了,第六十六位杨业的太太佘赛花也是一位有名的女将军。不好意思,故事又要倒回去了。话说在杨业为契丹所俘,壮烈牺牲之后,带领杨氏一族的就是这个人,她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即使年过百岁,还是能够带着其子孙征战沙场,关于这个部份,在历史上也较难以考证,而多是些稗官野史。

  总之,杨氏一族依序出现了几位了不起的女性,以英语来说,就是“YangLadyGenerals”的标题最为人所知,说到“LadyGenerals”的话,那可是非常响亮而了不起的说法。在故事的最后,还有着女将军们齐结出阵的场面。当然,这也成为中国和香港电视连续剧的题材,众多女主角——就如同日本赤穗浪士四十七人的女性版一般——同时登场的华丽场面,确实是让人想目睹。

  而在这之中也有着许多的故事,大多都成了京剧的题材。前一阵子,在东京天王洲剧场上演的京剧中,也将《杨家将演义》内的一则故事搬上舞台。其戏码就是“四郎探母”,此外,其它有名的故事亦不胜枚举。

  在宋这样的一个时代,经济和文化方面可说是极度地繁荣,不过就像之前提过的,在领土方面实在是狭小了许多。惟就算如此,依然是日本的十倍以上。此时期在中国的周边各民族也都非常地活跃,北边为契丹族的辽,西边则是党项族的西夏。这也是井上靖所写的《敦煌》的时代。

  杨氏一族就在北抗契丹、西抵西夏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不少偏离史实的奇幻故事。总而言之,这些都是民众对于他们的赞赏。而其中的穆桂英更成了中国历史上女将军的首位代表,因而被我选人九十九人的名单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是第六十九位的狄青。这个人在正史之中被称为宋朝武功最高强的名将。那是在仁宗皇帝的时代。像这样才能出众的人,自然会是小说中的主角,狄青也正是《万花楼演义》的主角。他本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庶民,但在小说之中则说他出生贵族,不过,我想这毕竟还是虚构的。

  虽然他是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兵一路到将军而出仕的人,但当其居于下位之时,也曾和其他人一样为了防止逃兵而在额上被刺青。据说这个刺青一直到他成为将军时都还一直留在身上。通常,他都只穿着锁甲而不戴头盔,散乱着头发立于阵头向敌阵突击,非常地勇敢。不过,光是勇敢并不见得能够当上大将军,还是必须要能够有优秀的用兵方式才行。他在四年之间曾参加过二十五次的大型战役,留下了曾受敌人八次箭矢所伤的记录。

  他在各地建立了许多的功勋之后,当上了这个时代称之为枢密使的职位。一般来说,中国的国防大臣以前叫做兵部尚书,而这个枢密使的职位却是比兵部尚书更高,也就是担当军事宰相般的极高地位。狄青这个人乃是从小兵一直升到枢密使的,这在宋这个重文轻武的朝代中,枢密使一职由武将来出任可是建国当初怎么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像这种大部份都是文官才能达到的地位,却由一个从基层升上的人担任,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只不过他本人似乎对于在朝延之中担任这样的一个军事宰相非常地不能适应,总是想着要上战场。此外,这个人对待部下也十分地公正,能够和部下同甘共苦,让官兵愿意舍命为其战斗。

  再来看看他的上司: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位当时的重臣。他们虽然身为文官,但也通于军事,是相当有名的人物,而狄青也就是被这两人所提拔的。

  狄青这个人物在《杨家将演义》之中也有出场,但却是个不好的角色,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杨家将等人数年皆为国尽忠,但却一直没有获得朝廷善意的回应,而狄青在此是以朝廷的代理人之身份出现,理所当然不会是个好角色。

  不过,从《杨家将演义》和《万花楼演义》两本书来看,宋朝最盛时期的两大英雄大致还是勾勒得出来,如果光是偏重一方的话,我想还是会失之偏颇的。说到《万花楼演义》,其实万花楼乃是欺虐狄青的都城高官所建的一座非常雄伟的建筑物,此书就是以此为舞台,由狄青与恶党所共同演出的故事。

  狄青可说是仁宗皇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武将,而此时文官的代表则为包拯。这个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超级英雄,虽然和名将传并没有关系,但我想还是有一提的必要。

  仁宗皇帝本身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一位相当受到欢迎的皇帝,这个人在身世上有个相当大的秘密,不过真要说起来可就有些长了。

  而为了要帮助这位仁宗皇帝,从天升降下了两位神仙,一位是文曲星的包拯,而另一位就是武曲星的狄青。在《万花楼演义》有着关于狄青的描写,而包拯方面则有所谓的《七侠五义》。这本又叫做《包公案》,其中的主角正是包拯。所谓的公案,指的就是案件的仲裁记录,而包拯这个人正是一位名留历史的判案专家,绰号包青天。会被称为青天,也就是青天白日的青天,就是表示其光明正大的人格。在香港、台湾也都曾做过以《包青天》为题的电视连续剧。要和日本做比较的话,大概就是像大同越前、或是水户黄门之类代表体制正义的英雄。关于他的小说,在日本倒是可以阅读井上?美子小姐的《桃花源奇谭》,这并不是井上小姐的随意创作,而是真有其传闻的。同样地,关于狄青,在日本也有一篇短篇的小说,作者同样是井上小姐。这方面可说是井上?美子的专门,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品外,连《七侠五义》都是由她所翻译的。由于《包公案》一书乃是由数个短篇所集结而成的,我倒是还没有全部看完。此外,我也在期待有一天她能够把《万花楼演义》也给翻译出来。

  以前曾有一部中港合作的电影《秦俑战士》在日本上映。大意是说,一位仕奉秦始皇的剑士,一直被深埋在地下二千年之久,而到了一九三○年代的西安——也就是以前的长安,突然复活以惩戒恶人的故事。虽然蛮有趣的,不过当这名剑士复活的时候,一九三○年代的女主角曾经问过他:既然你睡了二千年,那你知不知道这期间历史上的人物呢?其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包拯和岳飞等人。

  在我与陈老师的对谈之中也曾经提过,我认为乱世的超级英雄如果要说是岳飞的话,那么和平时代的超级英雄,应该就非包拯莫属了!也许有些日本人会感到愤慨,为什么不是三国志里头的英雄呢?

  关于这一点嘛,之后才会正式介绍的岳飞乃是排在第七十一位出场。当时宋朝对中国的百姓来说,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因此光是从能够成为小说题材的故事看来,就有《飞龙传》、《杨家将演义》、《万花楼演义》、《包公案》及《七侠五义》,以至于之后的《水浒传》等,而这些小说也都一一成为京剧的题材。也因此,若以京剧的基本论点来看,宋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趣的时代。这当然也是一种极端的看法,不过,要比较出那一个朝代才是最有趣的这件事,本身就不具有什么意义。

  在第六十九位的狄青和第七○位的宗泽之间,时间相差约有百年之久,而这正是《水浒传》的时代。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上的繁荣、百姓生活水准的提升,这些都在宋朝全部实现。举例来说,像是料理用的石炭,就是在这时候开始普及的。石炭的火力大,能够提供高热,因此也使得中华料理的种类和味道在此时跃升。另外,在城内,也能有一定限度的夜间通行自由。虽然仍有一些矛盾和缺陷,但从整体看来确实可说是个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也因为这样,后世的民众也对于这时代出现的超级英雄乐观其成。

  同时,还有另一个天才般的人物,这个人叫做沈括,他以当官的身份在财政、外交,以及治水等各方面都有着良好的政绩。而在科学家的身份上,他则研究化石和地层,是世界上首位发现时代不同地质及气象亦会有所发化的人,较李奥纳多。达文西早了四百年。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这样的繁荣后来突然被硬生生地打断,原因其实要从随着契丹族的辽国开始衰败,新兴的金国出现谈起。

  刚才也曾经说过,宋虽致力于北方领土的收复,惟均为辽所败,因此便不得不放弃。在表面上虽然是与辽维持着良好的关系,但仍却心有不甘,所以当金在远的更北方出现的时候,宋便与金达同盟,提出了共同夹击辽的策略。这就是在《水浒传》中担任恶官的童贯等人所提的。童贯虽是一名宦官,但是身材高大,胡须虽不浓密,却依稀可见,他就是这样一名看来很有活力的人。

  在这样的策略下,如果配合得当,当然可以用夹击作战的方式一举灭辽,然而事实上,宋军却为辽所败,而金军则几乎靠一己之力大败辽国。

  于是,这下在宋与金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诡异了。本来与金结盟,对宋来说应该是有益的,实则不然。基本上,宋与金结盟,为的就是要收复为辽所夺的北方领土,然而事实上,金在将辽灭亡了之后,是以实力取得这块土地的,因此宋实在是没有立场要求金国归还。而且若是要论武力的话,宋实在无法获胜,于是就策划阴谋,鼓动辽的余党在金叛乱。这件事为金所察知,对他们来说,这当然是该死的背信行为,因此就对宋发动了攻击。

  在这之间当然会有着各式各样的政治工作以及外交交涉、调停等行动,然而由于宋朝用了太多的小手段,因此金这方面就决定不再继续交涉,而准备以实力加以降服,开始大举进军,一举破坏了宋的和平与繁荣。结果,宋的首都开封被占领,刚刚才即位的钦宗皇帝、以及其父亲,也就是刚刚才退位的徽宗,两人就一同被俘虏到遥远的北方荒野。

  这么一来,朝廷就不再存在,官兵们也不能做些什么,而开始有了义勇军的编成。在黄河流域渐为金军所占领的状态下,慌张逃亡的人大抵上依着八百年前西晋灭亡时同样的路线开始往南方逃,一一渡过了长江。其中,好不容易渡过长江的钦宗之弟便即位成为高宗皇帝,总算保住了宋王朝的命脉。在历史上,此一时期叫做南宋,首都置于杭州。

  就这样,在黄河与长江之间成了无政府状态,而在其中努力的,就是第七○位的宗泽。

  这个名叫宗泽的人是个通过科举考试的文官,一直在各地担任知事一职。虽然他在各地均因善政而深受民众仰慕,但却一直未能受中央政府重用,尽管年岁增长却一直未能出仕。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担任了开封留守一职。其重点就在于高宗即位后,朝廷已经南迁,们又不能说就这样放弃北方,因此就把所有的责任交给宗泽,把他给推上了前线。

  金军在俘虏了徽宗和钦宗、离开开封之后,宗泽便趁机进入并加以守备。金军虽回头意图再度攻陷开封,却被宗泽挡了下来。他不光是守护开封而已,还召集全国的义勇军加以整编,意图渡过黄河收复北方的失土。这个人的所作所为虽然不为中央政府所接受,但在百姓之间却极受欢迎,同时亦深受义勇军将士们的敬爱,因此义勇军不断集结,甚至达到数十万之众。宋泽将之整编完成,正待渡过黄河之际,由于不能任意行动,因此他便派使者往南向朝廷请求出兵的许可。然而这时逃到南方去的高宗却派人将使者暗杀掉,没有给予任何的回应。

  为什么如此呢?从高宗的立场来看,宗泽的势力太大,集结了数十万的义勇军,如果他拥兵自立的话怎么办?结果,宗泽提出了十数次的出兵许可却都遭到漠视。其实,如果宗泽真的是朝廷所怀疑的那种野心分子的话,那他根本就不需要得到什么朝廷的许可,靠自己的实力就可以任意行动了。只不过他确实是一个十分认真而正直的人,这种事他是绝对做不出来的。在数次派出使者均被漠视之后,宗泽已经老去,随着事态的绝望而卧病在床。

  这是西元一一二八年七月的事情,他在病床上意识不清地大喊着:“渡过黄河。”之后就过世了,享年七十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乃是与诸葛孔明死于五丈原并称的著名场面,只不过日本人不太知道罢了。

  这时在宗泽所集结的义勇军之中,有着第七十一位的岳飞,也有第七十二位的韩世忠;只是在宗泽过世之后,他们也无可奈何,惟有领军回朝。而也就因为如此,宋就永远失去了收复黄河以北领土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七十一位的岳飞、中国历史上最高强、伟大的民族英雄出现了。岳飞当然也有当过小说中的主角,这本书就叫做《岳飞传》,不过,这本书原先的标题乃是《说岳全传》,完整的说法则是《说岳全传通俗演义》。在此,就依俗叫它《岳飞传》吧!

  以前我也曾经写过,当我在中国大陆、番港、台湾等地旅行之际,都一定会向当地人询问:对你们而言,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应该是谁呢?关于这个问题,大概百分之百都会提到岳飞。其次再根据各地的民情,像是台湾会回答郑成功。而诸葛孔明的名字,如果我这边不提的话,也许就根本不会提到也说不定。

  有副中国大陆所出的“中国历代名将扑克”,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一一列在扑克牌的花样之上,其中最强的一张,也就是鬼牌,上面的图案就是岳飞。诸葛孔明则是方块七,我本来以为是红心七的,在其它的地方可能有写错过,实际上应该是方块七才对。总之至少数字是对了,就请大家原谅我这小小的错误吧!

  接下来,不好意思要顺便作个宣传,这本《岳飞传》即将由我田中芳树来进行编译,大概明年会出书,如果到时大家能读到的话,那我就很庆幸了。

  岳飞这个人物出生于贫穷的家庭之中——也有人说本来并不贫困,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总之不是个有钱人就是了。他自少年时期开始习武,并且参加了武举也就是武官的考试,而后在一面讨伐山贼,一面呼应宗泽的过程中成为义勇军的一员,在大混乱之际来到开封。当时的岳飞只有二十五岁左右,在与宗泽相遇时几乎可说是一个无名小卒,而宗泽在见到岳飞之后,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觉就想教给他许多兵法上的知识,然而岳飞却加以拒绝,他认为与其学了许多理论上的东西,还不如能够临机应变来得重要。一般来说,碰到这样的人应该都会觉得这小子很自大才是,但是宗泽却认为他有他的道理,还任命他为士官,当宗泽死后离开开封之际,岳飞就以前线武将的身份继续和持续南下的金兵抗衡。

  是以从中国所出关于历代名将的评价来看,常会有称其为抗金名将的情形,其重点就在于岳飞是持续抵抗金兵侵略的名将,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了。包括第七十一位的岳飞、第七十二位的韩世忠、以及吴?、吴?、刘?等这些人在内,在历史的虚实之间还是有着落差存在,但光是与侵略中国的北方民族作战这一点上来看,就足以称为英雄了。毕竟他们抵抗了如怒涛一般南下的金军,进而守住中国人的疆土、自尊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再谈到第七十二位的韩世忠。这个人一开始也是位无名小卒。当动摇宋朝的方腊之乱开始时,韩世忠便加人了讨伐军,并建立了将叛乱之首方腊俘虏的大功。然而这分功劳却为其上官所霸占,所以韩世忠并未因此事而受到任何的赏赐。

  这场方腊之乱在《水浒传》之中也有记载。说到这方腊之乱的叛乱军到底有多强呢?在《水浒传》中登场的梁山泊义贼一百零八人在此亦加入了讨伐军,而其中的三分之二皆尽于此战中丧生,强度可见一斑。至于在《水浒传》中最后捕得方腊的乃是花和尚鲁智深,韩世忠无论在史实、还是在虚构的小说中,功劳皆为他人所抢,应该算是蛮不幸的吧!

  韩世忠本为西北边境出身,在方腊之乱时来到长江的下游,也就是所谓的江南一带,在当地与梁红玉相遇。在列表上所见的括弧,注解的就是他的妻子梁红玉。

  梁红玉当时在某个城镇之中是个有名的艺伎,不但生得好看,而且气度风格均佳,表演可说是样样在行,韩世忠对她一见钟情。不过,倒并不是在相遇之后两人就在一起的,当时的韩世忠不过是一名地位卑下的士兵,因此他也在等着自己日后的出仕。总之,他们两人后来结婚了。结婚之后,这位文武兼备的奇女子梁红玉从此就在战场上帮助韩世忠而有着非凡的表现。当然,这些故事后来也被改编为京剧,此外,在《岳飞传》中亦有出场。

  在当时,所谓的军队,有许多都不再只是由政府所组成,而是由许多的义勇军出身、由义勇军之间所推举的首领来带领其部下所形成的一种佣兵集团。也因此,初期的南宋军队可视为是这种佣兵集团的综合体。

  而也因为这样的关系,不管是岳飞还是韩世忠,他们都不只要指挥军队,同时还必须要负责养这二万、三万的兵才行。在这种时候,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进行掠夺,大部分的将军就是利用这样的手段来养活他们的部下,不过这些被称为抗金名将的人物却不这么做。岳飞、韩世忠,他们都没有进行掠夺,最多只是接收从敌人手中所夺得的东西。就这样,在岳飞及韩世忠的手下就集结了许多极具个性的将军,后来,岳飞的军团被称为岳家军,而韩世忠这一方则被称为韩家军。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既然有所谓的抗金名将,那么在金国的这一方又是如何呢?采取攻势的金国当然也有不少的名将,其代表则为第七十三位的宗弼。这是他的汉名,本来的名字是兀术,也被称为四太子,意即为金太祖的第四个王子。

  这个人还有一位兄长宗望,被称为二太子,虽然也是位以用兵神速而闻名的勇将,可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过世了。宗望是位热心的佛教信徒,行事也有不少温和之处,还曾一度想要让徽宗和钦宗回国,不过在此事尚未实现之前他就死了。

  宗弼曾数度率军出征,而南宋方面只好迎击,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年之久。这个宗弼虽然身为名将,但倒不是因为他常胜的缘故,他也吃过败仗,不只曾败给岳飞,也一样曾为韩世忠和吴?所败。

  光从表面上来看,宗弼当然是败得很惨,但是他只有一个人,而南宋这一方面却是同时有多位将军与之对抗。也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留下了不少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举例来说,像是韩世忠与宗弼之间最有名的战役就被称为黄天荡之战。当时宗弼率领了十万大军南下,越过了长江,准备一举将高宗俘虏,使南宋灭亡。听到消息的高宗便乘船逃往海上。本来宗弼是想要继续追捕的,可是后来却因为补给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就是因为韩世忠的出击截断了金军的后勤补给之故。

  当时韩世忠掌军八千,相对于宗弼的十万大军,竟能够争取四十日以上的缓冲优势。在经过了数度的战斗之后,把宗弼逼回了长江的岸边。正当宗弼想要乘船渡河的时候,长江上又有韩世忠的船队杀到,形成了水面上的激战。这时,梁红玉便乘上船,咚咚地敲着大鼓,以其鼓声指挥全军,算是此战役中最有名的场面。这一段故事不但被改编成为京剧,连电影中都曾经登场过。

  这场战役的结果使得宗弼的军队着实吃了败仗,也使得金军不得不在无法渡过长江的情况下退兵。

  在此有个重点,那就是当时宋的船只,如渡长江的轮船,就是先进的外轮船(在船体的两侧有着两个外轮,而连结到船的内部,以机械来加以动作)。根据当时的记录,这已经是用人力来转动辘轱,使船能够在水土产生如在平原之上策马前进速度的船只了。至于其大小,则已有四层到五层的构造,可说是数百吨级的巨船。

  宗弼就有这样的船只。当然,这不是由他所作的,而是将宋朝之内的所有船只集结而成。

  另一方面,在韩世忠这边,由于外轮船几乎全都落入了宗弼的手中,因此就只剩下帆船,只得走走停停地对宗弼进行追击。某一天,江上平静无风,韩世忠的帆船完全无法动弹,宗弼看准了这一点,便乘着外轮船想要强行突破。韩世忠由于船无法行动,只能待其靠近。对金来说,拥有能够自由行动的外轮船自然是压倒性地有利,因此方能成功地突围。

  而在吴?和吴?——两人乃是兄弟——这方面,其大破宗弼之役称做和尚原之战。由于此地地形之故,宋军将金兵引入了山间,使其进入惟一的山径之后,再从四周的崖上加以攻击,并且将其切断,一路追赶到谷底,大致的经过就是如此。宗弼在吃了败仗后也只能逃,当差点被追兵追上时,听说他还切除髭须改变容貌以便脱逃。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之中也被引用,而写成了曹操被马超追杀时切除髭须逃走的故事。

  在这之间,岳飞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一度还差点夺回首都开封,只可惜后来失败。不过,由于他的功勋较韩世忠、吴氏兄弟来得更大,因此高宗还曾赐给他亲笔所写“精忠岳飞”的军旗。

  岳飞这个人在背上有着刺青,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似乎是偏向右翼的,不过这毕竟是八百年前的事情。根据《岳飞传》上的记述,这个精忠报国的刺青,乃是由其老母亲手所刺。当时,像是《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也有不少人身上有着刺青,因此可推论当时刺青应该是一件蛮流行的事情。

  在这些抗金英雄们的努力下,金国一直没有办法征服中国,就在对立呈现胶着状态之际,出现了一个叫做秦桧的人物。

  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恶人。当然,在《岳飞传》中也是个恶人角色——宗弼在《岳飞传》中当然也是敌人的角色,但就算身为敌人且有多次的失败的经历,不过在书中仍有其扶养敌将遗孤的故事。而在秦桧这方面,则是个完全无可救药的恶人角色。在某种意味上,与一开始就是敌人的人物比起来,背叛者还是来得更令人憎恶吧?

  这个叫做秦桧的,一开始是以俘虏的身份被扣留在金国,不久之后,其族人都被放了回来,并佯称是在被俘虏的时候将看守的金兵杀死才逃回来的。然而却连下人都能够一起带回,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起疑,因此一开始便有秦桧是金国间谍的说法。

  不过,由于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因此他很快又再受到高宗重用,并开始高唱和平论。其主张也就是说,当金不断地攻击而来时,就算再努力抵抗,终究是没有办法长久下去,同时又不可能一举北上收复全国的失土,因此就只有和平一途。而实际上,由于南宋在财政的状况上也非常地吃紧,因此和平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秦桧握得了朝廷的实权之后,就开始推动他的和平策略。当然,这时的另一方就成了反对派,而岳飞就是这反对派的急先锋。

  秦桧为了要和金能够进行和平交涉,就一定要对这个持反对意见的岳飞有所行动才行,于是他就将岳飞以谋反的罪名打入狱中,在拷问之后便将他杀死。当岳飞在受拷问时,由于这是天大的冤罪,因此他怎么样都不肯认罪,于是秦桧就让岳飞拿着笔、押着他的手命其写下自白书,因而留下了岳飞在墙上写下“天日昭昭”的故事。意思就是说自己乃是无辜遭陷,老天爷会明白他所受的冤屈。

  最后,秦桧命令部下在狱中将岳飞杀死。除了绞杀的说法外,也有下毒一说。不管如何,在岳飞死后,岳飞的军队也遭到解散,甚至连岳飞的养子及其心腹等人也都一同为其所杀害。

  此时的秦桧,其权力之大,再也无人敢违抗,只有韩世忠例外,他生气地跑到秦桧的面前,质问他有关岳飞谋反的证据何在。

  秦桧本来还想辩解,但在其一一追问之下实在是答不出来,最后就只说出三个字“莫须有”。倒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也许可能会有的意思。

  这一点让韩世忠更为光火,大叫道:竟然连个证据都没有,而只是“也许可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就将岳飞杀死是吗?然而,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再为岳飞做些什么了。至于这时的高宗皇帝则是装做不知情,让韩世忠也感到非常地厌恶,因此便自朝中引退了。

  引退之后的韩世忠在杭州的近郊,西湖的湖边建了一间小屋,然后就在那儿度过了他的晚年。他总是让随侍拿着酒壶,自己带着根钓竿,然后就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在湖边钓鱼。就算有客人来访,他也绝不谈到有关军事的话题。他在西湖边的小屋叫做翠微亭,听说是因为以前岳飞曾说过翠微一地的风景十分优美,因此便以此为名。光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韩世忠的心情了。

  就这样子,杀了岳飞的秦桧与金国之间达成了停战的协议。至于和平的条件,就是宋必须对金称臣,每年还必须奉上为数庞大的银两,说明白一点就是讲和的代价,此外还要割让边境地带的领土等等。

  刚才也曾经提到过的和尚原这个地名,此乃宋军确保战力的据地之一,然而像这样的地方也被割让给了金军。因为这件事,在朝中也有所非议,只是在岳飞被杀,而其他的反对派也一一遭到放逐或被打入牢中之后,就再也没有反对声浪了。之后,秦桧就因促成和平的功劳而居于高位,并握有实权。

  从整体上看来,秦桧乃是利用和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从这个所谓的和平之中,秦桧可说是没有任何的损失。即使是被金俘虏而被带到北方去的钦宗就这样在被幽闭之下死于异地,即使像岳飞这种在不久之后,岳飞恢复了名声,百姓们更在岳飞的庙前立超了秦桧的塑像。他的形象以锁缚住,并遭到任由参拜岳飞的人吐口水的下场。

  不论如何,宋终究是得到了和平,于是便致力于经济的开发。也曾有高宗皇帝自行下诏繁盛海上贸易的说法。在商业和农业的发展下,成为一个丰饶国家。从这一点看来,秦桧的和平策略从政策上来看是没有错的。只是在实行之前,把无辜的人以谋反的污名加以处死则不应该的。然而就算有这样的看法,以当时的秦桧来说,大概也很明白自己会被人怎么说吧!他除了压迫、暗杀反对派之外,还篡改历史书,这正是想要隐瞒自己所做所为的举动。在谈和成立之后,来到南宋的金国使者,还曾经以贵国为了国家竟然愿意杀死重要的将军一事拿来消遣,表示连从金国的立场来看,也都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岳飞在被杀的时候不过三十多岁,十分悲壮地走向他的末日,而成就了现实上的和平。所有人都感觉到这所谓的和平乃是由岳飞的血所换来的,因此不久之后,岳飞便成了民族英雄的象征。从名将的条件看来,他在爱护部下以及不为害民众等方面皆合格,再加上他也是个调兵遣将的高手,要拿日本史来比较的话,他大概可以跟源义经和真田幸村所综合起来的悲剧英雄相提并论吧!

  在日本,以前一说到岳飞也都称其为忠臣,全身充满忠义之名将,只是在中日战争开打之后,由于岳飞乃是抵抗外国侵略的象征,以日本的情况来说实在不宜,因此才开始说岳飞的坏话。当时外务省(译注:日本的外交部)的职员就提出了“支那(指中国)应向秦桧学习”的论文。其重点就在于要与日本缔结和平。然而其根本上的错误,就在于秦桧乃是一个滥杀无辜而出卖国家,并独享乐华富贵的极恶之人,因此就算当时中国方面想与日本缔结和平盟约,也绝不愿将自己比做秦桧,更不用说学习了!也因此,日本政府打错了如意算盘,倒不是说大家不愿和平。

  之后,南宋在确保了丰饶的江南之后,一取得和平,在经济上便开始急速地发展。

  至于宗弼,则以其金国最有力的皇族身份,在日后仍领导着金国的政治与军事,直到他安然度过晚年——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奇怪,但大致上就是这样的感觉。

  其后,两个国家之间维持了约二十年左右的和平,著名的《白蛇传》就是以这个时代背景为舞台的神话故社。也就是在和平成立之后,杭州日益繁荣的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既然有所谓的抗金名将,那么在金国的这一方又是如何呢?采取攻势的金国当然也有不少的名将,其代表则为第七十三位的宗弼。这是他的汉名,本来的名字是兀术,也被称为四太子,意即为金太祖的第四个王子。

  这个人还有一位兄长宗望,被称为二太子,虽然也是位以用兵神速而闻名的勇将,可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过世了。宗望是位热心的佛教信徒,行事也有不少温和之处,还曾一度想要让徽宗和钦宗回国,不过在此事尚未实现之前他就死了。

  宗弼曾数度率军出征,而南宋方面只好迎击,这样的情形持续了数年之久。这个宗弼虽然身为名将,但倒不是因为他常胜的缘故,他也吃过败仗,不只曾败给岳飞,也一样曾为韩世忠和吴?所败。

  光从表面上来看,宗弼当然是败得很惨,但是他只有一个人,而南宋这一方面却是同时有多位将军与之对抗。也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留下了不少历史上有名的战役。

  举例来说,像是韩世忠与宗弼之间最有名的战役就被称为黄天荡之战。当时宗弼率领了十万大军南下,越过了长江,准备一举将高宗俘虏,使南宋灭亡。听到消息的高宗便乘船逃往海上。本来宗弼是想要继续追捕的,可是后来却因为补给的问题而不得不放弃,而造成这样结果的,就是因为韩世忠的出击截断了金军的后勤补给之故。

  当时韩世忠掌军八千,相对于宗弼的十万大军,竟能够争取四十日以上的缓冲优势。在经过了数度的战斗之后,把宗弼逼回了长江的岸边。正当宗弼想要乘船渡河的时候,长江上又有韩世忠的船队杀到,形成了水面上的激战。这时,梁红玉便乘上船,咚咚地敲着大鼓,以其鼓声指挥全军,算是此战役中最有名的场面。这一段故事不但被改编成为京剧,连电影中都曾经登场过。

  这场战役的结果使得宗弼的军队着实吃了败仗,也使得金军不得不在无法渡过长江的情况下退兵。

  在此有个重点,那就是当时宋的船只,如渡长江的轮船,就是先进的外轮船(在船体的两侧有着两个外轮,而连结到船的内部,以机械来加以动作)。根据当时的记录,这已经是用人力来转动辘轱,使船能够在水土产生如在平原之上策马前进速度的船只了。至于其大小,则已有四层到五层的构造,可说是数百吨级的巨船。

  宗弼就有这样的船只。当然,这不是由他所作的,而是将宋朝之内的所有船只集结而成。

  另一方面,在韩世忠这边,由于外轮船几乎全都落入了宗弼的手中,因此就只剩下帆船,只得走走停停地对宗弼进行追击。某一天,江上平静无风,韩世忠的帆船完全无法动弹,宗弼看准了这一点,便乘着外轮船想要强行突破。韩世忠由于船无法行动,只能待其靠近。对金来说,拥有能够自由行动的外轮船自然是压倒性地有利,因此方能成功地突围。

  而在吴?和吴?——两人乃是兄弟——这方面,其大破宗弼之役称做和尚原之战。由于此地地形之故,宋军将金兵引入了山间,使其进入惟一的山径之后,再从四周的崖上加以攻击,并且将其切断,一路追赶到谷底,大致的经过就是如此。宗弼在吃了败仗后也只能逃,当差点被追兵追上时,听说他还切除髭须改变容貌以便脱逃。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之中也被引用,而写成了曹操被马超追杀时切除髭须逃走的故事。

  在这之间,岳飞也建立了不少的武功,一度还差点夺回首都开封,只可惜后来失败。不过,由于他的功勋较韩世忠、吴氏兄弟来得更大,因此高宗还曾赐给他亲笔所写“精忠岳飞”的军旗。

  岳飞这个人在背上有着刺青,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似乎是偏向右翼的,不过这毕竟是八百年前的事情。根据《岳飞传》上的记述,这个精忠报国的刺青,乃是由其老母亲手所刺。当时,像是《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也有不少人身上有着刺青,因此可推论当时刺青应该是一件蛮流行的事情。

  在这些抗金英雄们的努力下,金国一直没有办法征服中国,就在对立呈现胶着状态之际,出现了一个叫做秦桧的人物。

  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恶人。当然,在《岳飞传》中也是个恶人角色——宗弼在《岳飞传》中当然也是敌人的角色,但就算身为敌人且有多次的失败的经历,不过在书中仍有其扶养敌将遗孤的故事。而在秦桧这方面,则是个完全无可救药的恶人角色。在某种意味上,与一开始就是敌人的人物比起来,背叛者还是来得更令人憎恶吧?

  这个叫做秦桧的,一开始是以俘虏的身份被扣留在金国,不久之后,其族人都被放了回来,并佯称是在被俘虏的时候将看守的金兵杀死才逃回来的。然而却连下人都能够一起带回,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起疑,因此一开始便有秦桧是金国间谍的说法。

  不过,由于他是非常有能力的一个人,因此他很快又再受到高宗重用,并开始高唱和平论。其主张也就是说,当金不断地攻击而来时,就算再努力抵抗,终究是没有办法长久下去,同时又不可能一举北上收复全国的失土,因此就只有和平一途。而实际上,由于南宋在财政的状况上也非常地吃紧,因此和平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秦桧握得了朝廷的实权之后,就开始推动他的和平策略。当然,这时的另一方就成了反对派,而岳飞就是这反对派的急先锋。

  秦桧为了要和金能够进行和平交涉,就一定要对这个持反对意见的岳飞有所行动才行,于是他就将岳飞以谋反的罪名打入狱中,在拷问之后便将他杀死。当岳飞在受拷问时,由于这是天大的冤罪,因此他怎么样都不肯认罪,于是秦桧就让岳飞拿着笔、押着他的手命其写下自白书,因而留下了岳飞在墙上写下“天日昭昭”的故事。意思就是说自己乃是无辜遭陷,老天爷会明白他所受的冤屈。

  最后,秦桧命令部下在狱中将岳飞杀死。除了绞杀的说法外,也有下毒一说。不管如何,在岳飞死后,岳飞的军队也遭到解散,甚至连岳飞的养子及其心腹等人也都一同为其所杀害。

  此时的秦桧,其权力之大,再也无人敢违抗,只有韩世忠例外,他生气地跑到秦桧的面前,质问他有关岳飞谋反的证据何在。

  秦桧本来还想辩解,但在其一一追问之下实在是答不出来,最后就只说出三个字“莫须有”。倒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也许可能会有的意思。

  这一点让韩世忠更为光火,大叫道:竟然连个证据都没有,而只是“也许可能会有”这样的一句话就将岳飞杀死是吗?然而,除此之外也没有办法再为岳飞做些什么了。至于这时的高宗皇帝则是装做不知情,让韩世忠也感到非常地厌恶,因此便自朝中引退了。

  引退之后的韩世忠在杭州的近郊,西湖的湖边建了一间小屋,然后就在那儿度过了他的晚年。他总是让随侍拿着酒壶,自己带着根钓竿,然后就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在湖边钓鱼。就算有客人来访,他也绝不谈到有关军事的话题。他在西湖边的小屋叫做翠微亭,听说是因为以前岳飞曾说过翠微一地的风景十分优美,因此便以此为名。光从这一点来看,就知道韩世忠的心情了。

  就这样子,杀了岳飞的秦桧与金国之间达成了停战的协议。至于和平的条件,就是宋必须对金称臣,每年还必须奉上为数庞大的银两,说明白一点就是讲和的代价,此外还要割让边境地带的领土等等。

  刚才也曾经提到过的和尚原这个地名,此乃宋军确保战力的据地之一,然而像这样的地方也被割让给了金军。因为这件事,在朝中也有所非议,只是在岳飞被杀,而其他的反对派也一一遭到放逐或被打入牢中之后,就再也没有反对声浪了。之后,秦桧就因促成和平的功劳而居于高位,并握有实权。

  从整体上看来,秦桧乃是利用和平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从这个所谓的和平之中,秦桧可说是没有任何的损失。即使是被金俘虏而被带到北方去的钦宗就这样在被幽闭之下死于异地,即使像岳飞这种在不久之后,岳飞恢复了名声,百姓们更在岳飞的庙前立超了秦桧的塑像。他的形象以锁缚住,并遭到任由参拜岳飞的人吐口水的下场。

  不论如何,宋终究是得到了和平,于是便致力于经济的开发。也曾有高宗皇帝自行下诏繁盛海上贸易的说法。在商业和农业的发展下,成为一个丰饶国家。从这一点看来,秦桧的和平策略从政策上来看是没有错的。只是在实行之前,把无辜的人以谋反的污名加以处死则不应该的。然而就算有这样的看法,以当时的秦桧来说,大概也很明白自己会被人怎么说吧!他除了压迫、暗杀反对派之外,还篡改历史书,这正是想要隐瞒自己所做所为的举动。在谈和成立之后,来到南宋的金国使者,还曾经以贵国为了国家竟然愿意杀死重要的将军一事拿来消遣,表示连从金国的立场来看,也都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岳飞在被杀的时候不过三十多岁,十分悲壮地走向他的末日,而成就了现实上的和平。所有人都感觉到这所谓的和平乃是由岳飞的血所换来的,因此不久之后,岳飞便成了民族英雄的象征。从名将的条件看来,他在爱护部下以及不为害民众等方面皆合格,再加上他也是个调兵遣将的高手,要拿日本史来比较的话,他大概可以跟源义经和真田幸村所综合起来的悲剧英雄相提并论吧!

  在日本,以前一说到岳飞也都称其为忠臣,全身充满忠义之名将,只是在中日战争开打之后,由于岳飞乃是抵抗外国侵略的象征,以日本的情况来说实在不宜,因此才开始说岳飞的坏话。当时外务省(译注:日本的外交部)的职员就提出了“支那(指中国)应向秦桧学习”的论文。其重点就在于要与日本缔结和平。然而其根本上的错误,就在于秦桧乃是一个滥杀无辜而出卖国家,并独享乐华富贵的极恶之人,因此就算当时中国方面想与日本缔结和平盟约,也绝不愿将自己比做秦桧,更不用说学习了!也因此,日本政府打错了如意算盘,倒不是说大家不愿和平。

  之后,南宋在确保了丰饶的江南之后,一取得和平,在经济上便开始急速地发展。

  至于宗弼,则以其金国最有力的皇族身份,在日后仍领导着金国的政治与军事,直到他安然度过晚年——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奇怪,但大致上就是这样的感觉。

  其后,两个国家之间维持了约二十年左右的和平,著名的《白蛇传》就是以这个时代背景为舞台的神话故社。也就是在和平成立之后,杭州日益繁荣的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方面,金却没有这么顺利,这是因为北边蒙古部族兴起的关系。根据气象学者的说法,在十三世纪时,随着地球寒化的结果,蒙古平原逐渐变成不毛之地,而以前一直各自分裂为政的蒙古部族,也不得不开始统一。总之,我相信是在许多的原因之下,出现了这名叫铁木真的人,并统一全蒙古而成为成吉思汗。

  在此,有一个很荒谬的说法,那是自古从日本流传下来的,说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提出这说法的人简直是妄想,根本不足采信。其实,成吉思汗的家系十分清楚完整,当然,以游牧民族来说,有关于其出生年份可能并不十分真确,但至少父母的名字是十分清楚的。

  源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说法,基本上就是要把日本给并进大陆的历史之中,追根究,其实就是“蒙古人是不可能征服世界的,有如此伟业的一定是日本人”这类的奇怪思想。首先,正如刚才所言,成吉思汗的家系清楚而完整,不论是父母的名字,还是兄弟的名字,都可以清楚查得,根本没有源义经可以插入的空间。其次,从义经的战法和成吉思汗的战法来看,也是完全不同的,我在前面时也曾经提到过,其重点就在于骑马的集体战策略,这点与义经的战法完全无关。

  接下来,根据那些主张成吉思汗就是义经之说的人所言,成吉思汗以竹叶龙胆纹为旗,与源氏的旗印相同(关于这一点,海音寺潮五郎先生斩钉截铁地说了“NO”)。也就是说源氏也有一些流派有所谓的竹叶龙胆纹旗,而成吉思汗的纹章和由村上天皇所分出的村上源氏的纹章十分相近。不过义经乃是由清和天皇所分出的清和源氏之流派,为什么他非得要那么可悲地使用村上源氏的旗印不可呢?这就是最好的证据了。如此一来,之前的说法自然不成立,只是这样的论证并不广为人知,因此才造成了许多人的困惑。

  而最为可笑的,则是那种写超自然神秘文章的杂志所提出之说法。上面说成吉思汗在与人谈话的时候,他的会话记录乃是用汉字所写成的。根据那些相信成吉思汗乃是源义经的人所说“既然成吉思汗是蒙古人,那为什么不使用蒙古文字呢?那是因为他是日本人的缘故”。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当然不可能不会读蒙古的文字才对,然而不管成吉思汗是蒙古的贵族还是蒙古的平民,在那当时,他都是不会读蒙古文字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蒙古还没有文字,因此会话的记录当然就只能使用汉字或是维吾尔文字来写。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吉思汗的部份,由于我认为这并不属于中国的历史,而是属于蒙古的历史之故,因此就不再多提下去了。

  至于蒙古南下攻金的想法,则是在成吉思汗的儿子,也就是窝阔台时候的事。那时蒙古就提出了与宋联合夹击金并将之灭亡的计划。大约在一个世纪之前,宋与金合力要灭辽,之后却导致宋受到金压迫的结果,所以这一次,宋就想要与蒙古合力灭金。后来,却也造成了其为蒙古所压迫的后果,关于这一点,从后世来看,总让人有为什么不懂长进的感觉。

  金在此时也派使者来到了宋说:“回想自百年前,我国就与宋缔结条约和平共存,如果我国灭亡的话,那么宋不就会直接受到蒙古的威胁了吗?”然而这样的说词并未被宋所接受。说来当时宋的复仇心很强,因此才会愿意与蒙古合力灭金。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这样,金在两国的夹击之下灭亡了,而在金灭亡之时出现的将军,正是第七十六位的完颜陈和尚。

  从这个人年轻时来看,已是蒙古逐渐强盛,而金逐渐衰弱的状态。由于蒙古在人口的数量之比较少,因此在侵略金的时候,必定会将人俘去,甚至是将整个家族全部抓走,并让其从事手工业或是政务。完颜陈和尚也是在小的时候随家族一同被抓去的,因此便一直住在蒙古。可是随着母亲渐渐老去,便一心要回去故乡。有一天,他在让母亲乘上货车之后,就拉着货车脱逃,途中虽然受到追捕,却在他一面躲避之下走了数百公里,好不容易才回到金的领土。

  之后,完颜陈和尚便加入了军队,与蒙古军展开了战斗。这个人曾两度领着骑兵与蒙古军作战并获得胜利。当时,虽说金在建国之时军力十分强盛,然而在与宋缔结盟约之后,很快地便削弱下去。

  清朝时,赵翼著有一本名为《二十二史札记》的书,这是一本对各朝代的正史加以评论的书籍,在其中就有着“金之兵、强弱不同”一章。金这个国家,在建国时非常地强,然而在亡国之际却非常地弱,因而特别地写了一篇来讨论。不过,虽说已经变弱,然在对蒙古军的作战中也不是没有获胜过,当时这个完颜陈和尚就是以四百个骑兵胜过八千骑的蒙古军,而在正史上留下了数十年不见的好评。

  只是,毕竟金与蒙古之间的国力之间有压倒性的差距,光靠完颜陈和尚一个人再怎么努力,还是没有办法挽回颓势。当钓州这个城池陷落、蒙古军进入城中之时,完颜陈和尚就在大混乱开始之前放弃了抗战,隐居在一间小屋里。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他不想送命所以才躲起来的,当大混乱结束,蒙古军的治安奠定之后他又跑了出来。这时蒙古军的司令官要他报上名字,他说道:“我乃完颜陈和尚,也就是那个曾经二次胜过你们的人。”于是蒙古军的司令官——这在《金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名字,但我猜想应该是史普台,不过因为没有经过精确的比对,因此不能够确定——就问道:“那你为什么又跑了出来?”完颜陈和尚回答说,“我不愿意在乱军之中,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兵士所杀,但自己并非贪生怕死,所以你现在就杀了我吧!”蒙古军的司令官就说:“如果你是完颜陈和尚的话,那你只要愿意投降,就可以获救。”而力劝他出仕于蒙古,但完颜陈和尚却拒绝了。司令官便说道:“那么,让你受一点苦如何呢?”于是便下令折断他的脚骨。而后再问道:“如何?要不要投降呢?”完颜陈和尚还是不从,最后就被杀死了。

  完颜陈和尚乃是金灭亡时期的勇将代表,从他的临终之前来看,会让人觉得怎么不干脆逃走算了,不过,他终究还是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甚于生命的人就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序虽然有此而后颠倒,但我还是要来谈谈在灭金之时,参战中的宋军司令官孟珙,陈舜臣老师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关于当时孟珙的作战表现,其勇敢及巧妙的程度,据说是连蒙古军都很感佩的。

  所以很快地,当后来宋与蒙古之间的盟约破裂,也就是蒙古成为宋北方的威胁,压迫而来之时,孟珙便担任北方的军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几乎都是靠他一个人在独撑大局。

  当金灭亡之时,在金统治下的汉人们,有许多便迁往宋的领土。当时的蒙古军还是十分野蛮的军队,对农民相当地苛刻。而这些逃到南边的人,就由孟珙提供开拓的土地,让他们能够落地生根。

  孟珙这个人,要和日本作此较的话,大概是如向上杉谦信一样风格的人,他除了通晓佛理之外,对易经也有所研究,据说在他发动军队之前还一定会先焚香祝祷。

  另外,于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也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实际上,他也给人善战的感觉,不管是率领水军还是陆军,对抗蒙古军经常获得胜利,使得蒙古因为孟珙的存在而一直没有办法突破边境。像是在江陵之战的时候,蒙古军的阵营位于陆地,夜晚之时,受到了孟珙从水上而来的奇袭。当时的蒙古军建立了二十四座堡垒,却在一夜之间完全失守,真的是非常活跃。其后,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这座城在被蒙古的大军围困的时候,他则率领少数的兵主,自己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而解救了黄州城。

  因为这样的关系,当这个人存在的时候,蒙古军就一直无法南下。一般来说,不管是在蒙古压倒性的兵力方面,还是关于“宋朝弱兵”什么的说法,在这时都是无法成立的。结果,被称为世界最强的蒙古军,光在灭宋这方面就花了四十年。

  孟珙去世是在西元一二四六年的事情,其后,支撑宋朝的梁柱的则是一个叫做赵葵的人。他的父亲赵方、兄长赵范,均是为人所知的北方防卫名将。虽然赵方只是通过科举的文官,但儿子赵葵却一直当上了右丞相,只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是读书人之故,因此在一年之后就离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西元一二五七年时,蒙哥汗终于开始认真并派出了要将宋征服的大军。只是蒙哥汗这个人本身却在出征之中病故,接下来才轮到忽必烈的出场。

  忽必烈的即位,倒不是蒙古全体一致同意的,而应该说是实在是在没有其它的办法之下,最后只好让他冠上了大汗的称号。忽必烈这个人,乃是在蒙古非常理解中国文化的人,因此就蒙古的保守派看来,自然是会害怕蒙古的传统是否会因此而被中国的东西所掩盖,因而对他的评论不佳。惟从反面来看,他却是非常受到蒙古所统治的汉人期待的。

  西元一二六○年,忽必烈即位,一二七一年时改国号为元。这就是元的世祖皇帝的诞生。而世祖这个称号,当然也是死后的称呼。

  自此开始,宋确实感受到了元的压迫,而往灭亡之路前进,惟其间的一二七四年,蒙古发动了攻日的大军,被日本称为元寇。

  关于元寇的事情,我有一些想要提出的,事实上,从以前就有关于元寇的两种极端的看法。一个是战前的看法:当时是暴虐无道的蒙古攻击而来,而日本则是以北条时宗为代表,受神风之助的镰仓武士因此才能够将之完全击破。

  到了战后却变为:忽必烈是不会做出那样乱来的事情的,本来应该能够相互友好,只是北条时宗那个阿呆完全不知道外交是什么,居然把使者给斩了,因此才会有无谓的牺牲。

  我记得NHK之前曾经做过一个相关的节目,当时我也在思考这件事,只是不管如何,对日本来说都没有什么一定的利益就是了。就算忽必烈当时的确是想要与日本友好好了,然而如果接受了:好,那我们就相互友好吧!那是否表示和平就一定会到来呢?其实我觉得也不一定。

  基本上,为什么忽必烈会想要和日本友好呢?日本本来与宋的关系是非常良好的,虽然并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不过在文化上和经济上均是密接而相结合的。像平清盛的政权,还是在不与宋相接触就没有办法维持的情况下,保持密切关系的。还有,听说宋和日本之间在学者及和尚方面也有着诸多的交流。从忽必烈的眼光看来,他的出兵可能只是为了要将日本与宋的关系切断而已。

  再接下来,如果日本接受了忽必烈的请求,两边达成友好协定的话,那么难道到时忽必烈要求日本一同对宋出兵,日本也能够办得到吗?我想不太可能。

  关于这一点到底如何?我发觉到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对这一段历史提出见解,但也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不用功的关系,所以才不知道罢了。总之,根据我个人的想象,元攻击高丽,在高丽降伏之后,便强迫其帮助远征日本。从这一点来看,实在是不能保证这次元不会要求日本对宋。若日本回应了忽必烈的请求,之后被强求要对宋出兵的话,那虽然没有对元作战,但却要代之为与宋作战。若是拒绝的话,那么元是否又会攻击而来呢?

  这些当然都是假设,只是我这么想而已。对日本来说,本来与宋那么友好,自然就不能够一下就反掌与元联合而与宋对立的,因此也就只有拒绝了。

  而在拒绝了之后,元就立刻攻打而来,一般的看法是认为北条时宗的判断过于天真,但我觉得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说起来,中国王朝渡海攻击日本的例子,在之前和之后可说是一遍也没有的。

  不管是在唐的最盛期,或是明的最盛期,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过,就算不认为会受到渡海而来的攻击是普通之事,然而若是说没有预测到就是天真,也实在是很过分。实际上中国的王朝既然位处大陆!自然或多或少会有着膨胀主义的倾向,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像是汉武帝设置乐浪郡,隋炀帝征服高句丽等,这些都是要扩展在陆上的领地。只是,做这种事的帝王,大多会被评为渎武,在评论上绝对是不好的。然而,越过大海出兵这样的想法,在中国的传统中几乎是不存在的。是以,将其国书加以拒绝,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压根就想不到对方会攻击的缘故。

  西元一三七七年,到了明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南方的苏门答腊,当时与苏门答腊对立的爪洼就在途中偷袭将其使者杀死,而激怒了明的朝廷。可是激怒了又怎么样呢?明朝只是把前来的爪哇使者加以流放,然后禁止与爪洼的贸易而已。至于渡海去攻击爪洼一事,则是想都不曾想过。

  所以,虽然说中国的王朝对于渡海攻击上事,并不是绝对没有,不过如果再加上忽必烈本身并不是汉人的这项条件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至于那四百本人所写的历史小说或是假想历史小说中关于唐、宋、明等对于日本领土野心之描述,我想其实应该也只不过是个无理的设定罢了。

  无论如何,元确实是一度攻击而来,却因为神风而不得不退兵。在第一次的远征时,威吓的意味应该大于实质,本来应该是只要稍微给日本尝一点苦头就可以退兵吧。毕竟,正面之敌一南宋尚且存在,因此若对日本派遣个几万的军队,从效率上来看还真是一件蛮愚笨的事。

  第一次对日本的远征是在西元一二七四年。而在到了一二七六年时,第七十八位的伯颜就领军占据了宋的城都,也就是杭州临安府。

  占领的过程不破坏分毫。忽必烈这个人从不好的方面来看是贪欲,而从好的方面来看则是一个对于财政和经济非常关心的人,他实在是不愿意将地上最为繁荣的一个都市加以破坏,希望尽量能够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之下将之取得。

  结果确实也如了他的意。由于在来到此处之前已经经过了无数满是鲜血的战役,因此后来当蒙古军压迫而来时,许多的都市干脆就依次开城投降。另外,忽必烈也曾对伯颜说过——这事之前好像也提过要向曹彬学习一事,也就是不需要流无益的血,而伯颜也遵守了。只是,要不要多流无益的血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对方必须不抵抗才行。是以,对于那些自认为已经不行了而开城投降的城池,当然是就尽量不去动它,而那此会抵抗过的,则给予彻底的破坏。

  在常州之战中,由于守城的宋军曾有过激烈的抵抗,因此当蒙古大军人城的时候就大肆加以屠杀。当然其中也有着要杀一儆百的意味在内,只是事情做得实在是太过残忍。据说当时蒙古军在将城外的农民抓来杀死之后,还将尸体的油脂取出,然后用聚集起来的油脂当做火攻城壁的材料。在听闻了这样的事情之后,其他的城池莫不悚栗,因此才决定尽早降服。

  到了现代,许多研究蒙古的历史学家对于这常州的屠杀事件还是不太愿意多谈,甚至还有叙述蒙古是在几乎没有什么流血冲突就接收了南宋全土的书籍,这实在是贻笑大方。

  对了,伯颜他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百眼”,在发音上是差不多的。

  这时宋的皇帝其实只是个五、六岁的小孩,他的祖母,也就是皇太后握有实际的大权。这个祖母是个很迷信的人,当她召来预言者询问这个国家是否守得住时,这名预言者回答,只要具有百眼的男人不攻来的话,那就没有问题。由于实际上人不可能真的有一百只眼睛,因此这位祖母便很安心,怎知当蒙古军攻来时,竟听闻其总帅就叫做百眼,因此不由得脸色发青,留下了这则传说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杭州开城,形式上宋朝在此时即已灭亡。只是实际上宋尚未全部灭亡就是了。

  有些顽强的抗战派就仕奉了皇帝的年幼兄弟之命,从杭州临安府逃出。这就是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以及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悲壮抵抗的开始。

  至于降服的宋帝,则被一路带往北方,来到了现在的北京谒见忽必烈。忽必烈对于降服的宋帝倒没有给予什么残忍的对待,而是将之列于贵族,供养其后半生。只是,一个曾为皇帝的小孩子必须要在忽必烈的面前行跪礼,说来也真是个悲哀的光景。忽必烈的皇后在看了之后不由得流下眼泪,当忽必烈问道是否是因为可怜这些人的缘故时,皇后的回答出乎意料,答道:听闻人世间无有能够持续千年的王朝,谁知道何时我们的子孙是不是也会变成这个样子呢?让忽必烈也不由得伥然。

  接着,忽必烈对那些顽固的抗战派下令讨伐。只是伯颜在将杭州临安府陷落之后,认为总司令官一职已不再需要,就转回北方去了。

  关于这个伯颜,在美国竟有位作家写了本伯颜在其中登场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名为《黑蔷薇》,作者则叫做威斯坦。内容叙述中世纪的英格同巴士越过丝路而来到了中国,当时正是伯颜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因此关于伯颜,里头也有着那是当时世界一流将军的叙述。

  这本小说曾被搬上大银幕,而且还是好莱坞电影。担任那名骑士主角的演员为泰罗。鲍瓦,而饰演伯颜将军的,则是欧森。威尔兹。以前曾经在电视上放映过一次,我对那个由欧森。威尔兹穿着蒙古的将军服饰,乘着马在水田之上越过的影象,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由于这部电影实在是少见的珍品,因此在我经过一番努力地寻找录影带后依然不可得。我和陈老师之间还有找到带子一定要让他也看一看的约定呢!

  好了,关于第七十七位的张世杰这个人,本来乃是北方出身,后来从军队之中脱走投向宋军,并且当上了将军。

  有些说张世杰坏话的人,骂他是从无赖汉窜出来的下等士官,但他毕竟还是为宋起而作战的人。

  至于忽必烈这边,他之所以不杀文天祥而将之俘虏,乃是想要让他为自己所用之故。当时降服于元军的人很多,当然忽必烈也会将这些人加以采用,然而以他的眼光来看,这些人乃是因为事态对宋不利,因此才降服的,实际上就如皇后所说,当事态对元不利时,那他们便会舍元而去了。所以,反而那些顽强抵抗的人,人格比较值得信赖。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

  特别的是文天祥不但是科举合格,也是以前曾经说过的那种能够得到天子赐字的人,因此忽必烈自会想要让这种人能够出仕于自己。在他的计算下,如果连这种人都愿意跟随自己的话,那么不论是以武力抵抗的人,或是在精神上抵抗的人,大家应该都会降服的。

  然而文天样还是一直顽强地抵抗,并展开了游击战。只是文天样实在是太为正直,在他的心目中也认为别人都应该是如此,是以也曾好几次地遭到背叛。

  他曾一度为元军所俘,幸好后来以计谋逃脱。其后,由于连身份低下的人都对文天样十分尊敬,而不惜生命来跟随他,因此又持续了数年的转战,惟在情势依然不利之下,文天祥再度为元军所俘。

  在陆秀夫这一边,则虽然一度扶立幼小的皇帝,惟他后来却因病而死,所以只有再立其弟卫王赵幕为皇帝,而这也正是宋最后的一位皇帝。

  这个人在海岸乘上船一面辗转往南逃去,一面躲避元军的追击。当时应当是有着拥大船团以逃向海上的想法才是,于是就想前去倚赖蒲寿庚——这个人的名字看来有点奇特,乃是因为其祖先乃是阿拉伯人之故,同时他也是泉州这个港都的支配者。自唐至宋,泉州这个港口已成了仅次于杭州的世界最大贸易港口,从阿拉伯、波斯、印度各地都有不少外国人前来。当然,这个人也是伊斯兰教徒。总之,泉州这个港口是在他的支配之下,拥有着从大船团到水军、陆军等的力量——所以陆秀夫才会想前来投靠他。然而蒲寿庚却看穿了宋朝气数已尽。而且,不只是忽必烈,在蒙古帝国之中,不管是行政官,还是在商业等方面,其实都是非常重用色目人的。在此所谓的色目人,指的就是各种西方的外国人,其中波斯、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徒就占了大半,因此蒲寿庚舍弃宋朝,其实是对他非常有利的。

  是以,当陆秀夫和张世杰来到的时候,泉州的城门是紧闭的,不但不得其门而人,甚至还把他们赶走。至于当时在泉州的城中,早已有数百名趁早脱逃而来的宋代皇族,蒲寿庚也将他们赶尽杀绝,而后就降服于蒙古。在降服于蒙古之时,他的说法指张世杰这个家伙实在非常自大,态度也十分恶劣,让人相当生气,因此才想要归顺于蒙古。不过,我认为这应该是个借口,只是把它归罪到张世杰的头上罢了。至于宋的皇族,反正不是将之俘来交给元军,就是把他们杀死,从这地方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蒲寿庚这个人物的性格。

  总之,在此时,蒙古军就取得了庞大的船团。

  在此,元的大将张弘范——此人是从父亲那一代便出仕于蒙古的汉人,就领着军队追击陆秀夫和张世杰。

  结果,宋朝廷最后停泊船团的地点,就在崖山这个地方。这是个位于现今香港以西大约一百公里左右的岛屿。宋在这儿聚集船团,同时,也让义勇军加入。在崖山这个小岛上,当时共有包括宫女在内约有十万人聚集。

  也因为这样,蒙古军并不能够完全无视于他们的存在。宋已经灭亡了,其残党也必须要加以肃清才行。如果就这么放着不管的话那将会成为其精神上的支柱,而可能会造成各地反蒙古的叛军起义也说不定。张世杰和陆秀夫也是这么想,当反蒙古军一齐蜂拥而至时,他们就要成为其核心的武力,也因此他们必须保存实力,因而没有直接出面迎战。

  在元军方面,则是要以全力来攻击崖山的。在西元一二七九年的正月,蒙古军大举从海上攻向崖山。这时,负责指挥防御的张世杰将幼小皇帝的乘船置于中央,在周围集结巨大的船只,然后再以锁连结成海上的要塞。虽然蒙古军意图攻进,然而却被阻于大船团之壁下,完全无法靠近。即使利用箭矢攻击,也没有办法射人其中。

  对于这种将巨大的船以锁连结的阵仗,一般来说就是要利用火攻,因此蒙古方面便将数百艘小舟上积满薪柴、点上火,然后一齐放出。张世杰料准这一招,早就在最外侧船只的船体外侧涂布了满满的泥,如此一来,火就不会蔓延。另外,当着火的小舟靠近时,他们也准备了非常长的竿子,把小舟——推开。如此一来,乘着潮流的小舟在回头后就反过来往元军的方向靠进,反让元军的数十只船着火,而赶紧弃船。

  张世杰这个人出身北方,本来是习于陆战,据闻对于水战是完全不懂,然而此时他却打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胜仗。

  这时的张弘范也只有自己率领大军将崖山包围。并曾一度派遣张世杰的族人前去劝降,然而张世杰不为所动。他虽然知道如果自己投降的话,将可以得到荣华富贵,只是这事实在是做不得,于是便令其退下。没多久,张弘范就以大舰队将宋军给重重包围,首先断绝了宋军的水路。当宋军在水上的补给中断数日之后,兵士们逐渐衰弱之时,张弘范就发动了总攻击。

  这时,文天祥为张弘范所捕,在张弘范的旗舰之上看着宋灭亡。当时乃是二月天,海面为浓厚的大雾所笼罩,在早就已经无法区分敌我方的状态之下两方开战了。结果,在宋军体力较弱,而张弘范又乘着潮流攻击而来的情况下,末了,宋军终于被迫逼至角落。在当时,占据船只的印记就是将那艘船的帆柱切断,在宋军的帆柱依次倒下之后,元军也步步进逼。

  张世杰看到大势已去,就想用少数的船来突破元军的包围网向外逃出。陆秀夫也是这么想的,只可惜海上要塞乃是位于最内部的地方,因此就算想要逃也会被前方的船所阻。当时周围的船沉的沉、烧的烧,而元军又已迫近,无能为力的陆秀夫惟有背着幼小的皇帝跳海。见到这一幕的残兵败将、以及官吏、宦官、宫女等,也就跟着纷纷投海自尽了。

  这样的结果,造成了海上十万余的尸体漂浮,真的是很凄惨的情况。这件事发生在日本坛之浦之战约略百年之后,造成了坛之浦之战五十倍左右的牺牲,光是想象起来,都能够深觉这是中国史上最悲痛的光景。

  在此时,张世杰好不容易突破了包围逃出,却还没有放弃,一面搜寻着宋皇族的生还者,还准备要东山再起。元这边也发现了这件事,并且了解到张世杰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会投降,或是会放弃的人,因此也努力地搜查他的下落,但是一直都找不着。

  在这之间,张世杰遇到了暴风,船只即将沉没,就在兵士们认为岌岌可危,准备要弃船逃往陆地上之际,张世杰命所有的兵士离开,自己一个人则留在船上,大叫道:如果上天真的要亡宋的话,那就让这艘船翻覆吧!结果,在巨大的风暴吹袭过后,船还是翻覆了,而张世杰应当也死于其中。

  从《十八史略》中的文章来看,“舟覆世杰遂溺宋灭”的短短八个字,可说是充满了悲愁的思绪,中国文字的表现力确实是令人吃惊。而在《宋史》中,则是以“世杰死宋遂灭”来形容。由于张世杰的死,宋就因此而灭亡。在遂灭这两个字之中有着很深的感情。

  《宋史》基本上乃是在元时代中所编撰的东西,而且是元朝皇帝所承认的历史书。在这本历史书中,写着因为张世杰的死而使得宋灭亡。在名义上,宋是于西元一二七六年时出降时被灭的,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说法,则是当时人的想法。

  就这样,张弘范对文天样说,正如你所见,宋已经灭亡了,你也乖乖地放弃,出仕元朝如何?文天祥当然是加以拒绝。于是张弘范也只有将文天祥带回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

  当张弘范从崖山退兵时,还曾在海边的大石头上写下夸耀自己功绩的文字。

  十二个文字一共分为三行,写的是:

  镇军大将

  军张弘范

  于此灭宋

  连张弘范自己也认为是他在这里将宋给灭亡的。因此,一二七六年当时宋帝降服一事,虽说是宋在名义上于此灭亡,但不管是当时的人,或是后世的人看来,都认为宋乃是在一二七九年于崖山灭亡的,我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宋灭亡一事对中国人来说乃是一场悲剧,像是身为宋最后一位皇帝的卫王赵禺就是一位年仅五、六岁的少年,由于这少年的周遭全都没有同年纪的玩伴,所以他的朋友就只有一只鸟,无论何时总要在一起。而当少年皇帝为陆秀夫所背、跃入海中时,见了此一情景的那只鸟,据说还带着笼子一起跌跌飞飞地追在后头号泣,留下了凄美的传说。

  至于文天祥,他被带到今日的北京去与忽必烈会面。带着他去的就是张弘范,由于他个人也对文天祥十分尊敬,因此一路上也都以礼相待。

  接下来开始,就完全地进入元的时代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曹彬

  西元九三二~一○○○年。真定灵寿(今河北省正定县)出身。五代末北宋初期的武将,亦为后周的姻亲。本来仕于后周的世宗,在北宋建国之后即跟随太祖进行对蜀及江南的征讨,立下许多功绩。在太宗的时代也参加对北汉的征讨以及回复燕蓟的作战。在真宗的时代以枢密使的高位病逝。清廉洁白的人品深受历代皇帝的信任,是在宋这个军事力量脆弱的国家之中尽力于平定天下的武人,与汉、唐等时代建国初期武将的类型可说是不太相同的。

  ——《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

  赵匡胤

  西元九二七~九七六年。在位时间为西元九六○~九七六年,为宋的初代皇帝(太祖)。继父亲赵弘殷以来,以武人的身份跟随后周的英主世宗立功而当上近卫军的队长。在世宗以英年之姿去世时,他正因辽入侵的传言而率兵出击于陈桥,并在当地被推荐为皇帝,建国号为宋,是名豪爽的人物。他收拾了五代以来的混乱,并奠定了宋王朝的基础,但同时他也为了要维持宋王朝而将麾下之武将兵权解除,具有考虑周到的英迈之面。只可惜在建立业绩的隆盛时期依然未能取胜于辽,仅能够将辽的南下加以阻止而已。关于他的死有很多的谜团,一说是突然暴毙,但也有为其弟,也就是太宗赵匡义所弑的说法。

  ——《宋史》卷一一三《太祖纪》

  杨业

  ?~四元九八六年。麟州新秦(今陕西省神木)出身。年轻时即精于骑射,出仕于北汉。在北汉为宋所灭后改仕于宋。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后来即有着一旦契丹见到杨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之后也一直于北边对契丹进行备战。可惜最后于监军王?甑那恐葡鲁稣剑?诿挥腥魏沃罱?脑???拢?戮?芏分?┲瘴?醯に???诰?橙?罩?蠖?觥5背?⒆肪科渌酪蚴狈⑾治侍馑?冢?詈蟊憬?蠼?嗣兰巴?甑任首铩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

  耶律休哥

  ?~西元九九八年。征服王朝辽的武将。自第四代穆宗到六代圣宗之间均一直处于第一线上指导辽军。西元九七九年,当北宋的第二代皇帝太宗对辽的南京(现今的北京)进行攻击时,负责救援的他大破宋军。以后也数度南进与宋作战,进出于莫州(位今河北省)。此外,西元九八六年宋的南京攻击之战中亦将其击退。他虽如此地善于军事,然在民政之上亦相当有能,以异民族的身份支配着中国的一部分,可说是征服王朝最初的政治家之材。

  ——《辽史》卷八十三《耶律休哥传》

  穆桂英

  生殁年不详。也有木桂英的写法。在正史上虽然不见其记述,却可说是中国史上女将军、巾帼英雄的代表,几乎可说完全没有不知其名的人。她兼具美貌、武勇、智略、侠气等身为民众眼中英雄的条件,算是在与辽和西夏等异民族国家的持续苦斗之中,宋对于外的象征人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穆桂英大摆迷魂阵”等冠有她名字的故事甚多。

  ——《中国著名女将小传》、《一百仕女图》

  狄青

  西元一○○八~一○五七年。汾州西河(今山西省汾阳县)出身。以一农家之子的身份从兵卒开始,活跃于对西夏间的战争,并得到韩琦及范仲淹等的知遇,于一○五二年时拨擢成为枢密副使。同年,于华南镇压依智商之乱成功。寡言而谨慎,是名在熟虑之后才会行动的武将,能与部下共甘苦,深得部下的信赖,而愿意跟随共同力战,被称为宋朝第一的名将。

  ——《宋史》卷二十《狄青传》

  包拯

  西元一○○○~一○六三年。庐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出身。生来对亲尽孝,在政治上也以清廉之名臣而知名,同时待人和睦,无论政府高官或是贵族都很看重他。一般是以包待制称呼他,在元曲等也以名裁判官的身份登场。于西元一○六一年时当上三司使、枢密副使而坐上政治的中枢,但于翌年过世。以他为主角的故事在各种戏剧上亦博得相当的人气与欢迎,传到日本亦受到喜好,常为其它的故事所取材,像是“大冈政谈”中便可见其影响。——《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

  宗泽

  西元一○五九~一一二八年。浙江省义乌出身。本为文臣官僚,后于金灭北宋,而南宋再兴的时期于军事面上活跃。以使者的身份一面对金,一面救出未被俘至北方的康王再建南宋。于宋室南渡后亦在守护华北之际用心于民政,筑成一大势力,让金都对宗有所忌惮。只是,在主战派支持者稀少之下,还受到对其势力警戒的南宋政府监视,因而功绩无以回报。

  ——《宋史》卷三六○《宗泽传》

  岳飞

  西元一一○三~一一四一年。活跃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当时的武将大半均为在北宋灭亡时期自拥私兵而立,不但不识大字,而且在军团规律统制上亦十分糟糕,然处在其中的岳飞不但教养甚佳,军团规律亦十分严整,相当有名。他的背上刻有“精忠报国”等四个字,在力战之下一时甚至达到是以收复开封之势。其文学造诣以“满江红”而有极高名声,惟同时也成为企求与金达成和议之主和派最高指导者秦桧的眼中钉,最后因其诬告而死于狱中。在秦桧死后,好不容易才回复名誉,并以武鄂王的身份加以祭祀,参拜其位在西湖边之庙与墓地的人们至今络绎不绝。在墓前置放有秦桧等陷害岳飞于罪者的铜像,常会受到民众的唾弃。岳飞在近代也成为许多故事的主角,可说是中国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

  ——《宋史》卷二六五《岳飞传》

  韩世忠

  西元一○八八~一一五一年。陕西省延安出身。虽然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但在十八岁时即加人军中崭露头角。西元一一二七年北宋崩溃之际,他迅疾前往南宋初代皇帝高宗之跟前,翌年并担任高宗南渡时之后阵守护一职。当时即曾在山东省沐阳一地大败金军,之后于一一二九年亦曾对金侵入浙江省的兀术之退路造成威胁而活跃。除尽力于扬子江以南之地域安定外,在一一三三年以后亦以其宣抚使之地位拥有五万之兵力,以及其背后丰富的财源守护淮东一带。一一四一年,因秦桧夺取兵权而隐退,据说就此不再谈论兵事。此外,其妻梁红玉亦随夫出征于战场之上而为世人所熟知。

  ——《宋史》卷三六四《韩世忠传》

  宗弼

  ?~西元一一四八年。金之宗室出身,女真名为兀术。宗弼则为汉名。为金之太祖皇帝的第四子,除活跃于对辽的讨伐之外,之后的一生都在与宋的战争之中渡过。西元一一二八年到一一三○年之间曾追击高宗在江南一带转战。其后亦一面与宋进行作战,一面经营取得的华北,以及努力于对宋的外交交涉之间。金对华北的经营在直接统治之前也曾有过一段傀儡政权的迂回曲折时期,但他一直努力干华北的军事和民政之上。身为金最高之重臣与勇将之身,让宋战战兢兢过一段日子。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

  海陵王

  西元一一二二~一一六一年。姓名为完颜亮,金第四代皇帝。本为皇族出身,而担任表弟——也就是第三代皇帝——熙宗的宰相一职,当熙宗沉溺于酒而梢神衰弱之际趁机发起政变而当上皇帝。当时的金虽然不断地在进行汉化,但他则是非常醉心于中国文化,意图将金代换成为中国王朝般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这样的理想相当地有名。同时他也南下意图灭亡宋朝,以达成统一中国的目标。惟在采石矶一战中败战,而后,在背地又发生契丹人的叛乱,立于穷地的海陵王结果就于扬州为叛乱军所杀。还被第五代的皇帝世宗废为庶人。关于他的事情甚至后来被拿来说成荒淫无道的代名词。

  ——《金史》卷正《海陵纪》

  虞允文

  ?~西元一一七四年。隆州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出身。西元一一五三年时进士及第而历任地方官吏,在秦桧死后登用进入中央政界。他的名望提高乃是在于海陵王南下之时,由于虞允文早就忧虑到这点而能够迅速且无怠地对应,遂于采石矶一战中大破金军。造成海陵王被杀,而再度成立宋、金间和议。当时曾有高唱回复陕西省之对金强行策的论调,惟因不为其所接受而遭左迁。不过,他在兵制改革的进行时,同时也对支撑南宋的官僚多所推荐,使得人事之间变得较为公平。

  ——《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传》

  完颜陈和尚

  西元一一九二~一二三一年。金之武将。西元一二一六之前虽为蒙古所俘,但归国后当上官吏,于地方赴任之后误入狱中,翌年由衷宗加以赦免。于一一二八年蒙古军人之时率领四百骑击破八千骑蒙古军,气势大为提升。接着在倒回谷及卫州之战中又获得胜利,惟终究无法改变金覆亡之势,在一二三二年于三峰山之战败战,逃往钓州之后死去。

  ——《金史》卷一二三《完颜陈和尚传》

  孟珙

  ?~西元一二四六年。襄阳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县)出身。生于武将世家,率领父亲留下的忠顺军于荆襄一带活跃,然这也表示着南宋的武将将所率领的军队私有化的事实。其显著之例即是支配四川的吴氏一族,自建国以来四代握有四川之军权。盂珙在对蒙古以及金的攻击之中建立轰轰烈烈的勇名,同时还以那些为躲战祸而南下的中原人民来增强自己的部队,并为了维持增大后的军团而进行兵、民的屯田工作,确保经济的地盘。另外,他对佛教亦有所关心,有在动员军队之际必定焚香的传说。

  ——《宋史)卷四一二《盂珙传》

  伯颜

  西元一二三六~一二九四年。八怜部族之人。跟随身为夫拉可汗部将的父亲,在西域长大成人,后来在其请求之下直属于世祖忽必烈汗,同时还娶了宰相安顿的妹妹为妻。西元一二六五年成为中书左丞相,以处事果断而为人所知。一二七四年以降,成为对宋作战总司令官,能够完全指挥统率这支由多民族所编成的大军,其实也是倚靠其力量。一二七六年,攻陷了杭州临安府,捕得宋之皇族后凯旋回到大都,因功而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死后并被追封为淮安王。有“兼具将相之才”之评,可说是元初最大的功臣。

  ——《元史》卷一二七《伯颜传》、《新元史》卷一五九《伯颜传》

  张世杰

  ?~西元一二七九年。范阳(今北京)出身。本来跟随出身为金,后降服于蒙古的张柔,但因犯罪而南逃成为南宋的臣下。在吕文德的支配之下转战,因而崭露头角,西元一二七五年进入受到元之攻击下的临安府进行防皮而成名。以后也为南宋而力战,于一二七六年临安府陷落以后,举益王为瑞宗皇帝,一面转战一面南逃。一二七七年时在与之呼应的文天祥等皆败,而端宗亦没的情况之下依然奋战。下二七九年于崖山之决战中虽然失败,然还是脱逃而出准备再战,惟因船遇大风翻覆而亡。

  ——《宋史》卷四五一《张世杰传》

  文天祥

  字宋瑞。西元一二三六~一二八二。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出身。在仅二十岁的年纪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士及第。当蒙古南下之际,迁都论调兴起时,他则始终皆持反对意见,因此曾有一段时间遭到疏远。西元一二七五年,蒙古军来到江南,于文天祥的力战之下曾使其败退。在相继的败战,以及欠缺人才的宋朝中,成绩优异的文天祥自是快速出仕,西元一二七六年,当宋朝降服之际,已爬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统领对蒙古的抵抗,虽于一二七八年时被俘,但一直到宋在崖山完全灭亡之后都不改其气节,还在狱中咏唱“正气歌”等诗表示其反元之气慨。

  ——《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
 楼主| 发表于 2008-3-13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 文 亚细亚的风暴 元时代
田中芳树


  故事进入元的时代,在叙述文天祥的命运之前,在此先对所谓的“正史”做一番整理。

  当查阅《亚细亚历史事典第五册》中“正史”这一项目时,有着如下的说明:

  “中国以纪传体所书写的历史书,相对于编年体或是所谓的别史、杂史。目前受到政府正式承认的,乃是特定的二十五史。”

  所谓的二十五史,就是从《史记》开始,一直到《明史》为止的二十五本史书。关于《清史》的方面,目前似乎还在做资料的搜集整理,因此尚未完成。二十五史全部的书名于本书的册末,主要参考文献的部份有所记载,还请读者参照阅读。在二十五史之中,除去评论不佳的《新元史》,其他的就称为二十四史。如果再除去《旧五代史》的话,则称为二十三史。此外,也有所谓的二十二史或是十七史等的分法。

  正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一样,著写史书最初乃是个人的一大事业。而后到了唐代,在皇帝的敕命下编纂了《晋书》等,这种由多数的专家分担执笔的形式,就让著写史书成了国家的事业。其后,新的王朝负责编纂前代的历史书一事,就成了自己乃是继承正统之王朝的表示。

  也因为这样的状况,自然就会出现一些是否会将有关新王朝的那些不好的话都加以隐瞒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倒没有过度怀疑的必要。像是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对元来说应该都是属于恶人,然而在《宋史》之中却都被善以记载。如果将这此事情加以曲解或是篡改的话,那是一定会被抖出来的,因此还不如用心而实在地写会来得好些。毕竟只要对照多本史书,就能够从各方面了解到一个真正的事实,也能够看清一个人物。另外,由于是由多数的人分担写作,因此在同一本书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相互矛盾的情形,这时也应该要互相对照来加以判断。像这样的努力,乃是自正史中受惠的后世之人所理所当然应该要做的事情。

  我曾想过,如果能够将中国的二十五史全部翻译成日语版的话,那真是应该感谢的一件事情,只是,从各出版社的出版事业上来看,应该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或许这件事情应该交给文部省(译注:日本类似我国教育部的政府机关)来做,只要运用那些拿来救济不良金融机构资金的百分之一就可以了!日本真是一个几乎都不太愿意投资在文化上的国家。

  好了,现在回到文天祥的命运上。在北京,忽必烈曾亲自想要说服文天祥为自己所用,然而文天祥却顽抗不愿意答应,因此就被打入牢中,在酷暑、严寒之中渡过了四年的光阴。由于文天祥一直不愿屈服,最后忽必烈也只有将其处死。在沙暴吹袭的刑场之上,据说文天祥还曾笑言道“我的事终于结束了。”相当地悲壮。

  而那首有名的“正气歌”,则是文天祥于死之前在狱中所作的。

  文天祥这个人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忠臣、义士,可说是中国的民族英雄。这个人的行为能够感动他人,倒不是因为他是个赢家,而是在于他不向强敌屈服,无论受到什么苦都不曾变节、并未因一般的价值观而改变其志向的这一点上。

  那些从以前就对文天样反感的人,便认为根本不需要做无谓的抵抗,还不如赶快投降,就不用再流无谓的血了。他们这些有的没的说法,重点就是在批评文天样乃是个自我膨胀的自恋狂,然而要是文天祥只是这种没用的人的话,那么忽必烈也不会一直想要让文天祥出仕于他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在侮辱文天祥的同时,也侮辱了忽必烈。

  忽必烈深知文天祥这人的价值,因此才会愿意花上数年的时间说服,一直到最后知道不可行了,方才考虑:好吧,那就让你就死吧!

  百姓眼中的英雄如果要说是包拯的话,那么,文天样就可说是士大夫,也就是知识分子阶级的英雄。所谓的忠,本来就是士大夫的德行,和一般的百姓并没有关系。一般的民众只要能够按时纳税、遵守法律就可以了,当朝廷灭亡的时候,要一同殉死的是士大夫。从这一点看来,在中国历代的王朝之中,士大夫为朝廷殉死的数量也是以宋最多。据说光是在最后的崖山一处就有十万人一同赴义,像这样的例子可说是在宋之前之后都不曾见过,而元朝灭亡时,殉死的人总共也不超过十万人。

  由于宋的灭亡,全中国第一次被异民族的王朝统治。在此之前虽然也曾有过像辽或是金这样的国家,或是再更以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然而最多也只不过是中国的北半部,并非整个中国都被纳入异民族的支配之中。从这一层意义看来,大概就可以了解为什么在宋灭亡之时会有十万人以上殉死了,因为宋的灭亡所代表的意义,和其他王朝的灭亡可说是大不相同,是在中国人的记忆之中所残留的最痛苦的一件事。

  关于伯颜这个人,在前面一连串的叙述中似乎已经被遗忘,不过这个人在攻陷杭州临安府的时候不过四十岁,还算是相当地年轻。本来他是忽必烈的弟弟夫拉可汗的部下,除了是名美男子外,也教养丰富、能言善道,让忽必烈一眼见到就喜欢他,还曾经让了自己的席位给他。在名单列表中,其名字下括弧里的“八怜氏族”,就是要与另外一个有相同名字的奸臣伯颜作为区分,而特别写下其出身的。由于蒙古人并没有姓,因此就只好以这样的方式来加以分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7 13:43 , Processed in 0.03208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