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寒雪牵魂箫

《明代散文名篇集粹》(325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州览胜序.(明)唐寅


 
  
  吾党袁臣器[1],少年逸器[2],温然玉映,盖十室之髦懿也[3]。弘治丙辰五月[4],忽翻然理篙楫,北乱杨子,历彭城[5],渐于淮海[6],抵大梁之墟[7],九月未归。乃绘所经历山川陵陆,并冲隘名胜之外,日夕展弄,目游其中。予忝与乡曲[8],得藉访道里[9],宛宛尽出指下[10],盖其知之素而能说之详也。
  予闻丈夫之生,剡蒿体[11],揉柘干[12],以丽别室[13],固欲其远陟遐举,不龌龊牖下也[14]。而愿悫者怀田里[15],没齿不窥闉阇[16],曰:世与我违,甘与菑木委灰同弃[17]。虽有分寸,而人莫之知也,后世因莫之建白也[18]。是余固自展以异,而颓然青袍掩胫[19],驰骜士伍中[20],而身未易自用也。虽然,亦不能久落落于此。
  臣器所从魏地来,今不知广陵有中散之遗声欤[21]?彭城项氏之都也[22],今麋鹿有几头欤?黄河故宣房之基在否欤[25]?大梁墟中有持盂羹为信陵君祭与无也[24]?臣器其为我重陈之,余他日当参验其言。
  
  
  注释:
  [1]党:朋辈。[2]逸器:才具非凡。[3]十室:十户。髦:发中之秀出者,士中之俊彦亦谓之髦。《乐雅》郭璞注:“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懿:美好。此谓乡里之俊彦。《论语.公治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4]弘治丙辰:1496年。[5]彭城:今江苏铜山县,项羽曾都于此。[6]渐:流。《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子流沙。”淮海:淮河与大海。[7]大梁:今河南开封,战国魏都。[8]乡曲:乡里。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少负不羁之行,长无乡曲之誉。”[9]藉:机会。[10]宛宛:回旋曲屈貌。[11]剡(yǎn):削。蒿体:衰惫之体。[12]揉拓(zhè)干:意为锻炼体魄,使之坚韧。柘:木质密致坚韧,可制弓。[13]丽:附著,居住。[14]龌龊:局促。[15]愿悫(què):朴实忠诚。[16]闉阇(yìn bū):曲城,泛指城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阇,有女如荼。”[17]菑(zì)木:枯死之木。《苟子.非相》:“周公之状,身如断菑”。委灰:烧弃之香灰。《文选》陆机《演连珠》:“郁烈之芳,出于委灰;繁会之音,生于绝弦。”刘孝标注:“香以燔质而发芳,絃以特绝而流响。”[18]建白:有所倡议陈述。[19]青袍:贱者之服。[20]骜(ào):纵逸奔驰。[21]广陵散:琴曲名。嵇康字叔夜,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康善鼓琴,因触犯司昭与种会,遭诬害。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今绝矣!”(见《晋书.嵇康传》)。[22]项氏:指项羽,曾都彭城。[23]宣房:即宣房宫。汉武帝时,黄河决于瓠子,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帝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置决河。瓠子既塞,乃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见《史记.河渠书》。[24]大梁墟:《史记.魏公子列传赞》:“吾过大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举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相与赞叹。会试时,敏政以鬻题被劾,事延唐寅,下狱拷问,乃谪为吏,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得放归。筑室桃花坞,日与客醉饮其中。有《六如居士全集》。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修庐山白鹤观记.(明)王思任


 
  
  庐山五老峰前有白鹤观,道士刘混成骑鹤飞升处也。唐高宗敕建此观,而宋学士苏瞻常独游此,观棋有诗。天启乙丑夏[1],山阴王思任来游,携其友沈三贤、陆士慎,徘徊于观之前后,拘池臼之水,烹云雾之茶,摘蔬造饭,薄饮追凉,相与歌呼乐甚。然而欷嘘感叹者继之,盖不胜今昔之俯仰焉。栋宇颓危,门棂不设,饥猪扰案,鸟鼠碎檐,虽长松历涧,依然瑟响,而蒿荆篱豆,迷阳岑莫,亡聊赖甚矣[2]。观主人李元丹乞留一言,以为兴复之藉,而适在浔阳[3],为题白鹤观说以贻。星子令陈巽言倡其事[4],郡教廉陶孔志为纠首以成之。崇祯壬申[5],任复为起部视榷鸠兹[6],而元丹复来,出孝廉手札征记。嗟呼!为兴之故,盖有数存,观不得刘道士不创也,不得苏学士不名也。而予与元丹之意,不得陈使君、陶孝廉等不复也。星渚瘠涩,虽未必能焕隆章灼,而亦称稍稍恢葺矣。然而元丹目尚冲然,腹犹未甚果然也,则请有以广人。

  丹知白鹤之说乎?夫鹤者,九皞之骐骥,性必处阴,行必步斗,非仙人之友,则仙人之仆也。不则其分身而托焉者,不则其相齐州而寄焉也。费祎之楼也[7],介象之庙也[8],茅盈之帐也[9],丁令威之华表也[10],郑弘之射的也[11],浮邱之青田也[12],王乔之缑岭[13],而广成子之石穴也[14],皆鹤也,皆寄也。道士偶一乘之,遂遗云气,入层霄,视伛偻五老之馘项[15],不啻一迹爪其间,岂复知小儿辈复有土木事乎?子瞻聪明绝世,了元以为大愚[16],即骖鸾驾鹤,为不死人,犹属最下一乘。赤壁之游,自谓登仙羽化,而缟衣玄裳者笑谓其乐非真乐[17]。夫何知阖户昼寝之时,谁与棋者?非道士与羽客戏为君子军于流水古松之间,以嬲髯苏也耶[18]?噫嘻!子瞻诚大愚矣。然而子瞻不愚,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胜不过三世诸佛,败不过九天仙子,诸佛仙子与我何有哉!且夫天地之间,有情者俱妄,无情者乃真,是故莫寿于古松流水,而道士与羽客皆短。日长境静,恍惚古初,不闻人声,但闻落子,非禅非玄,髯得之矣。如必从道士起见,则庐山亦匡续以后之名[19],未有续时,此山何所命名?而竟无人来往居处其下与?过而不留,住应无所,此为深于乐山者也。元丹能诗,可与言者,以此记归之。
  
  注释:
  [1]天启乙丑:天启五年(1625)。[2]亡:无。[3]浔阳:今江西九江。[4]星子:星子县,明属江西南康府。[5]崇祯壬申:崇祯五年(1632)。[6]起部:指工总,时王思任为工部主事。视榷:主管专卖之事。鸠兹:古地名,在今安徽芜湖。[7]费祎之楼:费祎,三国蜀人,相传死后登仙,驾黄鹤憩于黄鹤楼。[8]介象之庙:介象,三国吴人。《神仙传》:“介象死,吴先帝思之,以象所住屋为庙,时时往祭之,有白鹤来集坐上也。”[9]茅盈之帐:茅盈,汉代人,隐居句曲山修道,该山因被称为茅山。《神仙传》:“茅君在帐中与人言语,其出入,或发人马,或化为白鹤。“[10]丁令威之化华表:丁令威,参见《重游麻源三谷记》注[11]。[11]郑弘之射的:郑弘,山阴人,字巨君。曾采薪白鹤山,擂鼓遗箭还神人。神人问其所欲,郑弘告以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12]浮邱:即浮邱公,古仙人,著有《相鹤经》。青田:山名,道教三十只洞天之一。[13]王乔之缑岭:王乔,即王子乔,古仙人。《列仙传》云:“王子乔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至其果乘白鹤住山巅,望之不得到。”[14]广成子之石穴:广成子,传说黄帝时人。《墨客挥犀》曰:“崆峒山,广成子修道所,绝壁有石穴,谓之早鹤祠。”[15]五老:指庐山五老峰。馘:脸。[16]了元:宋僧人,号佛印。[17]“赤壁”三句:苏轼游赤壁,作前后二赤壁赋,《前赤壁赋》有“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成仙”之句,《后赤壁赋》有“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之句。[18]嬲:戏弄。髯苏:指苏荔。[19]匡续:即葳裕(一作匡俗)。南朝释慧远《庐山记略》云:“有匡裕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际,……受道于仙人,共游此山,遂托室崖岫,即岩成馆,故时人谓其所止为神仙之庐,因以名山焉。”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明)陈继儒


 
  
  万历甲寅[2],武陵杨公[3],以御史奉命理两浙盐䇲[4],下车武林[5],首揭于忠肃公墓下,叹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6],与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无论谒者伛偻几筵[7],有如公肃仪拥从出入庙中,讵此一丸土[8],能容数百万风车云马乎?”于是捐俸,命仁和令乔君[9],鸠聚工料[10],式增廓之[11],而此祠岿然,遂成湖上伟观。公属陈子碑而记之[12]。
  大抵忠臣为国,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后有豪杰不敢;不惜名,然后有圣贤之闷[13]。黄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万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闷也。昔土木之变[14],裕陵北狩[15],公痛哭抗疏,止南迁之议,召勤王之师。虏拥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谢曰:“赖天地宗社之灵,国有君矣。”此一见《左传》,楚人仗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应之曰:“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执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又一见《廉颇传》,秦王逼赵王会渑池,廉颇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又再见《王旦传》[16],契丹犯边,帝幸澶州[17],旦曰:“十日之内,未有捷报,当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读书得力处也。由前言之,公为宋之目夷;由后言之,公为廉颇、王旦,何也?
  呜呼!茂陵之立而复废[18],废而复立,谁不知之?公之识,岂出王直、李侃、朱英下[19]?又岂出钟同、章纶下[20]?盖公相时度势,有不当言,有不必言者。当裕陵在虏,茂陵在储,拒父则卫辄[21],迎父则宋高[22],战不可,和不可,无一而可为制虏地也:此不当言也。此不当言也。裕陵既返,见济薨,郕王病[23],天人攸归,非裕陵而谁?又非茂陵而谁?明率百官朝请复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若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24],乃变局,非正局,乃劫局,非迟局,乃纵横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诸?”呜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则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诤之而公去之,则南宫之锢[25],后不将烛影斧声乎[26]?东宫之废,后不将宋之德昭乎[27]?公虽欲调郕王之兄弟,而实密护吾君之父子;乃知回銮,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复辟,公功也;复储,亦公功也。人能见所见,而不能见所不见。能见者,豪杰之敢;不见者,圣贤之闷。敢于任死,而闷于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窃尝谓裕陵之返国,高皇帝不杀元顺帝之报也[28]。天生于忠肃以一社稷,高皇帝庙祀余阙之报也[29]。忠肃以谗死,报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乡,亦郭汾阳、李西平等耳[30]。镯镂之剑扬,而胥涛泣;风波之狱构,而岳庙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于墓惨。公至是一腔热血,始真有洒处矣!今湖山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灭,不可胜计。而东西往来于公之庙门者,登故垅,扫枯松,禁樵徼,哭英雄,又非独侍杨公一人而已。特侍御倡俸修墓,毖勒楹宇,垂百年馀,而表章忠贤之典始备,是不可以无记。
  
  
  注释:
  [1]忠肃于公:于谦,明浙江钱塘人,字廷益。永乐十九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后升兵部尚书。英宗正统十四年,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朱祁镇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侍讲徐珵(后改名有贞)等主攻放弃北京南迁。于谦坚决反对,拥立英宗弟朱祁钰为景帝,主军务,击退也先军。景泰元年,也先请和。景泰四年,送还英宗。八年,徐贞、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拥英宗复位,诬陷于谦谋逆,处死。成化年间昭雪,万历年间追谥忠肃。[2]万历甲寅:明神宗成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3]武陵杨公:指杨嗣昌。嗣昌,明湖广陵(今湖南常德)人。万历进士,崇祯十年官至兵部尚书。后因镇压张献忠起义军失败,畏罪自杀。[4]盐䇲:食盐者的户口册籍。[5]武林:即今杭州。[6]伍大夫、兵武穆:伍大夫,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兵武穆,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孝宗时追谥武穆。[7]伛偻:腰背弯曲,此处指鞠躬致敬。[8]讵(jù):岂,表示反问。[9]仁和:地名,今属杭州市。[10]鸠集:聚集。[11]式:语助词,无意义。[12]陈子:作者陈继儒自称。[13]闷:烦忧、愤懣、沉默。[14]土木之变:指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刺军所俘事件。[15]裕陵北狩:明英宗朱祁镇死后丧裕陵,因用裕陵指代英宗。北狩,被俘北上的讳和。[16]王旦:宋大名莘人。了子明。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真宗朝,知枢密院,累官至宰相。在相位十馀年,务行故事,为真宗所信赖。《宋史》有传。[17]帝幸澶州: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军深入宋境,朝廷震动。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定亲征之策,十一月真宗至澶州。[18]茂陵:明景帝朱祁钰死后葬于茂陵,因用以指代其人。[19]王直,字行俭,泰和人。明永乐二年进士。英宗正统八年为吏部尚书。曾力谏英宗亲征。景泰年间,也先求和,力主遣使迎还英宗。李侃,字希正,东安人。明正统七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景泰年间,主张迎还英宗。景泰三年,景帝废原太子朱见深,李侃与朱英一同谏阻。朱英,字时杰,桂阳人。明正统十年进士,授御史。[20]钟同,字世京,吉安永丰人。明景泰二年举进士,次年授御史。景泰三年,景帝废被立为太子的英宗长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四年,朱见济死。钟同上书请复朱见深太子位。不久,礼部郎中章纶复上书请。次年八月,大理少卿廖庄又上书请立朱见深。景帝命将钟同、章纶下狱产。钟同被杖毙,章纶一直被监至英宗复位,始被释放。章纶,字大经,乐清人,正统四年进士。[21]拒父则卫辄:春秋时,卫灵公三十九年,太子蒯聩因与卫灵公夫人南子有仇,欲谋杀南子。卫灵公发觉,蒯聩出奔晋。四十二年夏,卫灵公卒,蒯聩之子辄被立为国君,即卫出公。六月,晋赵简子欲护送蒯聩回国。至边境,卫出公辄发兵击运其父蒯聩。[22]迎父则宋高:指宋高宗赵构谋求从金国迎还宋徽宗、钦宗。[23] 郕王:即明景帝朱祁钰,称帝前为郕王。[24]徐有贞:曹、石夺门之举: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左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伯右都督石亨与宦官曹吉祥等,趁明景帝病重,带领一千卫兵,抢占宫城长安门,同时将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用辇接至奉先殿,拥立其复位。[25]南宫之锢: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病重时,将其弟赵光义如入寝宫,屏退侍者。众人遥见烛影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又闻殿内有斧头剁地声。天将五更,宋太祖赵匡胤崩。后人因以烛影斧声赵光义杀兄夺位之疑案。[26]宋之德昭:指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四年,亲征灭北汉,接着却又败于契丹,因而对平灭北汉的有功将士未予封赏。赵德昭认为这样不妥。太宗怒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他们不迟!”赵德昭因而畏惧自杀。[27]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28]余阙:元代庐州人,字廷心。先世唐兀人,居河西武威。元统进士,累官监察御史。至正十三年(1353)出守安庆,任都元帅、淮南行省左丞,与工巾军各部相拒数年。十七年冬,为陈友谅所围,次年城破身死。著有《青阳集》。[29]郭汾阳,指唐代将邻郭子仪。子仪,华州(今陕西华县)郑县人。以武举官至天德军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唐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封中书令,后又进封汾阳郡王。德宗时,尊为尚父,罢兵权。李西平,指唐将李晟。晟,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初为西北边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神策军都将。唐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拳据长安,他回师讨平,收复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贞元三年,被解除兵权。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1],往来荆湖豫章[2],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3],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山[4],游赤壁[5],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6],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7]。人亦皆易之[8],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9],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墙户[10],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11]!”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12],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13],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14],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槠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15],指目者众,讪疾蜂起[16]。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17],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18]。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19],以受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20],色卑而词款[21],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意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22],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本《明文在》
  
  
  注释:
  [1]薄:发语词,无义。[2]荆湖豫章:指湖北、湖南、江西一带。[3]彭蠡:鄱阳湖的古称。[4]匡庐山:即江西九江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的匡裕结庐隐居于此。故称匡庐。[5]赤壁:三国时孙权、刘备联军破曹操处,在今湖北嘉鱼县。另有苏轼游后作前后《赤壁赋》处,在今湖北黄州市。[6]栖遁:栖息遁世。[7]顾谓:只是说。[8]易之:轻视他。[9]牗(yǒu):窗户。[10]涴(wò):污染。[11]画饼:谓画饼充饥。[12]教:告示。[13]褐衣:粗布衣服。[14]欹(qī)倾:倾斜。[15]邦君:指太守,[16]疾:嫉妒。[17]道路之雅:指故旧之交。[18]惬(qiè):满足,畅悦。[19]贾于时:卖给时人。[20]贽:古代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21]款:真诚,垦挚。[22]不孤:不辜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33编辑过]
  
  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知府独去拜访他。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唉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
  
  
  王慎中 (1509~1559)
    字道思,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初号遵岩居士,更号南江,明.泉州晋江安海人,徙居泉州府城。生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著名的古文学家。
    王慎中从小聪颖过人,4岁父母即教他吟诗、作对。14岁起从理学家易时中学习。易时中是理学名师蔡清高徒,在文坛上很有名气。他选授学生要求甚为严格,但对王慎中却非常器重。
    嘉靖四年(1525年),王慎中17岁,即乡试中举。嘉靖五年(1526年)连捷进土(18岁)。同年回乡完婚。
    嘉靖六年(1527年),王慎中假满回京,授户部主事,监兑通州。任内改革陈规陋习,力除积弊,清理仓廪,查办税蠹。同时体察漕运士卒民夫的疾苦,特加优抚周恤,粮食在转运中霉烂,从不责怪运卒,及时处理,分与军士,因而得到人们的拥戴,称赞他办事“廉仁练达”。空闲时间认真读书作文。
    嘉靖八年(1529年),王慎中调礼部祠祭司。世宗建四郊举行郊祀,王慎中制大祀诗八章,文声大振。当时名士唐顺之、陈东、李开先、赵时春、任翰、熊过、屠应竣、 华察(华鸿山)、陆铨、江以达(江年波)、曾忭等都在部里任职,王慎中精古文词,得以互相切磋,学识大进。因文风相近,文学主张一致,自成一派,有“嘉靖八才子”之称。
    嘉靖十年(1531年),王慎中出任广东主考官。在主持乡试中,他所作的卷面评语,准确精练,文辞雅丽,人争传诵。他亲自拔取的榜首解元林大钦,第二年会试高中头名状元,由此博得“慧眼识英才”的美誉。
    嘉靖十二年(1533年),王慎中转主客司员外。时诏令在各部属员外郎中选可任翰林职的,众推王慎中。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想笼络他,暗示王慎中先往拜谒,王慎中不赴,曰:“吾宁失馆职,不敢失身。”遂不应选,而名声益著。
    不久,改调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旋晋验封司郎中。时皇帝信方士,要封张衍庆官职,王慎中把原件封还,不肯执行,因而受到诘责,降为常州通判。
    在常州通判任上,他勤于职守,整饬吏治。江苏巡抚郭宗臬对王慎中的才学非常赏识,刚好江阴县出缺,就委他署理江阴。王慎中一到任,就察访民情,兴利除弊。江阴地方有不少豪强势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历任地方官员都不敢招惹他们。王慎中把一些罪恶昭彰的大恶霸拘捕归案,严加惩治,各地豪强闻风震慑,相戒敛迹。
    江阴任满,王慎中先后迁升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清闲的衙门官,使他更有充裕的时间钻研学问。在南京,他与王龙溪等文人学土研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学说,从原来“文必秦汉”的尚古观念中解脱出来,趋向于唐宋文风,推崇北宋文学家曾巩、欧阳修等。
    嘉靖十五年(1536年),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任内致力端正学风,革除陋习,制定新的规章条例。规定生员进谒只行常礼,免去一切繁文缛节。同时,重视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提拔,如驰名文坛的“后七子”李攀龙、后来位居宰辅的殷土儋,都是由他一手提拔出来的,由此,山东士子对王慎中十分尊崇。
    不久,王慎中升江西参政。江西是著名学者王阳明讲学的地方。王慎中追寻王氏旧迹,经常往来于白鹿洞、鹅湖之间,与欧阳南野、邹守益、罗念庵、聂双江等学士交游讲学,阐发经学新义。
    再迁河南布政司参政。时河南大饥,饿殍遍野。王慎中协同放赈大臣、户部侍郎王杲开仓发票,赈救饥民。王杲见王慎中办事干练,廉正有方,荐请朝廷重用。不想王慎中早年在礼部供职时,不屑于曲意奉承,得罪夏言。此时夏言已为首辅阁臣,发现奏请拔升王慎中的表章,压下不报。
    嘉靖二十年 (1541年) ,王慎中33岁。时考核外任官员,王慎中的考核未及时报吏部,内批“不谨”,遂落职。
    王慎中落职,朝野惊异,而他毫不介意。遂纵游淇水、太行、王屋、苏门、百泉、武当、衡山、武夷九曲等名山大川之间。得大自然之旨趣,文思为之一变,成为明代唐宋派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首先起来反对复古派的文学主张,推崇唐宋散文。
    王慎中归家后,专事古文著作,对好学之士都勉励诱导,出入其门,交游、问学者很多,对泉州文风的影响特别大。 与俞大猷交谊颇深,互有诗文赠勉。俞的年龄大于王,却尊王为师。
    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 病逝,年仅 51 岁,墓在南安三十四都竹洋乡。著有《遵岩集》二十五卷、《玩芳堂摘稿》等行世。
    王慎中的文学贡献
    自永乐以后,“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把秦汉的好文章拿来,刻意摹仿,从篇章结构到句法、词汇,完全着眼于形式的追求,即使损伤作品的内容也在所不惜。在文学内容上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前七子”鼓吹一阵之后,终因其弱点而消歇。
    王慎中为文,早年受“前七子”的影响,标榜秦汉,“徒知掇摭割裂以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遵岩集.再上顧未齋》)。二十八岁以后,始悟高谈秦汉、鄙薄唐宋的非是,认可唐宋大家欧阳修、曾巩等的作文手法,不受古人形式羁绊,言能达意。认为“学问文章如宋诸名公,皆已原本六经,軼绝兩汉”(《与汪直齋书》);“学六經史籍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韩、欧、曾、苏诸名家”(《寄道原弟书九》)。这就和李、王等盲目尊古、不读唐以后书的偏頗狹隘的论调不同。
    他似乎看到秦汉文和唐宋文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在唐宋文中,他特別推尊曾巩,认为曾文“信乎能道其中之所欲言,而不醇不该之蔽亦已少矣”(《曾南丰文粹序》)。
    王慎中公开反对复古派的文学理论,明确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倡导文崇唐宋,主张意定词立,文从字顺。他要求文章能“道其中之所欲言”,“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即写出真精神,這就和以抄袭类比为能的擬古主义者有根本的区別。 王慎中写文章,先反复沉思,立意遣词,博而有条理,深而无穿凿,成章列队,琅琅上口。受他影响的有唐顺之,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天下并称“毗陵唐,晋江王”,与唐顺之、归有光并称明代三大散文家。
    唐宋派的重要人物除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外,还有第坤。他们给复古派以严重打击,给明代文坛增加几分生气。 唐顺之称王慎中为“二百年来中兴之文”。
    但即使理论上如此之正确有力,文章表现得生意盎然,其主张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嘉靖中继起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就是这一流人物。他们变本加厉,又把复古运动余波,搅起一阵浪花。而攻击王慎中之主张最力的,正是王慎中出任山东提学佥事时识拔的山东秀才李攀龙。
    尚书蒋德璟《读遵岩先生集》评论得很明白。他说:
    “欧阳公 (欧阳修) 识苏子瞻,置第二,子瞻推重欧公不啻口。吾乡王道思(王慎中)先生,识李于鳞(李攀龙)先生,置第一,而于鳞讥毁亦不啻口。论者以此定二人优劣,非也。使于鳞之文果胜道思,如子瞻出永叔一头地,即毁之于师见薄,而于文示公犹未为过。今举世厌于鳞文,即元美(王世贞 )奉之最亲而晚年已有异议,大约如《史》、《汉》语,辅以赘牙而己,非真《史》、《汉》也。即元美戈猎五车,于今故亡所不综;辨史才高,而六经之学似亦惘惘。故学元美者,入门甚便,去古弥远。道思先生尝云:学马(司马迁)莫如欧(欧阳修),学班(班固)莫如曾 (曾巩),吾正是学马、班,岂学欧、曾哉。第其所学,非今人所谓学。今人何尝学马、班,止是每篇中抄得四五句《史》、《汉》,余皆举子对策与写柬寒温之套,而曰学马、班,亦可笑也。此语直为七子传神。然元美渊富故不易及,亦自成其元美。故余尝私论:明文以金华(宋濂)、北地(李梦阳)、晋江(王慎中)、太仓(王世贞)为四大家。而为晋江者,非沉酣经术,酿深力厚,独立间架,未易下手,政恐逗入第套、寒温蹊径耳。若于鳞不足论也!” (《明文海.卷132.述》)
    王慎中的诗也风味隽永,因文的成就而相对逊色。
    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评论说,前后七子的成就不高,大部分作品一般化,形式上的古色古香掩盖不了内容的苍白空虚。唐宋派对复古派的文风之弊深恶痛绝,批评十分尖锐 ,具有深刻的揭露意义。但是唐宋派仍摆脱不了道学思想的某些影响,当时的人对道学思想论调不感兴趣,因此战斗力受到一定的局限。又说,复古派大都有诗有文,而唐宋派偏重教文,在诗的方面无所建树,所以始终未能形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
    清.学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评明人诗者不及王道思,然道思五言,文理精密,足以嗣响颜(颜延之)、谢(谢灵运)。”
    清代另一位评诗权威沈德潜,在《明诗别裁集》中也说:“(王慎中)五言古诗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滑语。”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拙效传.(明)袁宏道


 
  
  石公曰[1]:“天下之狡于趋避者[2],兔也,而猎者得之。乌贼鱼吐墨以自蔽[3],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古记之矣。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4]: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冬即余仆也。掀鼻削面,蓝眼虬须[5],色若绣铁[6]。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时年已四十余。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7],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冬伛偻突间[8],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甚喜,挈瓶沸汤中[9],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尝令开门,门枢稍紧[10],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今年随至燕邸[11],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少役于伯修[12]。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日晡不至[13],家严同伯修门外望[14]。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家严大喜,急引至舍,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饼价贵,未可市也。”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戚尝刈薪[15],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16],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如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一日至比舍[17],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18]。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19],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20],唯恐其失所也。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释:
  [1]石公:作者自号石公。[2]趋避:快走,逃避。[3]乌贼鱼:也称墨鱼或墨斗鱼。[4]钝:迟钝、愚笨。[5]虬须:卷曲的胡子。[6]绣:疑当作“锈”字。[7]醪(liáo):浊酒。[8]伛(yǔ)偻(lǚ):腰背弯曲。突:烟囱。这里指灶火。[9]挈(qè):提。[10]门枢:门上的转轴。[11]燕:北京。邸:官邸。[12]伯修:袁宏道的哥哥袁宗道,字伯修。[13]晡(bū):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14]家严:父亲。[15]刈(yì)薪:割柴。[16]冠(guàn):古代男子二十要行成人礼。结发戴冠。[17]比舍:隔壁邻居。[18]啮(niè):(动物)用牙咬。[19]资身:养活自己。[20]粟:这里泛指口粮。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先后任过吴县知县、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和礼部主事、吏部郎官等职。一生多次漫游各地名胜,写作了90余篇游记文,大都文笔隽秀,富有情趣。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号称“三袁”,被称为“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明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要求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反对复古模拟。其散文清新活泼,不拘一格,自成一家。著作今有《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
  本文选自《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九,是作者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二十八年在北京时所作。作者以漫画的笔法、具体的事例,生动地描写了家中四位仆人。他们同样拙笨可笑,却同中有异,各具神态。作者在开篇和结尾处点明了文章的用意:巧之用与拙之效是相对而言的。巧者有时会引来不幸;而拙者也会有所得。作者借《拙效传》,表达了对为人处世之道的深沉感慨,文笔诙谐有趣,又耐人寻味。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刻横塘集述.(明)茅元仪


 
  
  先君为诸生祭酒时[1],与省内名士结秋水社于横塘。横塘在白苹红蓼之傍,而赵文敏之故宅也[2]。宅西为莲花庄,东为长桥,桥亘于月湖,即所谓水晶宫也。先君既贵,横塘之居不守,唯长桥数椽尚在莲花庄,后为朱君采侍御宅,省内推城居第一。
  嗣后曹能始观察筑浮山堂于闽会城之郊,隔街为园。园因山因水,皆不事增饰,其奇石怪松,近胜于园者,远媚于堂。堂三楹,前后辟轩。前轩有池,颇广,为宽廊以翼其左,为花径以映其右,而隔街之松石峰岭皆倒影其中,省内又推郊居第一,名与莲花庄等。其地曰洪塘,闽方言即呼横塘。盖其水横亘于会城之外,有江心塔寺以为掩映。而芙蓉。方山、佛楼诸山,远峙近卫,会城实藉此水以为横蔽,谓之横塘亦宜。余至闽,能始丈人即授馆其处,较之黄州之东坡[3],惠州之白鹤[4],屡迁而得之,幸矣。故余诗即以横塘名集。
  不数月,本州檄归。归日羁累蒲伏于公府,不能退守先人敝庐于乡,而郡中长桥数椽,已没入为他人有矣。不得已乃腵息其中,偪陋不能容膝[5],时假小舫棹里许,系于横江老柳之下,婆娑久之[6]。或曰:“此汝先君所植也。不知已易几主矣。”故归诗亦仍名“横塘”。前之“横塘”,犹江村之不敢忘伯顺,后之“横塘”,不敢忘先君所偃息也。合之共十卷。
  
  注释:
  [1]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祭酒:学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是博士之首。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是国子监的主管官。[2]赵文敏:即赵孟頫,卒谥文敏。赵湖州人,知此横塘亦在湖州。[3]东坡:在湖北省黄冈县东。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此,自号东坡居士。[4]惠州:在今广东省南部、东江下游。白鹤:惠州峰名,苏轼绍圣间南谪时曾在此寓居。[5]偪陋:狭窄而简陋。[6]婆娑:盘桓。
  
  茅元仪(1594—1644),字止生,号石民。崇祯中曾掌军务。有《西峰谈话》、《青油史漫》、《石民四十集》等作。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题《秋冬之际草》.(明)谭元春


 
  
  昔人言:“秋冬之际,尤难为怀[1]。”以之命篇,非是之谓也。何尝快,独无忧,予之不怀良易矣。
  然则曷取焉?夫已冬而秋,不犹之方春而夏乎哉?鹦花藻野,则春同在夏矣;红黄振谷,则秋不遽冬矣。故君子际之以答岁也[2]。况独往苦少,同志苦多;泛则方舟,登或共屐;非甚喑滞[3],其何默焉。然当斯际也,以游则山澹澹而不至于癯[4],水岩岩而不至于嬉[5],故渊明所谓“良辰入奇怀”[6],灵运所谓“幽人尝坦步”[7],每临境下笔,皆抱此想矣。
  
  
  注释:
  [1]“秋冬”二句:语出《世说新语.言语》。[2]际:遇。[3]喑(yīn):缄默,不说话。[4]澹澹:恬静。[5]岩岩:高峻的样子。[6]“渊明”句:语出陶渊明诗《和刘柴桑》。[7]“灵运”句:语出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
  
  
  本文选自《谭友夏合集》卷二十三。文章从“昔人言”引发出一番不同昔人的议论,说明秋冬之际的景致犹如“方春而夏”时,此时游览山水别是一种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为墓志铭.(明)徐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1]。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禓[2]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馀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中[3]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一旦为少保胡公[4];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机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人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馀收数千卷,浮磬二,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若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渭尝曰: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5]倘假以岁月,更用绎?,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将以比岁昏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而今已矣。渭有过不肯掩,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初字文清,改文长。生正德辛巳[6]二月四日,夔州府同知讳鏓庶子也。生百日而公卒,养于嫡母苗宜人者十有四年。而夫人卒,依于伯兄讳淮者六年。为嘉靖庚子[7],始籍于学。试于乡,蹶。赘于潘,妇翁薄也,地属广阳江。随之客岭外者二年。归又二年,夏,伯兄死;冬,讼失其死业。又一年冬,潘死。明年秋,出僦居,始立学。又十年冬,客于幕,凡五年罢。又四年而死,为嘉靖乙丑[8]某月日,男子二:潘出,曰枚;继出,曰杜,才四岁。其祖系散见先公大人志中,不书。葬之所,为山阴木栅,其日月不知也,亦不书。铭曰:
  杼全婴[9],疾完亮[10],可以无死,死伤谅[11]。兢系固[12],允收邕[13],可以无生,生何凭。畏溺而投早嗤渭[14],即髡而刺迟怜融[15]。孔微服[16],箕佯狂[17]。三复《蒸民》,愧彼“既明”[18]。
  
  注释:
  [1]长沙公: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山阴人,曾任长沙府,为王阳明门人。王氏宗:指王阳明学说。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1528),明哲学家、教育家。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2]不浼袒褐:《孟子.公孙丑上》:“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䄇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浼(měi每),污染、玷污。袒裼(xī锡),赤身露体。此句意谓虽别人在旁边赤身露体,也不以为意,不怕会被玷污。[3]食于二人中:徐渭被录取为山阴县学生员。山阴县学有廪膳生员二十人。[4]少保胡公:即胡宗宪,明嘉靖年间浙江巡抚,因抗击倭寇有功,被加右都御史衔,后得罪下狱死。[5]《首楞严》:佛经名,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省称《楞严经》。《庄周》:即《庄子》。《列御寇》:即《列子》。《黄帝素问》:古医书名。《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名《黄帝内经素问》。书内记黄帝与岐伯相问答,故以《素问》为名。[6]正德辛巳: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7]嘉靖庚子: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8]嘉靖乙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9]杼全婴:杼,崔杼,战国时齐臣。婴,晏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崔杼弑其君,晏子启门而入,枕尸股而哭,崔杼释而不杀,后晏子与崔杼盟。这里是说崔杼成全了晏婴的志节。[10]疾完亮:亮,指晋庚亮。《晋书.庚亮传》:“王敦既有异志,内深忌亮,而外崇重之。亮忧惧,以疾去官。”[11]谅:诚直,忠信。[12]兢系固:兢,种兢。固,班固(公元32—92),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野,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衩,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推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窦氏指窦宪。 [13]允收邕:允,王允;邕,蔡邕,均后汉人。《后汉书.蔡邕传》:“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14]渭:未详,疑即作者自称。[15]既髡而刺迟怜融:融,马融,东汉人。《后汉书.马融传》:“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16]孔微服:孔,孔子。《孟子.万章上》:“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微服,为隐蔽身分而更换平民衣服,使人不识。[17]箕佯狂:箕,箕子,殷纣王的伯叔父,或云纣的庶兄。《史记.宋微子世家》:“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18]《蒸民》:即《诗.大雅.烝民》。周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齐,尹吉甫作诗送行。诗有“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之语,谓仲山甫既明白事理,又有智慧,以保全他的一身。徐渭再三诵此诗句,自愧不能做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为墓志铭.(明)张岱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1],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2]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评之,有七不可解:向以韦布[3]而上拟公侯,今以世家而下同乞丐,如此则贵贱紊矣,不可解一;产不及中人,而欲齐驱金谷[4],世颇多捷径,而独株守於陵[5],如此则贫富舛矣,不可解二;以书生而践戎马之场,以将军而翻文章之府,如此则文武错矣,不可解三;上陪玉帝而不谄,下陪悲田院[6]乞儿而不骄,如此则尊卑溷矣,不可解四;弱则唾面而肯自干,强则单骑而能赴敌,如此则宽猛背矣,不可解五;争利夺名,甘居人后,观场游戏,肯让人先,如此则缓急谬矣,不可解六;博弈摴蒱[7],则不知胜负,啜茶尝水,则能辨渑淄[8],如此则智愚杂矣,不可解七。有此七不可解,自且不解,安望人解?故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9]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家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初字宗子,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好著书,其所成者有《石匮书》、《张氏家谱》、《义烈传》、《琅環文集》、《明易》、《大易用》、《史阙》、《四书遇》、《梦忆》、《说铃》、《昌谷解》、《快园道古》、《傒囊十集》、《西湖梦寻》、《一卷冰雪文》行世。
    生于万历丁酉[10]八月二十五日卯时,鲁国相大涤翁之树子也[11],母曰陶宜人。幼多痰疾,养于外大母马太夫人者十年。外太祖云谷公[12]宦两广,藏生牛黄丸盈数簏,自余囡地以至十有六岁,食尽之而厥疾始廖。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13],遇眉公先生[14]跨一角鹿,为钱塘[15]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16]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17]。”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欲进余以千秋之业,岂料余之一事无成也哉?
    甲申[18]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恐一旦溘先朝露,与草木同腐,因思古人如王无功、陶靖节、徐文长皆自作墓铭[19],余亦效颦为之。甫构思,觉人与文俱不佳,辍笔者再。虽然,第言吾之癖错,则亦可传也已。曾营生圹于项王里之鸡头山[20],友人李研斋题其圹曰:“呜呼,有明著述鸿儒陶庵张长公之圹。”伯鸾高士,冢近要离[21],余故有取于项里也。明年,年跻七十,死与葬,其日月尚不知也,故不书。铭曰:
    穷石崇,斗金谷[22]。盲卞和,献荆玉[23]。老廉颇,战涿鹿[24]。赝龙门,开史局[25]。馋东坡,饿孤竹[26]。五羖大夫,焉能自鬻[27]。空学陶潜,枉希梅福[28]。必也寻三外野人[29],方晓我之衷曲。
  
  
  注释:
  [1]茶淫橘虐:意即喜爱品茶和吃橘子。淫、虐都是过分地、无节制地品尝和食用。[2]国破:指1644年明朝的覆灭。[3]韦布:韦带布衣。韦带为古代贫残之人所系的无饰皮带。布衣指平民所穿的粗陋衣服。这里指平民身分。[4]金谷: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晋代的石崇非常富有而又奢侈,他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非常富丽的别墅,世称金谷园。这里代指石崇。[5]於陵:战国时齐国的城邑,在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南。齐国的陈仲子曾经隐居此地。这里用以比喻自己过着隐居的生活。[6]悲田院:也写作卑田院。佛教以施贫为悲田,所以称救济贫民的机构为悲田院,后来又用以指乞丐聚居的地方。[7]博弈摴蒱:博,六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弈,围棋。博弈,泛指下棋。摴蒱,博戏名,以掷骰决胜负。后泛称赌博为摴蒱。[8]渑淄:两条河的名字。这两条河均在山东省,传说它们的水味不同,合到一起则难以辩别,惟春秋时齐国的易牙能分辩。见《列子.说符》。[9]强项:不肯低头,形容刚强正直、不屈服。[10]万历丁酉: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11]鲁国相:鲁,明藩王所封国名。国相,汉代的藩国,有国相这一官职负责该国的行政事务。张岱的父亲曾任鲁献王的右长史,其职务相当于汉朝的国相,故云。大涤翁:张岱的父亲,名张耀芳,字尔弢,号大涤。树子:“妻所生的儿子,区别于妾所生的儿子。[12]外太祖:外曾祖父。云谷:张岱的外曾祖父陶某的字或别号。[13]雨若:张岱祖父汝霖的字。武林:古代杭州的别称。[14]眉公: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15]钱塘:即今杭州市。历史上曾在这里设置县一级行政机构。[16]李白骑鲸:传说李白曾骑着鲸鱼远游海外仙岛。[17]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相传李白在这里喝醉了酒,因喜爱江中的月影,便到江中捞月,以致溺水而死。[18]甲申: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这一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明王进覆灭;后清兵入关,夺取了政权。[19]王无功:王绩(585-644),字无功,隋唐之际的诗人,有《自作墓志文》。陶靖节: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死后,人们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的大诗人,有《自祭文》。徐文长:徐渭(1521-1593),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的文学家、书画家,有《自为墓志铭》。[20]生圹:生前预造的墓穴,项王里:即项里山,在绍兴西南三十里,传说项王曾避仇于此,下有项羽祠。[21]伯鸾:东汉的梁鸿,字伯鸾,博学有气节,隐居不仕,所以称他为高士。他很崇敬春秋时的刺客要离,所以要在死后埋葬在要离的坟墓附近。[22]“穷石崇”二句:晋代的巨富石崇,曾在金谷园和王恺、羊琇等人斗富。这里张岱以穷石崇自比。[23]“盲卞和”二句: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辩识,说是石头,以欺君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璞,又按欺君之罪砍了他的右脚。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哭,直哭到眼中流血。文王让玉工将璞剖开,果然得到了宝玉。[24]“老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后因赵王听信谗言,被迫逃亡魏国。秦攻赵,赵王想重新起用廉颇,派人去魏国察看廉颇身体状况,使者受了廉颇仇人的贿赂,回来报告说:廉颇老了。赵王说不再召还廉颇。涿鹿,今河北涿鹿县,相传是当年黄帝消灭蚩尤的地方。[25]“赝龙门”二句:赝,假。龙门,地名,在今山西省河津县。司马迁出生在这里,所以后人常以龙门代称司马迁。作者曾著一部纪传体的明史,名《石匮书》。[26]“馋东坡”二句:东坡,苏轼的号。相传苏轼好吃,所以称他为馋东坡。孤竹,指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他们不赞成周武王伐纣,因此在周王朝建立后,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27]五羖大夫:即百里奚,春秋时虞国人,晋灭虞,被虏,后又被楚国边境老百姓抓走。秦穆公知道他很能干,用五张羖羊的皮把他买来,相秦七年,使秦成为诸侯的霸主。人称五羖大夫。[28]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王莽专权,他弃家出走,传说他后来成了仙人。[29]三外野人:南宋诗人郑思肖宋亡后隐居吴下,自称三外野人。
  
  张岱(1597—1679),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侨寓杭州。清兵南下,入山隐居著书。文笔清新,时杂诙谐,作品多写山水景物、日常琐事,不少作品表现其明亡后怀旧感伤情绪。所著有《琅環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又有《石匮书》,现存《石匮书后集》,记载崇祯至南明史事。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序.(明)艾南英


 
  
  予年十有七以童子试受知于平湖李养白先生[1],其明年春为万历庚子[2],始籍东乡县学[3],迄万历己未[4],为诸生者二十年[5],试于乡闱者七年[6],饩于二十人中者十有四年[7]。所受知邑令长凡二人[8],所受知郡太守凡三人[9],所受知督学使者凡六人[10]。于是先后应试之文积若干卷,既删其不足存者,而其可存者,不独虑其亡佚散乱,无以自考,又重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且以存知己之感也。乃取而寿之梓[11],而序其所以梓之之意。
  曰: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旧制,诸生于郡县,有司按季课程[12],名季考;及所部御史入境[13],取其士十之一而校之[14],名观风。二者既非诸生黜陟进取之所系[15],而予又以懒慢成癖,辄不及与试。独督学使者于诸生为职掌其岁考,则诸生之黜陟系焉,非患病及内外艰[16],无不与试者。其科考则三岁大比[17],县升其秀以达于郡,郡升其秀以达于督学,督学又升其秀以试于乡闱。不及是者,又有遗才大收以尽其长[18],非是涂也[19],虽孔孟无由而进。故予先后试卷,尽出是二者。试之日,衙鼓三号,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督学衣绯坐堂上[20],灯烛辉煌,围炉轻暖自如。诸生解衣露足,左手持笔砚,右手持布袜,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至督学前。每诸生一名,搜检军士二名,上穷发际,下至膝踵,倮腹赤踝,为漏数刻而后毕[21]。虽壮者,无不齿震冻栗,腰以下,大都寒冱僵裂[22],不知为体肤所在。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饮茗挥箑自如[23]。诸生什佰为群,拥立尘坌中[24],法既不敢执扇,又衣大布厚衣,比至就席,数百人夹坐,烝熏腥杂[25],汗淫浃背,勺浆不入口,虽设有供茶吏,然率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26],疑以不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既就席,命题。题以一教官宣读,便短视者[27],一书牌上,吏执而下巡,便重听者[28]。近废宣读,独以牌书某学某题[29],一日数学,则数吏执牌而下。而予以短视,不能见咫尺,必屏气嗫嚅询傍舍生[30],问所目。而督学又望视台上,东西立瞭高军四名[31],诸生无敢仰视四顾、丽立伸欠[32]、倚语侧席者[33]。有则又朱钤其牍,以越规论,文虽工,降一等。用是腰脊拘困[34],虽溲溺不得自由[35],盖所以系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所置坐席,取舍工吏,吏大半侵渔所费[36],仓卒取办临时,规制狭迫,不能舒左右肱[37],又薄脆疏缝,据坐稍重,即恐折仆[38],而同号诸生常十余人,虑有更号,率十余坐以竹联之。手足稍动,则诸坐皆动,竟日无宁时,字为跛踦[39]。而自闽中一二督学重怀挟之禁[40],诸生并不得执砚。砚又取给工吏,率皆青刓顽石[41],滑不受墨,虽一事足以困其手力。不幸坐漏痕承檐所在[42],霖雨倾注,以衣覆卷,疾书而毕事。盖受困于胥吏之不谨者又如此[43]。比阅卷,大率督学以一人阅数千人之文。文有平奇虚实、烦简浓淡之异,而主司之好尚亦如之[44],取必于一流之材,则虽宿学不能无恐[45],而予常有天幸然。高下既定,督学复衣绯坐堂上,郡县有司候视门外,考官立阶下,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跽而受教[46],噤不敢发声。视所试优劣,分从甬道西角门以出。当是时,其面目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
  至入乡闱,所为搜检防禁,囚首垢面,夜露昼暴,暑暍风水之苦[47],无异于小试[48]。独起居饮食稍稍自便。而房司非一手[49],又皆簿书狱讼之余[50],非若督学之静专屏菅[51],以文为职。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52],而闱中又目之为老[53];近则虽以《公》、《穀》、《孝经》、韩、欧、苏、曾大家之句[54],而房司亦不知其为何语。每一试已,则登贤书者虽空疏庸腐、稚拙鄙陋[55],犹得与郡县有司分庭抗礼。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制艺自鹤滩、守溪下至弘、正、嘉、隆大家[56],无所不究;书自六籍、子、史[57],濂、洛、关、闽[58],百家众说,阴阳、兵、律[59],山经、地志,浮屠、老子之文章[60],无所不习,而顾不得与空疏庸腐、稚拙鄙陋者为伍。每一念至,欲弃举业不事,杜门著书,考古今治乱兴衰之故,以自见于世,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如予者也。
  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扬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至古昔圣人,昌言交拜[61],必述其艰难创造之由。故曰:逸能思初,安能惟始。故予虽事无所就,试卷亦鄙劣琐陋不足以存,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况数先生者,又皆今世名人居公,而予以一日之艺,附弟子之列。语有之:知己重于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人以稻粱[62],乐我以台池鼓钟,然使其读予文而不知其原本圣贤,备见古今与道德性命之所在,予终不以彼易此,且予淹困诸生,既无以报知己,而一二君子,溘先逝者,又无以对先师于地下。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以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为刻也。若数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63],形主司短长,故藏而匿之。然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64],将封识而使掌之。曰:此某司理、某令尹为房考时所摈也[65]。既以阴志其姓名[66],而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以逢时[67],无如父之拙也。
  
  
  注释:
  [1]童子试:亦称童生试。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平湖:今属浙江。[2]万历庚子: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3]籍:入学籍。[4]万历己未:万历四十七年(1619)。[5]诸生:明代称已入学的生员。[6]乡闱:也称乡试。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会举行的考试。中者称为举人。[7]饩(qì):赠送人的粮食。明代每月赠给生员廪米六斗,以补助生活。人数有限制。[8]邑令长:指县一级的行政长官。[9]郡: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太守:一郡行政的最高长官。[10]督学使者:由朝廷派往各省主持童生、生员考试的官员。[11]寿之梓:刻印成书以使其流传久远。梓:雕板。[12]按季课程: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检测学习进程。[13]所部御史:巡抚。[14]校:考查。[15]黜陟(zhì):降升。[16]岁考:督学使者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以六等定诸生优劣。内外艰:父母去世。[17]科考:乡试前,各省督学使者巡回所属举行的考试。生员须科考合格才能应本省乡试。大比:指乡试。[18]遗才大收:凡因故未参加科考的生员,可以参加一次补考。称“录遗”或“大收”。[19]涂:同“途”。[20]衣绯:穿着大红颜色的官服。[21]为漏数刻:历时数刻。[22]寒冱(hù):寒冷冻结。[23]箑(jié):扇子。[24]尘坌(bèn):灰尘。[25]烝熏:即蒸熏。热气。[26]朱钤(qián):盖红色印记。牍:试卷。[27]短视:近视。[28]重听:听觉不灵。[29]某学:某县学。[30]嗫嚅:窃窃私语。[31]瞭高军:站在高处瞭望、监督考场的军士。[32]丽立:偶立,并立。[33]倚语:侧身与人说话。[34]用是:因此。[35]溲溺:小便。[36]侵鱼: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物。[37]肱(gōng):手臂从肘至腕的部分。[38]折:折断。仆:跌倒。[39]跛踦:歪斜不正。[40]怀挟之禁:禁止挟带物件。[41]刓(wán):凿刻。[42]漏痕承檐所在:漏雨处或屋檐处。[43]胥吏:在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44]主司:主试官。[45]宿学:积学、饱学之士。[46]跽(jì):长跪。[47]暑暍(hē):暑热。[48]小试:此指前文所说的科考和岁考。[49]房司:房考官。房考官先阅卷后,择优推荐给主考官。[50]簿书狱讼之余:本分工作以外的事。[51]静专屏营:专注认真。[52]震泽:王鏊,明宪宗成化年间乡试、会试皆第一。有《震泽集》。毗陵:指毗陵郡的唐顺之。明世宗嘉靖中会试第一。成弘:成化、弘治年间。先正:先贤。[53]老:过时。[54]《公》:《公羊传》。《穀》:《穀梁传》。韩:韩愈。欧:欧阳修。苏:苏洵、苏轼、苏辙。曾:曾巩。[55]登贤书:指乡试中式。[56]制艺:时文。即八股文。鹤滩:钱福的号。弘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守溪:王鏊,字守溪。弘、正、嘉、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皆明代年号。[57]六籍: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58]濂、洛、关、闽: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时称濂溪先生)、程颢、程颐(二程为洛阳人)、张载(曾居关中讲学)、朱熹(侨居建州,今福建建瓯)。[59]阴阳: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兵:兵法。律:律历。[60]浮屠:佛经。[61]昌言交拜:《尚书.大禹谟》:禹听到昌言(有益的话),总是拜而受之。[62]食(sì):喂养。[63]表见:表现。[64]騊(táo)儿:艾南英长子,名斯騊。[65]司理、令尹:这里指乡试时的房考官。[66]阴志:暗记。[67]诡遇:典出《孟子.滕文公》。后指以不正当的方法追求功名富贵。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东乡(今江苏省东乡县)人。万历末,与同郡章世纯、罗万藻、陈际泰以兴起时文为任,世人翕然宗之,称为“罗、章、陈、艾”。天启四年(1624)始举于乡,因对策有讥刺魏忠贤语,罚停三课。崇祯初,诏许会试,卒不第。两京陷,入闽,唐王召见,陈《十可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
  曾组织带有政治性的文学集社,号豫章社。倡导效法唐宋派归有光的散文,反对文学复古运动。著有《天傭子集》十卷。本文选自《天傭子集》卷二。这是作者为自刻试卷集所写的序,作者以自己“为诸生二十年”,参加多种考试的经历,详细描述了考试时诸生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作者以极为沉郁痛心的笔调反复感叹“备尝诸生之苦,未有知予者也”,所刻试卷“皆出于勤劳忧患惊怖束缚之中”。文章客观上披露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埋没人才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08-2-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尊卢沙(又名大言).(明)宋濂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1],关吏絷之[2]。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3],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4]。承颜色日浅[5],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6]。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7],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8],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9]。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10],列珠盘玉敦[11],歃血以盟曰[12]:‘不祸楚国[13],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14]!”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15]。”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16]。
    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17]。”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止[18],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19],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选自《四库全书》本《宋文宪集》
  
  
  注释:
  [1]迨:及,等到。[2]贽(zhí)拘禁。[3]敝邑:古时谦称自己的国家。[4]康:昌盛,壮大。[5]承颜色:意谓幸得见面,客套话。[6]上卿:三代时,天子和诸侯都设有上、中、下三卿。上卿最为尊贵。瑕:人名。[7]趣:同“促”,催促。[8]长揖:拱手自上而至极下为长揖。[9]瞑:闭眼。[10]刑白牲:宰白马,作盟誓的牺牲。[11]珠盘玉敦:用珠玉装饰的盘和敦。[12]歃(shà)血:古代会盟时,双方口含牲畜之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就称为歃血。[13]祸:损害。[14]有如日:这是指着太阳发誓的话,以示信。[15]平:讲和。[16]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刑罚。[17]贾(gǔ)祸:招祸。[18]止:到。[19]矫虚:弄虚作假。
  
  
  译文:
    秦国有一个叫尊卢沙的人,好说大话,并且处在这种情况下还对自己深信不疑。秦国人笑他,尊卢沙说:“不要嘲笑我,我将要向楚王陈说统治国家的方法。”于是,飘飘然地向南方的楚国走去。
    等他到达楚国的边境,把守边关的官吏拘捕了他。尊卢沙说:“当心!千万不要拘捕我,我是来当楚王的老师的。”边关守吏送他到朝廷上。大夫把他安置在宾馆里,问他说:“先生不轻视我们偏远的国家,不以千里为远,来扶助壮大我们楚国。有幸和您接触的时间还不长,不敢倾吐自己的心里话。其他事不敢多问,暂且想听听您来做楚王老师的想法如何?”尊卢沙发怒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大夫打听不到尊卢沙的真实意图,只是把他送到上卿瑕那里。瑕以宾客之礼接待他,也像大夫那样地问他。尊卢沙更加恼怒,作出想告别离去的样子。瑕怕得罪了楚王,急忙去告诉他。
    楚王催促尊卢沙来见面,尊卢沙还没有到达,派去的使者已经去请了三四趟。等到见了楚王,尊卢沙只是拱手而不跪拜,召唤楚王对他说:“楚国东面有吴国和越国,西面有秦国,北面有齐国和晋国,这些国家都虎视眈眈地窥伺着楚国。我最近路经晋国边境,听说晋国要约同其他诸侯国图谋进攻楚国,宰了白马,陈列着珠盘玉敦,嘴唇上涂着牲血,盟誓说:‘不使楚国遭祸,誓不相见!’并把璧玉投入河中,以祭祀河神,将要渡河。楚王你还能安枕而睡吗?”楚王站起来询问对策。尊卢沙指着天立誓说:“如果让我尊卢沙为卿,楚国不强盛的话,有这太阳来作证!”楚王说:“不过冒昧请问,当先做那一件事?”尊卢沙说:“这是不可以空口白说的。”楚王说:“对。”于是马上任命他为卿。
    过了三个月,没有什么异常情况。不久晋侯率领各国诸侯的军队到达,楚王非常恐惧,召尊卢沙商量退敌之计。尊卢沙瞪大了眼睛,说不出话来。逼着他讲,他才说:“晋国的军队锐勇无比,替你楚王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割地和晋国讲和。”楚王大怒,把尊卢沙关了三年,割掉鼻子才放了他。
    尊卢沙对人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说大话是足以招惹祸患的。”从此他终身不再讲话。想讲,一摸到被割的鼻子就止住了。
    有才德的人说:战国的时候,读书人大多好说大话,不着边际,大概往往是想借助大话来设法寻求富贵。尊卢沙也就是其中的一人。如果晋国军队不马上到来,或许可以稍稍施展他的欺妄;而他没有多久就遭失败,这也是不幸的了。一一考察过去的事情,凡是弄虚作假欺骗人的,都没有好结局。这样看来,尊卢沙的割掉鼻子,并非是不幸,而是应当的。
  
  
  本文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七《燕书四十首》。这是一则寓言。尊卢沙是一位虚构的人物,他好夸谈,竟然以他的夸谈唬住了关吏、大夫、上卿,从而得见楚王,又以夸谈谋得楚卿。但晋侯率诸侯之师打来时,他却只有瞠目结舌、束手无策了。最后只能说出割地求和的投降一法,落到了被割去鼻子,逐出了朝廷。这是对靠说大话来骗取信任、地位的人的嘲讽;也包含了对轻信说大话者的警戒。
发表于 2008-2-4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2        《韩文公文钞》引.(明)茅坤
3        《合奇》序.(明)汤显祖
4        《晦庵诗话》(明)文征明
5        《刘中山集》题词.(明)张溥
6        《程原迩稿》序.(明)张鼐
7        《秋寻草》自序.(明)谭元春
8        《却金图卷》序.(明)吴廷翰
9        《万木图》序.(明)杨士奇
10        《吴山图》记.(明)归有光
11        《西湖梦寻》序.(明)张岱
12        《溪堂题画诗》引.(明)程嘉燧
13        《项思尧文集》序.(明)归有光
14        《游洞庭东山诗》序.(明)文征明
15        《渔父词》引.(明)李维桢
16        《寓山注》序.(明)祁彪佳
17        哀伟朋赋序.(明)汤显祖
18        爱梅述.(明)祝允明
19        爱溪记.(明)唐寅
20        跋赵文敏公书《巫山词》.(明)杨慎
21        百忍箴序.(明)陈继儒
22        报刘都督.(明)李攀龙
23        报刘一丈书.(明)宗臣
24        避风岩记.(明)张明弼
25        驳何氏论文书.(明)李梦阳
26        沧浪亭记.(明)归有光
27        陈亮传.(明)李贽
28        陈增之死.(明)沈德符
29        嗤彪赋序.(明)汤显祖
30        楮亭记.(明)袁中道
31        楚人养狙.(明)刘基
32        楚游日记(节选).(明)徐宏祖
33        春风楼记.(明)曹学佺
34        答陈志寰.(明)熊廷弼
35        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
36        答江长洲绿萝.(明)袁宗道
37        答金正希.(明)谭元春
38        答李元善.(明)袁宏道
39        答毛宪副书(明)王守仁
40        答茅鹿门知县二.(明)唐顺之
41        答梅客生.(清)袁宏道
42        答许廷慎书.(明)方孝儒
43        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明)张居正
44        答赵廷臣.(明)张煌言
45        答周北渚书.(明)边贡
46        砥柱.(明)都穆
47        第后柬德升诸兄弟.(明)周顺昌
48        滇游日记.(明)徐宏祖
49        洞庭游记序.(明)文震孟
50        独坐轩记.(明)桑悦
51        杜环小传.(明)宋濂
52        范牧之外传.(明)陈继儒
53        汾湖石记.(明)叶小鸾
54        芙蓉庄诗序(明)陈继儒
55        浮梅槛记.(明)黄汝亨
56        付儿辈铭.(明)陈继儒
57        复多尔袞书.(明)史可法
58        复郎廷佐书.(明)张煌言
59        复吴用修.(明)黄汝亨
60        复张孝伯宪副书.(明)边贡
61        甘藷疏序.(明)徐光启
62        高梁桥游记.(明)袁宏道
63        工之侨为琴.(明)刘基
64        故琴心.(明)曹宗璠
65        顾泾凡小辨轩记.(明)汤显祖
66        观鸭说.(明)吴廷翰
67        贵生书院说.(明)汤显祖
68        过梅岭记.(明)王思任
69        海上平寇记.(明)王慎中
70        寒花葬志.(明)归有光
71        何陋轩记(明)王守仁
72        河崖之蛇.(明)薛瑄
73        核舟记.(明)魏学洢
74        荷蓧言序.(明)高攀龙
75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明)曹学佺
76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77        虎丘.(明)袁宏道
78        花蕊夫人宫词序.(明)陈继儒
79        画鱼记(明)祝允明
80        环翠亭记.(明)宋濂
81        浣花溪记.〔明〕钟惺
82        黄山人小传.(明)朱国桢
83        豁然堂记.〔明〕徐渭
84        活水源记.(明)刘基
85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明〕王守仁
86        极乐寺纪游.(明)袁宗道
87        记李歌.(明)宋濂
88        记女医;(明)李东阳
89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明)崔铣
90        记雪月之观.(明)沈周
91        寄答京友.(清)李贽
92        寄郑孟麟.(明)谢肇淛
93        祭梁夫山先生文.(明)程学博
94        祭汪侍峰文.(明)陈继儒
95        祭学士柯先生文.(明)李东阳
96        柬米子华.(明)陈继儒
97        江南卧游册题词(四则).(明)李流芳
98        江行日记二则.(明)袁中道
99        旧游采石记.(明)王思任
100        救虎.(明)刘基
101        可楼记.〔明〕高攀龙
102        刻《几何原本》序.(明)徐光启
103        坑厕赋.(明)王思任
104        空同子瞽说.(明)苏伯衡
105        苦斋记.(明)刘基
106        李超无问剑集序.(明)汤显祖
107        李龙眠画罗汉记.(明)黄淳耀
108        李卓吾先生遗言.(明)李贽
109        里妇寓言(明)马中锡
110        莲花洞.(明)袁宏道
111        临川县古永安寺复寺记.(明)汤显祖
112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明)王世贞
113        柳敬亭说书.(明)张岱
114        龙湖.(明)袁宗道
115        炉峰月.(明)张岱
116        论文(上).(明)袁宗道
117        卖柑者言.〔明〕刘基
118        梅谱序.(明)王思任
119        米襄阳志林序.(明)陈继儒
120        勉儿侄.(明)祝世禄
121        明代散文阅读参考书目
122        墨翁传.(明)高启
123        牡丹亭记题词.(明)汤显祖
124        牡丹亭题词.(明)陈继儒
125        南宫生传.(明)高启
126        倪云林画论.(明)吴从先
127        倪云林集序.(明)陈继儒
128        偶读.(明)屠隆
129        偶语小引.(明)黄汝亨
130        普陀游记.(明)朱国祯
131        奇零草序.(明)张煌言
132        蕲水朱康侯行义记.(明)汤显祖
133        谯楼鼓声记.(明)祝允明
134        秦士录.(明)宋濂
135        勤学(明)王守仁
136        青莲阁记.(明)汤显祖
137        青霞先生文集序.〔明〕茅坤
138        人虎说.(明)宋濂
139        任光禄竹溪记.(明)唐顺之
140        三概.(明)陈子龙
141        三圣庵.(明)刘侗
142        三游乌龙潭记.(明)谭元春
143        山中嘉树记.(明)姚希孟
144        剡溪.(明)王思任
145        赏心乐事五则.(明)吴从先
146        上方山四记.(明)袁宗道
147        上万侍郎书.(明)归有光
148        上冢宰许公书.(明)何景明
149        尚书别解.(明)归有光
150        绍兴灯景.(明)张岱
151        深虑论(明)方孝孺
152        沈贞甫墓志铭.(明)归有光
153        诗集自序.(明)李梦阳
154        狮猫述.(明)王廷相
155        示龙场诸生(改过)(明)王守仁
156        试笔说.(明)方孝儒
157        书《秦风.蒹葭》三章后.(明)唐顺之
158        书博鸡者事.〔明〕高启
159        书游山豪爽语.(明)袁中道
160        爽阁书目序.(明)沈守正
161        水尽头.(明)刘侗
162        说琴.(明)何景明
163        司马季主论卜.〔明〕刘基
164        思云记.(明)文征明
165        松风阁记.(明)刘基
166        宋濂获罪.(明)徐祯卿
167        送陈庭学序.(明)宋濂
168        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明)王慎中
169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170        送虚白上人序.(明)高启
171        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明)金实
172        送宗伯乔白岩序.(明)王守仁
173        遂昌县灭虎祠记.(明)汤显祖
174        唐诗集注序.(明)陈继儒
175        唐子畏墓志并铭(明)祝允明
176        桃花涧修禊诗序.(明)宋濂
177        陶庵梦忆序.〔明〕张岱
178        题《海天落照图》后.(明)王世贞
179        题《鲁文恪诗选》后.(明)钟惺
180        题尔遐园居序.(明)张鼐
181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明)李贽
182        题李流芳画册.(明)文震孟
183        题圣教序帖.(明)王思任
184        题书画铭心录后.(明)何良俊
185        天姥.(明)王思任
186        天目(一)(明)袁宏道
187        童心说.(明)李贽
188        僮乙传.(明)黄淳耀
189        屠田叔笑词序.(明)王思任
190        兔柴记.(明)董其昌
191        王长年智斗倭寇.(明)朱国桢
192        王古直传(明)李东阳
193        王冕传.(明)宋濂
194        韦公寺.(明)刘侗
195        文娱序.(明)陈继儒
196        文字缘.(明)陈继儒
197        蚊对.(明)方孝孺
198        吴士.〔明〕方孝孺
199        五人墓碑记.(明)张溥
200        五泄(二).(明)袁宏道
201        西湖(二)(明)袁宏道
202        西湖(一)(明)袁宏道
203        西湖七月半.(明)张岱
204        西湖香市.(明)张岱
205        西山十记(选三)(明)袁中道
206        西溪渔乐说(明)罗玘
207        溪上落花寺题词.(明)汤显祖
208        溪渔子传.(明)方孝儒
209        喜奇赋序.(明)汤显祖
210        侠林序.(明)陈继儒
211        夏梅说.(明)钟惺
212        仙岩.(明)王思任
213        先妣事略.(明)归有光
214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明)边贡
215        相公墩记.(明)吴应箕
216        项脊轩志.(明)归有光
217        小洋.(明)王思任
218        新都县八阵图记.(明)杨慎
219        新西厢序.(明)卓人月
220        邢布衣传.(明)文震孟
221        徐伯鹰《天目游诗记》序.(明)王思任
222        序《山歌》.(明)冯梦龙
223        叙陈正甫《会心集》(明)袁宏道
224        叙小修诗.(明)袁宏道
225        续栖莲社求友文.(明)汤显祖
226        颜子身讽.(明)陈继儒
227        砚北楼记.(明)袁中道
228        杨幽妍别传.(明)陈继儒
229        姚元素《黄山记》引.(明)黄汝亨
230        也足亭记.(明)陶望龄
231        叶君节《秋怀诗》跋.(明)曹学佺
232        叶子肃诗序.(明)徐渭
233        夜度两关记.(明)程敏政
234        一瓢道人传.(明)袁中道
235        医戒.(明)李东阳
236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明)何良俊
237        移树说.(明)李东阳
238        遗夫人书.(明)夏完淳
239        遗子说.(明)张元忭
240        义士杨景和埙传.(明)张弼
241        邑令战死.(明)李诩
242        瘗旅文.〔明〕王守仁
243        用拙堂记.(明)陈继儒
244        游点苍山记.(明)杨慎
245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
246        游丰乐醉翁亭记.(明)王思任
247        游广陵诸胜记.(明)王思任
248        游龟峰山记.(明)王思任
249        游杭州诸胜记.(明)王思任
250        游衡岳记.(明)张居正
251        游虎丘小记.(明)李流芳
252        游黄山日记(后).〔明〕徐弘祖
253        游慧锡两山记.(明)王思任
254        游焦山记.(明)王思任
255        游金焦两山记.(明)王叔承
256        游敬亭山记.(明)王思任
257        游灵岩记.(明)王思任
258        游龙门记.(明)薛瑄
259        游满井记.(明)王思任
260        游盘山记.(明)袁宏道
261        游千山记.(明)程启充
262        游清远禺峡飞来寺记.(明)王思任
263        游桃花记.(明)陈继儒
264        游天平山记.(明)高启
265        游五泄记.(明)王思任
266        游武夷记.(明)曹学佺
267        游西山小记.(明)李流芳
268        游仙都山记.(明)陈子龙
269        游雁宕山日记.(明)徐宏祖
270        游峄山记.(明)王思任
271        游张公洞记.(明)王世贞
272        游钟山记.(明)宋濂
273        又与焦弱侯.(明)李贽
274        余杭至临安山水记.(明)程嘉燧
275        虞孚.(明)刘基
276        与安子介.(清)唐顺之
277        与胞弟.(明)顾若璞
278        与方正学书(明)王叔英
279        与高孩之书.(明)钟惺
280        与高景逸总宪.(明)周顺昌
281        与姜箴胜门人.(明)张鼐
282        与焦弱侯.(明)李贽
283        与寇子焞.(明)康海
284        与李九我宗伯.(明)汤显祖
285        与陆太常书.(清)归有光
286        与丘长孺书.(明)袁宏道
287        与山阴王静观.(明)沈承
288        与文湛持.(明)周顺昌
289        与文征明书(明)唐寅
290        与吴众香书.(明)陈弘绪
291        与友人书.(明)李贽
292        与袁石浦.(明)陶望龄
293        与岳石梁.(明)汤显祖
294        与张廷实书.(明)陈献章
295        雨后观韩子诗集记.(明)杜濬
296        玉版居记.(明)黄汝亨
297        狱中上母书.(明)夏完淳
298        狱中血书.(明)杨涟
299        园史序.(明)陈继儒
300        阅江楼记.〔明〕宋濂
301        越巫.(明)方孝孺
302        运甓斋记(明)贝琼
303        再游乌龙潭记.(明)谭元春
304        在京与友人.(明)屠隆
305        赞刘谐.〔明〕李贽
306        赠光禄少卿沈公传.(明)徐渭
307        张自新传.(明)归有光
308        赵瞻云传.(明)陈继儒
309        郑牢论戒贪.(明)叶盛
310        郑子擢郎中.(明)何景明
311        指喻.(明)方孝儒
312        志杀虎.(明)苏伯衡
313        治安疏.(明)海瑞
314        致汪然明二通.(明)柳如是
315        中山狼传.(明)马中锡
316        中州览胜序.(明)唐寅
317        重修庐山白鹤观记.(明)王思任
318        重修忠肃于公墓记.(明)陈继儒
319        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
320        拙效传.(明)袁宏道
321        自刻横塘集述.(明)茅元仪
322        自题《秋冬之际草》.(明)谭元春
323        自为墓志铭.(明)徐渭
324        自为墓志铭.(明)张岱
325        自序.(明)艾南英
326        尊卢沙(又名大言).(明)宋濂
发表于 2008-2-4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破雪,让8让人看,也不编号。。。
前面的数是楼层。。。
编辑下哈~
发表于 2008-2-4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怕了~~~~牛牛小宇宙爆发了...
发表于 2008-2-4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5~ 居然错过了和师父大号碰面的时间………………
师父也太强悍了吧……一天发这么这么多的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5-3 08:13 , Processed in 0.03743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