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706|回复: 41

[原创]至情至性说神雕-我与神雕侠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4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射雕英雄传》结尾处看到射雕尚有续作,当时的我便处在了一种强烈的期待情绪之中。有一段时间经常在附近的书店转悠,寻找一部书名为《神雕侠侣》的书。好在并没有等多久就在我们街上的新华书店中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神雕侠侣》。
《神雕侠侣》的装帧设计与《射雕英雄传》保持了一致,封面为淡橙色,黄色底纹为图书插图,主体为一男一女和一只大雕。按照《射雕英雄传》的传统,应为最后一回的插图。与《射雕》一致的隶书书名和签名体的作者名。出版社则变成了时代文艺出版社。看了一下出版社的情况,发现除了名字,其他地址什么的都与《射雕英雄传》的出版单位-吉林人民出版社一致。从此懂得了什么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与《射雕》四册整套一并上架不同,《神雕》上架的只有第一册。而且想要购买的话,还需要同时预定后三册。当时顾不上关注这是个什么发行方式,毫无犹豫的交了5元的预定款,并将第一册买了回来。
第一册很快看完之后,就又开始了等待。这次等待的时间却有些长,我印象中似乎经过了小半年的时间,终于看到新华书店贴出了领书的通知。当我兴冲冲地去领书的时候,书店售货员拿出一册新书,但同时也将一部分钱退给了我,并告诉我预定活动取消了。剩下的预定款退回,就不再给书了。然后要我在几张单子上签了字后,将书拿给了我。我问了一下剩下的两本怎么办?售货员告诉我只能自己去买了。
让人意外的是,这次出版的居然是第四册!看还是不看成了一个问题!经过一番挣扎后,决定先不看,尽快买到第二和第三册。可是却也实在忍不住翻了翻,结果就发现杨过竟然断了一条胳膊。
为了尽快买到第二册,我决定到几个规模大的书店中去看看。于是在一天下午,约了小伙伴两人一起开始了徒步的扫街历程。我们两人一路向北,在逛遍了市内的几家大的新华书店后,却是一无所获。又渴又累的我们实在无力再走回家,在我请小伙伴喝了一瓶汽水后,两人坐上公交车回家。回家的公交车线路上有一家私人的小书店,但是比我们平常的下车站要多坐一站。不死心的我们决定多坐一站,最后再到这个小书店去碰碰运气。当我们两人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到小书店门口的时候,却看到书店老板正在向屋内搬书。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老板边搬书还边和人聊天,说“我这里安全的很,书是纸里面最重的,又沉又重的,偷也不偷这东西。”我和小伙伴进店后,却发现老板搬的未拆封的书竟然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神雕侠侣》第二册。我们马上和老板说我们就买这本书,老板还没反应过来,给我们拿了一本后,还在说,这就第二册,不全不好卖啊!“
在我们兴冲冲拿着第二册往回赶的时候,路过街上的新华书店,我们决定顺便进去逛一下。但是让人惊奇的是,书店里居然有神雕第三册在卖!我于是向书店售货员说要买《神雕侠侣》第三册,售货员却告诉我不买!我问为啥不买?她说这是预定的。我说我就是预定的啊,你们不是说预定已经取消了吗!并且把钱退给我了啊!售货员看了看我,问了我的名字,然后在她哪里的一打预订单中翻了翻,将我的预订单找了出来扔给我说,签个字表示书都已经收到了,不要再来找了。我当时心中大乐,迫不及待地签完字。售货员给我开了票,交完钱后顺利拿到了第三册。《神雕侠侣》全套终于齐全了。
时代文艺版的《神雕侠侣》依然是保留了原版一套四册的设置,每册十回,共四十回。封面颜色是深黄色。采用第四十回插图作为封面底图。采用白色隶书美术字的书名字体,手写体的作者署名。时代文艺版神雕保留了全部的插图,依然删去了各册前的彩图,多了一个主要人物表。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雕侠侣的开篇从嘉兴陆家庄开始,未见熟悉的靖蓉与五绝,却展现了另一番的江湖恩怨。这一番纠缠的孽恋,竞似无一正常之人,开篇气氛全无射雕之堂堂正正气象,转为阴郁鬼魅,直至一声白雕清凉高亢的叫声,方得拨云见日。柯镇恶的出场着实让人激动了一下,仿佛久违的故人,踏雪而来。
郭芙的出场原本颇为要人期待,但很快就表现出了不大聪明的样子。杨过的出场却是轻佻跳脱。与郭靖迥然不同的存在。
靖蓉出场,此间的少年已成大器。虽然捧书而读的仍是少年,亦也难免感怀。
经过一番的折腾,李莫愁退走,但此人狠辣的阴影开始笼罩在心头。黄药师见首不见尾,却依然带着做作的人皮面具。一番序幕落下,这其中的六个少男少女成为了年轻一代的主要人物。
与靖蓉相逢后杨过的一番表现,却让人好感越来越少,特别是成为欧阳锋的义子,而且还帮助西毒对付靖蓉。
杨过的偏激、顽劣以及骨子里的骄傲及反社会人格,在孩子的眼里并没有可以宽宥的理由,所以其受欺负是必然的,在成人哪里又触犯了禁忌,所以他只能离开桃花岛。
郭靖带杨过上重阳宫,本书情节正式展开。杨过在终南山下提出了父亲死因的问题,导致郭靖拍了下石碑,引发了郭靖单挑天罡北斗大阵。我们又一次见到了熟悉的报父仇的桥段。
在射雕中我们已经知道郭靖深谙天罡北斗阵法,多年后已成大器的郭靖面对升级版的天罡北斗阵时,我们看到了很过瘾的碰撞。只是可怜小杨过又要受排挤了。
重阳宫中,杨过叛出全真教;小龙女有如天仙下凡般出场。小龙女的冷与杨过的热,在活死人墓中渐渐融合。玉女心经与重阳遗篇,则充分展现了王重阳与林朝英的前代故事,过去与现实的映照。
经过了李莫愁古墓中的夺经之战,龙杨二人终于出了古墓,一片新的天地要展开,此时小龙女却受辱失身。这个情节设定初看时真的是让人惊掉下巴。杨龙第一次分离,这次分离是由于懵懂。小龙女出走,杨过只得四处寻找,寻找的过程中与开篇中的故人进行了关联。百计退敌这一段情节波澜起伏,当年在只有第一册的情况下看了多次,深深感受到了杨过潇洒之侠的魅力。
正在杨过意气风发之时,郭芙与武氏兄弟的出现,倒让杨过自卑起来,独自落寞而去。这心理阴影的面积未免太大了!至此后为全书的一个转折,华山之巅的情节成为转折的过场戏。这段情节中,北丐与西毒在临死之前达成和解,在新修版中则是增加了一大段文字说明西毒与北丐两个缺少相同价值观的人在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实现了双方的融合,达成了完美的境界。
杨过下华山后,救下一匹瘦吗,从此粗衣劣马,自虐式地弄成一幅落魄相去了大胜关,实际上还是心理阴影太大。大胜关英雄宴前,突出的是家长里短,大胜关英雄宴,金轮国师的出场,开启了家国主题的情节,并突出了杨龙的第一次重逢。英雄宴后,突出的则是第一次重要的冲突,也是直击主题的冲突——师徒恋和叛出师门,此二者也均可归入礼教大防。
英雄宴后,杨龙再次分离,这一次分离是由于礼教、由于舆论。杨过舍命救下黄蓉、郭芙,自己也受了伤,被程英救下。杨过与黄药师的相逢是重要的一个情节,这两个有着相似精神内核的人物完成了《射雕》与《神雕》的反叛精神的传递。而从傻姑的片言只语中误会了杀父之仇的情况,作为情节推进的转折。
在缺少原则约束和性情偏激的杨过这里,和金轮国师达成一致,投入忽必烈帐下自然没什么心理障碍。忽必烈帐下的各路牛鬼蛇神与《射雕》中完颜洪烈手下江湖人士有相似之处。忽必烈雄才大略,看到托雷之子出场,对于《射雕》读者来说无疑是有一种亲切感,极为期待其其后的表现。本以为后续剧情会沿着家国主题发展下去,可老顽童的一番搅局,又将剧情拉回到了江湖恩怨。
老顽童大闹绝情谷,进入了全书最重要的场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似的所在,可这个桃花源并不美好。关于桃花源与情花的隐喻成为全书的题眼。杨龙二次重逢,并打破了绝情谷桃花源的虚幻的美好,将隐藏在地底深处的丑恶污秽翻了出来。
杨龙从绝情谷脱困而出,因要换取解药和报杀父之仇而去刺杀郭靖、黄蓉。剧情终于走上了家国主题上。郭靖在射雕之后,在助守襄阳的过程中,舍生忘死,挽狂澜于既倒,完善了其正义化人格的塑造。郭靖在射雕中的正气凛然在经过保境卫民的自卫战争的淬炼中,升化成“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更高层的境界。而此时的杨过也面临着个人私仇和民族大义的矛盾与冲突之中。这也是全书中第二个重大冲突点。
经过几番的挣扎与反复之后,杨过终于还是超脱了个人恩怨与一己的生死,选择了献身民族大义的英雄之路。此段中对于杨过转变的描写细致而深刻,对照《射雕》中郭靖最后英雄之路的领悟过程的描写显然成熟的多,也精彩的多、深刻的多。
襄阳鏖兵的剧情一波三折颇为精彩,不断的意外使得情节不断向着意外发展。直至郭芙向着杨过一剑砍下而结束。而这一剑之下的后果却戛然而止。着实让人揪心。此后叙事视角不断转换,小龙女追踪尹志平、赵志敬;杨过断臂剑冢练剑;黄蓉李莫愁斗智斗力;杨龙大闹重阳宫;黄蓉率小一辈奔赴终南山;古墓婚礼及冲突;直至最后火烧重阳宫。
这段情节中,杨龙三次分离,又三次重逢。独孤求败剑冢中的文字,为本书中最为重要和精彩的一段,大留白的情节和深刻的道理,成为通篇的绝妙文字。黄蓉护犊子郭芙的情节成为《射雕》读者最为意难平的部分,曾经的小妖女成为护崽的母鸡。
火烧重阳宫后一段大剧情高潮结束,随后雪地猎屋的剧情成为过渡剧情,接下来绝情谷大戏开场,各色人等齐聚绝情谷,一番明争暗斗之后,各人证得各自的缘法。杨龙四次分离,黄蓉解说十六年之约。杨过深谷练剑,再出世已成神雕大侠。
至此神雕主要剧情似乎已经完结。但是且慢,演唱会都有返场,返场的节目更让人激动。我比较偏爱这种“多年之后”式的情节,对于故事中人物多年之后状况尤其有兴趣。
风陵古渡、乡村野店、围炉夜话、十六年时间,神雕侠成为了江湖中的传奇。曾经的危城女婴已成为明媚少女。此时的杨过再出场时,已经是在人品、武功和思想境界上均达到极高境界,让我们感受到不同于郭靖的另一类型的侠。排难解纷和襄阳英雄大会的情节,均为了结《射雕》、《神雕》中尚留有余意的情节和线索。绝情谷杨龙重逢则只是为了完满二人的结局。襄阳大战则是大结局的最后高潮,这其中郭芙对杨过的潜意识心理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三次华山论剑则是高潮后的余音,同时为《倚天屠龙记》的登场打下伏笔。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雕侠侣》于1959年5月20日在《明报》创刊号上开始连载。5月19日《香港商报》的《射雕英雄传》连载完结。如何做到这种无缝衔接,让人颇感兴趣。其时,金庸另一部小说《雪山飞狐》则正在《新晚报》上进行连载(1959年2月9日至1959年6月18日)。《神雕侠侣》连载至1961年7月8日,历时两年多。
在《射雕英雄传》连载晚期和《神雕侠侣》连载的初期,金庸先后离开了《大公报》和长城电影公司并与同乡沈宝生一同创办《明报》。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是办一份连载小说的周刊,名字都起好了,叫做《野马》,最初的想法是自己的小说自己出版、自己印刷、自己发行,钱也就可以自己赚了。后来计划不断更正,变成了创办日报。原本一本文学性周刊,不涉政治,不需要考虑站队的问题,后来虽然改成日报了,早期也只是做些小说类的娱乐小报。即便后来报纸发展,也开展时事新闻和时事评论,秉持的也是不左不右的中立立场。
《明报》的重要支柱自然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了报业的发展,在《明报》上所登载的金庸小说,必然要能够争取最大多数读者才成。虽然当时金庸已经凭借《射雕英雄传》的巨大成功,成为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他的任何新作品都是可以预计到会获得读者的青睐。但为了保险起见,金庸还是选择了继续《射雕英雄传》的热度,写一部续集,甚至在书名上也要体现“雕”的元素,以凸显和射雕的关联关系。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射雕》是以“三部曲”的形式存在的,但我们并不知道金庸在最初的构思中,是否是将其作为三部曲进行构思的。文学史上著名的三部曲往往以相同的主角在三个不同人生阶段或社会阶段的故事来构成。比如达达尼昂三部曲。但是金庸并没有采取这种方式,他在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中选择的是以第一部中重要角色的第二代作为主角的故事。这种续作方式在梁羽生小说中却是基本操作。梁羽生的所有小说中大多数后一部是前一部后代的故事。用当下的概念来说就是建立“XX宇宙”模式。我们现在不知道金庸对于神雕侠侣是一种什么样的架构构想,是开始就有三部曲的设想,还是只想写一部如《飞狐外传》似的续作,或者是效仿梁羽生建立连续的金庸武侠宇宙?对此我们现在已无法获得答案,但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金庸至少是有这样的三种选择的。
不管是何种选择,既然是做续集,那么续集的必要原则还是要遵守的,既要与原作有衔接,又要具有独立性。首先是要与前作具有连续性,原作中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要与前作有衔接。这种衔接不仅只是简单地延续,还要具有发展。以《神雕侠侣》来说,则是要延续《射雕英雄传》的爱国主义、反侵略及正义之侠的主题。这一主题的延续,则仍然需要以郭靖、黄蓉这两个人物来进行体现,并通过对人物做区别于射雕时期的深入刻画来扩展和深化原有主题。
其次,需要有区别于前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前作,那并不是金庸的追求。金庸在“三联版”序言中曾说过,他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有一个愿望,就是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细节。《神雕侠侣》虽然是《射雕英雄传》的续作,但金庸依然要求变,所以他选择了以靖蓉的下一辈人物作为续作的主角,这样可以更少受前作的限制,更为自由地塑造不同的人物来表达不同的主题。

金庸先后离开了《大公报》和长城电影公司并创办明报。可谓是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变化,而金庸本人的思想也随之起了一些变化。与大公报的分道扬镳,显示金庸与先前所奉行的左派思想的一种疏离与反叛。
神雕创作的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垮掉的一代”正在兴起,“抵抗思潮”正在酝酿,用倪匡的话说,就在六十年代一開始,世界各地,青年人的主導思想,就是叛逆。
金庸在高中的时候因为画教导主任的漫画被高中开除过。然后到大学的时候也被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开除了,这次是因为跟国民党学生闹别扭并且打官司打到校长那里去。但校长保护了国民党的职业学生,把金庸开除了。
金庸个人的经历与思想加上当时社会的思潮结合作品本身创新的需求,诸多条件的促进下,使得《神雕侠侣》的主旨与《射雕英雄传》发生了重大地变化。从宣扬正统观念与精神变成了宣扬反叛与个性的精神内核,简单的单一主题变为了复合型的主题,单纯的人物形象变成了复杂化的人物。体现这一主旨的主角杨过也便成为与郭靖迥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既然“反叛”成为作品的精神内核,从通俗小说、武侠小说的特点和读者接受程度来看,“垮掉的一代”的那一套显然是没有市场的。陈平原在《千古文人侠客梦》中所说,「武侠小说在思想观念上,与整个时代思潮大体上保持『慢半拍』这么一种不即不离的姿态。既不前卫,也不保守,基本态度是『随大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为最大多数读者接受的反叛精神,则是自“五四”以来一直延续,并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反封建礼教”。而“五四”以来的文学实践证明,反封建礼教最能为最大多数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形式则是“写情”。
在《神雕侠侣》的叙事模式上,射雕中大为成功的英雄成长模式仍然被沿用,但侧重点放在了“情”上。通过杨过与小龙女充满波折的爱情经历来体现个人成长中的感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神雕侠侣》中,“复仇模式”的分量大为增加。在《碧血剑》与《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中都有报杀父之仇的环节,但其实所占的分量并不重。在《神雕侠侣》中,复仇情节则成为情节推动与思想表达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英雄成长模式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情节在作者之前作品中的挥之不去。但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向郭靖复仇的过程,不仅体现了和解、释怀,最终表现了反叛精神对传统观念的一种靠拢与追随,体现了英雄在复仇模式中不断成长的历程和感悟。
《射雕英雄传》的成功,使金庸找到了新武侠小说的成功发展方向。《神雕侠侣》保留了《射雕英雄传》成功的经验,继续在小说情节中融入个人生活经验及在武功中融入人生哲理的创作模式,在结构安排与情节推进上,比《射雕》有所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显然更为世俗化和生活化,小说中的人物有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的思想和行为。金庸认为“武侠小说的情节并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 ,也曾明确认为:“武侠小说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想象和夸张的成分较多,虽然也反映了部分人生,却不能视之为现实主义的小说。” ,从金庸小说的创作实践来看,金庸小说始终立足于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但浪漫主义文学并不是脱离生活。金庸在其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随着创作经验的增加和创作技巧的不断完善,不管作者是否具有主观上的故意,客观上其作品却是一直沿着更为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路线在发展。
严家炎在与金庸的对话中,曾经问道:可不可以说您把武侠小说生活化了?使武侠小说贴近生活,贴近人生,是您的自觉追求吗?金庸的回答是:生活化问题,不一定是有意的追求。我的小说写武功的那些情节,是比较神奇的,并不生活化。但一写到人物的经历、感情,以及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这些就必须生活化,必须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

《神雕侠侣》在当年依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维持住了《明报》的销量,而且坊间传说,《神雕侠侣》最初是悲剧结局,杨过最终未能与小龙女重逢。但作者最终没能顶住读者的巨大反对,同时也要顾忌《明报》的销量,所以最后还是做了大团圆的完满性结局。这种说法最早应该是倪匡的《我看金庸小说》,其原文是“金庸原來的創作意圖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就小說論小說,《神鵰》從一開始起,就註定是一個悲劇,是不是為了遷就讀者的意願,硬將之改成喜劇,不得而知。”倪匡表明了这是其作为评论者的推测,不知怎么后来江湖传说就成为实事了。
不过后来对《神雕侠侣》的评价却也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认为《神雕侠侣》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结构散乱,硬拗之处所在多有;情节离奇巧合过多,人物行为多有不合情理之处。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金庸小说中的转折之作,是其前期阶段和中期阶段的分野。对于转折之作,其实难免有照应不周之处,由于续书难做的原因,加上连载作品的写作模式,纰漏之处在所难免。在主题上,既要照顾《射雕》的主题的延续和深化,又要突出《神雕》本身的主题,加上本身构思中可表现的内容过多,对于一部长篇通俗小说来说,这样的主题多义性的情节属于较为冒险的。
另一方面,《神雕侠侣》是完全的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来表达作品主题,完全是通过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来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想法总是有些随意的,用以推动情节发展,则就产生所谓“硬拗的问题,比如群战李莫愁后,杨过莫名其妙地自卑心爆发,一个人就跑掉了这段情节就有些随意。
纵有不足之处,《神雕侠侣》也不能称为失败之作,总体上是成功的,其影响力也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金庸在创作上的转折也是成功的,从此在金庸笔下,武侠小说也因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英雄传》全书的主旨概括为一个“正”字,《神雕侠侣》则采取了与《射雕英雄传》对比的主旨,可以说是一个“邪”字。
《神雕侠侣》中通过对杨过这一人物的塑造,通过杨过的离经叛道,个性乖张,与作为师傅的赵志敬互殴,反叛师门、娶小龙女,暗杀郭靖,而且到处拈花惹草……。这一切的行为以正统观念评判,纵然不是十恶不赦,用一个“邪”字评价自不过分。
《神雕》的“邪”字,体现的是一种叛逆精神,一种反抗、一种个性的张扬、一种独立思想和自由意识。这种“邪”所体现的内在思想属于启蒙主义以来的自然人性和个性发展,属于五四以来的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精神。所以《神雕侠侣》本质上属于一部“反叛者之书”。
在《射雕英雄传》中尚有顾忌,只能通过配角的东邪黄药师来表达的思想,在《神雕侠侣》中则登上C位。已成为武侠小说大家的金庸,终于可以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胸中的块垒了。
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中说:“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
而倪匡则说,“《神鵰》從頭到尾,整部書,都在寫一個「情」字。「問情是何物」,是全書的主旨。” 陈墨则认为“《射雕英雄传》如同‘史诗’,《神雕侠侣》则显然是一部‘情词’”。并进一步说:说《神雕侠侣》是一部言情之书,证据俯拾皆是。书中人物,莫非钟情之人;书中故事,多是伤情之事。
由此可见《神雕侠侣》主题的多义性之一斑,实际上“言情”与“反礼教”实为表里关系。”言情“为表,”反礼教“为里。”言情“为表现形式,”反礼教“为精神内核。就有如《红楼梦》,又比如《伤逝》。
爱情无疑是人生中重要的情感,爱情也会让人成长,对于如何处理爱情中的问题及爱情在人生中的关系,无疑是最让读者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方式。《神雕侠侣》通过对杨龙恋所经受的各种波折,来体现杨过的反叛性格,体现反礼教的精神,同时也通过恋爱中的磨难和内心体会来表现主人公的成长过程。
《红楼梦》的年代,宝黛的反叛在强大的封建势力下,是必然的悲剧结局,《伤逝》的年代,涓生和子君对封建伦理的反抗,在现实面前依然是以悲剧收场的。《神雕侠侣》创作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封建伦理的残余影响虽然仍然存在,但已经日暮西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反礼教的作品如果还是以悲剧收场究竟有何现实意义?所以《神雕侠侣》中,杨过、小龙女的反抗封建伦理的结果必然要是成功的,结局必然是光明的、圆满的,对于神雕原本是悲剧结局的猜测也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符合通俗小说的特点的。通俗小说是不会表现已经不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观念的,它的要求是“既不前卫,也不落后”。金庸在「金庸看金庸小說」的問答中回讀者:「小龍女如果沒有活著,我第一個會先哭」,此外,「金庸限時批」中,又有讀者問金庸,小龍女於十六年後與楊過重逢,是否應讀者要求而寫,金庸的回答是:「我寫小說,不受讀者反應的影響。我要楊過、小龍女團聚,不是由於朋友或讀者的意見,而是自己同情他二人的愛情,不捨得這樣可愛的一對情侶到死不能相會」。
但其实,也许“反礼教”也只是形式,真正要反叛的也许是更难以言说的内容吧。金庸在《神雕侠侣》世纪新修版第十四回礼教大防后的注中表示:“笔者在《神雕侠侣》书中引入此观念之讨论,主旨为重视独立思考,向未必合理之传统观念挑战。当时中国当局严格控制属下人员之婚姻,属下人员婚姻须向上级申请,批准与否之主要标准为“阶级成分”,因此酿成无数悲剧(尤以部队中为多)。作者对此颇有感触,虽未身受其害,但友侪影响所及,亦有感同身受者,幸现行新婚姻法第三条、第四条强调婚姻自由原则,“必须男女相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这当是改革开放的一大德政。”
既然反礼教主题,那么就必然有封建礼法的卫道者,很不幸,怎么看郭靖、黄蓉都是最合适的人选,无论是其本身人设,还是与主角关系。没办法,只能让《射雕》中让人无比敬仰羡慕的靖哥哥与蓉儿在《神雕》里客串一下反面角色吧。
《神雕侠侣》是以“情’贯穿始终。但这里的情,却如红楼梦的“大旨谈情”一般,其中意味,大可供达人细加玩味。
《神雕侠侣》中反复吟咏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道尽了情之一字的说不清、道不明,以此来体现情的复杂性,进而表现人生的复杂性、社会的复杂性。我们可以看到就中的痴儿女形形色色的情,除了杨、龙之恋外,王重阳与林朝英各自拉不下面子终成憾事;武三通情与伦理的煎熬下因爱而疯,李莫愁爱而不成、因爱成仇,武修文、武敦儒兄弟之间为爱争风,郭芙自己也不明白的内心之情,公孙止与裘千尺的相爱相杀、公孙绿萼的殉情、程英、陆无双的爱而不得、郭襄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艰难的自我克制,可以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 “情”之一字,古今千年道不明,此后千年说不停。不需强自解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参看陈沛然的《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和倪匡的《金庸作品中的情书》(见《金庸茶馆》四或《五看金庸小说》)。
《神雕侠侣》中的情,亦含有“人情世故”之“人情”。正是由于“人情”使得情节有了生活气,人物有了丰富性,作品有了现实性。
《神雕侠侣》中的人情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情与叛逆交互作用,成为全书重要的冲突。开篇时,杨过由于时杨康之子的出身问题无法在桃花岛容身,在上全真教时,由于郭靖拍了石碑一掌,做了破坏人情的事情导致全真道士的误会,而后又一人横扫天罡北斗大阵,让全真教上下大无面子,连累杨过受“特殊对待”。杨过叛逆的性格最终只能是叛出全真,因此遇到小龙女……。
杨过与小龙女两人都是属于不通人情世故的人物,只不过是类型不同,杨过是反社会人格,小龙女则是社会小白。两种人在社会上都属于要碰钉子的类型,两个人要追求个性发展,必然与这个社会有着诸多的冲突。
又是很不幸的,这时候黄蓉又成为最合适的冲突的另一端。江湖第一大帮的丐帮黄帮主加江湖第一大侠的夫人郭夫人,相当于高智商、高情商的成功女老板加家庭女主人,怎么看都是一个人情练达、通晓世情的人物。自然就很不幸地成为人情世故的代表性人物,以人情世故扼杀个性发展的典型性角色。
《神雕侠侣》中的个性发展主题,最终在人情世故上并没有取得反礼教上的成功。最终地走向是杨过在郭靖的感召下,在家国大义方面向世俗进行了靠拢,但在江湖层面,神雕侠却固执地与正统正道保持着距离,却去与旁门左道为伍,践行着一个“邪’字。
《神雕侠侣》中的情,并没有表现如《红楼梦》中的“宿孽总因情”的一种绝望,也并没有表达“有情皆苦”。虽然也有着各种的情伤,但总还是有着光明与希望。
《神雕》中,活死人墓和绝情谷是有着特殊象征意义的地点。活死人墓为杨龙二人保留本心与纯真,不为世俗影响而成长的场所,其体现的是人的本心与初心。绝情谷则是一个世外桃源,同样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世俗影响的场所,但在它被揭开后,种种的压制人性、限制人性自由发展的行为令人窒息。通过绝情谷可以看到,封闭与隔绝并不是自然的人性,并不会保持初心,并不利于个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关于说情,那么“情花”之喻颇值得读者关注。《神雕》中对于“情花”进行了多层次的阐发。第一层是”颜色娇艳无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増艳。第二层次是枝叶上生满小刺;第三层次则是入口甘甜、回味苦涩;第四层次是果实难看,十果九苦。第五层次,情花有毒;第六层次,欲解情花毒,需以断肠草以毒攻毒。
如此通过对情花解读来暗喻“情为何物’,可以说颇具学术意味了。
另一个更具有学术精神的情节要数“剑冢遗文“了。青锋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纪小,仅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后来是看到《论语·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到的对应文字就是这篇剑冢遗文,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在很多评论将其对应为《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也颇恰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篇剑冢遗文可以说确立了“金庸武学”的总纲,使得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具有了学术高度和理论总结。也使得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可以与现实中的“学术”与“人生”进行直接的对照。
作为《射雕英雄传》的续书,对于《射雕》中的主题与人物在续书中应进行照应与发展。对于前作中通过郭靖与黄蓉表现的侠义与爱国精神进行结合的思想,在《神雕侠侣》中则继续以郭靖、黄蓉的事迹进行表现。在《神雕侠侣》中,郭靖的境界继续向前发展,最终形成“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家国情怀与侠义精神的统一。此亦《神雕侠侣》所继承之主题也。
从以上看来,《神雕侠侣》的主题呈现多样化、多义性的特点,这相较于单一主题的《射雕英雄传》来说,具有明显地进步与发展,因此是金庸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转折。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从《神雕侠侣》开始,具有了复杂性。这不仅体现在正面人物上,同样也体现在反面人物上。这样就避免了人物的单一化、脸谱化和类型化。
《神雕侠侣》中杨过的人物形象是作为郭靖这一成功人物的对比。郭靖为“正”,杨过则为“邪”;郭靖正大崇高,杨过则叛逆乖张;郭靖谨守规范,杨过则跳脱不逊;郭靖愚钝木讷,杨过则聪明伶俐;郭靖是正道大侠,杨过则是左道异士。从续集创作角度,作者并不希望续作对前作进行重复,而是希望表现一个与前作有所区别的主角人物,因此杨过从一开始,便是对郭靖的一种反动、一种纠正,一种补充。作者显然是希望通过郭靖、杨过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来表现不同类型的侠客形象,从而拓展作品的表达空间。
杨过的形象似乎比郭靖更受欢迎,杨过英俊潇洒、玉树临风、聪明伶俐、武功高强,完全是武侠主角的标配。加上他的不幸身世和饱受磨难的经历造成的忧郁气质,以及反叛性格所带来的自由精神。杨过身上体现了复杂的人性,正是这种复杂的人性使得杨过具有颇高的人格吸引力,所谓“一见杨过误终生”。
杨过对社会的反叛,首先来源于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来源于其在桃花岛时带来的歧视,来源于在全真教的不公正对待,来源于与小龙女恋情的反对……。归根结底,他的反叛是由于对所有这些不幸事件的一种应激反应。这种反叛最初的动机只是“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谁对我不好,我就加倍地对他不好!”。这种反叛所依据的理论指导也仅仅是 “我没错!我没做坏事!我没害人!”。可见,杨过的这种反叛精神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叛,他所反叛的只是压迫自己、限制自己个性的不合理状况。而并不是对现有社会不平等现象和束缚人性发展的现象具有充分认知而自发进行的反抗。所以,杨过的反叛也只是一种不彻底的反叛。
不彻底的反叛往往具有盲目性和妥协性,结果要么是被同化,要么是被消灭、要么是黑化。如水泊梁山的反叛,最终便是以受招安结束。杨过则是由于多个事件改变了这种程式化的道路。在华山之巅,洪七公与欧阳锋的正邪对决以及临死之前的融合,让他理解了超越世俗的正邪合一;在襄阳鏖城,从刺杀郭靖到救护郭靖的转变,使其受到郭靖侠之大者境界的感召,有了明确的是非观,使得杨过没有成为第二个李莫愁。而其后的断臂则使得杨过避免了被郭靖所同化,使其保持了独立性和自由性。
杨过突出的个性与主流社会规范必然会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必然是杨过的成长要遭受种种的磨难与痛苦。在这种冲突中,杨过对于强权势力,不是顺从和屈服,而是始终保持了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的敢于反抗,敢于战斗的精神;而对于弱势方,则充满了侠义胸怀。可以说杨过的这种张扬个性和敢于反叛的气质正式体现了人格尊严的觉醒和抗争。因为使得杨过这个人物在读者中具有超高的人气和独特的角色魅力。
杨过成为“神雕侠”后,也是与正派人物不合流的旁门左道。而正是这种与传统观念不相符、与郭靖代表的正派大侠不一致的充满“邪”气的大侠形象,表达了金庸对于侠客形象多义化的表达,世界并不只有一个标准,不按照主流标准行事的,并不一定就是坏蛋,也一样可以是大侠,可以成为乾坤五绝中的一极。
小龙女是仙子一流,之所以为仙人,在于其不染人间烟火,反过来说就是不通世务。小龙女的人物特点即在于保留了人性中的真与纯,而没有沾染俗世中的假与恶。由于不需要和世俗妥协,所以有着一种游离于俗世之外的从容恬静。所以小龙女是一种理想人格,或者幻想型人格,而不是现实中的真实人物。
小龙女自小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活死人墓中,孤寂与清冷的生活,使其经常处于一种“冷冻”的状态,正是这种不时的冷冻状态,让小龙女杜绝了与世俗的接触与感染,在小说中十六年的时间跨度中,始终保持了原本具有的纯真,也成为杨过始终的牵绊与最后的归宿。
小龙女的单纯性格,使得其在世俗上必然有种种的不适,只有在古墓或与古墓类似的绝情谷才是她的舒适空间,所以她的目标始终是回古墓去生活。这种个人的单纯与社会的复杂、个人的静止与社会的进步所造成的冲突,悲剧的结局才是完整的闭环。这也许就是很多人认为《神雕侠侣》原本应该是悲剧结局的原因。事实上《神雕侠侣》在这方面的表现并不多。所以小龙女这条线上的内涵与思想表达显得有些单薄。
梁羽生化名佟硕之在《金庸梁羽生合论》中曾对小龙女失身的情节提出质疑。梁羽生在谈金庸小说的情节时,认为“金庸这个优点有时也成为他的缺点,为了刻意求其离奇,往往情理难通,前后不照应,甚至加入不必需的情节,反而破坏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举些例子来说,《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之被一个道士强奸,这情节大大出乎读者意外,但读毕全书,这情节实在毫无必要,因为既不是写成悲剧收场,也没有因此产生新事件(如小龙女产下私生子之类)或新变化,最多在她与杨过间添一些小波澜而已(杨过始终未知),则何必添此情节,反而破坏了读者对于小龙女的美感。读起来也令人极不舒服。”并且认为“这种写法,恐怕也不易为有传统伦理观念的读者所接受。” 从小说情节安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情节,后续应该有大的波澜情节与此对应才是,但事实上确实如梁羽生所评论,这个情节在以后的剧情中并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难免让人怀疑这个情节的设置究竟有何意义,是一处败笔,还是另有深意,或者是连载作品的特点,改变了原来的构思。
对此,我看过很多的评论解读,包括“天残地缺说”、“没有完美角色说”、“超越贞操观念说”、“失身衬托精神贞洁说”等等,种种说法很多,虽都有道理,却都觉得有些牵强,难以解释圆通。相对来说解释比较通顺的,我认为是陈墨先生提出的“性欲觉醒说”。”通过甄志丙对小龙女的侵犯,固然是对她的清白的一种玷污,同时也是对小龙女的人性欲望的一种“唤醒”和“证明”。 “甄志丙的侵犯,真正唤醒了小龙女的性欲和女性本能,使得她从此与前判若两人,走向新的人生。”
小龙女性格上应该是外冷内热的,因修习玉女心经、克制七情六欲,表现出来的是冷冰冰的感觉。小龙女自身性格上便具有冲突性,被甄志丙的侵犯,可以说正是这一自身性格冲突的引爆点。只是后来在这一方面作者并没有深入展开,或者可以说表现的比较隐晦。以此看来,似乎是与黄药师与梅超风关系相同,当年写作的时候尚需顾忌社会接受程度而有所避讳,也就没能进行展开。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小龙女的角色定位,其实还是作为一个美丽、纯真的符号,一个人心中的最初的梦想、寄托与归宿,一个要人藏在心底里的白月光为好。小龙女角色不需要来做复杂的人性表达,所以也不必要对角色进行复杂性的设定,所以关于小龙女失贞的情节,也是不需要的好。
1969年林以亮访谈中就曾向金庸抛出类似尖锐的问题:“譬如我看《神雕侠侣》,就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那男主角杨过是个残废,这在普通人看来,会武功的人竟然残废,这简直不可想像。然后女主角小龙女,又是失贞。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一个女主角失了贞,这同样是不可想像……这是否也可以算是自己替自己出难题呢?”
金庸的回答非常简略:“一般武侠小说的男女主角差不多总是完美的,所以我就试着写男女主角双方都有缺憾,看看是否可以。”
作者本人的说明就是单纯的希望有新意,不落俗套。也许这就是最终的答案,不需要进行过渡地解读了。

郭靖与黄蓉在《神雕侠侣》中已经成为配角,但由于来自于《射雕英雄传》的余韵及在《神雕侠侣》中的延续,使得靖蓉二人的风采较之过、龙二人并无逊色。
郭靖在《射雕侠侣》中依然延续了《射雕英雄传》中的“正”的人物性格逻辑,在家国与江湖上继续发展正义与侠义的代表,在思想上发展成为“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金庸侠义观。最终完成了大侠形象的塑造。黄蓉则与《射雕英雄传》中有了较大的发展,由行事任性的“小妖女”转化成为做事周全的“贤妻良母”。这种转变在读者感情上,可能会引起反感,让很多人觉得金庸抹黑了黄蓉。但其实这种转变在人物塑造上却是成功的,黄蓉的形象变化,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物在身份变化、岁月变迁、阅历增长和角色变化中的一种成长,一种人物形象的丰满。使得黄蓉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变迁中成为一个“活”的角色。吴霭仪在《金庸笔下的女子》中写道:“ 许多人不喜欢黄蓉,特别是《神雕侠侣》中的中年黄蓉,嫌她聪明得过分厉害,有点近乎阴沉。我却十分欣赏黄蓉,认为是金庸写得最好的女角。特别欣赏他处理黄蓉从《射雕英雄传》的青春少女到《神雕侠侣》的中年妇人的个性发展。其他女角大多是形象化的人物,但黄蓉却是活生生的、有优点、有缺点、会长大、会变、会衰老的真人,音容体态历历在目,思想个性贯彻分明;熟读这两套小说(《射雕》和《神雕》)觉得了解黄蓉的一生,这是在金庸成功的角色中也不可多得的。写黄蓉的笔触之准确不像创造一个角色,倒像描述一个作者很熟悉很喜爱的人。”  
金庸在一次访谈中,谈到黄蓉在《射雕》与《神雕》中变化时,金庸先生称,女人总在变化,少女时代当然是可爱的,但成人之后,身为人母,母性会掩盖绝大部分的少女天真心性,其“可爱”自然大打折扣。再则写《神雕》时刚看完《战争与和平》,受“娜塔莎”这一形象由“可爱”到“不可爱”之变化的影响。
在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神雕中杨过断臂之前的黄蓉,作为黄帮主和郭夫人,特别是在襄阳身怀六甲的情况下,需要照顾到蒙宋战争、双方武林争斗、丐帮及家庭种种状况,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解决方方面面的事务与危机。少年时觉得理应如此,甚至如果这个人物不是黄蓉的话,多半会让少年人感到乏味与反感了。但由于蓉儿的光环,对其行为还可接受。多年后才觉得这其中的辛苦与不易。杨过断臂之后,为照顾闯祸的郭芙,黄蓉暂时放下了襄阳城军事和郭家家事,重新踏入江湖,直到绝情谷剧情结束这一段,黄蓉摆脱了身上的束缚,重新焕发出了风采,让人心怀大畅。可惜的是十六年后,黄蓉重新套上了生活的枷锁,又成为面面俱到,操心忙碌的主妇。
《神雕》中的黄蓉是最为成功的角色,是具有人间烟火气人物,是生活化的人物,是有成长、有发展的活的人物。正是由于神雕和神雕两部作品的人物连续性塑造,使得黄蓉成为金庸所有作品中最为丰满的人物。

李莫愁是小说前期的反派人物,开场的心狠手辣、性情偏激,着实让人不寒而栗,但同时却也看到了其可恨之人的可怜之处,后续情节中也展现了其性格中存在的良善之心。《神雕侠侣》中在反叛人物的刻画上,开始有了其复杂性,也可以说李莫愁是小龙女的对立面,在封闭、禁欲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要么变态,要么小白。
金轮法王是中后期的主要反派人物,但金轮法王这个人物出场时气势颇大,但在随后的情节上,基本上没成什么事儿,反倒是处处碰壁,本身性格刻画比较模糊,角色定位也不大明确,究竟应该算是一个有身份的政治人物呢,还是一个鹰犬人物呢?目前看是个有政治身份却干着鹰犬的活的人物。后期非要郭襄作为自己传人的情节,也显得有点生硬。
郭襄是人人都爱的角色,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确有许多的优良品质,评一个“上上人物”也不为过。但我总觉得郭襄并没有达到超越所有人的绝顶人物的地步,至少她困于孽情而不得解脱,亦不得悟,无以升华。所以郭襄这个人物总是心事重重、唉声叹气的,让人无法感受到少年人所应有的阳光、开朗。因此对于我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喜欢。
神雕侠侣中,金庸已不满足于以往作品中性格单纯的角色设计,开始进行复杂的人物性格刻画,全书无论主角、配角,具有太多复杂性格的人物。但作为通俗作品的武侠小说来说,过多的性格复杂人物其实并不是最佳选择。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雕侠侣》于《明报》连载共777期。从《神雕侠侣》开始,单行本不再授权三育图书文具公司,而改为授权邝拾记报局出版。同期出版的单行本旧版共28册。明河社修订版于一九七六年九月出版。
连载版共110回,到修订本修订后,修改为40回。连载版与修订版均采用四字成词结构。修订版主要是重新编次后,再据内容主体重新拟定回目。如连载版前2回为〈深宵怪客〉、《赤练神掌》、《白衣道姑》、〈桃花岛上〉,修订本的相应修改后的回目是〈风月无情〉;连载版末3回为〈襄阳鏖兵〉、《久别重逢》、《二十八宿阵》、〈尾声〉,修订本则为〈大战襄阳〉、〈华山论剑〉。新修版保留40回未变,但回目有部分修订,如第二十四回,由“意乱情迷”改为“惊心动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连载版到修订版所修订的一些内容。
1、开篇的调整。连载版的开篇对于习惯了修订版的我来说,感觉就是怎一个乱字了得。虽然大体框架情节两版基本相同,但连载版明显在支线情节上有大量无关紧要的拉杂剧情,人物关系上对于熟读修订版的我来说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人物性格上则是各种非正常人类的非正常行为,你方唱罢我登场。好在经过修订版进行修订、梳理后,情节顺畅了很多,人物交代也清晰了,故事的恐惧感与神秘性也体现的很好。不过纵然经过修订,也依然存在诸多情理欠缺之处,比如武三通救人,为啥要只带走武敦儒,而把武修文独自留下?
2、对李莫愁年龄进行了调整。连载版第一回中陆展元和何沅君刚刚过世几个月,而陆立鼎是陆展元和何沅君的儿子,而不是修订版中的兄弟。也就是说在连载版中,陆展元和何沅君已经是爷爷奶奶辈的人物了,与陆展元孽恋纠缠的李莫愁在连载版出场时也已经五十多岁了。李莫愁的年龄显然有些大了,因此在修订版中,将陆展元修改为陆立鼎的哥哥,陆展元和何沅君的角色从父母变成了兄嫂。这样李莫愁的年纪就变成了三十来岁,与黄蓉相当。我在第一次看《神雕》时就有个疑问,李莫愁与陆展元、何沅君有仇,对其兄弟一家,何苦这么心狠手辣且没完没了。看了连载版,对陆展元、何沅君儿子一家赶尽杀绝就解释的通了,但修订版毕竟没有说明。另外,连载版中李莫愁被小红鸟啄瞎了一只眼睛。修订版中由于没有了小红鸟,李莫愁也就没了渺目的遗憾了。
3、杨过的生母由秦南琴变成了穆念慈。这个改变在射雕中便体现了,由于射雕中完全删除了秦南琴这个人物及相关的情节,因此《神雕》中也就依然延续。事实上与秦南琴相关的这一段铁掌帮情节,在我看来彷佛就是为了交代杨过出身而设计的。特别是杨康强暴民女的情节显得非常突兀和莫名其妙。将其整段删掉是非常好的处理。只是,删除秦南琴后,对于杨过偏激和反社会性格的形成的确有些影响,穆念慈这样性格的人养大的孩子,性格偏激的可能性应该不大。但我觉得影响也不是很大,后天社会影响应该也说的通。
4、古墓中重阳遗刻《九阴真经》的发现过程。一版中小龙女与李莫愁对掌受伤身体寒冷,杨过取出孙婆婆遗物棉袄来保暖,不小心扯破了露出一段文字:「重阳先师,功传后世,观其画像,究其手指」。杨龙取出王重阳画像,按「究其手指」四字指引,由于小龙女不小心碰倒烛台,烛油洒倒画上,杨过以指甲刮去,意外发现画像手指上王重阳以发丝小字写说林朝英所能破的,只是粗浅的全真派武功,若较之全真教的最上乘武功,《玉女心经》能算得了什么?同时说明《九阴真经》是刻在林朝英石棺底下的石室,杨龙二人打开了林朝英石棺,却发现只是一张空棺,两人进入棺底石室见到了王重阳所刻的《九阴真经》。 随后两人遭李莫愁偷袭被点穴,小龙女在穴位被闭时,学得《九阴真经》中的「解穴秘诀」与「闭气秘诀」。
看到这里不由感慨,这藏个经书也太隐蔽了点吧!好在书中交代,王重阳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在一天遇到在终南山哭泣的孙姓女子,一问之下,原来是与林朝英有救命之恩,因此上山叩拜,得知林朝英已然逝去,想要進墓祭弔卻不可得。王重陽于是指点了进墓之法,并将「重阳先师,功传后世,观其画像,究其手指」一句话告诉她,要她「天年告终之时,再告知于古墓主人」。后来孙姓女子成为了孙婆婆。临终时将写有线索的棉袄给了杨过。
这么累赘的情节,我复述着都累的慌。还是删掉的好。
5、对神雕及小红鸟这些异兽进行了调整。这也是修订版修订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连载版存在很多神奇动物的描写,这些神奇动物在连载版阶段,是小说中很有特色的部分。这些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蜀山剑侠传》这样的奇幻仙侠小说。很显然在金庸小说创作过程中,金庸作品日益向写实风格发展的。这种仙侠风格的元素显然已与作品风格不相协调,对于连载版中的神奇动物需要进行删除,无法删除的则对其采取了平凡化的处理。如射雕、神雕中的小红鸟、倚天中的火猴均予以删除,无法删除的神雕,包括与神雕争斗的毒蟒,则变为凡鸟凡蛇。其他如杨过疗伤时神雕给其吃的神奇的“朱果”变成了平常的“蛇胆”。
6、紫藤软剑在修订版中被去除。在连载版中,紫藤软剑是重要的道具,杨过从与神雕相斗的毒蟒腹中得到,此后一直使用此剑大杀四方,君子剑、淑女剑均是由此剑斩断,最终杨过的左臂也是是由紫藤软剑砍断。紫藤软剑看着似乎比较重要,其实也是为了突出作品神奇性的道具,对于剧情和主题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
7、关于小龙女师傅之死,修订版中杨龙二人猜测是由于欧阳锋,最终也没有明确。而在连载版中故事则曲折的多,第一,小龙女师傅发明了冰魄银针及玉峰针是为了对付欧阳锋;第二,李莫愁被欧阳锋虏去,受了他的熏陶,性情大变,并且李莫愁的五毒神掌(修订版改为赤练神掌)也是欧阳锋教的。第三、小龙女师傅的功夫比西毒还要高,而且是“远胜于他”。只是暗器不如,创制了玉峰针和冰魄银针之后就能打败西毒了!第四、小龙女认为师傅点穴制住欧阳锋,但李莫愁偷偷解了恶人穴道,恶人突起发难,师父方惨遭毒手。后来杨过分析是由于欧阳锋逆转经脉自己解的穴。
事实上小龙女师傅是不是欧阳锋打死的,这个情节一、二版都没有说清楚。在连载版中,林朝英的一个丫鬟弟子武功远胜西毒欧阳锋,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修订版对连载版的修订主要的关注点就这些,其他一些小的修订兹不赘述。

2003年《神雕侠侣》新修版出版,接下来看看新修版的修订情况。
1、增加了杨龙在古墓中的日常情节,表达二人情感的发展历程。修订版中此部分的确有较大空白或者叫“留白”,在任贤齐版中的电视剧《神雕侠侣》中,就发现这个空白,在这一段中增加了大量的情节,主要体现了杨过的“动”和小龙女的“静”之间的冲突。新修版第六回中,金庸增加了较大篇幅用于交代古墓派的武功渊源以及杨过、小龙女在古墓中的感情发展。用王二指的话说,“加写幅度之大,足可独立为一则短篇的「杨过、小龙女古墓生活番外篇」小说,若看过二版,而不加看新三版此回,当是可惜之至。”
除了此段集中体现,在全书中,多处修改都是为了完善杨龙二人感情发展进程的,如改小龙女逼杨过发誓为杨过主动发誓“就只喜欢你一个人”等等诸多细节上的修改。
此段情节的修改,应该是与黄药师与梅超风情节属于同一种情况。将原本没有挑明的情节给挑明了。杨龙二人少男少女在古墓中,互相吸引并有性幻想亦属正常。但在连载版和修订版的年代,社会环境恐怕还不大能接受这样的情节。新修版时,金庸本人已经无所顾忌,该挑明的就不要遮遮掩掩了。这种情况显然并不只是这两处,其他处碰到了再说吧。
2、尹志平改为甄志丙,金轮法王改为金轮国师。连载版与修订版中玷污小龙女的尹志平在新修版中改为甄志丙。尹志平是《射雕》中便出场的人物,是全真教第三代中的头部人物。只是尹志平是历史真实人物,而且是有道高人,按照金庸所注:“在本书原版,全真教中对小龙女倾倒之年轻道人本写作尹志平。但尹志平真有其人,道号‘清和真人’,乃丘处机之徒,后曾任全真教掌教,将其写的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今在第三版改名为‘甄志丙’,声音相似而实无其人,纯属虚构。”此种有损先贤形象的行为在连载版与修订版的年代,影响还不大,随着金庸小说的影响不断扩大,这影响也就大了起来,据说有尹志平后人提出抗议。至于是后人还是传人信息不全并不清楚。新修版中,金庸将玷污小龙女的人改为一个虚构的人物——甄志丙。而尹志平则被安排成了专心勤研炼丹修仙之道的宗教人士,等于是退出武林了。
对于将尹志平改为甄志丙,一开始的时候,着实感到不大适应。“尹志平”的名字传了几十年,而且是《射雕》中的老人,在大漠蒙古包外申量郭靖身手的情节,也是颇有趣味,陡然变成了个陌生的“甄志丙”,是有些无法接受。但修改的理由无可辩驳,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相似的情况还有对金轮法王的修改。修订版中说法王是西藏密宗的,新修版改为密教金刚宗或 “蒙古金刚宗”。霍都介绍金轮时,也由“西藏圣僧金轮法王”改成了“蒙古圣僧金轮国师”,这显然是为避免对藏传佛教不必要的丑化。修订版中对涉及西藏的人物,如鸠摩智、灵智上人、金轮法王、达尔巴、藏边五丑,乃至鹿鼎记中的喇嘛们在新修版中尽量做了修改,灵智上人移到了青海,金轮法王及其门下移到了蒙古,并且取消了金轮法王的“西藏喇嘛教法王”身份,只保留蒙古国国师的身份,因此也不能称呼为金轮法王了,新修版中改用“金轮国师”称呼他。
4、洪七公与欧阳锋临终前达到融合。新修版中增加了一大段的基于《易经》的哲学文字,两人的武功殊途同归、“物极必反”,又因二人恰好是一个正练,一个逆练,恰好如太极般互补。最终水乳交融,合而为一。这里我又忍不住要做映射臆想了。按照在《射雕》中的分析,北丐和西毒,代表红色中国和西方列强,此处的融合表达了希望东西方文化能够达成和解进行融合才能达成共同发展的想法。
5、小龙女的情话,此部分为吐槽最多的修订。英雄大会中,当朱子柳和霍都比武时,两人退到墙角窃窃低语,新修版中将两人低语的话都写了出来,小龙女要求杨过每日想他从二百次增至一千次,最后还有“你要永远是我老公”的话,和杨过的“鼻子吸面条”片段。似这般的甜言蜜语书中增加的地方甚多。这样修订也许是为了体现小龙女的外冷内热,或是增加小龙女的烟火气。不好说改的好或者不好,但多少让人感觉不像是小龙女的说话风格,至少也是让人感到多余。
6、礼教大防这一回后加了一篇很长的注,来说明有人质疑的“宋朝礼教是否反对师徒结婚”。金庸写注,考证的事例很多,但总有些啰嗦和显得混乱。
金庸对于批评有时候是可见的固执,面对他人的责难和非议时往往多方引证辩解。其实有时批评的问题本身也没什么重要性,有的问题则属于两可,正反方都有证据可证明其观点的。
此条评论中,金庸并非第一次对“物理学教授”的批评发出“自然科学家不学逻辑,但其推理必须合逻辑”的看法。看来金庸对这位物理学教授还是耿耿于怀的。这位“物理学教授”,关注金庸评论的都清楚,指的是《班门弄斧——给金庸小说挑点毛病》的作者,吉林大学电子工程教授闫大卫教授。
7、关于霍都的身世。霍都与金轮法王这两个人物在一、二版中,都有些缺乏逻辑,几乎就是单纯作为反叛身份而存在。霍都一出场就有个“蒙古王子”的头衔,一、二版中没有说明是什么王子,连熟悉蒙古情况的郭靖也对他的来历一点都摸不着头脑。而且这个“王子”与忽必烈没有任何的交集,让人怀疑这个“王子”的身份是不是个冒牌货。
新修版中对此进行了较为精彩的修订,将霍都定位为札木合的孙子!
札木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安答,《射雕》中札木合背叛,在郭靖参与下,铁木真战胜,并抓住了札木合。铁木真本想放了札木合,札木合却只求他让自己“不流血而死”,蒙古人相信死时不流血就能升天。铁木真处死札木合之后厚待札木合的子孙,封他们世代为王子。
霍都却心高气傲,不愿坐享荣华富贵,因而拜了金轮为师习武,又在窝阔台做皇帝时多方谄谀奉承,因此在朝中也吃得开,但由于身世原因,自知难在朝堂建功,遂跟随金轮,在江湖和宗教方面努力。
新修版中忽必烈查看卷宗文档时得知了霍都的身世,说起朝中大事。此时窝阔台已死,由窝阔台皇后尼玛察(主流译为“乃马真”)执政,信任权臣温都哈马尔,竟毒死了耶律楚材,又杀了耶律铸,得知耶律铸的弟、妹(即耶律齐和耶律燕)已经逃往南方,令霍都追杀。忽必烈、子聪和尚、金轮和霍都四人开会,子聪说耶律楚材英明公正,于国有大功,主张保护他的子女;忽必烈同意,让霍都消极执行追捕耶律楚材家属的任务,并说皇后信任奸邪,己方要事事小心。看来蒙古朝廷乱象已生。
其后四人会议又说到攻宋之事,说后方不稳,不宜突进。而后方主要是全真派和丐帮在捣乱。因而忽必烈让金轮全权对付全真派,霍都对付丐帮。这么一来,以后金轮火烧重阳宫,霍都混入丐帮,都成了二人的政治任务。
此段修改是三版修订中的一个亮点,盘活了金轮和霍都两个人物,使得这两个人物有了明确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逻辑。
8、关于君子剑和淑女剑,一版中是均被紫藤软剑斩断,二版去掉了紫藤软剑,但君子剑和淑女剑斩了杨过的胳膊后,就没有交代去了哪里,三版中说君子剑和淑女剑虽利,郭芙斩断杨过胳膊后,匆忙离开时没有来得及携带,还留在杨过房中(凶案现场)。
9、全真五子闭关研发新武功,除了防御古墓派进袭外,新三版加写说,不仅要兴教,还要保国卫民。新三版如此一改,比之二版只要抗衡古墓派,就冠冕堂皇,漂亮好听多了。
10、关于郭襄“大龙女”的幻想。新三版中,郭襄拜金輪國師為師後,幻想自己早生二十年,成为大龙女的情节。有人认为此修改是抹黑郭襄。我看倒也没这么严重,有点奇怪的小幻想对小东邪来说也属于正常。
11、金轮与郭襄的互动。新三版中,郭襄与金轮国师有较多互动,郭襄是心甘情愿拜金轮为师。增加了金輪國師为郭襄讲说佛法的部分。修订版中是金轮出主意把郭襄缚于高台,要乱郭靖黄蓉之心。新修版中金轮既认郭襄为爱徒,就没有做此事。改为忽必烈想杀郭襄,金轮大骂使者,还发掌打死一人,便欲携郭襄离去,忽必烈亲自诚心赔礼道歉才把他留住了。不料攻襄阳不下,蒙哥却知道了郭靖的女儿被金轮擒住,因此下旨筑的高台。金轮念及密宗宁玛派在蒙古的基业,只得顺从。
12、三版参照历史对全真派的描写做了修正,包括掌教、尹志平拆出一个甄志丙等;参照历史对蒙古朝廷描写做修正,包括执政者、耶律楚材一家、忽必烈的权谋;参照历史对当时襄阳的景况做了修正。使作品更加贴合历史真实,一直是金庸修订作品的最明显的企图,此次新修在这方面作者和编辑都是下了大功夫的。
13、后记前加了一篇附录《易经、阴阳与术数》。是针对叶洪生关于易经中最大“阴数”是“六”,因此“九阴真经”应该是“六阴真经”才对。金庸为此写了这篇附录来予以解说。

《神雕侠侣》第二版、第三版修订都是比较多,也比较细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神雕侠侣》在创作时还是有些粗陋的。《明报》创业的艰辛,对小说的写作还是有一些影响的。
总体说来,《神雕侠侣》修订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新三版要比前两版的质量高。只是小龙女的情话有些多余,但只是微瑕。另外也是全部新修版的普遍问题,即进行柔和化处理的问题。《神雕侠侣》中的人物、情节也都进行了大量的平和、宽容、大度的改写,过于血腥、暴力的地方进行了处理。这种修订不能说好还是不好,只是感觉有些圆滑,缺少本初的原始状态。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1959年《神雕侠侣》在《明报》连载后大受欢迎。1960年峨眉电影公司继《射雕英雄传》之后,立即着手将《神雕侠侣》搬上大银幕,推出了由李化导演,巨星谢贤、南红主演的粤语残片(所谓的粤语残片,本该是叫“粤语长片”。但广东话“长”“残”不分,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残片”。粤语残片的特色,头一条就是——真的很长,一个系列连着拍出十几部,拖拖拉拉犹如连续剧。次一点是——真的很残。粗制滥造,常常七日就搞定一部电影,人称“七日鲜”。)。与《射雕英雄传》一样,《神雕侠侣》也是在小说尚未连载完成就开始拍摄了。1960年至1961年两年间,峨眉电影公司一口气推出了四部《神雕侠侣》系列,成为当年武侠片的扛鼎之作。从时间上来看,应该是一边连载一边制作电影,同步进行的。此片男女主都名气很大,但年代太过久远,对当年电影制作水平就不必有什么强求的了。
1976年,佳艺电视台的《射雕英雄传》风靡香港,佳艺随即紧接着推出了《神雕侠侣》。佳艺的《神雕侠侣》应该是与《射雕英雄传》同期制作的,并完全沿用了《射雕》的原班人马,包括了白彪的郭靖和米雪的黄蓉。这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射雕》与《神雕》中靖、蓉演员相同的。杨过与小龙女则由罗乐林和李通明饰演。这部片子播出后,未能延续射雕的热度,观众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男女主选角与原著人物形象气质差距较大。与射雕不同的是,这版《神雕侠侣》现在还是可以找到资源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版说实话有点粗糙,剧情缓慢,几乎没有背景音乐。不过这毕竟是史上第一部剧版《神雕侠侣》,对后来的版本有参考价值,特别在人物造型上对后来版本有很大影响。

眼看着金庸作品在影视上受欢迎的程度,1977年六叔邵逸夫夜谈查良镛,由此邵氏电影公司和无线电视(TVB)获得了大多数金庸小说的改编权。1977年至1981年邵氏电影推出了三集的《射雕英雄传》电影,在1982年继续推出了《神雕侠侣》(这片在当年也叫《射雕英雄传4》。邵氏版《神雕侠侣》继续由张彻导演、傅声主演,不过这次付声饰演的是杨过而不是郭靖。此版《神雕侠侣》和《射雕》一样,电影的时长根本无法涵盖原作的故事情节和江湖格局,此次张彻干脆躺平,慢慢悠悠的用整部电影的时间,把故事讲到杨过终南山拜师学艺便结束,连小龙女都没有出场,更不必说神雕了,所谓“既未见雕、又不见侣”。
这种操作很明显只是个过渡,肯定是要出下集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3年夏傅声因车祸身亡。第二部也就此夭折。

但邵氏既然买了版权自然不会闲置不用。1983年末,换班底不换套路的续集就拍出来啦。这部电影没有使用《神雕侠侣》的片名,而是叫《杨过与小龙女》。该片由华山导演,张国荣、翁静晶饰演杨过与小龙女,陈观泰与刘雪华扮演郭靖与黄蓉。当年的张国荣风华正茂,只用颜值便可征服一票观众。翁静晶则长相清丽,两人站在一起相得益彰,人物形象上完全符合原著。无奈华山导演仍然没能解决电影时长与原著体量之间的矛盾,虽然极尽所能把整部小说塞进一部电影中,但也导致了电影情节臃肿,叙事匆忙、脉络交代不清,观影体验不佳。

自此,对于金庸小说改编,一部电影无法填满原著几乎成为了所有香港电影人的共识。但与此同时,TVB推出的83版《射雕英雄传》电视剧集却取得巨大的成功,让人意识到电视剧的篇幅和观影方式更适合长篇通俗小说的影视化。也让人看到了金庸小说改编电视剧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前景。因此,TVB趁热继续于同年推出了由萧笙监制、刘德华、陈玉莲和梁家仁、欧阳佩珊主演的《神雕侠侣》。
83版《神雕侠侣》与76版一样,也是沿用了83版《射雕》中的原班人马,只是遗憾的是,郭靖、黄蓉的人选未能继续沿用黄日华与翁美玲,改用了梁家仁与欧阳佩珊。83版《神雕侠侣》创下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拿到了历史性的60多点收视佳绩,在香港收视率超过90%。不仅观众对其认可度高,就连原著作者金庸都多次表达过很满意这一版。
1985年时,我所在城市电视台播完83版《射雕英雄传》后,便有着各种消息要播《神雕侠侣》,但实际上没有一个落实的。我们也经历了一次次地希望与失望。有一次不知哪里来的消息,非常确切地说某天下午开始播《神雕侠侣》了,可那天并非公休日,我们是需要上学的,于是一整天都在抓耳挠腮。我有一个小伙伴做的很绝,干脆请了病假在家里等着看。终于一天的课都过去,在我们放学后飞快赶回家里,在楼外就看到那个小伙伴无聊地站在家门口。我们迫不及待地问他看到了没有,他则无奈地说根本就没有播,他只是无聊地在家里睡了一觉。
各种消息传来传去,电视台始终也没有播出过此版《神雕侠侣》。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内地引进播出了很多的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的电视剧集,琼瑶剧播出了无数,却再没有金庸剧,甚至是武侠剧。再次在电视台中看到金庸剧则要等到1994年的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而且那时刚开始推广有线电视,《倚天屠龙记》是在有线电视频道中才可以看到的。对于未开通有线电视的还是无法看到。再一次在公共频道中看到金庸剧则要到1997年引进播出的古天乐版的《神雕侠侣》。
当年我们了解83版《神雕侠侣》的主要途径在现在看来有些难以置信。那就是我们那时候叫做“不干胶”,现在的孩子叫做“贴纸”的明星贴纸。由于《射雕英雄传》的火爆,带动了其“周边”产品的销售火爆。那个年代的所谓“周边”不过就是些小摊上的剧照照片、贴纸。内容从热播剧逐渐扩展到各式的港台剧集和港台明星等林林总总。我们最初就是从这些贴纸中发现了神雕侠侣,知道了刘德华和陈玉莲。
我是在VCD时代,通过VCD完整看过这版《神雕侠侣》的。那时候,刘德华已经是刘天王,其早期作品虽然演技稚嫩,但在形象气质上与杨过颇为般配。陈玉莲本身的清冷气质、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与原著中描绘的“冰清玉洁、白衣飘飘”小龙女若合符节。难怪金庸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最喜欢最经典的就是这版,刘德华的杨过最接近我心中的杨过,陈玉莲饰演的小龙女也是完美的。”
83版《神雕侠侣》与83版射雕在改编上思路基本一致,大框架不变,细节全部再造。因此整体剧情改编很多,创造了许多支线剧情的内容,但总体来说还是保持了原著的精神风貌。

我们知道,台湾地区在上世纪60-70年代与中国大陆一样,对于金庸小说都是禁止的。台湾地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解禁。1984年大陆引进播出了83版的射雕英雄传。金庸剧的市场一下子从香港、东南亚扩大到整个华人圈,一大波“金庸剧”便疯狂涌现。在那个时代,只要沾上了金庸,那便是无论质量高低统统能卖座。于是台湾地区开始了金庸剧的制作。1984年,台湾中视CTV翻拍了《神雕侠侣》,由孟飞、潘迎紫饰演杨过与小龙女。
该剧在当时属于大制作的剧集,仅仅是制作布景就花费了新台币50万元。1984年6月首播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潘迎紫本是香港演员,因此片却立刻红遍台湾。只不过明显后劲不足,播出之后,潘迎紫与孟飞的组合被观众吐槽看起来更像“母子”,毫无情感共鸣。因此并未能为其带来更好的影响。总得来说,此剧中规中矩,算不上惊艳,也不是烂片。虽说能够红极一时,却无法超越港版。

1994年,香港地区开始了对金庸剧的第三轮翻拍,李添胜的团队首先就对二雕进行了翻拍(香港的一贯传统是,射雕和神雕两连拍),继1994年朱茵、张智霖版的《射雕英雄传》后,199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再次改编《神雕侠侣》,这次的两位主演就是不少80、90后熟知的古天乐与李若彤了。
这个版本由于电视台的引进播放,是时隔多年后在公共电视平台播出的首部金庸武侠剧。所以在内地获得巨大的影响,成为继83版射雕后无线翻版金庸剧的另一个经典,也是内地电视台重播率最高的一版。监制李添胜的金庸剧选角能力给观众打造出一对难以超越的“神仙眷侣”。
九十年代的这波金庸剧翻拍基本采取了尊重原著的特点,除了做一些影视化表现的调整外,基本情节和人物不进行改编。
彼时我们已经经历过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以及九十年代初期香港武侠电影高峰期的洗礼,对于看惯了《东方不败》、《新龙门客栈》这种水准的武侠片,对于TVB这种粗糙制作水平的剧集很难有什么期待。不过看过之后,人物表现精彩、叙事流畅,关键是电视剧的时长是电影无论如何比拟的。加之没有魔改,因此对此版本还是颇为认可的。
只是这部剧道具、置景着实有点“随意”:比如瀑布都是用塑料布冒充的,与八十年代版本比较起来,并无多少进步与改进。造型和服装上则是又土又暗,与八十年代香港武侠剧的造型、服装尚有不如。也是从此时在我们这代人心中,TVB神话从此已经开始逐渐走下神坛了。

1998年,诞生了两部《神雕侠侣》。一部是新加坡新传媒出品的,另一部则是台视制作。
2000年前后,是金庸剧密集播出的时期,短短两三年时间,三部《神雕侠侣》先后播出,这个密度实在有些大了。
1998年,新加坡引进了《神雕侠侣》的版权,由李铭顺、范文芳主演此剧。该版充满了新加坡电视剧的独特韵味。
顺道说一下新加坡电视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加坡电视剧大量引进内地,在港剧和台剧之外独树一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当时的感觉是台剧节奏太慢,而港剧节奏又太快,新加坡剧节奏则在两者之间。当时引进的新加坡电视剧题材丰富,具有现代气息,演员表现自然、剧情不拖沓,所以很受欢迎。缺点是格局不大,无论什么题材重点都是落在家长里短、男男女女,而且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演员。新加坡剧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将几部经典剧的情节拼凑杂糅套用到一块儿凑成一部新剧,那时候我们叫做“扒剧”。比如《天涯同命鸟》就是扒的《上海滩》,《莲花争霸》则是扒的《流星蝴蝶剑》和《笑傲江湖》。后来,于正干的也是这种事儿。
此版本《神雕侠侣》李铭顺和范文芳两人的形象与角色比较贴合,制作上也比较用心,全剧整体还原度较高,加上此版在制作上基本上是中规中矩,挑不出有什么可以吐槽的点,可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亮点,而且一如新加坡剧的特点,格局偏小,偏偏又赶上了神仙打架的时期,原本与TVB95版伯仲之间,但由于珠玉在前,这版就只能默默无闻了。

台湾版由杨佩佩制作的,由任贤齐和吴倩莲主演的《神雕侠侣》,则属于各版本中的奇葩,也是争议最大的版本,尤其是“一袭黑衣,满头脏辫”的小龙女更是被称为“非洲小龙女”。在众多版本中,本版堪称口碑最差的一版,甚至直接上了金庸的黑名单,是金庸直接吐槽的两部改编作品之一(另一部是徐克导演的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说任贤齐的杨过像店小二,吴倩莲一身黑衣的造型像非洲人毫无仙气。更让金庸无法接受的是,此版中的黄蓉被彻底黑化,冰冷、自私、恶毒,简直是将中年妇人的负面情绪深化到了极致,因此金庸在应邀于台视饭局中曾说过:“改成这样让我生气,简直像天天打我的儿子一样。我和杨佩佩朋友都要作不成了,她怎么可以把黄蓉变成坏人?”同时还表达说,早知如此,下部戏就不该签给杨佩佩,除非她保证下次不改了,否则他宁可花两倍钱把版权买回来。杨佩佩当即保证,明年将开拍的“笑傲江湖”不会再改了。可实际情况是《笑傲江湖》依然改了个面目全非,而且犯了金庸的另一个改编大忌,用刘雪华来演东方不败,且刻意模仿林青霞的东方不败。后果就是金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将杨佩佩的做法作了反面教材,说“从小说到影视剧,有些情节的小改变当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把人物的个性全部改变了,那就不应该了。比如那个台湾导演杨佩佩,她主导的电视剧,改过头了!所以她打电话到我公司,我是不听的,再想买我的作品版权也买不到了。”
这个版本的编剧署名是“博华”,这是两个编剧名字的合写,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叫关展博,女的叫陈丽华。记住这两个名字吧,港台金庸武侠剧几乎都有这两个人的影子。而几乎所有的“魔改”也都与这两人直接相关。

大陆方面,张纪中在经过《笑傲江湖》与《射雕英雄传》的失败后,2003年的《天龙八部》终于找对了方向,获得好评。因此,对于接下来的《神雕侠侣》也就重新燃起了希望。
2006年,张纪中版的《神雕侠侣》上映。由黄晓明、刘亦菲饰演杨过与小龙女。该版本充分体现了大陆电视剧制作上的优势,那就是实景拍摄,剧组选择了风景优美的九寨沟作为外景地,甚至在横店直接搭建了一座“神雕城”用于拍摄。剧本改编上,张纪中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找了陈墨作为顾问,并在改编上与金庸事先充分征求意见。因此06版作为一个成功的改编版本,它的收视率,社会影响力都很可观。
06版神雕贯彻了陈墨对于《神雕侠侣》“情词”的主旨,突出了飘逸浪漫,在画面上虚渺飘逸,但却似乎用力过度,看似飘渺实则奇怪的打光,似乎是烘托了浪漫气氛,实则极不自然。黄晓明和刘亦菲在形象上符合原著,但在表演上都显生涩和不自然。金庸本人在谈到此版时表示,他书中的杨过,对小龙女是非常尊重的,但黄晓明的演技举止浮夸,像一个勾引师父的小青年。刘亦菲虽然漂亮,但是怕难看,不敢做表情,哭的时候只有几滴泪,要哭不肯哭。
说起来不仅是黄晓明和刘亦菲,整个剧中大陆演员的表演都有些不大自然,显然大陆演员的正剧式的表演方式,对于武侠剧来说,还是明显地表现为不适应、不协调。而同剧中的港台演员,钟镇涛的公孙止和孟广美的李莫愁则表现的自然的多。这种自然的表演状态并不一定是表演的好。它的作用在于观剧时不至于“跳戏”。而不自然的状态往往导致生硬和用力过猛,这些状态极容易让人“出戏”,影响观影感受。
特别要提一下此版中的神表演,就是李明反串扮演的裘千尺。无论扮相还是表演,都使这个角色成了经典。
但是对于金庸评价该版“实际上完全没有跟随原著”。不大理解从何说起,此版改编上陈墨的大方向的把握还是很稳的,并没有改编原著的主题和情节架构及人物设定。实在没能理解“没有跟随原著”所指为何!

2014年于正制作的《神雕侠侣》,由陈晓、陈妍希主演,该剧还未播便被网友先“唱衰”。那时国内电视剧的宣传,从开拍就已经开始,对于角色定妆照在开拍前就会放出。而导致一致唱衰的焦点,在于陈妍希版小龙女的定妆照中,造型显胖,发饰奇怪,被网友戏称为“小笼包”造型。该版播出前后,争议和吐槽就一直没断过。该版可以说是金庸剧改编现状的一个典型。从胡歌版的《射雕英雄传》开始,金庸剧的改编就开始向“偶像剧”转化,到于正版《神雕侠侣》则发展至巅峰,已经是彻头彻尾的披着金庸外衣的偶像剧。此版表现出来的,武侠只是背景板、金庸也只是BGM。主创方关注的已经不是武侠,剧中既没有“武”,也没有“侠”,也没有“情”。只有一个“虐”字。于正的聪明在于,他能够把握这个时代的观众的关注点,所以强化和制造了各种虐心的情节和人物。用武侠剧的标准去衡量偶像剧,只能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个对金庸剧认真进行评论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对于14版《神雕侠侣》,有空的吐槽一下,没空的也就笑笑罢了。

截至2023年尚有两部《神雕侠侣》已宣传但尚未播出,一部是2019年由佟梦实、毛晓慧主演的《神雕侠侣》剧集;一部是徐克执导电影版《神雕侠侣》。那我们就拭目以待,这两部新版能否带来更多惊喜吧。

2003年,神雕侠侣还出过一部动画片。全片共78集,每集30分钟,共分为三部分:《古墓奇缘》、《襄阳风云》、《十六年之约》。第一部由无线电视附属公司翡翠动画(香港)和日本动画公司联合制作,第二部和第三部由翡翠动画(香港)自行制作。该片是全球第一部动画化的金庸作品。

与《射雕英雄传》一样,《神雕侠侣》也有一部京剧作品,2001年由湖北省京剧院排演。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4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文说过,《神雕侠侣》的主旨是“邪”,主题是“情”字。在影视改编上,相较于《射雕英雄传》的“正”字, 虽然复杂了一点点,但依然是属于容易改编的。主题把握上并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因此各版本的《神雕侠侣》改编基本上没啥大问题。
但偏偏这里面就出了一个奇葩,就是1998年由杨佩佩制作的任贤齐、吴倩莲版的《神雕侠侣》。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其制作模式是由团队集体操作,制片、导演、编剧、造型、演员等等各个部门互相协作,体现的是一个集体创作的结果。这其中或者有哪个部门话语权会比较高,居于制作团队的主导地位。但一群专业影视人却制作出这么个奇葩玩意儿,真不知道这锅该扣在谁的脑袋上合适。
98版《神雕侠侣》是杨佩佩团队制作的第三部金庸剧。第一部是1985年梁家仁版的《笑傲江湖》,第二部是1994年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94版倚天虽然有较大的改动,但在当年受到了不少的好评,就连金庸本人也肯定了此版的改编和制作。
也许是受到了《倚天屠龙记》成功的鼓舞,杨佩佩团队在制作《神雕侠侣》时大胆地采取了对原著进行再创作的影视改编方法。
对影视进行再创作是影视改编的一种常规做法。但前文说过,这种再创作的改编方式,适合于原作影响不大的情形。1998年的时候,金庸小说已经在整个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神雕侠侣》更是金庸作品中影响深远的一部,对于这样的名著进行再创作式的改编,未免有些不知深浅!其次,1998年TVB正在进行第三轮的金庸作品的影视化,已经推出的《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都是忠实原著式的改编,而且获得巨大成功。说明在当时观众对金庸剧的态度是希望看到还原原著的影视化作品。此时进行再创作式的改编金庸剧,可谓不识时务!再次,进行再创作式的改编,应该对原著有充分地理解和认知,明确原著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再创作对原著进行完善和拔高。但这世上谁敢说给金庸作品拔高,未免不自量力!
或许制作团队是受到了徐克的《笑傲江湖》系列和王晶《鹿鼎记》系列再创作式改编成功的影响,认为当时的观众已经对忠实的影视化方式产生审美疲劳,而喜欢对原著进行脱胎换骨的改编方式。但其却忽略了电影改编与电视改编的不同。
显然杨佩佩团队对当时影视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都做出了误判,在错误的方向上一路走到黑,并且没有一个踩对点儿的地方,倒也真是奇了。
从现在的结果来看,98版《神雕侠侣》的改编就是为了改编而改编。对于原著的主题、结构、情节、人物……只要是能改的,就绝不用原著的。我不理解好好的原著你都不要,还买版权干嘛?就是为了买来糟蹋吗?
《神雕侠侣》原著的主题是反抗、是谈情。而98版,我理解的主题是:主人公在社会上遇到种种不公平待遇,却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努力奋斗。
应该说编剧对与《神雕侠侣》原作还是有较深入的了解的,对原著的空白点或者是留白点抓的还是非常准的。杨过与小龙女在古墓中的生活、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后的经历、欧阳锋与洪七公对杨过影响等,这些都是原著中空白的地方。像杨过与郭芙的感情、李莫愁与陆展元的感情、黄蓉对待杨过的态度等则是原著中未展开的情节;金轮法王与霍都这一伙人的身份定位不清楚则是原著的疏漏。
98版专挑这些地方下手,在杨过与小龙女古墓生活中增加杨过的热与小龙女的冷之间的冲突,杨过希望通过世俗生活的烟火气来熏陶、感化、改变小龙女古墓生活造成的冷淡性格,弄得二人天天为琐事吵的鸡飞狗跳,师不师、徒不徒,倒像是一对小夫妻柴米油盐、磕磕碰碰。在小龙女第一次离开杨过后的经历中,增加了尹志平与小龙女的互动,两人还因此成为可以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的朋友。老顽童戏份则给了欧阳锋,黄药师戏份给了洪七公,洪七公成为了杨过的精神导师。李莫愁与陆展元的感情由于陆展元已经死了,编剧还真有招,将公孙止写成与陆展元长得一模一样,然后发展公孙止与李莫愁的感情线。杨过则是为了父仇报复黄蓉,故意去勾引郭芙爱上他,对此观众的评论是活该被砍手;金轮国师一伙人被设计成了已经被灭国的辽国的复国主义者,蒙古人则彻底消失了!
98版神雕是一部没有《射雕》的《神雕》。因此也就没有了前作的束缚,于是主创方顺道也对《射雕》进行了些修改。杨康被拔高到可以力敌靖蓉,因此成了黄蓉心理的巨大阴影。以此来呼应黄蓉对杨过的恶劣态度。并且没了前作的束缚,为了强化杨过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黄蓉可以无所顾忌地黑化下去。郭靖则可以不断被弱化,明明是武功高强的郭大侠,欧阳锋打不过、金轮法王打不过也就罢了,李莫愁、杨康也一样打不过。不是在受伤,就是在受伤的路上。

以上98版大体上对原著的“再创作”,可以说其对原著的修改点找的比较准,金庸三次修订也重点在这几个方面。但却忽略了编剧对作品思想水平的把握与情节设计和情节架构的能力实在较金庸相差太远。用来填补空白的情节即低级又无聊,也就网文作者的水平,却偏要给金庸作品拔高,不骂你骂谁。
另一方面,这些原著中的空白,原本就是作者权衡后舍弃的,或是有意为之的“留白”。目前98版这种改编方式,等于是将原本扔掉的废料垃圾捡回来当成宝,然后又拿一堆画蛇添足的垃圾把留白都填满。
再有,增加了大量再创作的情节,必然对原著的情节形成挤压,造成原著情节被大量压缩。具体体现就是大胜关英雄会没有了,襄阳大战没有了,所有大场面的情节全部没有了,十六年后的戏份只有三集,可见压缩了多少原著剧情吧。
就这样自作聪明的将原作中的宝贝都扔掉,然后捡了一堆垃圾和废料进来乱填充一气,然后告诉你这是金庸的大作《神雕侠侣》,难怪金庸说像是在天天打自己的孩子一样,如何忍受的了!
至于“非洲版小龙女”和“最丑杨过”的造型,则也明显是为了改而改,故意弄得和原著有反差,以其博取眼球而已。
总结一下,98版的神雕之所以奇葩,究其原因,一是错误估计了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二是认为自己的创造能力比金庸还强,真的认为站在巨人肩头自己就也是巨人了。

发表于 2023-10-25 10: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哲兄的帖子,有一个共同点,将金庸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作品的主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能做出相得益彰地分析,可谓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而且论证多元而全面,结论合情合理,更难得的是从版本、影视、文学等多方面交互论说,水乳交融,可见楼主见地不凡,真乃能全程掌控文章的高手。尤其站在金庸全部作品之间的整体视角来展现某部作品的主题,使人明了其间清晰的发展脉络,大局观良好,而细节分析也很到位,能将两者做到相反相成,说来容易,真正做到,就极难了,显然楼主写此文用心很深,辛苦了!
发表于 2023-10-25 10: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加精品,我这里手机加不上。
发表于 2023-10-25 10: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雕侠侣的确是一部情书,也是一部侠二代成长史。
发表于 2023-10-25 1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之于射雕之前的作品,写情更为深刻,不过还是正常的感情发展史,经历反叛之后又与传统和解,与后来天龙八部的悲天悯人的大同情,笑傲江湖深入人性深处的悲情相比,仍然是比较单纯的,不过估计在楼主心中,应该已经预谋到之后评论天龙和笑傲之时对这里的照应和深化,相信楼主有这个能力。
发表于 2023-10-25 1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十五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与独孤求败剑道领悟之间的关系相通,点睛之笔也!
发表于 2023-10-25 10: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独孤的五柄剑或曰剑道的五个阶段,何尝不对应杨过自我成长的人生历程呢?
发表于 2023-10-25 10: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其说是杨过等人的情路历程,不如说是自己试图反抗和掌控命运的奋斗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7 14:42 , Processed in 0.0340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