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多方借鉴及融会中西方戏剧与电影丰富的表现手法,藉以提高了武侠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这与他20世纪50年代曾在电影公司任编剧和导演有关。金庸不但非常关心戏剧和电影艺术,更专心钻研戏剧理论和技巧,他的剧本《绝代佳人》就曾于1955年获得中国文化部的奖项。这些实践经验,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影响很大。可以说,金庸小说中,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是源于戏剧,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及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则得力于电影。
  金庸以戏剧的方式去组织和构思小说内容,既营造出舞台效果,亦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令结构更紧凑严谨,一新读者耳目。此方面的技巧运用大致可归结为三种形态:
一、 人人有戏演的同台戏
  小说场面固定如舞台,每个登场人物都有戏可演,并各自以动作和对话引发性格冲突,逐步推动小说情节走向戏剧性的高潮。
二、 不在场却是真正主人公
  小说场面固定不变,然而演员却主要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三、舞台调度
  金庸将小说场面变成舞台的两半,大半在明处、小半在暗处,甚至将一些人和事放到后台作暗场处理,可谓别开生面。   
  金庸引入戏剧元素使小说场面舞台化,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技巧,亦推动了小说艺术的革新。
  此外,金庸更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构成其作品的重要特色,亦丰富了影视版的视觉效果,这包括四方面:
一、叙事语言的具象性与画面化
  金庸下笔时,特别注意运用视觉形象鲜明的电影语言,来刻画人物、烘托气氛、表现心理及营造意境,自其《射雕英雄传》后的小说更为明显。
二、成套镜头的调配运用
  金庸下笔又如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不同的场景,调整变换拍摄手法,且以组合得极好的成套镜头(包括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及长短镜的搭配)来描写宏大复杂的场面,使其整体层次井然却又毫不单调。
三、电影蒙太奇的展现
  电影的蒙太奇剪接手法可用来灵活地衔接过去和现在,或交替穿插多线索展开的故事情节。这种手法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在林徽因、穆时英等中国作家的小说中运用,亦是金庸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写法。
四、余味无穷的定格
  电影中常见「定格」:当观众以为影片情节尚未完结时,银幕上却出现了一个长久不易转的固定画面,它使观众浮想联翩,反复咀嚼。这种手法亦出现在金庸小说的某些结尾中。
  总之,金庸借鉴电影技巧试验和革新叙事艺术,不仅强化了小说的画面感与具象性、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更诱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帮助读者自行创造感觉及塑造形象。

小知识

金庸小说颇多大型场面的描写,以影剧手法再现出来效果相当震撼。图为2006电视剧《神雕侠侣》电视剧其中一场面。(图片由陈墨提供)

 

人物表情特写是影视版本中一种重要的影剧式拍摄手法。图为2006《神雕侠侣》电视剧中李莫愁(孟广美饰)的特写,风吹长发,是她纷乱心事的典型暗示。(图片由陈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