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5691|回复: 17

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传承与中国古代侠者精神的衰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人,两柄刀,一柄御敌,一柄杀己。这个人,就是武士。而他的信仰,就是武士道。武士道作为日本民族的信仰,已经渗透在日本的各个角落……
    但武士道说到底还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最初起源于镰仓幕府时期,糅合了中国的佛教和儒家思想,再结合日本本土的神道教,最终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武士阶级的行为准则——武士道。
    下面说说武士道的具体内容,就是忠、义、勇、诚、名誉。武士道提倡武士只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而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并且以忠于主人为荣耀。因此曾有人说:“武士道是求死之道”。这也是武士道中为什么没有“仁”这一条的原因。
    但是,在中国,侠者精神却偏偏看重仁。而对武士道最看重的忠却不很在意。顶多只是灌以一个“信”的概念。由此可知,日本武士道与中国侠者精神的最大区别在于武士道重“忠”而侠者精神重“仁”。
    其实“忠”和“仁”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当把两者发挥到极致,而不用另一者去调和,就走火入魔了。
    举一个例子:XX大侠为报杀父之仇,不远千里追杀仇人。其间受尽了风雨黄沙之苦,到头来却发现仇人已身患重病,于是抛下一句:本大侠不屑与病夫交手,便离开了。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侠者精神,把“仁”发挥到了极致,他们不杀老人,不杀孩子,不杀女子,不杀病人,打架就要单挑,复仇也要事先通知仇人。他们以为自己这么做是光明正大,是男子汉大丈夫,实则是妇人之仁,为了江湖上的名声,为了自己脸面,宁可做出对自己不利的决定,宁可死。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则恰恰相反,他们强调忠,而对于自己在社会上的名声,却不太在意。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案例:
1904年2月8日晚,日本对俄宣战。其原因是俄国抢占了日本在中国的地盘——旅顺。战争异常艰苦。日军总指挥乃木希典为报答天皇,采用“人弹战术”,让五万多名敢死队队员不计生死,向俄军阵地猛冲,在俄军机枪大炮的狂轰滥炸下,踏着战友的尸体,终于攻占了旅顺。代价是五万多名士兵全部阵亡,总指挥乃木希典的两个儿子全部战死……当时日本国内对乃木希典的“人弹战术”恶评如潮,乃木希典却以,为天皇战斗而感到高兴,完全不顾手下士兵的死伤。后来天皇病逝,乃木希典平静的交代了后事,先杀死了妻子,而后剖腹自杀,为天皇殉死………
可以说,乃木希典是武士道的极品,他一生都在履行着忠的诺言。
现在我想武士道精神和侠者精神的大意已经明了。下面我就想谈谈为什么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得以传承那么久,以至于二战时,甚至现在,日本都还流传或发扬着武士道精神(大力支持民族工业,参拜靖国神社…);可是中国古代侠者精神却一次次消亡,自从抗美援朝后,我想侠者精神应该是彻底灭绝了吧(没有了舍己救人,没有了以身殉国…)。这其中原因究竟何在呢?
----------------------------------------------------------------------------------------
我大致总结了一下:
一﹑日本政府支持武士道;中国政府则反对侠者精神。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由封建社会转而走向军国主义的扩张侵略道路,明治政府把武士道精神配合日本早已有的“君权神授”说法,灌输给了一些年轻战士,使这些战士变成了一群杀人狂魔,变成了武士道的信奉者。
而中国政府不但反对侠者精神,还大肆捕杀江湖上的侠客。宋朝的皇帝利用宋江,方腊等人的侠者思想(意气用事),使其自相残杀,大大削弱了江湖力量。元朝时期,元朝统治者怕宋人谋反,于是被一些江湖帮派的首领家属抓起来,这些江湖首领不愿背上背弃家庭的骂名,于是纷纷自投罗网,使得中原武林失去了一大批人才。明朝的朱元璋本是明教教徒,登基后把明教赶尽杀绝,为的就是怕明教谋反…
二﹑武士道精神源于日本政府;侠者精神源于百姓对政府的反抗。
武士道本为武士的信仰,而武士则是日本中世纪战乱时期才产生的,产生的原因是政权内部进行清洗,各种势力纷纷收养自己的武士,为自己卖命。可以说,武士源于日本政府(政权),武士道亦然。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我认为这应该是侠者精神的起源(另一种说法是孔子是侠者的始祖,因为他提倡仁)。因为农民的起义是为了推翻暴政,原因是农民受到了残暴的统治。因此这些起义的农民应该更懂得什么是仁。可能他们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侠者精神,不过他们确实做到了仁(的一种)——从不欺负百姓(起义前期)。
三﹑武士道精神深入人心;侠者精神只适用于身有武功的人。
在日本二战时期,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被灌输了武士道思想。美国人在攻克塞班岛,硫磺岛,中途岛,瓜达康纳尔岛等岛屿时,充分领略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人的意志犹如钢铁,哪怕只剩最后一人,也会玩抗到底。一场仗打下来,几乎没有日本俘虏,全是日本兵的尸体……而且日本军队的家属在得知家人战死后,也会“父杀子,夫杀妻,哥杀弟”,全家为死去的战士殉死。可见武士道的确深入人心。
不过侠者精神就不尽然。一般履行侠者精神的一定是会武功之人,因为侠者本就是对会(一部分)武功之人的一种称呼,而不会武功的人是绝不会有侠者之称的。况且他们不会武功,如何行侠仗义,遇到危险时自身难保,何谈就别人?
四﹑日本与外界交往少(除中国),有利于武士道精神发展;中国民族多,文化流派也多,与别国交往频繁(除清朝)。
日本从公元645年直到明治维新初期,与外国的交往几乎只有中国,由于日本民族强大的学习能力,在这700年间他们完全渗透了中土文化,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就如一颗种子原本被风一吹就会飞上天空,可是它吸收阳光雨露,又不受害虫侵袭,长成了枝叶繁茂的大树,根深蒂固。就是台风也不见得能把它吹上天去。
可是在中国,尤其是宋朝之后,蒙古族与满族彻底改变了江湖格局,这些民族知道要彻底除掉汉族并不可能,于是就想把汉族的有造反能力的人物全部除掉,这些人就是侠者,或称之为江湖人物。于是在朝廷的清剿下,江湖势力所剩无几,侠者精神的传承也是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五﹑日本人普遍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中国则有很多文人,侠者精神不利于渗透。
日本民族以大和民族为主,普遍信神道教。而且多山少农田,大部分人民都已种地为职业,而且常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所以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很少有人进学堂,进行学习或研究。因此日本民众学问少,很容易听风就是雨,所以武士道作为一种信仰,很快深入人心。
在中国,尤其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要多少有多少(与科举制有关),所以中国人肚子中有了点墨水,就不会听人摆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也就不利于侠者精神的传承。
六﹑武士道精神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侠者精神则没有让中国尝到甜头。
武士道精神让日本无论是在内战时期还是对外侵略时期,都享受到了胜利的快乐。武士道使得日本人变成了杀人的机器,在战场上他们没有生命,只有手中的刀和剑,他们“忘我”战斗给了每一个对手不寒而栗的感觉,被灌输了武士道的战士,战斗力大大增长,使人后怕……
侠者精神却频频使那些自封为侠者的人受人暗算,遭人白眼。他们的“仁”然他们吃了大亏(如宋江受朝廷诏安却被毒死),他们的江湖规矩成了他们的弱点,于是,他们在慢慢的消亡……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传承体现在二战时的神风敢死队并渗透在今日的日本的一些工业中,比如动画的垄断,经济的崛起,军事的复苏……中国古代侠者精神的消亡展现在我们对弱者的无视,对别人的戒心,对集体的不满和对自己的私心……我并不是批评武士道精神或宣扬侠者精神,我更没有对日本或中国现状提出消极看法,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阐释这两种各走极端的“精神”,并且提出我的看法。
写到这里应该收尾了。我以上提出的观点或引用的例子,如有不足或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注:本文中的“中国”是指从公元二十一世纪至今;“日本”指公元1192年至今。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我高一的历史作业,大家帮着完善一下。
发表于 2010-9-2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有些东西越来越模糊了
不过游侠因为以武犯禁不合统治阶级的要求
自然会被反对
发表于 2010-9-2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完
留一半下次再看
发表于 2010-9-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关心楼主的大号是谁
发表于 2010-9-2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武?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止戈为武。
中国人练的是武术,日本和一些西洋国家练的只不过是武技。
所谓武技,其目的为克敌制胜,只求击败敌人,甚至有像日本人这般丧心病狂者,于自己生命而不顾,只求杀伤敌人,与“武”的本意背道而驰,永远不可能达到“武”的颠峰。
所谓武术,其目的非克敌制胜,中国武术,追根究底,目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金庸于这点看得很透彻(天龙八部中,玄慈言道:“我们少林有甚武功可言,不过是强身健体罢了。”),正是因为武术之“不意于武”,才能高出武技一筹。
另外,我还想对楼主提出一点建议,楼主“侠者精神只适用于身有武功的人”的观点,是不尽正确的。正如楼主所说,“侠”是一种精神,具有坚定的侠义精神的人,就是侠。鲁迅不会武功,但他怎么会配不上一个“侠”字?曾看到有人解释侠:“侠是一种伟大的同情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按如此理解,鲁迅不单是侠,而且是大侠。
武者,不尽是侠;侠者,亦可不武。

[ 本帖最后由 我辈尚武德 于 2010-9-24 20:53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4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的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如果一个人习武的目的仅是为了消灭自己的敌人,那他还不如学着去笑一笑。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者,不尽是侠;侠者,亦可不武。
这句话很好。
侠与非侠,武在其次,德在首位。
无怪老兄尚武德。


晋侯曾言:以乱易整,不武。也有此意。

[ 本帖最后由 轩辕老道 于 2010-9-24 22:14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5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消灭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的敌人变成你的朋友。
善哉,高明。
发表于 2010-9-25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仔细想象都是处于优势的人对处于劣势的人的态度。试问让处于劣势的人如何实行这个方法。呵呵。儒家追求的不过是强者贵而不傲,弱者强而不贱 的人生态度。林平之怎么可能把余沧海放过。因果报应,佛主也没有权利让他放弃复仇的权力
发表于 2010-9-2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权压人不过是强迫和压制,治标不治本,佛所求是自内而发的醒悟,佛祖纵有此权,又何屑为之?

[ 本帖最后由 我辈尚武德 于 2010-9-25 11:23 编辑 ]
发表于 2010-9-2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阁下所言“都是处于优势的人对处于劣势的人的态度”甚是有理,这一点确是武侠小说的一个弊端,无名僧、空见若无高超武功,怕是萧远山、慕容博、谢逊也无法悔悟。
所谓感化,不过是以德服人矣,但在一些武重而侠轻的武侠小说中,此道常有不通,只得武侠二者兼备,方能达其目的,悲哉,悲哉。
发表于 2010-9-26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德服人和以力服人相结合,正是中国王霸兼施之道,佛家亦讲以慈悲化人和降妖伏魔皆为渡众生的方便,“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是也。
发表于 2010-9-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势者对劣势者的态度
楼上诸位高手总结的很精辟!
 楼主| 发表于 2010-9-2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仁之人,方能以德服人。
但哪个人没经过以力服人的阶段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7 02:10 , Processed in 0.031691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