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5818|回复: 23

再论“纸上谈兵谁之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6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城下四十万赵军降兵被秦将白起一声令下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秦所灭。究竟谁该为这场悲剧承担主要责任?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长平守将赵括:赵括没有自知之明、自高自傲;赵括纸上谈兵,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赵括狂妄自大,自比其父赵奢……似乎把所有贬义词用到他身上也不足为奇。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历史是残酷无情的,历史只尊重强者却不会同情弱者,弱者只有被蚕食和欺凌。但硬要把赵括批判得罪该万死却着实有失公允。
   其一,原长平守将廉颇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拿初出茅庐的赵括和他比较,根本就是毫无意义。可赵孝成王听信谗言,误以为廉颇年龄太老了,畏惧秦军,不敢出战,遂罢免了廉颇而起用赵括。此事自始至终与赵括没有多大关系,他不过是赵孝成王手中的一颗棋子罢了。因此,他纵然有什么反对意见也不敢贸然提出来,毕竟“胳膊扛不过大腿”,他敢违抗赵孝成王的圣旨?或许他自己也确实愿意出任长平守将。毕竟他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亲赵奢的余荫之下,无论他怎样熟读兵书,大家始终只是把他当作名将之子。为了展示自己不亚于父亲的军事才能,重现当年父亲大败秦军的威势,赵括欣然接下这个重担。
   其二,八十万秦军在秦将王龁率领下已经包围长平几个月之久,现在其主将更换成了人人惧怕的“武安君”白起!在此情况下,驻守长平着实危机重重,这个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之位不再是个“肥缺”,而是个“烫山芋”,有几个人敢贸然接手?只有忠君爱国的赵括毅然接受了这个重任。这倒让我想起了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都迅速将各自的军队派遣到东北,希望能够接收这个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以便在之后的内战中占据先机。当时,国民党内部陈诚、陈立夫、熊式辉、吴铁城、朱家骅等军政大员纷纷插手东北事务,希望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到了1948年垃圾的势力在东北发展壮大,国民党则是危机重重,其军队被局限在沈阳、长春、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大城市中。此时那些国民党军政大员对这个是非之地退避三尺。国军中将范汉杰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除了驻守锦州的卢睿泉麾下第6兵团之外,连侯镜如麾下17兵团和廖耀湘麾下的第9兵团也归他指挥。即使拥有如此大的权力范汉杰仍然百般不愿意。为何?因为他知道一旦去了锦州,多半没有好结果。同样作为败军之将,志大才疏却敢于为国赴难的赵括和有着高明的军事才华却只想明哲保身的范汉杰相比,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无能之辈呢?
   其三,八十万如狼似虎的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直指赵国腹地,赵国上下对此莫不心惊胆战。在如此逆境之下,赵括算是临危授命,虽然惨败却也暂时缓解了亡国之祸。可以说赵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也可以说他是“狂妄自大”。不过,在那种人人自危,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亡国”的阴云之中,有这样一个“莽夫”难道不是赵国之幸?若换一个贪生怕死之辈,难保不会在秦军威逼之下开关投降,去秦国混个一官半职,而置赵国于不顾!
   其四,赵军惨败,赵括战死。不少人说这是赵括自食其果,或许是如此吧,可赵括作为统帅四十多万大军的将领,虽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不可能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吧!可是他没有那样做。尽管长平后路被断,粮草几乎断绝,但赵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长平,而是亲自率领精兵出击秦军,希望打开一个缺口,以缓解长平危局。这样孤注一掷固然是很冒险,却也不失英勇行为。正如1944年的“豫湘桂大会战”中,驻守黄河两岸的国民党军队由于没有发现日军的企图,没有进行纵深防御,导致一交战就被日军突破防线,引起一片混乱,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上将、104师师长陈绍堂少将等几位将军皆不幸牺牲于此战。后来均追授他们为抗战英雄,而没有谁会因为他们的战术失误导致的重大失败而怪罪于他们。因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大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样为了为国赴难的赵括,同样也应该被追认为赵国的英雄,至少不该被当作罪人!
   我们看待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去定位,某些时候甚至设身处地去想想,不应该采取想当然或者人云亦云的态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得最近小剑仙发了几篇原创,东野发了篇

我再不作表示,这个斑竹也当得实在汗颜

当然,此贴仅为履行斑竹之职,可不敢与上述二位高人相提并论
发表于 2010-3-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感觉“纸上谈兵”的结局过于夸张,诚如lz所言,好歹赵国国防方面也强盛一时过,被俘四十万人已经够吓人了,赵括再死于乱军中只能说明是他的主观意愿~
不过从白起角度想想,如果四十万不是历史捏造的话,恐怕只有杀掉~放回去当然不可能,难得有这么个机会大幅度削弱赵国的实力;自己留着当苦力也不现实,不说四十万赵国壮丁一旦团结起来会有什么影响,单是四十万张嘴吃草就能让秦国变成戈壁滩~不杀不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八横 于 2010-3-17 07:36 发表
一直以来感觉“纸上谈兵”的结局过于夸张,诚如lz所言,好歹赵国国防方面也强盛一时过,被俘四十万人已经够吓人了,赵括再死于乱军中只能说明是他的主观意愿~
不过从白起角度想想,如果四十万不是历史捏造的话,恐 ...


那个,对于白起是否该坑杀几十万俘虏不是我发此贴想要研究的问题

我只是针对赵括个人

事实上,此战对秦国打击也不小,其后不久山东联军又攻到函谷关
发表于 2010-3-17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括在历史上确实冤枉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他只有“纸上谈兵”的本事倒不一定是冤枉他

但是,纸上谈兵这件事本身,以及前因后果都算到到他身上,确实是冤枉他了
发表于 2010-3-2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趙括死後被後人追封為骷髏王。。。。。。。。歷代還是有很多人同情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玉君恕 于 2010-3-22 16:33 发表
趙括死後被後人追封為骷髏王。。。。。。。。歷代還是有很多人同情他的。


我只是不平他背上“亡国罪臣”的名声
发表于 2010-3-2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歷代如果真正了解歷史的人,不會這麼認為的,趙之所以亡,且不說究竟與長平之戰有無必然因果,即使是,那也是長平之戰之罪,一個人能左右一個戰爭,這個人只能是君王。趙括戰死再說亡國罪臣,那歷史上那麼臨敵投降的,怕沒有詞語評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玉君恕 于 2010-3-24 13:23 发表
其實歷代如果真正了解歷史的人,不會這麼認為的,趙之所以亡,且不說究竟與長平之戰有無必然因果,即使是,那也是長平之戰之罪,一個人能左右一個戰爭,這個人只能是君王。趙括戰死再說亡國罪臣,那歷史上那麼臨敵投 ...


可惜很多无知却又自满之人,总以为廉颇被贬是赵括之过
发表于 2010-3-25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是感觉有些历史被人曲解的难免偏激~
发表于 2010-3-2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實長平之戰最值得思考的還是白起的坑殺四十萬趙兵的功過吧。
在韓江那篇讀史筆記裡看到他的觀點,說第二年秦兵圍攻邯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有魏楚之援,當然,這肯定是一方面,但我想未必是全情吧。
他覺得白起坑殺是錯誤的,甚至延緩了統一進程,我不敢認同。當然他還認為虞卿的聯魏楚以抗秦是上策這點我也認同,但觀《戰國策》末篇白起之言,白起無疑是個絕對的謀略家,他對攻邯鄲是有正確的認識的。
《戰國策》末篇雲:昭王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国虚民饥,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军粮以灭赵。今寡人息民以养士,蓄积粮食,三军之俸有倍于前,而曰‘不可’,其说何也?”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親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而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王乃使应侯往见武安君,责之曰:“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君前率数万之众入楚,拔鄢、郢,焚其庙,东至境陵,楚人震恐,东徙而不敢西向。韩、魏向率,兴兵甚众,即可所将之不能半之,而与战之于伊阙,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韩、魏以故至今称东藩。此峻之功,天下莫不闻。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于灭之矣。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  
武安君曰:“是时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故起所以得引兵深入,国倍城邑,发梁焚舟以专民,以掠于郊野,以足军食。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秦,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楚人自战其地,咸顾其家,各有散新,莫有斗志。是以能有功也。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是臣得设疑兵,以待韩阵,专军并锐,触魏之不意。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计利形势,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以合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臣见其害,为睹其利。又病,未能行。”
  应侯惭而退,以言于王。王曰:“微白起,吾不能灭趙乎?”复益发军,更使王龁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武安君曰:“不听臣计,今果何如?”王闻之怒,因见武安君,强起之,曰:“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武安君顿首曰:“臣知行虽无功,得免于罪。虽不行无罪,不免于诛。然惟愿大王览臣愚计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何必以赵为先乎?此所谓为一臣屈而胜天下也。大王若不察臣愚计,必欲快心于赵,以致臣罪,此亦所谓胜一臣而为天下屈者也。夫胜一臣之罨焉,孰若胜天下之威大耶?臣闻主爱其国,忠臣爱其名。破国不可复完,死卒不可复生。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王不答而去。
本來只想略引幾句,實在覺得無一字不精闢透徹,武安君即白起,是以長平一戰,不但不為秦失,且若依白起之意乘勝而滅趙必矣,惜其秦王罷兵也。
由此觀之,長平之戰後若秦一鼓作氣滅趙,則長平之戰為趙亡國之戰,然事實上秦並未如此,則亦不必趙亡必道長平也。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100 收起 理由
乱剑狂刀 + 100 资料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八横 于 2010-3-25 10:30 发表
总是感觉有些历史被人曲解的难免偏激~


不可胜数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玉君恕 于 2010-3-25 10:39 发表
其實長平之戰最值得思考的還是白起的坑殺四十萬趙兵的功過吧。
在韓江那篇讀史筆記裡看到他的觀點,說第二年秦兵圍攻邯鄲,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有魏楚之援,當然,這肯定是一方面,但我想未必是全情吧。
他覺得白起 ...


未必
单比较两国,秦军趁胜出击,赵国确实难以抵挡
但是,战国之间不是一对一
一旦赵国有覆灭的危险,楚、魏、韩、燕(齐就不谈了)难免不出兵救援
已经在长平苦战多日的秦军,对付赵军问题不大,而对上那些生力军,有多大把握?
(齐国两次打击魏国的例子可是历历在目)

再则,赵孝成王被逼紧了,多半会重新启用廉颇、李牧
一守一攻,两人协作,白起有多大把握能够一鼓作气解决赵国?
如果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前面所提多国联军大有可能浑水摸鱼
那时,秦军有多大可能性会安全班师回朝?
发表于 2010-3-2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安君曰:“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偿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餔馈,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親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
白起對於小刀說的都作詳細解釋了,長平之後,趙兵十去七八,縱然十廉頗十李牧,無兵可用亦是無用。。。。小刀把戰爭中將帥的作用看得太重了。
雖然魏楚等其它國不願秦國獨大,但那也要看趙的情形怎麼樣了才會決定是出兵與否,若兵至,趙已亡,又得罪強秦,那種事肯定不會做的,結親鄰國也是要有時間的,短則出使,長則聯姻,而趙亡就在眼前。。。。。
當然,世事難料,也不敢說長平之戰後乘勝滅趙必然會成功,但至少值得一試,那樣才能充分發揮長平之戰的戰果,而事實上是,趙經長平之後,反而就像吳之敗勾踐,就是是這個道理。
而我的意思是,長平之戰未必像歷代眾人所說的那麼重要,除非秦一鼓作氣滅趙的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8 18:03 , Processed in 0.029864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