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刘国重

【谈金好文过眼录】添加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9-7-12 21:41 编辑

贾平凹:金庸是值得学习的文豪

  “金庸是一代文豪,我自己也喜欢金庸的作品,尽管我不是评论家,但我很欣赏他才读他的作品。我1992年开始看,最爱看他的《笑傲江湖》,很有感叹:金庸大师没见过,但他的作品营造的氛围很值得我学习。他的小说能产生宏大的概念,和对《水浒传》感受一样。其他书看完了就完了,金庸小说却很值得人回味。��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我很喜欢金庸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气氛,感觉就是在读一幅中国山水画,那些景色扑面而来。小说有许多都是国家、政治集团的争斗,站的角度很高,这让其小说看起来宏大、深厚。��

【【【【【【【【【【【【【【【【【【【【】


世上所有的正版金庸小说清单
梦心缘  金庸江湖网  2014-05-07


第一部分:世上所有的正版金学资料和版本

A、旧版报纸部份:
金庸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于1955年发表在新晚报上,他的小说最初都是以连载方式发表,这十五部小说连载发表情况如下:
作品名 连载创作起止时间 连载报刊(香港)
书剑恩仇录 1955年2月8日至1956年9月5日 新晚报
碧血剑 1956年1月1日至1956年12月31日 香港商报
射雕英雄传 1957年1月1日至1959年5月19日 香港商报
雪山飞狐 1959年2月9日至1959年6月18日 新晚报
神雕侠侣 1959年5月20日至1961年7月8日 明 报
飞狐外传 1960年1月11日至1962年4月6日 武侠与历史
倚天屠龙记 1961年7月6日至1963年9月2日 明 报
鸳鸯刀 1961年5月1日至1961年5月31日 明 报
白马啸西风 1961年10月16日至1962年1月10日 明 报
天龙八部 1963年9月3日至1966年5月27日 明 报
素心剑 1964年1月12日至1965年2月28日 东南亚周刊
侠客行 1966年6月11日至1967年4月19日 明 报
笑傲江湖 1967年4月20日至1969年10月12日 明 报
鹿鼎记 1969年10月24日至1972年9月23日 明 报
越女剑 1970年1月1日-1970年1月31日 明报晚报

B、旧版实书部份
书剑恩仇录 三育图书文具公司
碧血剑 三育图书文具公司
射雕英雄传 三育图书文具公司
神雕侠侣 邝拾记报局
飞狐外传 邝拾记报局
倚天屠龙记 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鸳鸯刀 邝拾记报局/胡敏生记书报社
白马啸西风 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天龙八部 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素心剑 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侠客行 邝拾记报局/武史出版社
笑傲江湖 武史出版社

《雪山飞狐》和《鹿鼎记》没出过正版,
《雪山飞狐》盗版著名的有:大众出版社,但近期也曾发现三育公司也出版过其书的盗版。
《鹿鼎记》盗版著名的有:中原出版社和武功出版社

C、修订版报纸连载部分
金庸在出实书修订版前,在《明报晚报》上先推出了修订版报纸连载,内容与之前的旧版实书和之后的修订实书都有不同。

D、修订版和新修版实书部份:

大陆:
百花文艺出版社修订本《书剑恩仇录》大32开版 (1985年4月1版1印)
百花文艺出版社修订本《书剑恩仇录》小32开版 (1985年4月1版1印)
百花文艺出版社修订本《白马啸西风》 (1988年4月1版1印)
三联书店修订本平装初版 (1994年5月1版1印)
三联书店修订本平装二版 (1999年9月2版1印)
三联书店修订本精装版 (1999年9月1版1印)
三联书店修订本口袋版 (1999年4月1版1印)
文化艺术出版社修订本评点简体版 (1998年8月1版1印)
文化艺术出版社修订本评点繁体版 (1999年3月1版1印)
文化艺术出版社修订本评点珍藏版 (1998年12月1版1印)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修订本平装初版 (2002年11月1版1印) (《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为新修,其他为修订版)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本平装二版(全为新修版) (2005年6月2版1印)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修订本口袋初版 (2006年3月1印,而笑和鹿是2006年4月1版1印) (《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为修订版,其他为新修版)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本口袋二版(全为新修版) (2007年11月2版1印)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本平装三版 (2008年3月3版1印)
广州出版社新修本精装版 (2009年9月1版1印)
广州出版社修订本怀旧版《神雕侠侣》 (2010年2月1版1印)
广州出版社修订本怀旧版《笑傲江湖》 (2010年2月1版1印)
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新修本文库版 (2010年12月2版4印)
广州出版社修订本平装版(2011年11月1版1印)
广州出版社新修本平装版(2013年4月1版1印)

香港: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修订本平装初版 (1974年12月至1981年8月1版1刷)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修订本平装新版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修订本袖珍版 (1991年至1992年1版1刷)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新修本平装版 (2004年6月3版1刷)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新修本袖珍版 (2007年10月3版1刷)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新修本大字版 (2004年10月1版1刷)
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新修本精装版 (2004年7月3版1刷)

台湾: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修订本平装版 (1981年1月至1983年9月1版1刷) (《书剑恩仇录》改名叫《书剑江山》,《射雕英雄传》改名叫《大漠英雄传》)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典藏精装初版(书名同远景平装版) (1986年5月1日1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典藏精装二版(书名回复正统) (1988年5月1日2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黄皮平装初版(一版一刷时书名同远景平装版) (1986年11月1日至1987年2月1日1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黄皮平装二版 (1990年12月1日2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花皮初版 (1996年12月16日3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花皮新版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黑皮文库版(一版一刷时书名同远景版) (1986年11月1日1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绿皮文库版 (1990年6月30日2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花皮文库版 (1996年12月16日3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修本文库版 (2007年1月16日4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修本精装版 (2004年7月1日4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修本《书剑恩仇录》大字预先版 (2001年4月16日至2001年8月1日1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修本大字版 (2004年9月16日1版1刷)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修订本《神雕侠侣》e世代版 (2000年12月1日4版1刷)

E、外文部份(新加坡,马来西亚由于是外籍,虽然出的是简体中文版,但也归入外文类)

明河社出版(新加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修订本东南亚版 (1996年1月1版1刷/2000年9月1版2刷/2002年11月1版3刷)
日文德间书店精装版 (1999年2月28日1刷)
日文德间书店文库版 (2001年11月15日1刷)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雪山飞狐》英文平装版 (1993年1版/1996年2版)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书剑恩仇录》英文精装版 (2004年1版)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鹿鼎记》英文精装版 (2004年1版)
韩文版 (1994年版)
泰文版 (2005年版)
越文版 (2002年版)
印尼文版
法文版《射雕英雄传一/二》 (2007年版)

第二部份:世上的11种金书文本

世上共出过这么多的版本,但一一考证这些版本,会发现金书至今共出现过11种文本,这世上任何一种版本都可在这11种中找到对应的文本:

第一种:原始连载版,参看当年的报纸和杂志。
第二种:实书旧版。参看三育、邝拾记、武史等各正版旧书版本。

第三种:报纸修订版。当年主要刊在《明报晚报》上。

第四种:实书修订第一版:明河平装初版为代表,此时还是铅印的.
相同版本有:
远景版
远流典藏一版
远流典藏二版一刷
远流黄皮一版
远流黑皮文库版
朗声版
这一种是完整版,什么十天之后,都存在。

第五种:实书修订第二版:以黄皮二版为代表,电子版本进入.
相同版本有:
远流绿皮文库版
远流典藏二版二刷
远流典藏二版三刷
明河袖珍版
三联平装
三联精装
三联口袋
这一版,漏印了一些内容。但此版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第六种:实书修订第三版:以远流花皮平装初版为代表
这是在远流的第三版书了.是在第二版的电子版上进行重行排版
相同版本有:
远流典藏二版四刷
远流花皮文库版

第七种:实书修订第四版:远流花皮平装新版
在远流花皮的电子版上,进行了重新补校,加入了一些电子版漏缺的文字,但可惜并没有全部加回。

第八种:实书修订第五版:明河东南亚版
据我所比对后发现,此版书,不同于任何各版书.
看来明河版出此版书时,是在远流电子版上,进行了新的校对.
所以如"十日之后"的文字,它倒是不缺的.但有些部份还是有漏。

第九种:实书修订第六版:明河平装新版
众所周知,明河平装新版,为金老最终版,不同于其它各版.
这一版是在实书修订第一版的基础上改的,所以内容也是完整的。保留了这些十天之后的语句。

第十种:实书新修第一版:以明河精装版为代表。
相同的版本有:
远流新修大字版
远流新修精装版
明河新修大字版
明河新修平装版

第十一种:实书新修第二版:以远流新修文库版为代表。
相同的版本有:
明河新修袖珍版
此版在新修第一版基础上,进行了微调。
微调过的书目有:
《书剑恩仇录》
《碧血剑》
《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
《雪山飞狐》
《飞狐外传》
《连城诀》
《侠客行》
《鸳鸯刀》
《白马啸西风》


这11种,可算是金书面世可见到的全部资源了。
但在授权书中,有三部书,有点例外,第一部是邝拾记旧版的《飞狐外传》,此书正版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是四字目次版,一是多字目次版。两者不仅目次不同,里面内容也略有不同。
第二部是大陆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白马啸西风》,里面收录的《雪山飞狐》一书那可算是实书的另一修订版了。也就是在金书修订第二修后的再一次修订。这也是金老为了大陆出版特地修订的一部书。可惜只仅此一部。
第三部书是:远流大字本初版的《书剑恩仇录》,这是新修版的初稿。与后来的新修版内容略有点不同。

第三部份:一原三修

金庸本人一直在说自己的小说,是一原三修。可普天下的金迷总无法理解他这个分法。
因为在他们心中,金的小说是分:旧版——修订版——新修版的。
可这明明是一原二修啊。

但我总结如下:
金书目前是分11种文本,但若论真正意义的上的版本:
我个人认为只有:4种
第一种:原版(含报纸和实书的旧版。)
第二种:第一次修订版(即《明报晚报》发表的报纸修订版。)
第三种:第二次修订版(印成实书的全部修订版。毕竟区别都不大,说是几次大修订,实在是有点牵强。)
第四种:第三次修订版(印成实书的全部新修版。)
我想这才是金庸本人口中所谓的一原三修的真正版本所在。

以上的内容,也是存世的金著版本学所要考证的全部“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9-9-14 22:08 编辑

衣要尺度米须斗量——“华山论剑”说金庸金庸小说的流行,是近年来跨越雅俗文化界的一个奇特现象。日前由陕西电视台主办的“华山论剑”,邀请了众多文坛著名人士,对金庸作品又作了一次评说。这次评说,价值在于是交流,各个文化人所携带的自身文化信息,在“金庸”这一块石头上迸发出各自的火花,值得人们关注。
在此,笔会发表这次讨论的发言节要,以飨读者。
——编者
  
陈忠实:作家
严家炎:北京大学教授
高建群:作家
贾平凹:作家
魏明伦:剧作家
费勇:暨南大学教授
汤哲声:苏州大学教授
肖云儒:作家
李震:学者
蔡澜:香港作家
司马南:学者
  
金庸:我希望不要搞新闻炒作,新闻是神圣的。事实必须真实,言论可以自由。“华山论剑”不是武功上的比试,不比胜负,不论高低,更不是商业炒作。它是文化人的对话,是友好的学术探讨,希望各位大家对我的小说多多批评指教。
  
陈忠实:尽管文学界对金庸小说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位健在的作家能拥有上亿读者,这种现象很值得研究。我个人对金庸先生十分敬佩。
  
严家炎:金庸先生曾经说过,五四运动以后,有许多小说家是在用中文写外国小说,而他则是用传统的形式写中国的故事。我与金庸先生的看法不大一致。我觉得,他的作品中包含的雄厚的文化韵味超出了他的作品形式。金庸小说中更多的是用古代形式来体现现代精神,金庸小说的艺术结构不只是东方的,还包括了西方的、五四后的新文学的创作手段。他的作品不仅有娱乐性,同样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金庸(插话):我把严家炎先生认作是“半师半友”,我在修改自己的小说时有许多是听从了严先生的指点。但我要对严先生刚才的话作些更正,我从来都没有说“很多小说家是用中国文字写外国小说”的话,这是一位新加坡的记者将我说的两段话的意思“并”在了一起。茅盾是我父亲的同班同学,我也很佩服巴金等文学巨匠,任何对他们不恭敬的话我都不会去说。我只是在浙江大学给学生讲课时引用过武汉大学校长讲过的一句话:现在有些人用中文写出来的小说,就像外文一样让人看不懂。
  
高建群:金庸塑造了一批大奸大恶、大善大邪、大俊大美的人物形象,编写了一些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出大入的故事情节,风靡数十年,影响数亿人。因为种种原因,20世纪中国作家的作品一般都飞扬不起来,但金庸使中国作家的作品飞扬起来了,这难能可贵。
  
贾平凹:我从1992年开始接触金庸的武侠作品,此后我收集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其中对《笑傲江湖》特别感兴趣,也有许多感慨。我很喜欢金庸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气氛,感觉就是在读一幅中国山水画,那些景色是扑面而来的。金庸小说写作方法独特,有高超的想象力,读金庸小说,使我受到了许多启发,从中汲取了不少写作方法。作为报人,他的小说站的角度很高。金庸小说写的是江湖和武侠,但其作品却透出金庸写作时代的现实背景。他把国与国之间的对峙,把政治矛盾都写进了江湖中,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宏大而又深刻的感知。这种感觉在《笑傲江湖》里很明显。(金庸插话:当时写《笑傲江湖》的时候,正是“文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在《明报》上写评论,当时情绪很激动,于是在小说中也不由自主地渗透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借此纾解内心的不平之鸣。)
  
魏明伦:我多次说过,《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就是《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但小燕子与韦小宝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金庸是清醒的,他看到了韦小宝人性中的某些缺陷,向年轻读者清楚地表明小说中的一些东西是不能模仿的。因此,韦小宝虽然家喻户晓,却没有人把他当偶像学。而琼瑶却缺乏金庸先生那种清晰的责任感,用欣赏的眼光把小燕子的坏毛病更加张扬,形成了所谓的小燕子现象,许多孩子把她当作偶像来模仿。
  
费勇:金庸小说是中国文化从古典转向现代的作品,形象地说,是对古典中国做了一次细致的回望。读金庸小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通过回忆古典中国,反思中国从“五四”以来的种种社会事件。金庸小说的写作地点在香港,流行于五十年代至今。与金庸差不多时代的还有余光中、白先勇,还有“新武学”。这里面有作者的文化背景,表明了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族文化的相融相从。


回复9楼2008-01-10 10:05封 |删除 |

刘国重
吧主8
  
汤哲声:我国的文坛对武侠小说和金庸小说一直争议不断。前不久,在北京现代文学研究院的一次会议上,金庸小说又一次引起了争论。我个人认为,对金庸小说无原则地贬低和无意义地吹捧都不是健康的文学批评。以学者的眼光看,金庸小说并不是孤峰突起。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金庸小说已经是第三座高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武侠小说的第一个高峰,平江不肖生写的武侠小说第一次将武侠带入了江湖;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是武侠小说的第二个高峰,武侠小说又走进了历史,使江湖与“江山”相结合;金庸小说则是第三个高峰,他继承了武侠写江湖、写历史的传统,又创造性地使武侠小说走进了人性阶段,创作了人性化的武侠小说。金庸先生塑造的人性,与“五四”以来塑造的人性有些不同,金庸小说中更多的是传统的东西。
  
肖云儒:金庸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是不登庙堂之高却有方间和山林的侠义,显示了“止戈为武、信义至上”的信念,是将民族文化转为了可感知的故事。金庸小说是现代平民的神话,在他的小说中,中国民间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小说人物可以随心所欲,敢说敢笑敢爱敢恨,当不能取得功名利禄时,就从侠,信守道义,重信守诺,甚至可以弃官从友,真是潇洒人生。
  
李震:金庸小说是现代平民的神话。在他的作品中,平民已不是国家机器的螺丝钉,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而是拥有巨大潜能的主体,他们勤劳,善良,一旦遇上奇迹,就有可能成为英雄,就可以勇往直前。这种平民神话比现实主义作品更注重人性内涵,对认识现代人具有重大意义。神话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滋补强身的良方,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力,引导人们不畏艰险,惩恶扬善,追求理性精神,这是最高尚的人性表现。
  
蔡澜:金庸作品之所以引起争论,是因为“武侠小说”四个字。许多文学评论家将金庸小说归类为武侠小说,我认为不妥。金庸小说讲人性,讲道义,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武侠小说的概念。因此,我建议称“金庸作品”,而不要叫“金庸武侠小说”。
  
魏明伦:金庸小说从本质上说就是武侠小说,是杰出的武侠小说,因为金庸小说反映的是武侠和江湖。金庸小说的成功,除了金庸先生自身的原因,还有时代的因素,张恨水就只能写言情小说,因为他没有经历金庸的年代。“海到无边天作岸,山至绝顶金为峰”,金庸小说在武侠小说中的地位是前无古人,可能也是后无来者,《鹿鼎记》至今已30年,其后没有作家能超越它。如果不把武侠小说看作文学作品是没有道理的,同样,把武侠小说当作至尊也不妥当,华山脚下毕竟还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还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武侠小说呼唤侠义的主题有其局限性和负面效应,我们的时代不应把前途寄托在侠义上,而应该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
  
司马南:那么多学者对武侠小说过分赞誉,我持不同看法。神功不能救中国于水火,武侠精神与科学精神是有区别的。金庸先生对此一直都很清醒,我对金庸先生的博学和谦厚表示敬佩。
  
汤哲声:对金庸小说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标准来评价,金庸小说是虚拟的世界,是成年人的童话。如果用现实主义的眼光看,气功一钱不值。评价金庸小说与评价贾平凹作品的标准不应该一样,就如衣要尺度而米须斗量。
  
金庸:我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我写小说的最初动机是娱乐读者,让大家开开心心就好。但与生俱来的是非观和爱憎观还是会影响我的小说创作。我的小说写武侠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宣传伪科学,也反对神功。我写的武侠只是一种精神。这种“侠”指的是见义勇为,遇到不平的事能够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中央电视台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我是评委之一。我选那位女财会学者。她发现有家上市公司年报作假,就站出来揭露,那家公司就与她打官司,她被那家公司搞得很惨。她不是女侠,也不会“降龙十八掌”,但她的精神与“侠”一脉相传。现在提倡百花齐放,武侠小说应该是百花园中小小的一朵,希望不要去踩死它。我的小说之所以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得益于用汉字写作,因为华人多,所以我的读者也多。我为自己是华人作家而感到骄傲��

【【【【【【【【【【【【【【【【【【【【【【

用小说诠释中国文化———走近金庸
卢新宁 于 May 04, 1999 at 22:20:39:
  5年前在踢破门槛的拥挤中,曾目睹刚被北京大学中文系授
予名誉教授的“金大侠”的神采。那温文儒雅的君子风范以及
与爱妻的脉脉深情,仿佛是他小说中的场景,让人感念至深。
  不久前,在上海一家酒店的咖啡厅终于有了走近金庸的机
缘。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75岁的金大侠从容淡定的言辞微笑,
与我心仪已久的“武林宗师”甚为吻合……

  我写武侠小说真正宗旨是肯定中国人传统的美德,使读者
觉得人生在世,固当如是。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副浑然天成的对联,包括了十四部颠倒众生的武侠小说,
每个看似平常的字都蕴藏着一段让亿万“金迷”刻心铭骨荡气
回肠的侠义故事。

  为什么金庸能有如此魅力?因为金庸小说充满了浓厚的中
国文化气息,呈现了其中最雍容最美好的部分:儒的至大至刚,
道的恬淡无为,佛的悲天悯人。那些侠骨柔情的英雄气概,重
信然诺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照亮了我们平庸琐
碎的生活。许多人可能没有读过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但从他
的笔下获得了中国传统美德的熏染。一位知名学者认为,金庸
的小说确实起到了一种普及中国文化的作用。

  金庸先生却于此谦谦,微笑着连说:� 安桓业辈桓业薄!�
他说,我写武侠小说并没有想宣传什么主题思想,偶尔也有一
些对社会上丑恶现象的刻画和讽刺,然而那只是兴之所至的随
意发挥。真正宗旨,当是肯定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和崇高品格、
崇高思想,使读者油然而生敬仰之心,觉得人生在世,固当如
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欣赏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

  向金庸讨教不能不说“侠”字。对此,金庸先生十分认真
地说:“思想家中,我最推崇孟子,推崇至大至刚的大丈夫气
概。所谓浩然之气,就是侠气,就是性情中人。”

  金庸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对自己小说里的人生观有过发人
深省的总结,他说:“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
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
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小说
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那些在侠客列传、 唐宋传奇、明清小
说中,多少有些怪异、神秘的侠客,到了金庸的笔下大都是“
以天下为己任”的堂堂正正的大英雄。“虽万千人吾往矣!”
笑傲江湖多年的金大侠至今依然坚持自己在14部小说中对于“
侠之大者”的理解。

  金庸推崇诗教,强调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并
非是要 学习许多知识,而是要熏染温文敦厚、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的君子之风。从这个意义上,他高度评价中国青少年发展
基金会倡导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在西方文化席卷
全球的世纪之交,金庸坚信中国文化依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
他曾引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之言强调“世界的希望寄托于中
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结合”。他说,许多西方人把希望寄托于
中国文化,认为中国的平衡、和谐、团结的哲学思想、心理状
态可能是解决整个人类问题的关键。

  历史是个奇妙的筐,里面自有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凝重

  金庸要写一部中国通史。

  熟读金庸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他的14部小说都是放在历
史的大背景下写,所谓“以江湖映写江山”。金庸的许多历史
观念已在小说中发挥甚多,如今终要写成学术性文字,而且是
一种“与以前的历史观完全不同的人民的历史观”。对此,金
庸先生解释道:我的立场是完全站在老百姓一边的。比如人们
往往赞美打败匈奴的汉武帝,但他推行盐铁专卖、与民争利,
似乎不足为训;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位减免税收、与民生息
而且肯下“罪己诏”的汉文帝。

  西方历史学家已经渐渐重视经济史、社会史、风俗史、文
化史等, 不再像从前那样,以政治史为唯一的历史,近年来更
兴起不少“民众史”的著作。退隐江湖多年的金大侠此番出山,
潜心写这样一部“由下而上的历史”,不由又给无数“金迷”
一种期待———听金大侠纵横捭阖引弓含笑说历史,当是何等
快事!金庸说过:“历史是个奇妙的筐,会沉淀下一些东西,
也会收藏一些人物变迁,里面自有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凝重。
”但愿我们能够早日从金大侠带给我们的这个“奇妙的筐”中
重温千年历史,一览风云沧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9-7-15 22:06 编辑

钱文亮

    几年前,因为要为刊物组编“金庸专号”,经山西宫以仁老先生引荐,我和香
港著名的金庸小说研究专家、金庸的前任秘书杨兴安先生开始了通信联系。

  其时杨兴安先生已在香港实业家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做中文秘
书。其忙碌之状是不难想象的。难得的是他却能笔耕不辍,时常寄来他的小说新作
与我交流。

  自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杨兴安有6种著作面世,其中的两种“金学”论著
——《金庸的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更是名闻遐迩,为海内外“金庸迷”
赞叹。

  与杨兴安先生相见是一件出乎意料中的事。今年7月末的一天,我第一次面对杨
先生。在金庸小说的阅读与研究方面,他用心最久。受他的家庭与哥哥的影响,他
11岁便成了一个“金庸迷”。后来金庸诚恳地邀请杨兴安做自己的秘书。就这样,
超级“金庸迷”杨兴安来到了金庸的身边,时间是1988年8月8日。

  毫无疑问,金庸(查良镛)是当代华人中的卓越人物,一生能与这样的“高人
”共事,当然是件幸事。

  作为一个潜心于“金学”的超级金庸迷,杨兴安谈得最多的还是金庸及其小说
。他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金庸是百年难遇的“高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清代有一个大才子、主纂过《四库全书》的纪昀(纪晓岚)可以说已经到了“能收
”的境界;而金庸却更上层楼,既能收,又能放。要论作家对中国人的影响力,金
庸是重要的一位。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的社论,一支是武侠小说。
若用金庸小说中的术语作比,可以说金庸的社论是“九阳真经”,武侠小说是“九
阴真经”。金庸的社论写了30多年,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见证,其中充
满着智慧。可惜至今尚未结集出版。

  而金庸为人处世也已经到了“化境”。他高兴不高兴你不太知道。有人报告金
庸:“查先生,您的书又被盗版了。”金庸看看,也不评论。对人对事的态度是:
“不外如是”。

  在交谈中,朋友们普遍关心金庸的近况。对此,杨兴安介绍,自修改完自己的
15部小说后,金庸就不太写东西了,几年来发表的文章不到5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金庸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三四年前曾经得过心脏病,虽然医好了,毕竟
年龄大了。二是金庸对写作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认为不好就不发表,发表的就一定
要好。金庸也计划写历史小说,但又有一点矛盾。他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孙权
,说“孙权是第一大英雄”,但又觉得“这样写不行,因为历史定案刘邦是第一。
我不想与历史定论对抗。”

  (原载1998年12月23日《长江日报》)

【【【【【【【【【【【【【【【【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2019-07-11 15:37
【書情香港】2019香港書展特別專題

Play Video
文:張艷玲

武俠小說是不少讀者鍾愛的書種,今日論武俠小說,多不出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大家。三位先生已先後作古,武俠小說開始凋落萎謝。不說不知,武俠小說興旺時代前後方百年左右,北平的「北派」、廣州的「南派」、香港的「新派」和台灣的「台派」,各現名家,分領風騷二三十載。武俠小說盛極一時,在1959年,一本名為《武俠世界》的武俠小說連載週刊於香港誕生。然而六十載後,終敵不過時代變遷而結束。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創刊號封面  圖:中華書局

六十年故事融於一冊書

《武俠世界》第三任總編輯沈西城,一直從事文字工作,2002年開始擔任週刊主編。為紀念香港最後一本以武俠小說為題的雜誌,決意整理六十年來的點點滴滴,於今年香港書展出版《江湖再聚──武俠世界六十年》,向讀者介紹香港武俠小說曾經的輝煌歲月,也藉此總結《武俠世界》及當中進進出出的多位武俠小說名家的故事。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40年第9期內魏力( 倪匡)小說  圖:中華書局

《武俠世界》於今年初光榮結束,回顧創刊之際,沈西城分享的故事可多了。「當時香港的讀者主要看『南派』武俠小說,多寫少林高手如洪熙官、陸阿采、方世玉、三德和尚等故事,年紀稍長的讀者則看『北派』較多,例如平江不肖生寫的《江湖奇俠傳》。香港的『新派』興起後,『南派』和『北派』漸漸少人看了。」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32年第36期內臥龍生的小說  圖:中華書局

「新派」之所以興起,緣於梁羽生的《龍虎鬥驚京華》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於報紙上連載,吸引大批香港武俠小說迷爭相閱讀。受到「新派」武俠小說的影響,《武俠世界》創辦人羅斌決意辦一份雜誌,將香港和台灣武俠小說作家的作品集合起來,讓更多讀者讀到「新派」和「台派」武俠小說。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31年第21期封面  圖:中華書局

雜誌面世深受歡迎

然而籌辦過程有不少插曲。「因政治背景關係,羅斌沒辦法請到金庸、梁羽生加盟,於是找來蹄風,即後來雜誌第一任總編輯。他本身寫馬經,文筆很好,又認識不少拳師,知道一點點國術,於是便請他擔任主編。最初打算以月刊形式出版,但想到武俠小說一般都是長篇,讀者等不了一個月後才看新的內容,於是決定出版週刊。」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31年第21期內南宮宇的小說  圖:中華書局

談到創刊號,沈西城津津樂道:「當時請來金鋒、石沖、張夢還等著名武俠小說作家貢獻文章,甫出版即深受讀者歡迎。」翌年,金庸創辦《武俠與歷史》,性質與《武俠世界》十分相似,一時熱鬧。「羅斌氣不過,找來台灣的臥龍生,用了他的一部舊作翻新改編,把讀者搶回來。」改編的舊作這就是後來極為著名的《仙鶴神針》,作者名「金童」,是羅斌的主意,取其與「金庸」諧音。

沈西城指《武俠世界》後來有諸葛青雲等名家坐鎮,買雜誌的讀者量大,一出便是六十年,反而《武俠與歷史》早早結束。「從創刊到結束,除了金庸和梁羽生,當時在香港與台灣的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都和《武俠世界》合作過。」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圖:Jacky Tam

作家群像逸事精彩

書內其中一章〈《武俠世界》作家群像〉,介紹了六位曾為《武俠世界》執筆的武俠小說作家:倪匡、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張夢還。最後兩位或較少讀者知道,可說是武俠作家中的遺珠。

「司馬翎從香港到台灣後,致力創作武俠小說,成名一時,金庸也曾讚揚他:台灣寫武俠小說的作家以司馬翎最好。可惜他後來轉行做生意,從商失敗又走回頭路繼續寫小說,嘗試模仿古龍的創作格式,結果一敗塗地。」沈西城娓娓道來。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31年第32年第36期封面  圖:中華書局

另一位張夢還同樣是個天才,沈西城指他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張夢還的作品以女性為主角,在香港是掌門人。他的《青靈八女俠》描寫八個女俠行俠仗義事跡,開創婉約陰柔的風氣。可是他喜歡談戀愛,人便變得懶散。」這些文人圈的交往趣聞逸事,書中處處可見。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圖:Jacky Tam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武俠世界》第40年第9期封面  圖:中華書局

人的際遇難料,雜誌消亡卻是有跡可尋,原因之一乃金庸過世。「金庸是一座高山,沒人跨得過去。他走了,《武俠世界》也做不下去,沒有合適的作家是個大問題。」作家圈中無以為繼,加上沈西城與第四任總編輯王學文年事已高,令他們無心也無力經營下去。除了圈中原因,還有圈外的現實因素,沈西城無不感慨:「現在讀書的人已不多了,會讀書的,閱讀習慣也和以前的讀者不同,他們不會不斷地一個一個禮拜去追看故事。」

雖說願意讀書的人越來越少,然而「書」這種世界上古老的物件之一仍然存在,且不歇息地推陳出新。讀到這行字的讀者,應該是個有心人,你願意到書展展位去翻一翻這本《江湖再聚──武俠世界六十年》嗎?

【專訪沈西城】細訴香港最後一本武俠雜誌六十年故事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文辉:金庸小说成就与《明报》写时评有关【转帖】 (2014-12-17 19:15:09)[编辑][删除]转载▼
标签: 军事        分类: 杂谈与乱弹
   上世纪60年代金庸长期在《明报》写时评专栏(性质相当于如今《南都》的“个论”),名为“明窗小札”,用的是“徐慧之”的笔名。今日金庸大名垂宇宙,但有几个人知道“徐慧之”呢?
    金庸的小说至今毫无过时的迹象,相比之下,他的时评作为报章文字,与纸同朽,自然容易显得过时。但我们要知道,金庸曾视《明报》为其毕生的事业,其作为《明报》灵魂的时评也久负盛名,无论是从金庸著作的角度,还是新闻史的角度,这些文字都是值得重现于世的。近时推出的《明窗小札1963》两卷,就是计划中四册的第一册。
    我翻读一过,感觉过于所望,总的印象是:文字清通,见解平正,可谓报纸评论的典范。
    首先应介绍的,是全书第一篇《明辨是非积极中立》,这可以说是一则宣言,表白了金庸及《明报》基本的新闻立场。“消极中立”何谓?就是“站在中国人的爱国立场,对**和国府的施政一视同仁地对待,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明辨是非”如何做到?因为“第一是旁观者清,没有利己利党的打算,头脑容易清醒。第二是说话总比做事容易,指手划脚的批评,自是方便过手忙脚乱的做事万倍。第三是我们很肯接受读者诸君的批评意见??十万个臭皮匠,未必便不及一两位英明伟大的诸葛亮也”。这种保有独立而又不流于偏激的态度,是很可取的。所谓“如果国家的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我们以老百姓为重”,近乎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的意思;所谓“没有利己利党的打算”,则让我想起民国《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著名方针。
    金庸评论时事的主题,有中国的,有国际的,有政治经济的,有社会文化的,有世情的,有人物的,几乎无所不包,而美苏冷战、中苏论战、共产阵营、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等主题尤为突出。若只着眼于当时的事件,这些评论自是过时的,但我们若转换视角,从史料的角度去看,这些评论却往往极有价值。
    比如,他引述英国《曼彻斯特卫报》的中国报道,描述当时北京大学的情形:“图书馆中有大量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但无人敢于借阅。学生有自由选读
    马列主义或西方哲学,但今年并没有哪一位教授开西方哲学的课。”(《铁掌中的肥皂》)他以回大陆时的亲身经历,回忆斯大林逝世时,亲戚家所有人都默哀十分钟,“但一动不动地立正十分钟,时间实在是很长的。站到六七分钟后,人人都不耐烦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都很尴尬。突然之间,表妹嗤的一声笑了出来??”(《十年前的两件事》)对于我们了解五六十年代大陆的世态,尤其是社会氛围,这些可算难得的实录。
    在历史上,有很多事件,在当时是惊世的大新闻,而一旦时过境迁,即为世人弃之脑后;而我们通过当日的评论,每能回到历史现场,窥见时代的浮沉,政治的吊诡。如《亚洲人改变历史?》一篇写到,莫斯科《真理报》批评**与日本保守党分子松村谦三你来我往,高唱“东洋的永远属于东洋,亚洲人必须起来改造世界历史”的调子,是要搞“人种差别主义”;金庸指出,当时**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新口号,以取代“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旧口号,实即由此而来。可见当日中苏交恶,中方显然急于另求外援,不仅有意在经济政治上与日本增强联系,甚至在意识形态上也暗中借鉴了日本式亚细亚主义的老调子呢。还有,《葡萄牙大捧中国人》一篇写到,中印战争之后,全世界最得瑟的居然是葡萄牙;原来,此前印度攻占果阿,驱逐了原来殖民的葡萄牙人,如今中国击溃印军,等于为葡萄牙人“出了一口鸟气”也———这就跟太平洋战争时日本人将大英帝国军队打得丢盔卸甲,印度人也偷着乐一样。这些政治细节,我们今日几乎完全遗忘,简直称得上历史秘辛了。
    金庸论时事,喜作预测,过去为他作传者,都强调他预测的精准(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第二十一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傅国涌《金庸传》第十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这在《小札》里也有体现,如他指出印尼**未必有表面上那么强大,右翼的陆军更有实权(《印尼是第二个古巴》);而后来正是印尼陆军发动政变,血洗了印共势力。但我以为,这一点不必夸大。金庸作出预测,是基于当日的政治环境,也基于对消息(可能还包括内幕消息)的充分掌握及理性分析;而且,其预测可能也是不少时人的共识。而我们与当时的语境已成隔绝,若没有任何参照,只是孤立地看待他的预测与事件的结果,就容易误以为他有神算子的本事了。还是张圭阳说得较客观:“这种凭直觉或客观分析来预言,当然有时对,有时错,只是对的时候较多,《明报》也会大做文章,把当日预言兑现了的社评制版,重新刊登,令读者印象深刻;错的时候较少,例如‘文革’期间也有不少分析错了的社评,错了就不提,读者也就忘记了。”(《金庸与报业》第二十八章,香港明报出版社2000年版)
    金庸基于其历史素养,对政治和人性有相当透辟的观察。他指出,清洗政治上的敌人,中国古代皇帝往往用“造反”的罪名,斯大林一概用“通敌”的罪名,赫鲁晓夫则改用“反党”的罪名,“‘反党’的罪名比‘通敌’轻得多,因此这些人的性命还可以保留。”(《造反、反党和通敌》)又说:“中国人有两句古语,说出了政治斗争的精髓,那便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搬到共产主义世界的斗争中,那是‘成则马列,败则反党’。”(《成则马列败则反党》)不过,总的说来,作为评论家,我觉得金庸属于见解通达的类型,而非思辨深刻的类型。
    金庸编过剧本,写过影评,这对写小说自然是有影响的;而金庸为之耗费了大量精力的时评,对写小说也未尝没有影响。他评论中苏关系问题时,接连写了《康熙强过彼得大帝》、《三百年前的中俄文件》、《雅克萨之役的大胜》、《康熙出术,折辱俄使》几篇,追溯尼布楚条约签订前后的中俄关系,就显然为后来《鹿鼎记》的情节设置——尤其是韦小宝参与其间的戏码——埋下了种子;而他对康熙善意的历史评价,自也肇端于此。(同样在《鹿鼎记》里,金庸将说成通吃伯韦小宝的封地,自然也跟他对问题的现实关怀有关。)
    总而言之,金庸眼观六路,对中外政事、古今人情都有广泛的认识,有此格局,加上其中国史素养,才成就了他的武侠小说——应当说是武侠历史小说。而这种格局的得来,多少也是跟他的时评写作经验有关的吧。顺便多说几句,我觉得,金庸的作品称得上是“大历史小说”;我不认为黄仁宇的著述称得上“大历史”,但金庸的小说,却庶几近之。(相较之下,梁羽生关于中国历史的知识未必下于金庸,唯理解力不及,故事构思更远为逊色;古龙的故事构思绝不亚于金庸,但其历史知识就不能望金、梁的项背了。)
    此外,单纯就文论文,我最欣赏的是归入“杂感”类的两篇:《“真理的白色的”》、《二千五百年前的一封信》。前者有学理,有材料,也有趣味,是哲理小品的佳制;后者借《左传》“郑子家告赵宣子”的公案,比拟“**中央致苏共中央的信”,是借古喻今式评论的样板。若论书中最不过时的文章,除了《明辨是非积极中立》那篇,我以为就要数这两篇了。两文都适宜收入中学课本,以垂教天下后世。
    在今天,无论是否从业于新闻,都不难感觉到,报纸的时代已过去了,报人的时代已过去了,时评的时代已过去了??以报纸为载体的中国新闻史,还没有经历太长的时世,也没有见证太多的荣光,就此大势已去。但正因如此,“徐慧之”留下的这份历史文档,就更显得不可复制;对于香港新闻史,对于中国新闻史,尤其是争取舆论自由的中国新闻史,它无疑是有数的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拜而受之,珍而重之。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天龙八部~没有了星宿老怪,你们什么都不是!
2791 次点击
9 个回复
绿色世界88 于 2014-1-7 19:12:5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最近几年,对德艺双馨的星宿老仙丁春秋泼脏水的越来越多了。

    不外乎是那几个词:残忍、自大、专横、搞个人崇拜、乱搞男女关系、恶魔

    、江湖的灾星……总之把老人家说得没有一点优点,简直成了天龙八部诸大高手

    里唯一的纯正大反派,比鸠摩智段延庆还坏。

    我想说:如果说星宿老仙完全没有缺点,需要骗自己;如果说星宿老仙不是

    伟人,需要骗人民。

    对于星宿老仙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江湖上有“五大误解”。我将一一批驳,

    让泼脏水的人哑口无言:

    一、有人说,星宿老仙是江湖上的动乱因子,挑起武林战事,白白地让许多

    门人流血牺牲。有人甚至夸张地说,老仙让“上百名”门人无辜牺牲。

    请注意,星宿派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可谓是一片烂摊子,内忧外患,强敌环

    伺。在内部,老仙刚刚推翻了无涯子腐朽糜烂的统治,建立了全新的星宿派,但

    门派一穷二白,什么都要白手起家;苏星河等叛徒内奸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发难

    。

    在外部,敌人亡我之心不死,北有丐帮,东有少林,南有大理,对我星宿派

    形成包围之势,随时准备让新生的星宿派胎死腹中。一位少林派头领公然叫嚣:

    “我看星宿派撑不过三个月!我们可以在达摩祖师纪念日之前就回家过节啦!”

    在紧急关头,星宿老仙带领我们毅然挥师中原,战丐帮,斗姑苏慕容,扫荡

    苏星河,大战虚竹,打得星宿派名扬天下,用一点点的流血牺牲,打出了名堂,

    换来了多少年的和平,让江湖上的人听见我们星宿派就皱眉头,这难道不是伟大

    的功绩吗?

    二、有人说他名义上是逍遥派,其实挂羊头卖狗肉,完全背离了逍遥派的经

    典武学理论,练的都是“化功”之类旁门左道的星宿土鳖路子。

    我想请问,老仙到底是背离了逍遥派理论,还是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了逍遥

    派理论?

    请看看那时的逍遥派是个什么样子吧:三大高手无涯子、童姥、李秋水生活

    腐朽糜烂,互相之间乱搞男女关系,最后残疾的残疾,毁容的毁容,变态的变态

    ,搅得一塌糊涂;苏星河武功差劲,就知道琴棋书画,玩物丧志,固步自封;第

    三代门人“函谷八友”更都是些幺魔小丑。

    逍遥派的经典武学理论固然是放之江湖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事实上已经到

    了走不通、玩不转的地步。武林人士纷纷问:逍遥派的旗子还能打多久?

    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是谁,毅然扛起了逍遥派的伟大旗帜,把它的

    经典理论和星宿海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星宿一派武学?

    是谁,在逍遥派在江湖上处处受阻、走进死胡同的时候,别开生面地让逍遥

    派的理论重新活泼、具体、生动起来?是伟大的星宿老仙!

    他不但不是逍遥派的罪人,而且是实践了、创新了、光大了逍遥派理论的千

    古功臣,是逍遥派理论的顶峰。

    三、有人说星宿老仙喜欢鼓吹个人,恬不知耻,每次出门都敲锣打鼓,大搞

    排场,连徒弟们自发称赞他的口号“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

    ”,都变成了他搞个人崇拜的罪证。

    我想说,请你们拿出证据来,从《天龙八部》全书的三百多万字里找出哪怕

    一个字,证明这十六个字的口号是老仙亲自编的!有吗?

    相反,老仙的内心是很反感、很讨厌大家这么鼓吹他的,但这句口号是江湖

    人士发自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朴素的由衷的敬爱,他自己也阻止不了!

    其次,那些东方、南方、北方的名门正派就不搞个人宣传吗?丐帮搞不搞领

    导人的个人宣传?那“北乔峰”“乔帮主天下无敌”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姑苏慕

    容氏搞不搞个人宣传?不然怎么传出来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少林寺搞不

    搞宣传?那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说法谁杜撰的?大理段式搞不搞宣传?不

    然六脉神剑一直藏在和尚庙里,又没听说有人练成过,怎么无端会跑出来“天下

    第一剑”的宣传口号?

    这些所谓的名门正派不都在搞宣传吗,怎么我们星宿派搞一点点宣传,自发

    地对老仙喊一点点口号,就有人说三道四?

    那些喜欢攻击星宿老仙吹嘘个人的人,你们是希望一个统一、强大的星宿派

    ,还是希望一个被少林、丐帮、大理段氏蹂躏的星宿派?你们是希望在老仙的庇

    护下,称霸江湖,受人尊敬,还是希望被少林丐帮等灭掉,吃二遍苦,受二遍罪

    ,沦为“亡派奴”?

    四、有人说星宿老仙很残忍,让我们星宿派里搞内斗,门人之间自相残杀,

    真有这回事吗?

    首先,我想说,在你们口口声声推崇的那些名门正派,就不搞自相残杀?

    丐帮“正义”吧?康敏还杀了马大元呢;姑苏慕容家是高富帅吧?慕容复还

    杀了包不同呢;“四大恶人”牛叉吧,段延庆还杀了南海鳄神呢;大理段氏“高

    尚”把,段正明还和段延庆兄弟之间打得你死我活,甚至还请黄眉僧当雇佣兵呢

    ,这算不算自相残杀?为什么我们星宿派里面,门人之间搞一点点良性的竞争,

    偶尔死个把人,就叫自相残杀?

    其次,星宿老仙残忍吗?错了!他老人家对于对手从来都是仁慈的,每次斗

    垮了对手之后都不喜欢杀人。否则哪会有你们这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

    比如星宿老仙制伏了无涯子,杀了吗?制伏了玄难和尚,杀了吗?和苏星河

    比掌力大占优势,杀了吗?制伏了铁头游坦之,杀了吗?老仙不但不残忍,而且

    是江湖里最仁慈、最悲悯的一位伟人!

    五、有人说星宿老仙有作风问题,乱搞男女关系,是真的吗?

    最近几年来,对老人家泼这种脏水的特别多,特别是前些年又出了一本书,

    说老人家私生活混乱,极尽抹黑之能事,这本书就是金庸新修本的天龙八部,居

    然说老人家和师叔李秋水私通。

    我请问,那些东方、北方、南方的名门正派的领导人乱搞,你们怎么不去关

    注?少林派玄慈方丈和叶二娘乱搞,还生了娃娃,养在少林寺里十多年,怎么不

    去揭发?丐帮副帮主夫人康敏乱搞,你们怎么不愤怒?大理的段正淳那就更不用

    说了,到处喜当爹,你们怎么不声讨?甚至刀白凤还和段延庆乱搞,你们怎么那

    么宽容?为什么对我们星宿派领导人天天捕风捉影,盯着不放?

    最后,请看看我们的老仙吧,他男生女相,一身雪白的皮肤宛如少年,是江

    湖上五百年出一个的伟人;他大仁、大义、大勇;他继承和发扬了伟大的逍遥派

    武学理论;他敢同恶鬼争高下,带领星宿派打出了威风,打出了霸气,让门人扬

    眉吐气;他培养出了杰出的摘星子、狮吼子、出尘子、阿紫等一帮顶天立地的小

    将,让事业后继有人。

    有人说,吹捧星宿老仙,是没有智商。我想说,没有了星宿老仙,你们将什

    么都不是。(完)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9-6-3 23:36 编辑

当时萧孟能为了发展自己的出版事业,看上了这两位差不多同时崛起于文坛、而且年龄与性格都很接近的年轻人。他们加盟后,文星顿然焕发了勃勃生气,书屋与杂志一时名声大噪。众所周知,李敖是以傲慢出了名的,而先生年轻时也不遑多让。先生当年的好友余光中尝跟人说:『王敬羲的性格与李敖最近。』在余光中的散文集中,就有先生与李敖逢见面必唇枪舌剑斗个不停的记述。据说当年先生与李敖见面,连打招呼的方式都与常人不同。一个说:『喂,他妈的王敬羲!』一个答:『喂,王八蛋李敖!』也许是惺惺相惜的缘故,先生当年与李敖走得非常近,在李敖被台湾『警总』跟踪、盯梢乃至逮捕的日子里,先生是李敖『以死命相托』之人。李敖曾于1967年2月3日和1968年3月31日两次写信给先生,信中说:
我如在台湾被捕,即烦敬羲兄独力或会同振亚、光逖诸兄,筹印李敖存放香港、日本等地全部已发表及未发表著作。我在这边,死活不论。切勿对他们姑息,对我妇人之仁。
这两封信的原件,先生都给我看过,后来先生把它们影印收入了《黑白讲李敖——从认识到批判》一书中。1980年李敖意欲侵吞箫孟能的财产,不惜向二十年的『生死之交』反目,最后输了官司,再次入狱(李敖一直混淆视听,把此次入狱歪曲为国民党政权对他的『迫害』,这一点与今日的做法很相像);而打赢了官司的萧孟能也鱼死网破,不得不逃亡海外,最后客死于上海。先生鄙李敖的为人,遂与断交,并在香港的《南北极》杂志上发表了《隔洋判案:李敖无耻!》、《李敖有什么罪?》等多篇文字抨击李敖,为萧孟能支持公道。在《黑白讲李敖——从认识到批判》一书中,先生批判李敖的依旧立场不改。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的援助

    在香港版《纯文学》摇摇欲坠快撑不下去时,金庸不知从哪里听到这一消息,派了一位明报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找到王敬羲,说是要买全套的《纯文学》,如果凑不齐全套,有多少本,就要买多少本,并附来一封短笺,“似乎是想表示一点支持之意”。如果说,金庸与香港版《纯文学》还有那么一点渊源的话,是在1969年,香港文学批评家林以亮(宋淇)写过《金庸的武侠世界》、《金庸访问记》两篇文章,同时刊发在该年10月出版的《纯文学》上。以王敬羲的说法,这是文学批评家对金庸武侠小说最早予以肯定的文章,而在这之前,金庸的武侠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苛评,弄得他不得不撰文承认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好比宋代的“说话人”、近代的“说书先生”。为了这件事情,金庸一直没有忘记《纯文学》,没有忘记王敬羲对他的仗义支持。当然,购买全套的《纯文学》,杯水车薪,只是象征性的支持,并不能挽救香港版《纯文学》停刊的命运。

    王敬羲是一位充满激情、无比执著的人,被友人称为香港的“文坛斗士”。直至1998年,时隔二十多年后,在香港艺术发展局的资助下,香港版《纯文学》得以重新出刊。在王敬羲内心深处,一直对林海音当年为避其祸、不惜“自废武功”而耿耿于怀。不过,我倒是能够理解林海音的做法。两人处境不同,一个在台湾,一个在香港,虽相距不远,却有着“因言获罪”和“言论自由”的本质区别。对林海音来说,倘若不立即停办,有可能遭遇牢狱之灾,两害相权取其轻,她只能那样做。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道剑,藏锋圆融,度己度人

    兼融历史与武侠

    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元曲以后,明清时代,出现长篇小说,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武侠小说乃是长篇小说的一个分项。明代固然是有水浒传,描写江湖世界,整体言之,以武侠为主题的著作,要到清代中叶才层出不穷。那些著作之中,也都往往牵涉到历史背景,例如:《江南奇侠传》以反清复明作为历史背景,叙述明代遗民,逃遁江湖,抵抗满清的统治。武侠小说,例如《七侠五义》之类,常见主题,则是江湖豪侠,倚仗武艺,除暴安良,伸张正义。

    到了近代,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书,则以剑仙、法术、精怪作为主题,另外开辟了一条途径。金庸的武侠小说,横空特出,结合历史、爱情与悬疑,放在江湖的恩怨之中,其著作引人入胜,不管中学生或是大学者,人手一本。他的作品中,历史只是作为背景,主体还是:武术的修炼、门派的正邪以及各种角色为了一个“情”字,(包括爱情、友情、家国之情),所作选择与结果。大陆上,长期没有这一类的作品,要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不带政治意义的小说出现。奇峰特起者,则是二月河的帝王小说。他的作品是历史的“小说化”,与金庸将历史作为小说背景的取径完全不同。

    《王道剑》兼具历史与武侠两个层面,将历史背景与故事发展,密切结合。据说,金庸私淑大仲马和狄更斯。这两位作家,大仲马的《三剑客》系列,更像武侠小说,而狄更斯的《双城记》则更像历史小说。两者都将历史的发展,相当程度地与小说的内容紧密配合。

    《王道剑》的历史背景,是明成祖与建文帝之间的斗争;所有的故事发展,于《靖难之变》有相当详细的叙述,而主要的情节,则是中国的江湖侠士,如何面对印度天竺武士的挑战,终于因为一个年轻的主角,修成《王道剑》而取得胜利。

    本书作者对于书中的历史部分,并不只是当作模糊的背景。他用了相当的笔墨,指陈建文乃是心怀仁爱的君主,在位的施政也有值得称道之处。他叙述靖难之变的屡次战役。这些战争的过程,与历史记载,颇为符合;对于双方将领对战略的取舍,他却加上了一些细节的讨论,创造了临场感。

    抱元守一,融会贯通

    “王道剑”处理侠士们的武术部分,基本上接纳还珠楼主和金庸的传统:江湖诸大门派的功夫,各有专长,又都必须内、外兼修。由于机缘巧合,主角傅翔杂学多能,又学到全真绝学及少林洗髓经秘籍,融汇贯通,参悟为生生不绝的《王道剑术》。我是读者,恕我冒昧,强作解人:江湖门派,以少林、武当,最为正大。少林功夫的最高层次,由“洗髓经”指示途径。洗髓,不仅改易筋脉,更是精神的升华。佛教宗旨,无色无相,无人无我,因此无识亦无欲。到此境界,心无挂碍,对世界映照圆融,慈悲能仁,度己亦度人,以无得,故亦无失。到此,谁能抗争?武当的“太极经”深藏石窟,惟有缘人得之。道家的宗旨,清净淡泊,无为无欲,不忮不求,柔弱不争。于是,抱元守一,超越自己。到此,无瑕可击,如何抵御?至于书中提到的“融会贯通”,必须先有不忌不斥,方能有海纳百川的度量。这一原则,用于读书,乃是随时学习,广纳周闻,即使杂学无章,仍能融会贯通;持以处世办事,也能虚心客观,不拘执,常透彻。

    本书作者聪明正直,豁达大度。他曾经秉持大政,立经国济民的宏愿。可惜台湾的民主,其实打了对折,一切举措,处处掣肘;于是浩然辞去,回到书房,读书之余,撰成这本小说,必非为了解闷消遣,应是借裨官说部,寓言人生至理。言念及此,不禁感佩,不禁为台湾叹息。

    ■文/许倬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6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澎湃新闻:《宋家客厅》写到的张爱玲、钱锺书、吴兴华、傅雷这四个著名文化人,都是您父亲的老朋友,您充分利用了您父亲和他们的通信。还有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信件是书里没有的?
       宋以朗:其实,我父亲与许多人的通信是没什么意思的。比如和金庸的信。我父亲写过几篇讨论金庸小说的文章,金庸读到了他的文章,觉得水准很高,客客气气地送了他一套亲笔签名的小说集,但他和金庸其实不是朋友,那些书信里面也没说什么。白先勇也和他通过不少信。因为我父亲在香港中文大学编翻译杂志,这些写给白先勇的信都是问他的小说能不能授权翻译,小说译好后,又请他提意见。他们也不能算是朋友,我都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见过面。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6-7-21 07:03 编辑

陈平原:金庸比许多新文学家更像中国“读书人”




好久没读金庸小说,也没拜见查良镛先生了,猛然收到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的《侠之大者——金庸创作六十年》(2015年),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一个晚上下来,心情很是复杂。单就学术水平而言,这大小几十篇文章,未见特别出色的(包括我自己的《很遗憾,没能补好台》);大概金庸小说的好处,该说的以及能说的,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可你还是隐约感觉到,作者都很真诚,且热情洋溢——正是这种热情,使得六十年来,月有阴晴圆缺,但金庸始终没有完全淡出公众的视野。现代文学史上,如此有个人魅力,不靠政府或商家做后台,而能红透半边天,且持续这么长时间,实在是个奇迹。单凭这一点,也都值得研究者持续关注。

问过中文系若干在读博士生,他们小时候也曾迷恋过武侠小说,因而对金庸其人其文相当熟悉。但在魔幻小说、宫廷戏以及穿越剧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否还能欣赏大侠那高傲而孤独的身影,我不抱多大希望。近日审读“我与金庸”全球华人散文征文奖稿件,不出意料,绝大多数出自年长者之手。深情款款地讲述自己与武侠小说一起成长的经验,既感谢作家金庸,更怀念意气风发、飞扬跋扈的青春岁月。这让我对金庸为代表的游侠想象,又多了几分理解。

这里提“游侠想象”而不是“武侠小说”,那是因为,二十多年前,我撰写《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日后有好多版本),从司马迁一直说到金庸,兼及史传、诗文、戏曲、小说等,注重的是“情怀”而非“技艺”。两年多前,我甚至应邀撰写《作为一种精神气质的“游侠”》,开篇就是:“游侠作为一种潜在的欲望或情怀,在好多人心里面都蕴藏着,只不过表现形态不一样而已。中国人的理想境界是‘少年游侠、中年游宦、晚年游仙’。少年时代的独立不羁、纵横四海,是很多人所盼望的。浪迹天涯的侠客,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超越,或者说对于平庸的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侠’跟打斗本领没有直接关系,也不见得非‘快意恩仇’不可。这更像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愿望与情怀。”(《文史知识》2013年第10期)若此说成立,即便“天下”永远“太平”,也都有游侠“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的存在价值。

我大概是大陆学界较早意识到金庸小说的学术价值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撰写并出版《千古文人侠客梦》的同时,我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专题课,讲中国人的游侠想象。不过,在我的论述框架中,金庸只是重要的一环,故不会有太大争议。当然,如此“平正通达”,影响力也就有限。直到北京大学授予金庸名誉教授,严家炎先生撰写《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方才掀起了轩然大波。严老师不屈不挠,在北大中文系开设“金庸小说研究”专题课,日后结集为《金庸小说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在金庸研究方面,贡献远比我大。

从九十年代中期起,我有不少接触查良镛先生的机会,甚至还曾在浙江大学与之合招博士生(虽不成功),但总是敬而远之。一是年龄及地位悬殊,不敢谬称知己;二是我的老师王瑶先生曾告诫,不要跟研究对象走得太近,以免影响自己的学术判断。第三则纯属私心——我心目中的大侠,连同大侠的创造者,都应该有某种神秘感,最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遥望可以,细察则不必。当年谈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游侠想象,我曾从侠客为何不涉钱财说起——只有脱离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生活的羁绊,大侠才可能进入那个虚拟的替天行道、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

陈平原:我看金庸,比许多新文学家更像“读书人”

金庸

可现实生活中的小说家,无论你如何“特立独行”,怎样“性情中人”,也都有世俗的一面。比如,金庸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令狐冲,但现实生活中的查良镛,不可能总像令狐冲那样散淡、洒脱、率性、不羁;作为成功的报人兼作家,查良镛也有他精明、狡狯、洞察人心乃至擅长商业计谋的一面。作为读者,尤其是对“千古文人侠客梦”情有独钟的读者,最好保持那个美好的记忆。基于此判断,我主动放弃了进一步接近“大侠”的机会。直到今天,还是认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关于金庸,不说若干随笔,真正的学术论文,我只写过一篇《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中文本刊《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韩文译本刊《民族文学史研究》第16期,首尔:昭明出版社,2000年;日文译本刊《历史与文学的境界》,东京:劲草书房,2003年;英文译本刊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N.Y.: Cambria Press, 2007)。重读旧文,有两句话可以略为引申。

第一句是:“在我眼中,查先生是个有政治抱负的小说家。”这里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政治抱负”,二是“小说家”。金庸不喜欢人家称他是“著名武侠小说家”,因为,这等于降格以求,只承认你在“武侠”这一类型小说中的价值及地位。我同意金庸的意见,应该在“中国小说史”的框架中谈论金庸——其学养、想象力及语言功夫,都值得大说特说。至于“政治抱负”,主要指《明报》事业。那两万篇社评与政论,使金庸与无数武侠小说家拉开了距离。我甚至称:“倘若有一天,《查良镛政论集》出版,将其与《金庸作品集》参照阅读,我们方能真正理解查先生的抱负与情怀。”将查良镛的政论与金庸的武侠小说对读,这可是要下死功夫的,不知道现在的研究者有无这种耐心。

第二句是:“不只是具体的学识,甚至包括气质、教养与趣味,金庸都比许多新文学家显得更像传统中国的‘读书人’。”在我心目中,“博雅”与“通达”,乃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最大特征。在这方面,大学里专治文史的名教授,也都不见得能在查先生面前昂首阔步。我敬佩查良镛的,不仅是学识渊博,更包括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幸听他眉飞色舞地谈论“考博”及“读博”的经历,那种投入感与幸福感,让我深深感动。在很多人看来,早已功成名就且年事已高的查良镛先生,根本没必要正儿八经地注册念剑桥或北大的博士。可这正是“读书种子”查先生可敬可爱的地方。

好的小说家,一般都特能洞察人心。看透世态人情的结果,有三种可能性:或居高临下的傲慢,或普度众生的慈悲,或愤世嫉俗的绝望。多次听查先生演讲,说实在话,不算太精彩;但答问很得体,确能显示大智慧。现场感觉如此,回头读各种报道及记录稿,证实我的直觉。愿意认真倾听粉丝稀奇古怪的提问,给予真诚的回答,而不是敷衍了事,这对一个见多识广的名人来说,除了智商,还得有足够的情商。

不止一次见到这样温馨的场面:演讲结束,热情的读者捧着书要求签名,金庸很配合,问人家叫什么名字,顺手写两句勉励语或俏皮话。在那么疲劳的状态下,始终保持笑容,且变换笔调为读者题词,是需要情感及智慧的。这在早年是为了推销作品,如今名满天下,根本用不着讨好一般读者,可金庸还是那么认真,丝毫没有懈怠,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这着实让我感动。

真希望有哪位好事之徒在网上发起,让获得过金庸签名的普通读者晒晒照片,那些五花八门、体贴入微而又暗藏机锋的题词,会让后辈汗颜且欣羡不已的。
(文/陈平原)

2016年3月8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倪匡称想起古龙“心如刀剜” 与金庸就餐照曝光(图)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2012年05月09日09: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
    字号

4月16日,蔡澜微博传图:查先生和倪匡
4月16日,蔡澜微博传图:查先生和倪匡

  近日,自称“写作配额已用完”,封笔已久的77岁倪匡现身网络“复出”:每天与网友玩快问快答,谈小说评新人、聊金庸道古龙,言辞有趣,犀利辛辣。因一句微博文称:“发觉计算机显示的时间不对,现在是10时19分。甚惆怅。”还引发众网友模彷造句,酿成“惆怅体”。昨日,倪匡接受了华西都市报独家专访。不过对于记者的采访,倪匡也提出“要求”,“问题越简明越好。如果太深奥,连问题都不懂,当然无法作答。”

  A

  难得糊涂

  “书不会再写了,不等这钱用”

  “早知道麦家的小说好看,但不知道好看到了这种程度。”自称欣赏能力高过创作能力十倍的倪匡,在微博上开始逐一夸赞自己认为好看的小说家。余华、贾平凹、王安忆、刘心武、都梁等内地作家都出现在他的微博中。

  如此夸赞,难免会有人质疑有吹捧之嫌,他则强调,“那不是夸,是真实的感觉!”也有人赞他“一点没有"文人相轻"的习性”。他则“回嘴”说:“你错了,好多文人,我是看不起的,和他们相轻得很哩!”倪匡还透露,自己曾在香港书展见到刘心武,自己“扑过去抱住他大叫,刘老师那次真的吓着了!”如此微博晒自己的“追星”经历,被网友惊呼“晒萌”,“倪大叔,你敢再可爱一点么!”

  华西都市报:您在微博跟广大网友交流不亦乐乎。这样直接与众读者交流,感受如何?

  倪匡:微博上全是青少年,我可能是其中年纪最大的了。和青年人交流,心境也会年轻,乐何如之。

  华西都市报:您回答网友问题,思路敏捷,言语风趣。此前宣布封笔的您,有无可能再开笔写书呢?

  倪匡:我一向思路敏捷、言语风趣,小学时老师评语已是如此。书是不会再写了,没有这动力了,就是不等这钱用了,哈哈。

  难得友情

  想起古龙就“心如刀剜”

  倪匡与金庸、蔡澜、黄霑被并称“香港四大才子”。不过,倪匡在微博上却说:“我真的不是,不知道是什么人传出来的。”有网友提及古龙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倪匡说:“一想起就心如刀剜,所以实在不愿提啊!!在我心中位置,宛如我自身。”他还坦承,金庸是自己“最喜欢敬佩的作家”,自己“永远不能达到金庸大师的实力”。“小贝天子”则问道:“金庸小说在文学、哲学、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方面均有涉猎,您说我要是把这些也都学会,能不能也写出像金大侠一样经典的武侠小说呢?”倪匡则不客气回说:“不能。懂这些的人多了去,金庸却独一无二。”

倪匡称想起古龙“心如刀剜” 与金庸就餐照曝光(图)

  倪匡与老友古龙(左)。.

  华西都市报:内地有很多网络小说家受人追捧。但还有不少人认为,再也不会出现像金庸、古龙作品那样经典的武侠小说了,先生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倪匡:网络小说我一部也没看过,无从置评。武侠小说还有很多好作品出,问题是作者作品太少,不足以形成风气。

  华西都市报:蔡澜先生在微博上上传了您和查先生在一起吃饭的照片。你们在一起,一般喜聊哪些话题?

  倪匡:我们在一起,什么都谈;金庸最可爱处当然是他学问大,什么都懂。

  C

  难得直爽

  写剧本是因待遇比写小说好

  除了写科幻小说,倪匡还著有多部剧本作品。影视作品《六指琴魔》、《唐山大兄》等均出自他手。在今年4月初颁出的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倪匡荣获电影界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华西都市报:现在很多作家更愿意做编剧,与影视圈结缘,因为影视的普及效果和影响力更大。您对小说与影视结缘,怎么看?

4月15日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倪匡获终身成就奖
4月15日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倪匡获终身成就奖

  倪匡:说来很黑色幽默,我对电影没有什么兴趣,写剧本,是因为待遇比写小说好而已。

  华西都市报:青春文学作家韩寒、郭敬明等新生力量有关注吗?对持续已久影响甚大的韩寒被质疑有“团队代笔”一事,先生有何看法?

  倪匡:我极喜韩寒的杂文,他曾亲手交给我他的小说《三重门》。郭敬明也送给我他的书,还是精装孤本,我都还没有看。他们能如此受青少年欢迎,必有道理在。至于代笔等等,好像和读者没有关系,读者只要作品好看,作者的名字有啥作用?

  微说倪匡

  “老顽童”耍微博耍的全是“嘴皮子”

  1、问:阿紫的眼睛是您弄瞎的么?答:是丁春秋弄瞎的!问:我不要你写阿朱死啊!答(大呼冤枉):六月下雪了!阿朱的死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人真不能做坏事,做了一桩,全世界坏事就都是你做的了!

  2、问:想问倪生,若一女子天生奇丑,该怎么办?答:确然很令人伤感,到韩国去想想办法?

  3、问:听说古龙到妓院获取灵感,是真的吗?答:不知道古龙是不是,古代不少著名文人倒确然如此,不然哪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样的好句啊。

  4、问:您最喜欢和敬佩的作家是谁呢?最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小说?答:金庸。问:古龙呢?答:古龙当然极好极好,在我心中位置,宛如我自身。

  倪匡的三个嗜好

  一曰酒,以前一天至少可以喝一公升XO。后来,他宣布了“戒酒”,但定义是不要饮醉。

  二曰烟,曾有过三十五年的烟龄,最高纪录一天四到五包(刷牙时都不停)。

  三曰女人,最欣赏柔顺听话的女人,外在美也很重要。 (来源:华西都市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30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数风流才子还看香江 历数倪匡金庸黄霑蔡澜情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3日10:41  广州日报大洋网
数风流才子还看香江历数倪匡金庸黄霑蔡澜情史

倪匡年轻时拈花惹草,老来笑谈风月,自显风流才子本色

数风流才子还看香江历数倪匡金庸黄霑蔡澜情史

倪匡夫妇与儿子倪震准儿媳妇周慧敏

  去年年底,倪震与周慧敏(听歌)情变分手又迅速注册结婚,成为香港一时话题,倪震父亲为儿子辩护,自曝自己年轻时风流韵事,远非儿子“酒吧泡妞”所能比,而倪震的师父黄霑更因风流被封“年度贱男”。才子的风流韵事是文学与艺术史上永不凋零的花,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金庸(blog)、倪匡、黄霑、蔡澜更不例外,除了金庸,后三者更是将各自的风流当佳话在作品里、电视上传诵。不过,与如今沦为消费品、真假难辨的花边新闻相比,这些赫赫的才子,如今回忆起来,倒是爱得坦荡,悔得彻底。

  文字整理 刘丽琴

  倪匡

  年轻时喜欢收集**片 储存大量舒淇(数风流才子还看香江历数倪匡金庸黄霑蔡澜情史)裸照和VCD

  “人可以风流,但不能下流”,这是金庸的一句名言,恐怕四大才子均深以为然。据说倪匡曾撺掇金庸写**小说,金庸含笑没有答应,倪匡就自己一本一本地写下来。倪匡后来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强调,称自己年轻时候喜欢收集**片,家里藏了一大书柜。倪匡自己就说过:“舒淇身材一流,我储大量舒淇裸照同VCD!” “我同日本人不熟,同AV女星就好熟!”

  蔡澜后来在《蔡澜谈倪匡》中提到:倪匡家里整整一面墙,有几千盒**录影带,随便挑出一盒来,封面特写之清晰露骨,当场把女宾客吓得花容失色。对于自己年轻时的风流韵事,倪匡也从不避讳,后来接受采访说:“风流事?那当然相当多,年轻的时候我在这方面很出名的。因为这个,曾经和太太闹得非常不愉快。我移民到美国主要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一段时间,我们非常不愉快,我跟她说:‘我知道大概是因为我在外面花天酒地。’”

  蔡澜曾在采访中谈到他与倪匡、黄霑共同主持的《今夜不设防》的灵感竟然得自三人上夜总会的情形。蔡澜说:那时候,倪匡爱上了一个夜总会的妈妈桑,就常常请我们到夜总会去,叫所有的女人都来。结果我们3个人一直讲话,那些女的就一直笑,变成我们在娱乐她们。我们说既然要花这个钱让那么多人笑,不如搬到电视台谈同样的东西嘛。

  45岁前风流成性

  现年73岁的倪匡,年前曾在访问中自诩45岁前风流成性,还不讳言年轻时多“姘头”。

  说到姘头,想起《蔡澜谈倪匡》中,蔡澜说到倪匡在美国定居时的一个故事。话说焦姣和曾江到三藩市去看倪匡。凑巧发现两人住在同一条街,只是一个住在街头,一个住在街尾。焦姣和曾江开车来到倪匡住处,只见是座两层楼建筑物,有个小花园,这就是倪匡的新天地。说时迟那时快,迎面走过来的那个人不是倪匡是谁?焦姣跳下车,走到倪匡身后,拦腰一抱。倪匡给一个女人那么一抱,吓得灵魂出窍,他一转过头来,看到焦姣。

  “吓死我了,我还以为是我的姘头。”倪匡大叫,“好在是曾江的姘头!”

  蔡澜感叹倪匡反应之快,令人俯首称臣,不过让读者感叹的还有倪匡的姘头真的这么多么?

  老来收心 家庭稳定

  倪匡固然风流,但家庭却很稳定,他和夫人李果珍相识在香港的专科学校,1959年结为夫妻。两人的相识相恋也颇为传奇——李果珍和倪匡同学的时候,倪匡已经开始在报上写稿了。李果珍不知怎的,看了稿,就知道一定是这位同学的笔名。结果,两个人在巴士站开始说话,拍拖不久就结婚。两夫妻年轻时吵吵闹闹,到老了倒有些“少年夫妻老来伴”的味道,儿子倪震“偷食张茆(blog)”事件爆发的时候,他们老两口正在日本度假。谈及这场40年的婚姻,倪匡后来和黄霑电话聊天,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们实在是有福的人!试想我多荒唐胡闹,居然还有那么可爱的老婆!”金庸

  三次婚姻 一个暗恋

  金庸的爱情与婚姻外界一直讳莫如深,显得更为神秘。不过,晚年的金庸接受采访时简单谈到过家庭生活。金庸能说出的情史,大致归结为三次婚姻和一次暗恋,其中唯有对大明星夏梦的暗恋为金庸的爱情点染上绯红的色彩。

  读者也将与金庸有关的这四个女人比作他小说中女主人公:杜小姐,活泼幽默,聪明善辩,十足一个小黄蓉;朱小姐性格刚毅,清高孤傲,有点像木婉清和霍青桐;林小姐则温婉可人,柔情似水,表面是小昭,实质是成竹在胸的赵敏;夏梦自然就是小龙女,仙子一般的人物,只适合暗恋。

  第一次婚姻 “妻子背叛了我”

  第一任妻子叫杜冶芬,两人的爱情萌芽于1947年的杭州,那时金庸在杭州《东南日报》工作,因主编幽默副刊与杜的弟弟杜冶秋认识,在登门拜访杜家时邂逅了时年十七岁的杜家小姐杜冶芬,双双坠入爱河,1948年在上海举办婚礼。

  婚后的杜小姐随金庸来到香港,在这里,不会说粤语的她与这个城市很隔膜,金庸则因为编辑工作,昼夜忙碌,让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他们的婚姻最终解体,还有一传闻是杜冶芬有了外遇。对这个问题,金庸一直沉默,直到74岁时他对记者说:“现在不怕讲,我第一任太太 Betrayed(背叛)了我 。”

  他在《大公报》、《新晚报》时的同事罗孚记得,他们那时住在湾仔, 这位太太人长得挺美艳,人称“杜四娘”。 杜的弟弟杜冶秋则回忆说:“有些报纸说查、杜分离是因为查欲求职‘外交官’遭妻子反对,迫不得已才分手的,实际上是无稽之谈。”他认为他们“后来离婚的主要原因,恐怕还是‘爱尚且存在不足’。”

  第二次婚姻 金庸有了婚外情

  1956年,金庸与第二任夫人朱玫走进了婚姻。这一年,朱玫21岁,是位事业型知识女性。1959年,金庸夫妇合作创办了《明报》,金庸任主编。开始时,《明报》销量不尽如人意,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而且他们的四个孩子相继出世,处境更为艰难。到1970年,金庸已经写完14部长、短篇武侠小说,在华人世界风靡一时,《明报》也发展成香港畅销的大报。

  然而,随着事业的逐渐壮大,他们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金庸个性是外柔内刚,不会轻易改变,而朱玫也是个要强的人,两人经常以“刚”对“刚”,很快便由意见不合发展到感情伤害。

  而在此时,金庸在报社附近的一家餐厅邂逅了女服务生,对她产生好感,从此一日千里,在跑马地共筑爱巢,终被朱玫发现,婚姻结束。朱玫也提出自己的要求:一份财产补偿;金庸与以后任何女人都不能再有孩子。

  金庸曾经在节目中脸带愧色地说过:我对不起朱玫,我作为丈夫并不成功,我心里感觉对不起她。
第三次婚姻:忘年交

  金庸现任妻子林乐怡也就是当年餐厅的女服务生,“容貌清丽脱俗”,她认识金庸时才十六岁,比金庸小二十多岁。

  被问及如何经营忘年之交的婚姻,金庸这样说: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平时她什么都很迁就我,到她发脾气时,我便忍住不回嘴。跟她的关系不算特别成功,又不算很失败,和普通夫妻一样!

  一个暗恋:为大明星夏梦做编剧

  相遇夏梦,还是在金庸的第二次婚姻之前,金庸三十出头,光彩照人的夏梦让金庸心动不已。为了能常常见到夏梦,他去了夏梦所在的长城影视公司做编剧。金庸到了长城影片公司之后,取笔名“林欢”,为博得夏梦的欢心,他在工作上极其卖力。短短3年就先后创作了《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可谓是多产编剧了。

  金庸对夏梦可谓良苦用心,只可惜夏梦早已名花有主,他只能黯然神伤。不久,他黯然神伤地离开了长城公司,并怀着失恋的痛苦完成了武侠名著《神雕侠侣(数风流才子还看香江历数倪匡金庸黄霑蔡澜情史(3))》。细心的读者发现:《神雕侠侣》中“小龙女”的一颦一笑,似乎跟夏梦很相似。

  蔡澜 赞扬花心万岁

  蔡澜自命风流,却从来没有周刊拍过他跟女性的亲密照片。“哪有人理会我这个色男人呀,编辑看到我的照片都知道没价值了。我从来没有自称正人君子,也不顾那些天天在变的道德观念。你看我的书就知道了,我反对一夫一妻,对于婚外情我举手举脚赞成。”

  电视上的蔡澜,永远一派玩世不恭的样子,当年与倪匡及黄霑在《今夜不设防》节目中又烟又酒又调戏女明星,完全不把所谓的传统道德与电视尺度放在眼内。

  喜欢年轻女人

  同为香港四才子的蔡澜,如今更为读者所熟悉的身份是“美食家”。蔡澜的风流,不是一个个香艳的故事,而是散见在只言片语中的观点和态度。

  有记者问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伤害别人的经历? 蔡澜爽快地回答:有,你喜欢一个人,你离开了,你就伤害了她。

  他说:“酒色财不是诱惑,是人生理应得到的……我是没有传统道德观念的。”

  谈到挑选女友的标准,这个放言“花心万岁”的浪子说:“我不能容忍她笨,如果很漂亮,她笨一点也是可以的。”

  他一边说自己还在“不停地谈恋爱”,一边说“有了就收了,没有就算了”。他喜欢年轻的女人,理由为,交女朋友是容易的,甩女朋友是难的。潜台词是年老的不好甩,年轻的人心活络容易离开,抑或更进一步的潜台词是他常被别人甩?

  他把自己的一个专栏命名为“未能食素”,目的是表示自己还有很多未实现的欲望。“开妓院呀,小时候已有这个愿望。像古代的青楼那样,女子都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那“世上还有这些女孩吗?” 蔡澜充满自信地说:“有的,中国就是人多。一万元月薪不来,给她三万元总会来的!”

仍奉命结婚

  记者:您写文章,赞扬过花心万岁,既如此,为什么还要选择婚姻?

  蔡澜:那时候,父母说年纪差不多了,整天唠唠叨叨,也觉得累了。我觉得婚姻是一种承诺,答应过人家照顾一辈子,就要做到,呵呵。到现在我仍然认为结婚是一种很野蛮的制度,为什么要死守着一夫一妻呢,有些人适合,有些人不适合。

  记者:你有这样的看法,却又遵守父母的意思,不会很痛苦吗?

  蔡澜:接受了就可以了。当然我的思想还是照样。(笑)

  记者:那您太太会不会有抱怨?

  蔡澜:不会,太太也比较知道我的脾气,了解我,不会有争吵。大家有大家的生活方式,都是很成熟的人,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如果你早知道这个女人会这样,你就不会娶她。

  黄霑 爱得轰动成负心汉

  黄霑常自命风流好色,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有三个:初恋情人和发妻华娃,红颜知己林燕妮和老来归于平淡结婚的妻子陈惠敏。其中就最有名的一段情史是和林燕妮,两人亲密时是爱人、知己、合作的战友,而不和时又是怨偶,打得天翻地覆。

  移情抛弃妻子华娃

  黄霑与首任妻子华娃识于微时,可谓“青梅竹马”。黄霑曾表示十三岁时已认识华娃,苦恋华娃七年之后,始正式于1967年共结连理,婚后育有两子,可惜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9年,1976年出现“婚变”,当时华娃大腹便便,怀有他俩的第三个孩子,华娃当年接受记者访问时透露,黄霑经常夜归,而且常发脾气,后来,她又发觉他移情别恋,爱上了林燕妮。华娃在临盆前一个月与黄霑办理离婚手续,为情而抛妻弃子的黄霑就这样被冠上“贱男”的称号。

  黄霑一直都背负着负心汉的名字多年,他在接受访问中曾承认当年自己的确迷恋林燕妮,不过他没想过离婚或破坏家庭,所以把自己当年的财产都给了前妻,但心中的亏欠却没有放下。

  与林燕妮爱得激烈

  林燕妮和黄霑这对“才女佳人”的恋情,也是戏剧性地峰回路转。林燕妮原是李小龙兄长李忠琛的太太,不过亦因感情不和而分居。两个极富才华的人走在一起,应该是绝配,两人的爱情始于1976年,1981年已步入同居阶段。1989年元旦,黄霑和林燕妮结婚,在金庸寓所举行简单而隆重的结婚仪式,但事后林燕妮并不承认,多年后称黄霑欠她一个名分。两人生活了10多年,只是黄霑色性不改,他笑称,与林燕妮在一起时,给对方完全的自由。 “不过,我就像猴子,她有如拴在猴子脖子上的一条长链,只要她一拉,我就乖乖回去。”他说,两人的思想开放,所以,他偶尔也会在外花一下。这样的模式未能长久,最终两人各奔东西。

  大打出手变怨偶

  两人既是甜蜜爱人也是欢喜冤家。关系不好时,两人却是互相伤害。林燕妮将黄霑赶出家门,而黄霑闯进林家大闹,“实心大门被刀砍裂,只余一条横栅。书架都倒了下来,满地书籍,抽屉也全拉了出来,东西丢了一地,还有几把砍烂的菜刀。浴缸里,用热水浸着两件我新买的大衣,警察要拿走作证物,我嗅到其中一件有很难闻的味道,警察说,有人在上面撒过尿。”

  有传林燕妮曾把黄霑最心爱的线装书扔进浴缸时,林燕妮澄清说:“事情发生在我们感情要好的时候,当时只不过是打情骂俏。我跟他拗气,他在洗澡,我随手拿了他几本书,扔进浴缸里,他还笑:‘这样的事情你也想得出来?’但不是线装书,也不是他最喜欢的,拿起来晒干就是了。我们各有各的书房。”

  去世时最爱的女人不现身

  这件不愉快的事件发生1个多月后, 1990年黄霑荣获“金针奖”,当场向林燕妮发表“爱的宣言”:“我要求电视台允许我多请一个人出席,但她没有到,她是我音乐作品的灵感来源,人生伴侣,是我人生最爱的一个女人,我爱她更甚于生我的妈咪,亦甚于同我有血缘关系的女儿,我希望这个奖以及以后的奖都献给她,我今日同林燕妮讲:我最爱女人,我一生人不可以再爱一个女人好似爱你这么深!”当时林燕妮并没到场,“我当然不会去,演戏吗?”她后来说。两人最后分手收场,恩怨难了,2004年黄霑去世,但他最爱的女人林燕妮并没有现身。

  回归平淡与助手结婚

  黄霑后来与小他20岁的公司助手Winnie结婚,Winnie是他从前想象不到会找的类型:很平凡、打扮很朴素的女人。但也从她的平凡中,黄看到很多不平凡的美丽。他说:“一个很疼我的女人,一切都以我为先,她教我全心全意去爱一个人是很快乐的。她是千金小姐,为了我,她学煮饭,现在更是厨艺了得,我很感动,我们玩的都很简单,不花钱,她不认识的生字,我教她,她已经很开心,大家遇上不懂的生字,一起查字典,又可以乐上半天。我从未如此跟一个女人可以开心得这么简单。”
 楼主| 发表于 2015-8-2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6-7-21 07:32 编辑

http://shuji.xooob.com/wxsj/200810/343730_970313.html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伍光建及其《侠隐记》与《续侠隐记》

发布时间:2008-10-10 11:06:28 来源:新榜网

伍光建及其《侠隐记》与《续侠隐记》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翻译家都致力于文化教育。
伍光建(1867—1943)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位广东新会人十九世纪八十
年代就读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在总教习、著名翻译家严复指导下,受过严
格的中文、英文的双语训练。毕业后被派赴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
在英学习的五年中,他以余暇广泛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历史,回国后又钻研
中国的文史哲经典,从而练就了一支生动精练的译笔。毕生译有西方科学、
哲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达一百三十余种(其中已刊一百余种)约一
亿字之多。所译以欧美小说为多,如斯威夫特《伽利华游记》(即《格列佛
游记》)、斐尔丁《大伟人威立特传》、《妥木宗斯》(即《汤姆·琼斯》)、
狄更斯《劳苦世界》(即《艰难时世》)、《二京记》(即《双城记》)、
夏洛蒂·勃朗特《孤女飘零记》(即《简爱》)、雨果《悲惨世界》、法朗
士《红百合花》、塞万提斯《疯侠》(即《堂·吉河德》)等。他先后为南
洋公学、商务印书馆编有《格致读本》、《物理学教科书》、《西史纪要》、
《帝国英文读本》、《英文范纲要》和《英文成语辞典》等多种教科书。在
他所有译著中,最出色和最具影响力的是署名“君朔”译出的《侠隐记》与
《续侠隐记》。
两书原作者大仲马是法国才华横溢的高产作家。他的小说多以历史故事
为题材,长达上千万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他的历史小说以《达
特安三部曲》影响为最,这就是《三个火枪手》、《二十年后》和《波拉治
子爵》。其中又以《三个火枪手》最负盛名,几已成为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一
个典故。该书和《二十年后》就由伍光建译为《侠隐记》与《续侠隐记》。
《侠隐记》的故事原型出自十七世纪一本中篇小说《国王第一火枪队邦
统达特安回忆录》。作者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对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路易十三
时代的社会风俗作了简明真切的描述。叙述了三个忠于王后的火枪手为了挫
败红衣主教黎塞留的阴谋,历尽千辛万苦为王后转送一串项链给英国首相白
金汉的故事。《续侠隐记》则写了他们在中年时参与震撼法、英王朝的法国
投石党反对摄政王后和首相的政变经过。火枪手达特安找到失散二十年的三
位朋友,当时他们分别参加保皇和倒皇两派,四人虽政见各异,但仍为了友
谊互相支持,生死与共,最后挫败马萨林首相的阴谋。此书细致地刻划了以
机智勇敢的达特安为首的火枪手为保卫王后和国王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事
迹,以及二十年前被他们处死的米莱狄的儿子摩尔东为母报仇而展开的一场
殊死斗争。两部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社会生活,描写当
时宫廷、教会、王公贵族和市民之间的深刻矛盾,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各种人
物的性格。四个火枪手机智老练、憨厚诚实、豪爽大度、倜傥温文的形象被
表现得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情节曲折紧张,笔触细腻,语言洗
练,富有根强的感染力。
两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作为“义侠小说”分别初版于1907 年的7 月和
11 月。作为白话小说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读者曾为之耳目一
新。以后多次再版,1915 年10 月出第三版,并与“林译小说”一起被编入
商务印书馆的“说部丛书”第二集。五四运动后白话小说流行,《侠隐记》
就更应运而销路大畅,甚至受到当时的先锋刊物《新青年》的褒扬。胡适曾
在《论短篇小说》一文中讲:“吾以为近年译西洋小说,当以君朔所译诸书
为第一。君朔所用白话,全非抄袭旧小说的白话,乃是一种特刨的白话,最
能传达原书的神气。其价值高出林纾百倍。”①1928 年他在给曾朴的信中再
次提出伍光建译的《侠隐记》,“用为白话最流畅明白,于原文最精警之句,
他皆用气力炼字炼句,谨严而不失为好文章”。②曾朴、徐志摩都非常赞赏伍
光建译作的对话有神与见出人物个性的艺术风格的译笔。徐志摩还约他为新
月书店译英国启蒙主义时期谢立丹的剧本《造谣学校》和《诡姻缘》,胡适
约他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译洁本《罗马帝国衰亡史》。③寒光《林琴南》一
书认为伍译《侠隐记》“是百炼的精钢,胜过林译千万倍”。①王森然在《严
复先生评传》一文中讲伍译《侠隐记》“可作为白话翻译品之代表”。②
伍光建的译文特色往往采用直译方法,对景物的描写与心理描写多加减
缩,而对结构与人物个性无关宏旨的文句、议论与西洋典故常被删削,长句
也被分解和拉直,却仍能保持原作的风格。文字力求简洁明快,因此有的研
究者认为他在模仿《水浒》的艺术风格。茅盾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及两书,认
为《侠隐记》与《续侠隐记》两书译述的特点,一是他的删节很有分寸,务
求不损伤原书的精彩,因此,书中的达特安的三个火枪手的不同个性在译本
中非常鲜明,甚至四人说话的腔调也有个性;二是伍光建的白话译文,既不
同于中国旧小说如“三言”、“二拍”或《官场现形记》,也不同于“五四”
时期新文学的白话文,它别创一格,朴素而又风趣。甚至有时比原作还要简
洁明快,紧张地方还它个紧张,幽默地方还它个幽默,使这一译本人人爱读。
其特色“用《侠隐记》常见的一个词儿——实在迷人。我们二三十岁的大孩
子看了这译本固然着迷,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看了也着迷,自然因为这书原是
武侠故事,但译文的漂亮也是个最大的原因”。③
1924 年前后,茅盾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标注了两书,并撰成《大仲马评
传》附于书后。两书校注本,分别初版于1924 年4 月和1926 年1 月,以后
多次再版,至1932 年11 月先后印有五次,并收入《万有文库》。由于两书
的巨大影响,而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曾被列为教育部新学制中学国语文
科的补充读本。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李赋宁你自己读小学时,“启蒙第一部
文学作品就是伍光建先生译的、大仲马写的《侠隐记》”。①
尽管1936 年上海启明书局曾出过曾孟浦的两种同名译本,1978 年上海
译文出版社出过李青崖译的《三个火枪手》和1982 年花城出版社出过周爱琦
等译的《二十年后》,但几十年来的其他译本仍未能完全替代伍译,伍光建
的译本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两种译本继1950 年再版之后,1982 至1984
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再版重印,前者印数高达328301 册,后者印数高达
341300 册,这些数字是伍译《侠隐记》与《续侠隐记》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最
好的证明。
① 《胡适译短篇小说》,岳麓书社1987 年,页188、196。
② 《胡适译短篇小说》,岳麓书社1987 年,页188、196。
③ 《伍光建翻译遗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页3。
① 寒光《林琴南》,中华书局1935 年,页28。
② 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年,页101。
③ 茅盾《伍译的<侠隐记>和<浮华世界>》,《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年,页416~
417。
① 李赋宁《谈谈外语学习和翻译》,《翻译通讯》1983 年,第一期。



【【【【【【【【【【【【】】】】】】】】】】】】】】】】】】】】





大仲马作品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7458792970125.html
重要!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44 《十五小豪杰》与所谓“豪杰译”
 54 名著名译与名家:《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在中国

74 《茵梦湖》的译刊:五四时代中国青年情感生活的观照
  75 《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奉献给近代中国成年人的一本童话


伍译《侠隐记》的初版、校注版和普及版http://www.docin.com/p-711253067.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5-8-25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刘国重 于 2019-9-1 21:24 编辑

二月河的帝国小说

从余秋雨开始,“帝国话语”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流行。这是一种经过所谓“文化”包装的虚构性文本,远离历史真相,却完全符合民族主义的道德想象图式。此后,居住在中原河南的作家二月河推出了他的系列长篇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部曲,把九十年代的这场帝国喜剧推向了激动人心的高潮。比起结结巴巴的余秋雨,二月河更加熟练地利用历史叙事营造大清幻象。在那些冗长的小说里,小说家把三朝皇帝塑造成了拯救和繁荣民族的最高英雄,也就是说,专制国家主义造就了“康熙盛世”,而北方蛮族居然成为汉民族的罕世救星。在这种对历史的改写中,民族主义和专制国家主义展开了互抹口红的劳动竞赛。

值得注意的是,二月河在其系列小说里耗费大量篇幅,精心刻画了满清皇帝和汉族知识分子之间的友情、皇帝的信赖和知识者的忠诚,以及在主奴、尊卑、统治者和效忠者之间的稀有蜜月。这些汉族文人和满清王朝的亲昵关系,被作家从野史的残卷里“提取”出来,成为新国家主义知识精英的楷模,他们的逼真的“情感互动”,构成一幅生动的想象性图景,隐射着知识者与体制关系的理想格局。在我看来,二月河是九十年代诞生的最重要的国家主义作家,他似乎比任何人都更透彻底了解知识分子以及民众的“话语需求”。


金庸的武侠帝国

以反抗国家主义为旗帜,金庸的流氓英雄主义美学,镶嵌在九十年代的文化平庸风景里成为一代“愤青”的信念源泉和“大话”母本。但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成功,却建立在一种戏剧性的误读之中。金庸的世界不过是一个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二元对立世界,也就是存在着两种平行的权力模式——皇帝的王国和流氓的王国,它们无耻地瓜分了社会正义。不仅如此,金庸的二元对立模式最终总是要转换成以国家为最高实体的一元论制度。这似乎是流氓主义的归宿:在历经江湖磨难和厮杀之后,流氓走向了他的国家主义家园。金庸本人的书写生涯,竟然也模拟了这场巨变:从流氓英雄的无畏反叛开始(《射雕英雄传》),又以一个名叫韦小宝的小太监的皈依(《鹿鼎记》)而告终。

不妨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这部金庸最后的小说、同时也是其代表作《鹿鼎记》。扬州妓院出身的小流氓韦小宝是这样一种双重的寓言,他身兼皇帝的奴才和地下帮会的领袖,如鱼得水地混迹于国家与江湖之间,成为农民政治乌托邦的活的范本。他甚至为康熙平定吴三桂叛乱、拦截俄夷,收复台湾,成为清帝国版图的幕后奠定者;同时,他也是最大的江湖帮会的首领,指导着“反清复明”的庞大计划。这两种貌似分裂的信念,最终都在金庸的“无赖叙事”中整合到了国家主义的宏大构架之中。


受到金庸热爱的韦小宝并不反对国家主义,恰恰相反,他是国家的秘密捍卫者,他唯一的困境是要在清政府与前朝政府之间做出选择。就其本质而言,韦小宝是被国家秘密豢养的流氓,他的江湖就是皇帝散步的御花园。奇怪的是,这个不会武功、靠吹牛说谎度日的江湖无赖,不过是流氓英雄的一个严重退化的劣等品种,却爬升到金庸神话的顶端,从那里获得了普遍的青睐。韦小宝解构了流氓英雄主义,把它改造成一个胡同混子的苟且事业。《鹿鼎记》就此终结了金庸的武侠乌托邦的漫长书写。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金庸在《鹿鼎记》里使用了大量的反讽,但它却没有构成对康熙帝国的威胁。相反,整部小说始终被控制在一个正谕性的书写模式之下,这无疑是金庸的国家主义立场的一个隐秘证据。在书写了一系列武侠神话之后,金庸又制造了一个关于厚黑无赖的话语骗局。他的流氓英雄起初是除暴安良的英雄,而后就被偷换成了国家主义的奴才。皇帝是最高当局、权力游戏的中心,俯察并掌控着国家机器和江湖这两个对立的世界。而小流氓韦小宝只是他手中的一个可笑的卒子而已。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内在的意识形态语义,国家主义没有封杀金庸的武侠小说,反而赋予它必要的政治殊荣。经过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政治甄别,金庸及其小说的“危害性”已经得到澄清,金庸本人被当作“江湖”王国的友善的代言人。这就是流氓与旧王朝的蜜月:流氓话语的主要缔造者率先背叛了流氓的信念。

金庸武侠小说的意识形态无害化,是当代流氓话语的一个重要事变。在一个流氓英雄已经无所作为的时代,犬儒主义的行径鼓舞了居住在生活现场的人民,告诉他们应当以这样的方式活着。无赖的生涯一方面无毒,一方面有趣,从中涌现了一种庸俗的市民阶级的犬儒趣味:玩世、无聊、牢骚、说谎、逢迎、左右逢源、兼具着市井无赖和流氓政客的所有特点。这是一堆丧失了信念的种族的精神文本,和麻将、数码游戏融合起来,成为人民餐桌上的话语饭菜。(未完待续,本文摘自《流氓的盛宴》,新星出版社)

本文配图皆为岳敏君《帽子》系列

上传与管理:杰夫


————————————————————

《华夏上古神系》为朱大可先生耗费20多年的研究成果。
【【【【【【【【【【【【【【【【【【

@王善钦_天文
金庸远祖宗亲査继佐(查伊璜)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金庸在《鹿鼎记》里把他大大拔高,说他劝吴六奇反清复明。实际上,査继佐是一个胆小的读书人,不可能劝人反清复明,这一点从庄廷鑨“明史案”里可以看出。也正因为此案,査继佐被一些人视为告密者甚至汉奸。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庄廷鑨改编朱国桢留下的明史资料,擅自将査继佐等三人也列入参校名单中,査继佐得知后,知道这是极其危险的事,非常恐惧,赶紧到一个类似于书籍管理处的机构申辩,撇清关系,说自己并未参与参校活动,与这本书无关: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这否认三连用在査继佐身上,再适合没有。要注意的是,书出版时,庄廷鑨已经病逝。

后来,吴之荣也发现了庄廷鑨编写明史一事,于是赶紧到官府告发,一直闹到鳌拜注意,然后庄廷鑨家人倒了大霉,连参校文人、印刷工人、装订工人都受到牵连,被砍头甚至凌迟的,一大堆。査继佐因为名列参校名单,也被牵连入狱,从这个角度看,说他也是受害者,不算撒谎。

然后査继佐辩解说:我早就说了,我不是参校者,是庄廷鑨自己擅自加上去的。如果举报有功,我比吴之荣还早举报(虽然我不是举报到官府);如果没有及时举报,算是过错,吴之荣比我还晚举报,凭什么他有功、我有过?

査继佐当初主动到官方图书机构撇清自己,是为了不被牵连,不是为了告密,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但被逼到快杀头时,不得不与吴之荣争先后,因此落下“首先告密”的恶名。其实,他去撇清关系时,并没惊动官府,只是告知真实情况,并不是控告庄廷鑨。把明史案闹大的,其实是吴之荣。《鹿鼎记》里,吴之荣是猥琐的大反派。

另有说法是:庄廷鑨家被抄家后,査继佐被奖励,得到了庄廷鑨不少家产。似乎是明末清初张岱的记载,但张岱的记载多有捕风捉影的情况,不可尽信。

总而言之,明史案中,査继佐并没有告密,但却主动去撇清关系,这是自保行为,不算奸诈。因为被牵连还入狱,差点被灭门,所以也确实是受害者。金庸并未在此事上颠倒黑白。但金庸把査继佐等三人主动辩白撇清一事给省略了。至于此后査继佐有没有得到庄廷鑨的部分家产,无法确认。而在明史案中,他没有起到本质推动作用,吴之荣确实是罪魁祸首。但査继佐表现得如此谨慎,让他鼓动别人反清复明,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査继佐被牵连入狱后,吴六奇可能参与营救,加上査继佐自己已经在官方机构主动备案否认自己参与参校,所以最终被释放。大概是为了感谢吴六奇援助査继佐,金庸在《鹿鼎记》里把吴六奇说成天地会卧底、反清复明英雄,但实际上吴六奇也会对此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历史上,吴六奇确实曾经抗过清,但很快投降,然后死心塌地对付明朝残余力量,杀了不少无辜百姓。《鹿鼎记》里也承认正史野史都没记载吴六奇加入天地会的事,显然那是金庸编造的。而且,吴六奇死后好几年,天地会才成立。收起全文d


【【【【【【【【【【【【【【【【【【【【【【【


金庸笔下的明教其实是三教合一|文史宴
原创: 桓大司马  文史宴  2016-09-04




《倚天屠龙记》中,金庸先生将明教双使四王写得穷形尽相、深入人心,行文中对明教的历史和教义也多有涉及。



然而,金庸先生在谈明教教义时,经常会与祆教(拜火教)的教义混淆,在谈明教历史时,又会把伊斯兰教的部分历史算在明教头上,对此有必要加以厘清。



现在,大司马将《倚天屠龙记》中有关明教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属于伊斯兰教、祆教、明教的分别是哪些内容,顺便简要介绍一下三教的历史。





山中老人与暗杀团——伊斯兰教

小说中,关于山中老人霍山、依斯美良派暗杀团等内容,来自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个支派——亦思马因派,跟历史上的明教一毛线关系也没有。



金庸说霍山是波斯明教的创始人,更是毫无根据,差不多把明教创立的历史往后推了上千年,而明教真正的创始人摩尼更是直接被一笔抹杀了。



下面我们来扒一扒霍山。



7世纪初,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半岛。接下来的四大哈里发时代(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阿拉伯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征服,一手持弯刀,一手持古兰经,让伊斯兰教迅速风靡世界。




阿拉伯大征服路线图



其时罗马帝国(东帝国、拜占庭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乒乒乓乓打了四百年,双方都杀得两败俱伤、精疲力尽,阿拉伯乘势而起。



636年雅穆克河之战,阿拉伯名将哈立德大破罗马大军,杀罗马皇帝希拉克略之弟提利,随即夺取罗马帝国的叙利亚、埃及等膏腴之地,幸亏罗马都城君士坦丁堡是举世闻名的坚城,海战中又使用了秘密武器希腊火,消灭阿拉伯海军,罗马帝国才避免灭顶之灾,得以苟延残喘。



波斯的运气就没这么好了。637年卡迪西亚之战,阿拉伯名将赛义德大破波斯军最后的精锐,波斯名相鲁斯塔姆、名将巴赫曼阵亡,护佑萨珊历代先王出战的卡维战旗也被阿拉伯人毁掉。接下来阿拉伯人势如破竹,攻陷波斯都城泰西封,一鼓作气消灭波斯萨珊王朝。




沙普尔一世背后的卡维战旗



波斯虽然彻底沦陷于阿拉伯人的铁蹄之下,主流宗教也被迫从祆教改为伊斯兰教,但毕竟是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对阿拉伯这些蛮子暴发户不大瞧得上。



正好四大哈里发时代末期,正统哈里发阿里与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爆发权位之争,最终穆阿维叶上位,建立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而阿里遇刺身亡。



波斯人趁机提出只承认阿里的后裔为穆斯林领袖(伊玛目),不承认自封的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创立了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与主流的逊尼派针锋相对。



什叶派实际上是波斯人“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产物,因而从成立之日起就大遭镇压和迫害,即使帮助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推翻倭马亚王朝后也一样,而其内部也分化为较温和的塞德派与较激进的伊玛目派。



伊玛目派里又产生了更激进的十二伊玛目派,连四大哈里发里的三个都不认,只认穆罕默德和阿里。十二伊玛目派里又因为第六代伊玛目的继承问题,分出了亦思马因派(追随第六代哈里发长子亦思马因的派系)。



亦思马因派即是金庸在小说里描写的“依斯美良派”,这个派系作为伊斯兰教异端中的异端,备受压迫和歧视,不得不转入叙利亚地下活动。不过到909年,他们在北非布局成功,在突尼斯建立了法蒂玛王朝(绿衣大食),后来还征服了埃及。



亦思马因派既已时来运转,自然要扩大教区,法蒂玛王朝的哈里发秘密派人去具有什叶派传统的波斯传教,所以亦思马因派在波斯也获得发展。



山中老人霍山(一般译为哈桑·本·萨巴赫,Hasan. b. Sabbah)就是亦思马因派在波斯的一个教长,他率领教众夺取了塞尔柱王朝里海南部的山区,在险要处建起一百多座城堡,建立了一个神秘、封闭的宗教王国。




山中老人哈桑



虽然亦斯马因派有了根据地,但法蒂玛王朝很快衰落,在埃及以外的地区,亦思马因派依然是备受迫害的少数派。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山中老人哈桑开始训练刺客,刺杀对亦思马因派怀有敌意的各国政要,金庸据此把山中老人描写成一个武林高手:



他(山中老人霍山)于未曾创教立派之时,惯常在波斯沙漠中打劫行商,见有商队远远行来,便坐地捶胸,呼天抢地的哭号,众行商自必过去探问。他突然间踢起飞沙,迷住众商眼目,立即长刀疾刺,顷刻间使数十行商血染黄沙,尸横大漠,实是一招极阴毒的手法。



但实际上,山中老人哈桑是一个宗教学者,虽然思想比较极端,作风比较凶悍,但并不会武功。不过,他训练刺客的方法倒是和《倚天屠龙记》里描写的一样:



先把刺客麻翻,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去,土地上流着奶和蜜,还有七十二个处女之类的随便玩,一周以后又麻翻了送出来,告诉他你刚才去了天堂,只要你为社团努力刺杀,不怕牺牲,死了以后就可以进天堂,爽吧。



这一下刺客们荷尔蒙爆表,眼睛发绿,简直视死如归,以死为乐,这样的刺客有谁挡得住?塞尔柱帝国、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都曾经派兵来征剿,结果统兵将帅全部被刺客做掉,不得不撤兵。




刺客信条



因为酿造酒的草叫做阿萨辛,亦思马因派里的这个极端派别被称为阿萨辛派,里海南岸的这个政权则被称为木剌夷(迷途者)。



山中老人死后,木剌夷国指挥下的阿萨辛刺客更加彪悍,杀过塞尔柱帝国的宰相,杀过两任阿拔斯王朝哈里发,让哈里发不敢在公众场合露面,还差点杀掉伊斯兰教的大英雄萨拉丁,基本上是看谁不爽就杀,有人给钱也杀,各国政要被干掉的不计其数,对阿萨辛简直是谈虎色变,闻风丧胆。



不过可能是阿萨辛横行的时间太久,见神杀神见佛杀佛杀出了瘾,他们甚至派出四百人的超强刺客团去刺杀蒙古大汗蒙哥,虽然没杀成,但成功的惹毛了蒙哥。



这时的蒙古帝国版图西到东欧,东到华北,囊括欧亚,威凌世界。世界各国都在这个庞然大物面前战战兢兢的时候,阿萨辛居然敢迎难而上,挑战地狱难度,刺杀蒙古大汗,不愧是拥有刺客信条的极品刺客。



蒙哥这时即位不久,正愁没有战功令人心服,于是便派六弟旭烈兀率十五万大军西征,第一个目的就是阿萨辛刺客的老巢木剌夷国。



旭烈兀也如临大敌,据说睡觉都穿着全副铠甲,开进木剌夷国后,直扑其总部鹫巢。鹫巢虽然建在山顶上,易守难攻,但这次西征军中配备了汉人的炮手、弩手和喷火兵,使蒙古兵攻城也变得犀利起来,鹫巢很快就支持不住了。




木剌夷国的总部鹫巢



末代国主鲁克赖丁·库沙只好开城投降,其他一百多个城堡也跟着投降,但这个暗杀组织凶名赫赫,实在太令人生畏,好在蒙古人处理事情的办法很简单,把六万亦思马因派信徒斩尽杀绝,根绝后患,鲁克赖丁·库沙不久也被干掉。



凶横一时的阿萨辛刺杀组织至此覆灭,这时忽必烈连元朝都还没建立,到元末明初,这个组织更是连影子都没了,自然不会跟当时的明教产生任何联系。





圣火与圣火令——祆教(拜火教)

小说中,关于圣火、圣火令等内容,来自于祆教(又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虽然明教可以说是受祆(xiān)教的影响产生的,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是两个不同的宗教,下面我们来说说祆教这个极古老的宗教。



操印欧语系的古伊朗-印度人原本居住在南俄草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迁居到中亚,过着带有游牧性质的生活,他们原有一套神话体系和世界生成观。



后来他们分为两支,一部分在公元前14世纪南进征服了印度,即印度-雅利安人,与印度当地的达罗毗荼人融合,产生了吠陀文化和婆罗门教,后来又催生了佛教、印度教。一部分人西进至东伊朗地区,即伊朗-雅利安人,在公元前几百年到一千多年之间出现了先知苏鲁支(又译琐罗亚斯德),创立了祆教。




祆教标志



祆教认为世界长期处于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和黑暗神安格拉·曼纽的战争之中,虽然最终光明神会获胜,但在战斗的过程中,人类有义务帮助光明神,抑制恶神,这样才能通过最终的审判日的火判,进入光明的理想国度。这是一种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观。



基于光明黑暗的对立,祆教有以下教义:



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是最高的神、世界的主宰;火是通往光明的媒介,所以要崇拜火,建立专门的火庙、火祠;尸体跟幽冥界有联系,十分不洁,所以绝对不能碰,要由专门的受歧视的“不净人”抬到高处的寂没之塔,让阳光带走灵魂,尸体则任其腐烂或被鸟兽啄食;人要用善言、善思、善行来驱赶灵魂中恶神带来的恶念。




祆教的葬所——寂没之塔



此外,一些民族习俗也被固定在教义中,比如因为牛对半耕半牧民族的重要性,祆教认为原人诞生前有原牛,祭祀时要使用牛尿;又如游牧族较晚解体的族内婚,被祆教称为血亲圣婚,鼓励近亲结婚。



PS:卖点节操,这里的近亲,并不止是大家通常所认为的兄妹,还包括母子、父女,中国的祆教徒也玩过,西安出土的汉、巴列维双语《唐苏谅妻马氏墓志》中,汉语部分倒还不敢太惊世骇俗,巴列维语部分则明说了马氏是苏谅的女儿,但目前这个优良传统貌似已经转移到了岛国,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



到这里,我们可以谈谈祆教跟明教教义的不同,以及圣火令的来路了。



明教虽然也崇拜光明,火也是受尊崇的五明子(气、风、明、水、火)之一,但是并没有单独强调对火的崇拜,也没有专门供奉圣火的火庙;祆教则极度重视火,火庙里的圣火终年不灭,教徒要在固定的时间对其礼拜如仪。所以小说中的圣火令和”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的歌谣,只能是来自祆教,而不是明教。



后来,西伊朗的米底人、波斯人都皈依了祆教,居鲁士大帝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后,更是奉祆教为国教,祆教获得快速发展,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就娶了自己的两个姐妹,后来的阿尔塔薛西斯二世则娶了自己的两个女儿,血亲圣婚玩得不亦乐乎。



不过,居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第一帝国是一个兼容并包、信仰自由的国家,祆教虽被尊为国教,祆教诸神却与巴比伦诸神、埃及诸神、希腊诸神一起受到供奉,和谐共存。



亚历山大大帝灭掉波斯帝国后,波斯遭受希腊化的塞琉古帝国和帕提亚帝国的异族统治,祆教日趋衰微,但在居鲁士的龙兴之地法尔斯一带则一直盛行,后来陆续出现一些半独立的祆教小国。



帕提亚帝国晚期,祆教僧侣萨珊的后裔阿尔达希尔一世据法尔斯起兵,在一次单挑中挑死帕提亚末代国君阿尔达班四世,消灭帕提亚帝国,建立波斯萨珊王朝,又称波斯第二帝国,奉祆教为国教,波斯传统全面复兴。




萨珊波斯与隋朝对比图

库斯鲁二世治下波斯疆域最大时



这一次,饱受压制的祆教开始大肆迫害异教徒,并且鼓动萨珊王向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后来是东罗马帝国)连连进攻,两边打了几百年,两败俱伤,最后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轻松收拾掉。



阿拉伯帝国统治期间,虽然祆教教徒改宗伊斯兰教的很多,但因为伊斯兰教对包括祆教在内的一神教相对宽容,缴纳人头税以后可以部分享有信仰自由,所以还有相当人数的信徒。



到塞尔柱突厥统治波斯时,充满王霸之气的野蛮人酋长取缔了有限的信仰自由,命令祆教徒不改宗伊斯兰教就全部干掉。



祆教经此一劫,在波斯几乎绝迹,只有南部山区的克尔曼、亚兹德等人迹罕至之地还有极少数孑遗,反而迁往印度古拉吉特邦的祆教徒帕尔西人成了祆教的大头,但也不过数万人,一度辉煌的波斯帝国国教,至此式微已极。




祆教最久远的圣火

在伊朗亚兹德,从公元470年燃烧至今



所以书中”波斯总教“的说法应该也是从祆教得来的,因为明教总教并不在波斯而在巴比伦。但祆教十分注重血统,是一个民族宗教,拒绝接受波斯民族以外的人入教,你想来我还不欢迎呢,所以他们是不会到世界各地去传教布道的,既然只流行于波斯,也就更不存在”波斯总教“一说。



末了多说两句,祆教或者说古印度-伊朗神话体系对世界的影响是极广的。



因为印度和伊朗的雅利安人信奉的原本是同一套神话体系,所以婆罗门教的经典《梨俱吠陀》和祆教的经典《阿维斯塔》里面有大量共同的神祇。与婆罗门教有渊源的佛教和印度教,可以说深受这个体系的影响。



古希腊文化的先驱米利都学派(繁荣于在今土耳其西岸的一系列城邦中)也有祆教的影子,米利都的泰勒斯、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都受过祆教崇火、崇水、厌恶死者等理论的影响,波斯皇帝薛西斯一世的祆教大祭司奥斯当斯据说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



祆教的末日火判和善恶对立的理论,影响了基督教的教义。小亚细亚的祆教祭司吸收两河流域的占星学成果,结合希腊罗马神话,创造了密特拉教,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而中国掌管阴间的神灵从东岳大帝变成阎罗王,也是受到这个体系的死神阎摩神的影响,藏族的天葬也与祆教葬俗颇有渊源。





圣处女与总教——明教

终于说到明教本体了,其实历史上的明教因为是摩尼所创,本来叫做摩尼教,因为管最高神叫“大明尊”,所以也称为明教。



摩尼出生于帕提亚帝国(主要领土在波斯)文化最发达的巴比伦地区,他看见各宗教之间的纷争造成很多无谓的争端和悲剧,就发愿创建一种包含所有宗教(当然只包含他所能知道的所有宗教)教义的新宗教,大家的神这个新宗教里都有,大家一起信了新宗教,不就不用打了吗?



他还真就办到了,从基督教、祆教、佛教、诺斯替灵智教派里各拿了些内容,创立了新的宗教摩尼教。




明教创教祖师——摩尼



因为摩尼出生在波斯附近,所以摩尼教受到波斯祆教的影响最明显。



早期祆教说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和黑暗神安格拉·曼纽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没说他们的爹是谁,后来有祭司给他们设计了一个抽象的爹佐尔文(又译察宛),成立了祆教佐尔文派,摩尼索性又设计了一个抽象的与佐尔文旗鼓相当、一直战斗的暗魔,而把佐尔文称为明尊。



明尊和暗魔的战斗方式跟祆教很不一样,祆教认为大家的肉体和灵魂里都有善恶因子,所以两方面都要崇善去恶,摩尼教则认为人类的肉体是黑暗魔王制造的囚笼,用来锁住灵魂中的光明因子,所以必须苛待肉体,灵魂才能升入乐园,否则到了世界末日就会和黑暗物质一起沉入地狱。



所以摩尼教的戒律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相当苛刻,这虽是受佛教影响,但佛教戒律是为了摒除烦恼求法,是主动遵守的,摩尼教则是为了避免下地狱,所以强制力更大。



不过,芸芸众生不见得有这个决心和毅力,所以摩尼教要求高阶人员要严格做到四不,一般教众则可以放宽(但你们这样不努力是要下地狱的)。所以小说中紫衫龙王、小昭先后担任的圣处女一职,灵感当是来自于四不戒律里的不结婚一条,但历史上似乎并没有这个东东。



摩尼教跟祆教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祆教是民族宗教,注重教徒的血统(外族不要),摩尼教则是普世宗教,从创建伊始就要打破民族界限,吸纳各族教众入教,消弭争端。



摩尼的教义里也确实含有他所能知道的各教的内容,比如在大明尊和暗魔的战斗中,大明尊召唤出各种明使(因为忌讳生殖,所以都是召唤出来的),苏鲁支(祆教)、如来和耶稣(一般译为夷数)都在其中,自己则是大明尊召出最后一个明使(先知),来教导世人。小说中左右光明使者和波斯三使的设置就来自于这里。




光明左使杨逍



教义上因为承认所有宗教都是真理,所以跟各教交叉的地方举不胜举,大司马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宗教学的,这里就不详谈了。



后来摩尼得到萨珊波斯雄主沙普尔一世的赏识,获准在境内传教。其时沙普尔一世大破罗马军团,俘虏罗马皇帝瓦勒良,萨珊波斯国势正盛,摩尼教也趁此东风传布开来。



可惜好景不长,沙普尔一世去世后,嫉妒摩尼教的祆教僧侣煽动继任的巴赫兰一世,不但把摩尼像耶稣一样钉了十字架,而且还剥皮实草,并取缔摩尼教。摩尼教虽然在波斯陷入低潮,但却开始向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摩尼教向西传播到罗马帝国,向东传播到中亚、印度、西域、蒙古高原乃至中国,像基督教和佛教一样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宗教,而且摩尼教也像基督教有罗马教宗一样,有自己的教宗,圣座就设在巴比伦,向各教区委派主教。



所以明教确实如小说中描写的一样,是有总教的,不过这个总教应该叫“巴比伦总教”而非“波斯总教”。



摩尼教兼有各教教义的特点,使其容易在各教流行的地区传播,但这种拿别人的神借壳上市的行为,也特别遭各教的忌恨。所以波斯的祆教徒必欲取缔摩尼教而后快,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徒搞宗教迫害时也是迫害摩尼教最卖力,中国的佛教高僧批判起摩尼教来也丝毫不留情面。



中国没有宗教迫害的传统,所以摩尼教活得长些。不过中国有政治迫害的传统,崇信道教的唐武宗在会昌年间,为了与佛教争夺税源并方便管理,由宰相李德裕主持了灭佛运动,史称“会昌法难”。



会昌法难并不止是佛教的劫难,祆教、明教、景教(基督教聂思托里安派)等三夷教也一起被取缔,中国至此放弃了海纳百川的心态和天可汗的地位。



摩尼教从此转入地下,与民间的弥勒教、白莲教合流,在民间组织“吃菜事魔”,屡次掀起反暴政起义,如五代的母乙起义、宋代的方腊起义,以及元末的红巾大起义,就连大明朝的国号里,也留下了明教的痕迹。



然而纯正的摩尼教毕竟在世界各地消亡了,这个曾经的世界性宗教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除了福建晋江还有一座仅存的大云光明寺之外。




明教最后的遗迹

晋江草庵摩尼光佛(明尊)像



总之,金庸先生笔下的明教,伊斯兰教、祆教、明教的内容都有,可谓秉承了我们华夏文化宗教观念相对淡薄,宗教界限相对模糊的传统,搞了一个另类版的“三教元来是一家”。


天龙八部的三种本相:阿紫 、萧峰、游坦之的奇幻漂流 | 文史宴
原创: 文史宴  文史宴  昨天













李古/文



《天龙八部》一书中,八部众分别指的是谁迄无定论,不过其中乔峰、阿紫、游坦之有比较明确的对应对象。李古对着三人的纠结剖析入微,可谓意思深长。由此而更窥知作者金庸写作时的心态,在不愧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了。

请输入标题     bcdef


纪念金庸专题文章:

历史组(前三篇是大司马的文章,不参加比赛)

慕容复真有其人,并且真是末代王子

刀白凤真的会要求段正淳一夫一妻吗?

金庸笔下的明教其实是三教合一

郭靖杨过面对的蒙古国师应该是圣乔治而非金轮法王

小昭可能被波斯人卖掉了,当时已经没有明教总坛了





鬓云有旧盟的漂流

帝释天和紧那罗



李志清《天龙八部》插画 萧峰



天龙八部第二十五回的名字叫做“塞上牛羊空许约”,第二十六回的名字叫做“烛畔鬓云有旧盟”。



就在这俩回之间,萧峰铸成大错,失手打死了自己爱人阿朱。



原书中道:


电光不住闪动,霹雳一个接着一个,……萧峰呆立桥上,伤心无比,悔恨无穷…要想号哭,却说什么也哭不出来。”



即便他真是二十诸天上的帝释天,经此大变,也灰心丧气了,他心中余下的唯有和阿朱“烛畔鬓云时”许下的旧盟



于是,他履冰负雪,一路向雁门关走去。



此时他身处在随州,要去雁门关,可谓千里迢迢。



按萧峰自己的规划:自信阳军向北,经蔡州、颖昌府,过郑州后经河东路的临汾,北上太原、阳曲,再北上经忻州,而至代州雁门。



在萧峰在旅途中邂逅了阿紫。



如果说萧峰是帝释天,阿紫就是紧那罗,通晓乐弦,长袖善舞,容貌美丽,却得不到天神的宠爱;她又见物而起疑,疑人、疑神,疑一切世间之物,既不会信任他人,也不会施信于他人。



二人的一路北行,这段旅程可称其为萧峰和阿紫的奇幻漂流。



金老爷子写过一段文字,专门形容萧峰眼中的阿紫:




她满脸都是幸灾乐祸的喜悦之情,熊熊火光照射在她脸上,…那想得到这天真无邪的脸蛋之下,隐藏着无穷无尽的恶意。





李志清笔下的阿紫



她暗算二师兄摩云子,偷窃神木王鼎,用诡计引萧峰和大师兄摘星子相斗,自己却抽身事外,幸灾乐祸。



这个女孩儿非常狠毒,又非常有魅力,又非常卑微,时常没有安全感,她遇上自己亲人,姐妹,以及喜欢的男人,从不表达善意,可一旦感到受冷落,就用手段来索取,



她对萧峰就是诡计百出:有时是口中唤着:“姐夫姐夫”,一个温软的身体身体扑入萧峰的怀中;有时是在风雪箫瑟之中,口含着玉笛子,吹一支声音凄厉的曲子,几乎不成乐声。



萧峰不理她,她就故意装死,在雪地中动也不动,任一片片薄冰将五官都覆盖住,萧峰过来相救时,又突然从樱唇吐出一根毒针。



她跟萧峰说:我行事不对,你肯管我,真再好也没有了。我从小爹娘就不要我,没人管教,什么事也不懂……”



她还说:你心境不好,有我陪着解闷,心境岂不便可慢慢好了?你喝酒的时候,我给你斟酒,你替换下来的衣衫,我给你缝补浆洗。”



就连她发毒针暗算萧峰,她也自有一套说辞:我不是要射死你,我只是要你动弹不得,让我来服侍你。”



这几句是真是假,别说萧峰,她自己也搞不清楚。



萧峰在聚贤庄中与天下英雄绝交,擒龙杀虎,勇伐果决,可是对于阿紫,他一反常态,纠结之极。



他厌恶阿紫的恶毒,数度自省,这姑娘为人狠毒,我最好是避之大吉,可是一见她被星宿派众人胁迫,就回来相救;一时气急把她打成重伤,又后悔不及的四处求医问药。



阿紫重伤垂危之后,他几乎日夜不离,用手搭在人家身上,什么男女之防都不顾,这样一来,倒像是他将别人强掳在身边一般。



萧峰也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妥,于是找了诸多借口:



“阿朱一生只求我这件事,我岂可不遵?

“她本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姑娘,却被我打成这个样子,我可不能再随便离开她。”

“须得将她送往大理,交在她父母手中,我肩上的担子方算交卸。”



他心里纵然抵赖不认,其实还把阿紫当做阿朱的影子了,心中所想无非是:我一个人去塞北之地,牧马放羊,又有什么意思呢?身边多一个人,总好受些吧?



这两个人之间的缘分,可以说完全是被世道逼出来的,他们一个是武林追杀的恶人,一个是星宿派的叛徒,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小姨子,这关系除了有趣,还有点小复杂。



天龙八部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元祐年时,朱熹还没出生,可是伦理纲常已经很严密,姑姑和过儿,姐夫和小姨子最是不好描述。



关于不伦之恋,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加批中说了一堆,从汉代惠帝娶张皇后八卦,宋代欧阳修和外甥女的官司(大司马按:此系宋神宗打击欧阳修的手段,故意纵容谣言),一直说到民国时还珠楼主勾搭自己的女学生,老人家的意思是在中国这地不伦之恋总是有诱惑力,可是不好描述,咱们就不描述了。



所以阿紫和萧峰在中原不自在,天下之大,可能只有去塞外胡地。才得胡天胡地的自由了。



赤手搏虎的皇帝

   帝释天与真龙



李志清笔下的少数民族领袖



萧峰和阿紫在地图上走了很远很远,没走到雁门关,反而走到长白山山脉,就先遇上女真人。此间的时间,大约是宋哲宗元祐年七年—八年(1093—1094)左右,女真人还处于渔猎的部族时代,未曾建国,是隶属于辽的部族。



“那人双臂使力,将猛虎牢牢钉入雪地。但听得喀喇喇一声响,他上身的兽皮衣服背上裂开一条大缝,露出光秃秃的背脊,肌肉虬结,什是雄伟。”



——《天龙八部》



完颜阿骨打在小说中出场之时,离他击溃辽兵七十万的护步荅冈之役,还有二十四年时间。离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灭北宋的靖康之役还有三十四年。



而且阿骨打一直坚持与宋海上会盟的成果,坚持将幽州归还宋朝,终其一生未曾背叛与宋的盟约。



大概是这个缘由,金庸将完颜阿骨打写成了一个英雄好汉。历史上的金太祖也确实是一个英雄好汉。



阿骨打是金世祖完颜劾里钵次子,其母为翼简皇后拿懒氏,他从小沉稳坚毅,有领袖之风。



他善于骑射,在辽东广阔之土上,他可以连珠三箭射中高空上飞雁;可以一箭射出三百二十步的距离,辽国的使臣赞叹他的技艺,认为辽国最善于远射的宗室子弟谩都诃也不如他。



阿骨打出阵作战,经常不穿盔甲,掠阵冲锋毫无畏惧,女真统一之前,他所率部众极少,受命征伐辽叛将萧海里时,只召集到一千多甲兵,他就开心得不得了,说:我有这么多勇士,天下谁能抑我之锋?



那一战中,阿骨打以骑兵薄阵,箭射萧海里落马,杀得叛兵溃不成军,由是威名大盛。



阿骨打做战英勇,对自己的部族又十分仁厚,当干旱少雨五谷不收时,因为不堪赋税,人很多逃亡成为盗贼,阿骨打先令搜捕盗匪,后又全部释放,宣喻众人,三年免赋。



天龙八部中完颜阿骨出场时大约二十余岁,他还未统一女真诸部,心中也没有灭辽逐宋,征伐天下的念头。



此时他年轻单纯,和萧峰的性情还算接近,所以金庸安排他们做了朋友。



金太祖之后,萧峰又结识了一个大人物。




红袍人神态傲慢,冷冷的道:“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骏马三百匹,何足道哉?我大辽国富有天下,也不会将这区区之数放在眼内。”

《天龙八部》




金庸笔下的耶律洪基,英武豪迈,威严冷峻,尤其令行禁止,律军极严。



原书中写他带兵在狩猎,上京中皇太叔做乱,派十倍重兵来袭,御林军军心动摇,而耶律洪基却冷静从容,金庸详写他发令行军,如分枝折柳,让人心折:



“耶律洪基神色镇定,慢慢举起金杯,喝乾了酒,说道:“上京有叛徒作乱,咱们这就回去,拔营!”&#65279;



”大将军当即转身出营发令,但听得一句“拔营”的号令变成十句,十句变成百句,百句变成千句,声音越来越大,却严整有序,毫无惊慌杂乱。”



历史上耶律洪基却和金庸笔下的形象大相径庭。



辽道宗并不好勇斗狠,他喜好儒学和诗词,是一个儒雅倜傥的人。他还曾和朝中宰相李俨以菊花赋相互唱和。



同时他又生性多疑,喜怒无常,先重用耶律重元(天龙中所谓皇太叔),引发&#65532;&#65279;重元之乱,使辽国数百干臣能受牵连而死,到后又听信耶律乙辛馋言,先后将皇后萧观音,太子耶律俊迫害致死;他崇信佛教,广建佛寺,消耗了大量财力;他在位之时辽国由盛转衰,这才让女真人趁隙崛起。



耶律洪基在国内是个雄猜之主,对宋廷却十分宽厚,出使过辽国的苏辙就评价他: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耶律洪基还曾经写信给宋神宗说:“窃以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克深于难知,而义诺一家。”



辽道宗洪基不仅终身未曾南侵,还对自己的孙子耶律延禧谆谆教导:“南朝(宋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金老爷子写他封萧峰南院大王,时时不忘南侵,听说宋哲宗复用新党,就指示萧峰趁机南征,去大大的胡闹一番,这是大大的冤枉他了。



历史上金太祖,辽道宗都是政治领袖,和萧峰这样的草莽英雄完全不一样;他们和萧峰相交为友,甚至结拜为兄弟,是完全不可能的,天龙八部写到这儿,算是彻底写飞了。



金庸有意让萧峰在中原妄受冤屈,无立身之处,可一出关,就和金太祖辽道宗兄弟相称,又有南院大王虚位相待;无数黄金绢帛,牛羊牲畜招手即来,这爽文路数,真是庸俗的很,可是无奈大家爱看。



不过呢,天龙八部的主诣就是以八部众神拟代众生的森罗万象,角色际遇越奇,效果越好;到后来金庸笔走龙蛇,王侯将相,老魔小妖,都纷至沓来,让人目眩神迷,惊羡其想像力的精彩。




游坦之是摩呼罗迦的倒影

紧那罗与摩呼罗迦




漫画中的摩呼罗迦



天龙八部中也有许多奇怪的人物,比如能大头朝下传功的无崖子,每三十年返老还童一次的天山童姥,明明耳聪目明却装聋作哑的聪辩先生,右手五根手指加左手小指能射出剑气的呆头王子。



萧峰在辽国当南院大王时,登场的一个角色,性情之奇,在小说中也十分罕见,用人范畴已经无法概括。



假设萧峰是帝释天,阿紫是紧那罗,他就是摩呼罗迦。



这个人就是游坦之。



神话中的摩呼罗迦多嗔少施,贪嗜酒肉,&#65279;&#65279;&#65279;&#65279;因为贪念和愤怒而堕下天穹,和一条扭曲的巨蟒交食成为一体,最终成为蛇首人身的丑陋的模样。



游坦之一人飘零燕北,原本一心要向萧峰复仇。但他看见阿紫,立刻迷失自我,复仇大计忘诸脑后。魂牵梦绕的只剩这个身材苗条,皮肤白嫩的小姑娘了。



他喜欢阿紫的方式十分奇特,他看见“阿紫一双雪白晶莹的小脚,当真是如玉之润,如缎之柔,……她脚趾的趾甲都作淡红色,像十片小小的花瓣。一颗心登时猛烈跳动”



“ 突然之间,游坦之喉头发出“嗬嗬”两声,也不知从那里来的一股力道,犹如一头豹子般向阿紫迅捷异常的扑了过去.....对眼前的情景遭遇一片茫然。他紧紧抱着阿紫小腿,不住吻她脚背脚底”,



“阿紫眼中瞧出来,他却是个满身血污的丑陋少年,面肉扭曲,下颚前伸,眼光中却喷射出贪婪的火焰。(这里就是神话所说,人身蛇首之像。)”



——《天龙八部》



后来他行迹愈加癫狂,性情更复怪异,阿紫用各种方式折磨他,他都满心喜欢,甚至在僻静之处,用鞭子一下下打在他身上,他都觉得心旷神怡。舒适无比。



他阴错阳差练就了易筋经,武功盖世,手段狠毒。他重见到阿紫时,仍然如罹电击,如牵线木偶般失魂落魄;他钟情于阿紫,只求为奴为婢,可以任其折磨,便甘之如饴。



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有人说他是Stockholm syndrome患者,有Masochism倾向,也未可知。



要理解这个人物,我们要来看金老爷子在神雕侠侣中写的一段话:



“杨过道:“那情花何等美丽,结的果实却这么难看。”女郎道:“情花的果实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气难人欲呕。



杨过一笑,道:“难道就没甜如蜜糖的么?”



女郎向他望了一眼,道:有是有的,只是从果子的外皮上却瞧不出来,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

——《神雕侠侣》



阿紫真的很讨厌游坦之么?





漫画中的紧那罗



游坦之夸她是天仙一样的姑娘,她也脸上一红,心中暗自高兴,游坦之狂吻她的脚趾时,她在恐惧之余,也觉得心中有异样的感觉。



可她只是欢愉一会儿,忽然又大发嗔怒,用各种恶毒法子去折磨游坦之,她这样乖戾,是因为心中有一个人不能令她称心。



她渴望那个人能如游坦之般的痴痴盯着自己,称赞自己的美丽,甚至希望他粗鲁地狂吻她玉趾,但她知道也这个愿望永远不能达成。



神话中的紧那罗是面貌娇好如菩萨的神,而摩呼罗迦是蛇首人身的丑陋男神,二者相去甚远,而天龙八部中,阿紫和游坦之之间却别有一种神秘的关系,彼此如同一对倒影。



因此,阿紫的爱欲和游坦之一样强烈,也一样冥顽。



她对萧峰说:好罢,你不许我跟着你,那么我便将你弄得残废了,由我摆布,叫你一辈子跟着我。’”



她说:我……我恨不得那日就给你一掌打死了,你也就会像想念阿朱一般的念着我……”



她说:在那小桥边的大雷雨之夜,我见到你打死我姊姊,哭得这么伤心,我就非常非常喜欢你。

——《天龙八部》



她甚至相信穆贵妃(辽道宗载于史料的嫔妃只有两位,皆姓萧,此穆贵妃应为金庸虚构)的鬼话,认为世间真有什么能让男人倾心的圣水。



当游坦之将双目换给她后,萧峰看这双眼睛:



“只觉她眼色之中似乎有一股难以形容的酸苦伤心……何以眼色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情竟如此凄楚?”



萧峰不明白,这就是她内心投射,是游坦之那鬼火闪烁的影子。



这美丽的紧那罗的倒影就是堕入地狱的摩呼罗迦!



她倾心于天神,可是永远得不到帝释天的垂青。



教单于折箭的一场救赎

帝释天的陨落



李志清先生天龙八部插画:金戈荡寇鏖兵



阿紫和萧峰从随州出发,从书中的26回一直走到52回,终于到达了雁门关。



雁门关锁云中,代郡,是九塞之首,赵国名将李牧在此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



雁门关两侧双峰夹峙,高耸入云,萧峰记得,在雁门关下,有自己父亲刻下的遗文,还有一个小姑娘轻轻呼唤过他:



“乔帮主,你再打下去,山也要给你打塌了。”



他兜了大大的一个圈,来这座关下,这场奇幻漂流也要结束了。



天龙八部的26回到52回有好几个回目我很喜欢,比如,老魔小丑 岂堪一击 胜之不武;王霸雄图 血海深恨 尽归尘土;燕云十八飞骑 奔腾如虎风烟举;教单于折箭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



这几个回目都是属于萧峰的,天龙八部的故事也全由萧峰所造。



萧峰性烈如火,嫉恶如仇,恨一人,就吞豹撕虎,千里奔袭,不生啖之决不罢休;爱一人,千秋万代便只钟情于她,决不更改。



他慷慨豪迈,人人见之心折。



所以在小说中,他东南西北的兄弟都接交了一个遍。



金太祖完颜阿骨称,辽道宗耶律洪基,大理国宪宗宣仁帝段誉,西夏惠宗(李元昊之孙,此为推测)的女婿虚竹,都称慕于他。



他逃出生天,明明可以归宋,可以去女真,可以去大理,可以去西夏,他却统统不去。



他在剑戟丛中奋英雄怒,教六军易辟;他迫辽道宗折箭为誓,永不南侵,他大展神威,鬼神皆惊,却仍视耶律洪基为义兄,不愿伤了他的性命。



这就是萧峰的殊胜之处,也是他的死结所在。



他有金刚怒目之力,却总做菩萨低眉之姿;他爱世人甚深,世人却反而诽谤他甚多。



耶律洪基说他是贪慕宋朝的高官厚禄;丐帮的吴长老,求他回来做帮主,却叫他不要再说自己是契丹人;雁门关的守将更怀疑他是奸细,不肯放他入关。



所以,他在雁门关前,进退维谷。踌躇难决



金庸特地写道:“雁门关深谷旁之旁,尖石嶙峋,有如刀利剑,萧峰之母的尸身便葬在这深谷之中。”



此时,萧峰从姑苏至塞北,走遍天下,见识了众生的美丽,也见识了众生愚顽,他心灰意懒,觉得目力所及,若想让辽人不再打杀一个宋人,也不让宋人再打杀一个辽人,只剩一个办法。



于是,他折了单于之箭,却将箭尖倒转,自戗入自己的胸膛。



这是帝释天赐下的一场救赎。



依稀曾记,在“杏子林中 商略平生义”一回中,他也是这般将四把法刀插在自己身上。



他殒身之时,阿紫却抱住他尸身,将众人一一逐开,她大声道:



你们这些人,害死了我姐夫,却来假惺惺流什么眼泪?!”



诚哉斯言!!



阿紫抱着萧峰的尸身,跃下悬崖,在崖上的众人居然幻想萧峰能如神一般死而复生,重新从崖底飞身而上,因此久久不肯散去。





帝释天像



神话中的帝释天,是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守护诸天一切善男信女的护法神。



他有男相,也有女相,是菩萨,也是金刚。



他本是绝世的人,所以不吝这世上的名。



他身上的慷慨,勇敢,仁义,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及。



他不能见容于这个世界,这是世界出了错,我辈除了唏嘘,又能如何?



怪我太贪功恋势&#65279;

金庸的罗生门



金庸和倪匡



金庸写天龙八部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因为要去欧洲新闻协会参与活动,无法继续创作,但明报上连载若停,读者恐怕不答应。所以委托倪匡代笔两个月。



他知道倪匡文笔不佳,便要求他写一章就要交给某位编辑审阅方能通过,倪匡表示同意。他又知道倪匡喜欢胡闹,就要求他一个人都不能写死。



倪匡也一并应承下来。可是金庸一走,他便开始胡闹,先写死了阿朱,又因为讨厌阿紫。就弄瞎了阿紫的眼睛。



金庸十分恼怒,先想法让阿紫复明,后来在成书之时,又将倪匡所写四万余字,全部删去。



然后他请倪匡来家里吃饭,实话告知,请求原谅,倪匡不说话,只是拿起桌上一只明代的青花瓷杯,反复把玩。



金庸就说:你喜欢,送你就是。



倪匡随即笑逐颜开,前嫌尽释。二人吃完饭,又聊了一会天,待倪匡起身告辞时,发现无论如何也找不到那只瓷杯了,问及金庸,金庸答:



收起来了。



倪匡气得半死,却又无可奈何。



这段趣事载于沈西城先生的《金庸往事》,由此可见,金庸心中有几种执念,一是对文字之执,一是对角色的执念,还有对财物的执念。



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写段誉对大理无量山山洞中的玉人雕像痴迷颠倒,以至于认其为“神仙姐姐”,爱欲成狂,后来见到王语嫣,就一路追随,直到“念枉求美眷 良缘安在”,“枯井底 污泥处”两回,与之相拥携手,方觉得圆满,可见金庸笔下,爱情才是最大的执念。



新世纪之后,他却完全改掉了结局,先是让段誉大彻大悟,满口谵妄:“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非我。”,又将王语嫣安排回慕容复身边,并让王语嫣推倒了无量洞中的那美丽诱人的玉像,于是一声响亮,一切你侬我侬,柔情蜜意,皆粉碎成灰。



在金庸看来,这是替段誉破去了心中之执,终得大自在,大解脱。



然而我觉得是他心中太贪功恋势&#65279;,自己爱女人,爱财货,爱惜名作家的羽毛,怎么能去怪大地众生太美丽,诱惑&#65279;到自己了呢?



如歌所唱,你舍不得璀璨俗世&#65279;;你躲不开痴恋的欣慰&#65279;——



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本来是以八部众神形态,来拟红尘中众生的种种不同观相,如繁华盛景,星辰灿烂,如万相森罗,百变千幻。如天花乱坠,嫣红姹紫;真是美不胜收。



现在他却说:佛家修行,重在克制“心魔”,所谓“挥慧剑斩姹女”,更高的修为,是无思无念,一切声色香味触法,一切耳眼鼻舌身心皆为虚妄。



呵呵,那万丈红尘,廖廖寂寞,还有什么精彩?!(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7 05:15 , Processed in 0.03277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