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2744|回复: 46

[原创]剑道 · 禅心 · 诗魂(也来个修改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8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谓剑道?
    欲明此,必先明:何谓道?
  何谓道?
  就复杂精微博大深邃处言之,道之本性无穷无尽。
  然从简处而言,道之本性,又可一言而尽,一词而尽,乃至一字而尽。
  可一字而尽乎?
  可。
  何字可尽?
  答案不止一种。
  愿闻其详。
  道者,通也,贯通一切、畅通无阻、无所不通也;道者,妙也,妙到颠峰、妙到极点、妙不可言、奥妙无穷也;道者,如也,纵横如意、随心所欲也—故佛祖称为如来是也;道者,全也,无所不包、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道者,备也,无所不有、无所不具也;道者,足也,独立自足、完备具足、浑然一体也;道者,达也,通达万物、无所不至也;道者,彻也,透彻、彻底也—故得道者称大彻大悟是也;道者,了也,破除一切、建立一切、圆具一切、超越一切也;道者,尽也,穷理尽性、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十全十美也;道者,至也,极致、至高无上、完美无缺也;道者,极也,究竟至极、登峰造极、终极、最高境界也;道者,圆也,圆融无碍、周圆完满、天衣无缝也;道者,周也,包罗一切、毫无遗漏也;道者,悉也,广大悉备、应有尽有也;道者,完也,完整、完备、完善、完满、完全、完美也;道者,绝也,绝对、绝顶、绝无仅有、独一无二也;道者,遍也,遍及一切、通达无穷也;道者,普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道者,真也,真正、真谛、真如、真实、本真、返朴归真也;道者,化也,化境也,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也,犹如音乐中的天籁,诗中的神品也。
  何谓道?
  超越语言而默契者方为真道。何谓默契?无言而自然契合于道、本来合道是也。故易经倡“得意忘言”,诗家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禅宗主“不立文字”,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释迦牟尼启“说法四十九年,实无一法可说”。其实,言也好,非言也好,皆无妨,因为到得究竟境界,则无论无言、无穷言、有限言,皆一一贯通,俱为妙道矣。
  何谓剑道?
  既然道贯一切,故亦通于剑无疑也,故剑道者,乃于剑上见道,于剑上证道,于剑上达道也。
  金庸武侠小说于武学之道进而于人道、天道、自然之道之体悟、揭示极为完整透彻流畅通达,乃至我以为通(但必须是真通)金庸武侠可通大道。
  金庸武侠小说剑道之典范,在剑道上达到最高境界的大宗师,首推剑魔独孤求败。此人乃俗家武学第一高手,就此意义而论,可与道家之大宗师黄裳、佛家之大宗师达摩老祖等人鼎足而立。当然,我们切不可执着于佛家、道家或俗家名相之分别,因为佛、道、俗乃至外道本性平等,故俗家武学境界亦可通于道家、佛家武学境界。
  独孤求败在剑道上所达到的境界,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有两处揭示得最彻底、最得真谛。一处是《神雕侠侣》中杨过在独孤求败的剑冢中所见到的四柄剑,此处是独孤求败自己将剑道的不同进境详细分说;另一处是《笑傲江湖》中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对独孤九剑剑意的开示,此处是华山剑宗绝顶高手根据自己在剑道上的领悟来解释独孤九剑乃至独孤求败的境界。由于第一处无异于独孤求败亲临,故对剑道的揭示最为真切,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剑道的基准。
  我们来看独孤求败自己所说的他在剑道上不断勇猛精进所达到的不同境界:
  1、青锋宝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2、紫薇软剑:三十年前所用,误伤义士不详,乃弃之深谷。
  3、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年前侍之横行天下。
  4、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第一柄剑为至刚之剑,第二柄剑独孤求败虽然没有说明在剑道上的境界,但根据事情的必然性,独孤求败既能将刚练至极至,则他也能将柔练到极至,故第二柄剑当为至柔之剑。前两柄剑一为至刚至阳,一为至阴至柔,实际上就是两柄剑分别把两仪剑法中之一仪练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可以想见,第三柄剑的“使命”就是超越前两柄剑的境界并把它们混而为一,也就是以刚摄柔,以柔化刚,刚柔互生互化,合二为一。的确如此,看第三柄剑“重剑无锋”,“锋”乃刚之外现,其极至就是“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现已锋芒不显,何也?为柔所化,藏于柔中,刚柔一体之故。“大巧不工”,“巧”为柔之外现,从“软”剑之“软”上可见,今亦含藏不露,何也?为刚所摄,归于刚中,刚柔一体之故。所以第三柄剑为不刚不柔之剑,刚柔一体之剑,实际上是太极剑法的胚胎。
  玄铁重剑所处的太极境界是衡量一个人修习武学所达到境界的天然尺度,而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之中,处于太极境界之中且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印证大道的有三个典范,这就是周伯通,郭靖和张无忌。现分别言之。
  周伯通创空明拳,左右互搏,相生相克,得阴阳互济、相反相成之妙用。由至柔而至柔至刚合一,太极境界。
  郭靖由周伯通授以空明拳而功力未纯,未若周伯通之至柔,又由洪七公教以降龙十八掌,然当时也未如洪七公得至刚。然刚柔并济,经勇猛精进之修炼,阴阳并进,同臻至刚至柔,阴阳合一,也是太极境界。
  张无忌则修成九阳真经,阳极生阴,阴阳互生,互为其根,永恒流转,也是太极境界。“张三丰于刹那之间,只觉掌心中传来这股力道雄强无比,虽然远不及自己内力的精醇纯正,但泊泊然、绵绵然,直是无止无歇、无穷无尽,一惊之下,定睛往张无忌脸上看去,只见他目光中不露光华,却隐隐然有一层温润晶莹之意,显得内功已到绝顶之境”。“雄强无比”即至阳,阳极,阳极生阴,“泊泊然、绵绵然”即阴,阴阳互为其根,互生互化,则永恒流转,故“无止无歇、无穷无尽”。张三丰传太极剑法,张无忌几乎立刻就明白其精义而其余诸人不明白,无他,境界到了之故也。
  故周伯通是先达至柔而后阴阳合一,郭靖是刚柔并进到达极至而阴阳合一,张无忌是先由至刚而后阴阳合一。三人分别从柔、中、刚开始,殊途同归,同入太极。
  玄铁重剑远远不是剑道的极旨。现在独孤求败固然已经“横行天下”,但他只是战胜了别人,还没有真正战胜自己;现在独孤求败虽然已经是武学大师,但他还只是有相大师,还不是无相大师,不是大师中的大师;是一等一的高手,还不是绝顶高手,不是高手中的高手。
  常人至此恐怕认为剑道已穷,然独孤求败知道这连入道的境界还没达到,更不用说什么证道、合道了。剑法再高妙,再精微也只是剑法,并不是剑道。因此虽然我们剑道这剑道那谈了半天,其实连它的边都没摸着呢。于是乎独孤求败——好一个独孤求败!——在常人认为已到极顶之处开始真正的对大道的追求和探索。独孤求败所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唯勇往直前之大勇者与不断超越自我之大智者方有可能走到这条道路上来,而且即使独孤求败也是付出了二十年的艰辛才最终走到这条道路上来的。人啊,千万不要走错路啊,岁月无情,命运无情,人有几个二十年让你去后悔,让你去改正错误呢?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孤求败是幸运的,但更是伟大的。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又过了十年——其间独孤求败受过多少苦难,走过多少弯路我们就不知道了,独孤求败也没有说,也许他是说不出来也根本不用说,因为对于求道者而言,苦难和挫折是对他的磨练,甚至是他的命运——此时已经到了孔老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该吃的苦都吃了,该经历的事也都经历了,也可以说该达到的境界也达到了。“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果然!当然!信然!应然!直到此时才是真正的飞跃!因为直到此时才开始——注意只是开始——超越有剑之剑。木剑,草木竹石,乃以非剑为剑。草木竹石已不是剑,但仍然是有形之物,故为非剑之剑也。合有剑之剑与非剑之剑为一体,一切有形剑法达到极致,就进入独孤九剑的境界,正因为独孤九剑已集天下一切有形剑法之大成,独孤求败已经对所有有形剑法之规律研究的极为透彻,所以独孤九剑才是破尽也即超越一切剑法的剑法,甚至是破尽也即超越天下一切刀法、一切枪法的剑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兵器及相应的武学不是独孤九剑所破除也可以说所超越的对象,所以独孤求败才可以纵横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
  当然,到达独孤九剑的境界,仍然没有踏入剑道之最上乘。它还是九剑,还是有形之剑,而不是无形之剑,更不是无剑。所以独孤求败要“自此精修”,方“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自何精修?自独孤九剑的境界精修。“渐进于”,逐渐逐渐的、慢慢的、极其艰难的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到了一定程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难上加难了,因此由木剑进到独孤九剑再到无形之剑再进到无剑胜有剑之过程比之于前面任何一个过程都来得难是毫无疑问的,由至刚之剑到至柔之剑用了十年,由至柔之剑再到玄铁重剑又是十年,那么,由玄铁重剑到木剑呢? 由木剑到独孤九剑呢?由独孤九剑到无形之剑呢?从无形之剑到无剑胜有剑呢?我们不知道,也许是十年,也许是几十年,也许是一辈子,直到最后才真正达到。
    试问:大千世界之中,穷尽一切武学境界,究竟有几剑?独孤求败修到了第几剑?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青锋利剑第一剑;紫薇软剑第二剑;玄铁重剑第三剑;木剑第四剑;一切有形之剑合为一体、万剑归一第五剑,此就是独孤九剑;无形剑气第六剑,此为气剑;无形有形完全合一、剑剑归真、觉悟武学的本性第七剑,无论有形之剑还是无形之剑,说到底都是剑,具有完全相同的剑性,此为真剑,从此处开始,方可称初入剑道;超越武学、以道德和智慧化人第八剑,此乃无剑;剑与非剑、武学与非武学平等第九剑,此乃平等剑,从此开始就破除了武学障,成为绝顶高手;本来就无所谓剑与非剑、武学与非武学第十剑,此乃妙剑;彻底破除一切境界、彻底超越一切境界则达到究竟至极、至高无上的境界,乃第十一剑,道剑也。
    如此,则独孤求败最后的无剑胜有剑乃第八剑之上、第九剑之下且极为接近第九剑的境界,大约为第八点八剑(东方不败为第五点九剑,段誉、鸠摩智等为第六剑)。黄裳、王重阳、张三丰、逍遥派祖师为第九剑,达摩祖师为第十剑,佛祖乃第十一剑。
    其实独孤求败只要再进一步,再多一点点,就可以破除武学障,跳出武学的天地,达到自如运用武学非武学的自由境界。至此方知:一切武学(非武学)最终皆以觉悟自性为入道之基;以此为基而起无量妙用,及至圆熟之至,则达一切武学非武学皆“方便即究竟”、无所不达的至上境界。
  且慢!
    佛祖他老人家是最高的第十一剑我没有任何意见,独孤求败是第八点八剑也可以接受,但同样是绝顶高手,为什么、凭什么达摩祖师就在黄裳、王重阳、张三丰、逍遥派祖师之上?给个理由先。
    非“将军”不可吗?
    好吧,既然如此,请听:
    黄裳起初还是有武学障和胜负心的,而且还很重,因为他作《九阳真经》的目的就是要复仇,而且是以天下英雄为敌,试图败尽天下英雄,直到最后,因为相隔时间太长,黄裳再次出山已经是四十年之后,所有对手几乎全部到了寿限而死亡,按周伯通的说法就是老天最后替他将所有的对手都收拾干净了,这时黄裳才终于觉悟大道。而王重阳,前半生与林朝英争胜,胜负心也算够可以的了——当然王重阳的胜负心不完全是武学障造成,还有情障的因素,直到最后方觉悟大道,成为道学兼武学大师。张三丰则是在贯通道藏的基础上、在近百岁高龄闭关精修之后终于创出与少林武学同辉的武当武学,达到武学的自由王国。再看达摩祖师,祖师在传授少林功夫之前就已经觉悟大道,因此在祖师眼中,武学或非武学都无妨,关键是觉悟本性,武学修习是觉悟本性的方便法门。如此一对比,则其他三大宗师都是在修习武学至圆熟之后,最终破除了武学障,而祖师是在武学之先、本来就破除了武学障,其他三大宗师是后天的破除,祖师则是先天的破除,根本就不用破,因为本来就没有,两者类似于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和慧能大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间的区别。至于逍遥派祖师,从他学究天人、胸罗万有来看,他对武学和非武学都达到了自由境界,他对武学障的破除,可能象王重阳等人一样,是后天式破除,也可能和祖师一样,先天就破除了武学障,如此,我们就无法将达摩祖师置于逍遥派祖师之上了。但逍遥派祖师显然有一点与达摩祖师相差甚远,那就是他也许“自觉”的功夫极为圆熟,但“觉他”的功夫很不到家,所以三大弟子心性修持的境界都不是极高,就象虚竹所说的三人“纠缠在贪、嗔、痴三毒之中,不得解脱”,造成了三人之间、再加上李秋水的小师妹四人之间近百年之久的爱恨情仇,但达摩祖师所传承的禅宗、少林寺却高僧辈出,心性修持的功夫极为精纯者大有人在,达摩祖师自觉、觉他的境界都极为高绝,故逍遥派祖师在达摩祖师之下无疑焉。
    到了剑道这种境界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剑?为了除暴安良?为了成为天下第一?为了维护武林正义?为了超越自我?为了修道?无疑,所有这些都是正确的,甚而是崇高的、伟大的,但都是不彻底的。其实归根结底学剑是无目的的。为什么学?什么都不为。不为什么。只有不为任何目的,不需任何前提,不讲任何条件的学,才是真正的学。纯出天然,本来如斯,自然如此,你不是学剑之大道吗?大道本来一无所求,一无所为。
  为什么诸佛及菩萨普度一切众生?
  为什么诸佛及菩萨对待众生如父母爱恋婴儿?
  为什么诸佛及菩萨甘愿替众生承受一切苦难?
  没有任何理由!
  无缘无故。
  所有这些都是出于诸佛及菩萨的本心本性。
  为什么大道化生养育万物?
  为什么大道化生养育万物之后又任其自消自灭?
  为什么大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它不嫌麻烦吗?乃至于不嫌无聊吗?
  断非如此。
  所有这些都是大道的本性,都是大道的游戏。
  到了剑道的境界才会真正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学剑。只有无所学而学,无所为而学才是真正的学剑——但,这里决不是说,因此达到剑道的境界就不除暴安良了,就不是天下第一了,就不维护武林正义了,就不能超越自我了,就不能修道了。而是指,只有达到剑道的境界,才能无条件的去做所有这些事情,才能自自然然的做到所有这些事情,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恰如其分。此时,除暴安良才不可能是简单的疾恶如仇或快意恩仇,而是对于整个武林,无论善恶都要加以拯救,超越善恶之分别,连恶人也要感化,促其成道,这才是真正博大的胸襟。此时,才能不求天下第一而已经是天下第一了。此时才能真正做到维护武林正义,不是维护一人、一派之私利,而是维护天下之公利。此时才是对自我的真正超越。此时才能本来成道。因此,到达剑道的极旨才会真正明白,大道的本性并不是超越——如果非要说超越的话,那也是超越的超越,超越到尽头,超越到不需要超越的境界,也就是——而是如实自然。
  到得如此境界,则一切皆与剑道本性一如,比如禅,比如诗。
    今以剑道论禅,世间一切万象为孤独九剑之境界;无相为无形剑气的境界;觉悟自己的本性乃真剑也;由自觉而觉他,普度一切不觉悟之众生,乃为无剑;一切众生本性皆与诸佛平等为平等之剑;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即是涅槃相因此佛祖不入涅槃、不度众生乃妙剑,如来实性常住故佛祖不入涅槃,普度一切众生而不执任何众生之相故不度众生,即《金刚经》一开篇所说“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超越一切境界、觉行圆满为道剑。
    故神秀大师所呈之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是孤独九剑中纯粹之相的境界,当然被五祖斥为未见本性。惠能大师所呈之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曰亦未见性,乃无形之剑,仍未是真剑。及至机缘成熟,五祖乃密为惠能大师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师乃真见性矣,故才有“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之语,此方为真剑的境界,五祖乃知大师已见性,故传衣钵,为六祖也。
  今以剑道论诗,则李白、杜甫之诗,一仙一圣,一天一地,一阴一阳,一个轻灵飘逸,一个博大厚重,乃青锋利剑和紫薇软剑的境界;两者合为一体,即陶渊明之境界,而陶渊明之诗与诗经一脉相承,为玄铁重剑之境界。《道德经》、《易经》、佛经,似诗非诗,亦哲亦诗,是圣人之诗;凡夫俗子一切言谈,是凡人之诗,此为木剑。无论是圣人之诗还是凡夫之诗,与诗人之诗,乃诗之集大成,为独孤九剑也。而圣人行不言之教,凡人做生活之事,乃为无形剑气。觉悟人生的真谛就是真剑境界。由人生真谛之觉悟而扩展到宇宙真理之觉悟,乃为无剑。觉悟人之本性与造化之真理内外一如为平等剑。无所谓内外不内外为妙剑。离一切内外之分别或无分别乃道剑也。
  所以,什么是剑道?什么是禅心?什么又是诗魂?剑道、禅心、诗魂乃至一切的一切皆本性一如,各个圆成,完备具足之极、自由自在之至。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6-7 18:52 编辑 ]
发表于 2005-8-8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一篇佳作。

记得在电影《英雄》中,秦王曾分析残剑所题“剑”字之义,曰剑法,其最高境界乃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便是不杀,便是天下”。

当时虽不明白秦王是如何“解读”的,但觉此语确实是大气磅礴。但今日读了楼主此文,可看出楼主是很赞同“手中、心中俱无剑”的,不过就楼主所说,剑道的最高境界中连“天下”也无须考虑,“以大胸怀包容一切”则是“大道”使然。确实另辟蹊径,立意极佳。

另外,陶渊明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句,足见已领悟自然之真谛,无怪乎楼主对其评价甚高。

[em03][em05]
发表于 2005-8-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好帖,待我分剑道禅理与诗魂两处品评

先说剑道,楼主说无剑即是剑道的极致,我以为犹未尽。   无,只是一种超越,超越之后,还需要回归才能功德圆满。倘臻于至道,也就不需要问有与无了,一剑挥出,管他是不是招,信手挥洒,任之本心即可。

  从禅理上寻根,就在于无相不是终极。禅宗称世间种种为相,要由有相入无相,还要由无相归本相。没有了这种回归就是了道而未得道。俗而言之,有相境界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无相境界是对事物现象的超越,而本相境界是对事物本质的归纳总结。只有找到本相才会明白清净涅磐,《天龙八部》里天龙寺本相和尚问鸠摩智“无相劫指”的破法,答曰:便从大师的法名上着想。其原理即如是。

丸子筷子之喻徒然有趣,害于文理,不用也罢。
发表于 2005-8-8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次谈诗魂

  唐诗两仪三才之论,新颖别致,一家之言。然而王孟田园诗有其局限,就是入诗的题材太窄,这是难与李杜白三家争衡的,更遑论高过三家,依小弟看是shaolinpai兄比附过誉他们了。陶诗之不同于王孟的在气象,因王孟犹对红尘恋恋,而陶令是了无挂碍,所以出语如鸿蒙。就文辞或许未如唐诗,而心性或有过之,言陶诗如太极虽然争议颇多,但可以接受。

  至于《诗经》,不可以看的过高。因为《诗经》本身就是民歌总集与贵族颂词的大杂烩,并蓄了不少糟粕。诗歌由二言,四言发展到五言,然后再到七言,是逐渐进步而不是退步的过程。所以《诗经》是诗史上的里程碑却不是终极。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源头看《诗经》也只是和《楚辞》并称,能成其二而不足称为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诗就是展示或者折射美的东西,这其实就是诗魂里的终极关怀

发表于 2005-8-9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关于道

道可道,非常道,至道只可妙悟,不可言传。shaolinpai兄对“道”的理解很具有东方色彩,而我对道的理解则偏于西方化。宇宙、天地万物,无论大小,都是一种组织,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而每个个体本身实际也是一种组织,譬如人,对于社会来说是个体,而本身又是一个组织,器官也是如此。所有的组织都有内在的某些共性,使他们的发展变化具有规律性,因此,我认为这种最根本的、指引组织和个体行为的规律,就是“道”。

道也有两种属性:其一是规律,大大小小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也没有边界,可能会造成好的结果,也可能造成灾难——譬如,一个自然组织的发展规律,必然是螺旋式上升,然后在某一刻崩溃、死亡、幻灭,却又衍生出新的组织。其二是何种行为是符合规律的。既然自然有规律,顺应规律的行为就是“证道”。千古以来,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以及无数有思想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在“明道”和“证道”的路上探寻。

大道至简,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演化出万物,也自潜于万物之下,广博之中。唯其简,所以抽象而深奥,难于明道;唯其简,所以即便有明道者,也很难(用语言和行为)使“道”为更多人所认识。

道的最大意义在于其普及性,如果一个社会,一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能明道,都能证道,言行无不合乎自然之内在规律,则这个社会这个组织才能成为接近自然的“自组织”——而这,也许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梦想吧!

所以,伟大的圣人,是以“传道”为己任的,孔子、佛陀、耶稣、马克思无不如此。禅宗解释得好,“明道”需要经过几个境界:本相—有相—无相—本相,其实就是一个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原始共产主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构想是一致的。人类的思想总在进步,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有“圣人”能够明道,并带领广大人民证道,这才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老子的道家思想,我认为就是“一”,是本原,是提出了“道”,让人们知道“道”的存在。老子的思想本身就是道,简单而深奥,只可妙悟不可言传,因此,人类必须把道详细的分解成容易理解、容易指导行为的一条条“小道”,完成这种工作的人,也是圣人了,因为“泽被苍生”才是道的本意。

所以,所有人都可以为“明道”和“证道”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哲学家能成为圣人。道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他的普适性——所以众生平等,所以即使最“卑微”的事物都可能体现出大道的光芒。

二、剑道、禅心、诗魂的统一

首先,与布衣的观点不同,我非常赞赏楼主关于丸子筷子的比喻。

上面说了,道之魅力在于其普适性,万事万物无不可证道,道存于万物之中。道是虽时间推移、环境变迁亦不随时空转移的规律,一花一木、鸟兽鱼虫中都无不有道存在。而明道之最重要途径,即是通过对这些最简单易懂之事物的深刻观察,悟得期间的共同规律。佛家的拈花微笑、禅宗的顿悟、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不如此。

因此,丸子筷子虽然简单通俗,但楼主能从中悟道,可谓深明其间之理。以前我们也经常讨论认为,道本身就是活泼的,不拘于形式的,在广博而深刻的“道”面前,一切的人为约束都是累赘。

同样,无论是剑道、禅心、抑或诗魂,它们都是殊途同归的——既然万物运行都遵循相同的本质规律,既然万物的演化都从本原之“道”而来,则万物最终也必归于本原。

太极的循环,我认为只是道的一部分,太极还是不够活泼,还是有些死板,不能体现出本——破——立——本的螺旋上升过程。

所以,无论是剑,是诗,是禅还是小说,总是要经历:单薄的简单—发展—复杂—博大—极度复杂博大—复杂的简单,这样一个过程。

譬如剑,刚入门时的剑法肯定是三脚猫都会的基础剑法,单薄的简单;进而发展为普通剑法;复杂化,成为一般剑派的剑法,譬如五岳剑派;集百家之长譬如梁羽生的天山剑法,算得上博大了;而独孤九剑,则已经成为极度复杂博大的剑法,正因为它无所不容,变化无穷,所以虽然有法,却已近道;最后,独孤无剑的境界,则是万法归一,剑与非剑统一,达成复杂的简单。

万物的本原是道,道在不同的事物中创造出不同的表现,即小道。但万法归一,所有的小道的极至都是相同的。

三、关于境界,兼谈“诗魂”

前面说过,事物的发展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但这个过程很复杂,很艰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且伴随着渐悟和顿悟、量变和质变。所谓境界,就是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你到达的位置。

道永远都包含明道和证道两方面,也就是“学”和“用”。表现在境界上就是,你到达的境界未必能为你所用。

如果说研究万物之规律是自然大道,则研究一门一类之规律则是“小道”。当然,小道的极至必然是大道,然而这已经脱离了小道了。

所以,我并不赞同楼主把小道之境界划分为“无极”“太极”“两仪”“万物”等等。境界只能证明一个普遍水准,任何境界之内也都有差别。譬如同样一种剑法,但不同的人学,效果自然不同。境界也不过是人为的创造,并非真实存在的,任何层次的“境界”中也都有道的闪现。

表现于诗道就是,李、杜、白等人的诗“境界”各得天地人三才之妙,其诗符合道的居多,或有清水芙蓉之天然,或有海纳百川之博大,或有言简意深之纯朴,各得“道”之一面,或者说在某方面接近于道。但即便如此,李白登黄鹤楼还有“眼前美景道不得,崔灏有诗在上头”的感慨,可见,任何人,任何境界的人,也都有感悟道的可能,哪怕是一瞬间——因为道无处不在!

王孟的境界就是高于“三才”的“两仪”了么?我不这么看。王维对佛家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其诗“空灵”也是其思想境界的体现吧。但王维的思想境界并不很高超,他前期执著于佛家之“空”,所以写诗很着相,刻意勾画空灵之境——所以山水诗居多,虽然意境空灵,但空灵是否也意味着空虚呢?王维后期更是潜心向佛,与自然相去就更远了。孟浩然40岁以前一直追求功名,很执著,屡受打击之后才寄情山水,所以他的诗“有”。他的山水诗更多的是寄情、逃避,而不是真的对自然之道有深刻的领悟。

这两人与陶渊明是无法比较的。他们是有意避世、寄情山水,他们的诗虽有空灵清淡之表,却无多少自然之道在里面。而陶渊明则是真正的领悟了自然之道,他的境界才是真境界,惟其如此,其诗才真正能返朴归真,达到“复杂的简单”。

我很少比较诗人,任何人都可能写出美好的诗句。“诗品”(好像是)说好诗要“发乎自然,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好诗就是符合自然之道,决不刻意而为。所谓诗人的境界,不过是妙手之多寡而已。

最后说说诗经。shaolinpai兄似乎特别喜欢用“总枢”这个词,窃以为,还是你后来换的“基”更好些。诗经是诗道的源头,是“原始共产主义”,其可贵之处正是不加雕饰、发乎自然,是“赤子之心”,是“单薄的简单”。所以,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符合道的东西,启发每一代人。但事物是螺旋上升的,诗也一样,复杂化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所以后来有了音律、有了各种文体等等,在超越了诗经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就如同我们长大了之后,具备了各种能力,却丧失了很多宝贵的“赤子之心”。诗经之所以光照千古,就因为他不但是起源,而且还能不停提醒大家,有一些最基本的宝贵东西,是不能丢掉的。

不光诗经如此,所有辉煌绚烂的古代文明,也是如此。

四、大道与小道

本来,不应该划分什么大道小道,但事实上,各种组织虽然都有内在的共同性,还是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列,比如生物学的门纲目科属种,我称之为“小道”,其是也是大道的延伸。

殊途同归,所有的小道,到了最高境界都是大道,也就没有了门户之见、派系之争、分工之别,也就是思想上的“大一统”。

这同样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譬如求学的过程,一开始,一张白纸;后来,什么都学些,初级广博;然后开始精专,精专到极至;再后来,是一通百通,达到博大精深;最后,达于大道。

所以,小道的至高境界,就脱离了小道,成为大道——比如独孤的无剑,已经不能称为“剑法”了。

[此贴子已经被婧兰格格于2005-11-6 22:56:2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8-1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恕我直言,似乎上卿兄和浪子兄对小弟之文意皆有一定错解(也可能是小弟错了?).五祖六祖一段,我的确未谈"本相",但用的是"本性",当时正就是为了让人不可着相,既不可执于有形,又不可执于无形,而是全部超越,也就是如实自然(见"为什么学剑"一段可知),岂非就是回归现实,返朴归真之意?而王维孟浩然之境界,似乎不可以诗人本人之生活混同于诗境本身,借用浪子兄多次引用的一句话:伟大的作品都超越了作者本人(此言极善),我谈的是诗境,不可因诗人早年执于功名就否认其在诗上最终达到的境界.另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云者,李白杜甫之论,似乎仍属流俗偏见,张若虚虽不被列为大诗人,但单独一篇诗一篇诗比较而论,似乎李白和杜甫也找不出一首诗与之相抗吧.可读闻一多对孟浩然诗境的领悟即知其高.
发表于 2005-8-12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shaolinpai在2005-8-10 20:09:03的发言: 恕我直言,似乎上卿兄和浪子兄对小弟之文意皆有一定错解(也可能是小弟错了?).五祖六祖一段,我的确未谈"本相",但用的是"本性",当时正就是为了让人不可着相,既不可执于有形,又不可执于无形,而是全部超越,也就是如实自然(见"为什么学剑"一段可知),岂非就是回归现实,返朴归真之意?而王维孟浩然之境界,似乎不可以诗人本人之生活混同于诗境本身,借用浪子兄多次引用的一句话:伟大的作品都超越了作者本人(此言极善),我谈的是诗境,不可因诗人早年执于功名就否认其在诗上最终达到的境界.另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云者,李白杜甫之论,似乎仍属流俗偏见,张若虚虽不被列为大诗人,但单独一篇诗一篇诗比较而论,似乎李白和杜甫也找不出一首诗与之相抗吧.可读闻一多对孟浩然诗境的领悟即知其高.

恩,重新细读“本性”那一段了,楼主写的是。

王孟之说,依然要辩。并非单写山水田园就见得意境为高,因为入道之法有多种,幕天席地可以参道,遍味人生同样可以参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未必就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能入道,一个是经行宴坐,一个是悲天悯人,谈不上前者比后者境界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是意境无敌,而是欣赏角度问题。 说唐诗首推《春江花月夜》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字长短上搞折衷,因为近体诗数量最多的两种体裁“律诗”和“绝句”只能出一首诗不好取舍,排律太板古风又太散。所以就选中了歌行体,歌行体里又去除了太长的《长恨》《琵琶》之类,最后余下不长不短的,推出来这首诗。如果公允点看,《春江花月夜》就一定比崔皓的《黄鹤楼》好?我认为不见得。不同的体裁适宜不同的人,做古风无人能与太白争衡,七绝领域里王昌龄更胜一筹,即使同是歌行体里,我就不认为《春江花月夜》比白乐天的《长恨歌》更好。只不过《长恨歌》太长了,不利于记诵,所以选家不推它罢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李杜之论等等,流俗是流俗,偏见则未必。只因为李杜诗境确有不凡造诣,无论文字的质量、数量、深度和广度都力压王孟一头。凡理之所在,不管俗与不俗,本人悉数用之。

发表于 2005-8-12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真了得.正如你说过的,中国的哲学自古至今常融入生活而存在,武侠中何尝没有?虽然我没全看懂.

比较喜欢你将诗与剑放在一起讨论分析,本身就是特浪漫的事,而且你说的诗的境界很有意思,我严重同意将诗经看作一,但是二三比较难说,因为诗歌本身很复杂,有内容的,有形式的,有思想的,有取材的,审美角度不同很难确定其境界.比如我读苏轼诗时,经常也有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恍惚.

你在江湖上还有门户的偏见吗,非得名门大派才行吗,我倒觉得旁门左派比较有意思,呵呵.

发表于 2005-8-12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觉得旁门左派比较有意思,呵呵.

看来只有姑娘理解我们这些所谓的魔教了!

发表于 2005-8-1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深奥,

但都写得很不错!

发表于 2005-8-13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 剑道:克敌制胜 禅心:淡化一切 诗魂:无上骚客

发表于 2005-8-13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李白的“侠客行” 说的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剑士 不畏心魔 锄强扶弱

这本是一首诗 但是写出了很高的境界 十步杀一人 看看出神入化

事了拂身去 做好事不留名

发表于 2005-8-13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很厉害,把问题看得很透彻。“剑”、“禅”、“诗”三者在某种意义上有必然的联系,所谓武中有文,文中有武。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剑道妙处即诗魂      诗达明时本禅心    心性具足合大道    道通凡圣原天真      
发表于 2005-8-17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剑道若深带诗魂

诗魂曲赋有禅心

禅心入世生剑道

无愧今古江湖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5-9 03:58 , Processed in 0.04371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