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987|回复: 4

[转贴]《孙子兵法》的历史疑案:是否真的有孙子存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孙其海说,在过去的800年间,人们一直都在怀疑孙子是否存在。围绕孙子本人和《孙子兵法》,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疑问:

  1.“假人伪书”,即根本不存在孙武这个人和《孙子兵法》。公元1200年,南宋的军事研究者叶适断然下了一个结论:孙武并无其人,纯系辩士们妄造出来的偶像……叶适的揭伪论是有根据的: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为什么并没
有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孙武一字一句?叶适的观点在当时影响巨大,直至近代,否认《孙子兵法》和孙武的论著更是满天飞。

  2.“伪书真人”,即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所著。北宋梅尧臣、清代姚鼐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相倾之说”。

  3.“武膑合一”,日本学者斋藤拙堂断言:今天之《孙子兵法》一书,是孙膑所著。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而膑是其绰号。中国现代学者钱穆受斋藤启发,进一步发挥了“武膑合一”的观点。

  4.“武伍一人”,清朝中期的山东文人牟庭认为:《孙子兵法》是伍子胥的作品,“武”不是孙武的名字,而是《孙子兵法》原来的书名。

  1972年4月10日,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汉简之墓,内有:《孙子兵法》13篇残文和孙子佚文5篇;《孙膑兵法》16篇;《尉缭子》5篇;《晏子春秋》16篇;《六韬》14篇;《守法守令十三篇》10篇;《论政论兵之类》50篇:其他25篇。银雀山汉简告诉人们: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各有兵法流传于世。

发表于 2005-1-7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源:齐鲁晚报[em51]
 楼主| 发表于 2005-1-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是的

害得我也有些怀疑孙子了
发表于 2005-1-8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伪书真人”,即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所著。北宋梅尧臣、清代姚鼐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相倾之说”。

  3.“武膑合一”,日本学者斋藤拙堂断言:今天之《孙子兵法》一书,是孙膑所著。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武是其名,而膑是其绰号。中国现代学者钱穆受斋藤启发,进一步发挥了“武膑合一”的观点。
------------------------------------------------------------
《孙子兵法》里面有一篇叫《吴问》,里面是关于吴王请孙武分析晋国以后的趋势。从这一点可见当时还是春秋时期,晋国还没有分裂。而孙膑却是战国时期的人,前后相差近500年,所以基本排除了第二和第三种可能。
我个人觉得第四种可能性很大,历史相关记载孙武和伍子胥两人几乎是同时代人,两个人都有辅佐过吴王夫差的纪录,伍子胥早年被楚王迫害,逃到吴国之后便一心要破楚,而历史上不同史料记载的孙武破楚的时间和伍子胥破楚时间大致相当,不同的是史料里 孙武 后来下落不明,而伍子胥却劝夫差防备越王勾践无效而自杀,所以我个人觉得孙武和伍子胥可能就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史料虽然记载不同但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事却大致一样~~~~~~
 

[此帖子已被 靖※儿 在 2005-1-8 1:29:39 编辑过]
发表于 2005-1-8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秦蜀守李冰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有人认为历史上并无此人。
发表于 2011-8-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靖※儿 于 2005-1-8 01:07 发表
  2.“伪书真人”,即有孙武这个人,但《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所著。北宋梅尧臣、清代姚鼐以及近代的梁启超,都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相倾之说”。  3.“武膑合一”,日本学者斋藤拙堂断言:今天之《孙子兵法 ...

自吳王夫差至孫臏,何來五百年之久?。。。。。。。太夸張了,
孫子兵法是戰國時書無疑。。。。。
再說在山東古墓發現『孫臏兵法』及『孫子兵法』殘篇,何能證明各有其人?假若孫臏持『孫子』十三篇見齊王,後又著『孫臏兵法』,何為不可?
最根本的原因是『孫子』十三篇中的所述非春秋時事,倒與孫臏時頗合。
一,『孫子』「作戰」篇言“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此顯非春秋時事,春秋之戰,不過千乘,即使是像晉楚齊這樣的大國之戰,也不過七百乘八百乘之數,帶甲之士不過七萬五千之數,何來十萬之眾?我為何說不過七萬五千,春秋之制,天子六軍,諸侯大者三軍,中者二軍,小者一軍,而一旅五百人,五旅為一師二千五百人,五師為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六軍不過七萬五千人而已,遍觀春秋,唯有晉景公十二年曾僭王制設六軍,之後晉復為四軍,可知春秋之戰,當無帶甲十萬,七十萬之家不得農時之事,此為戰國中期以後。
二、『孫子』在『謀攻』篇言『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者,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者,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所謂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春秋時期本無此患,春秋之時,實為御將之說,如晉文公與先軫城濮之戰、晉景公與荀林父邲之戰,無論勝與敗,皆決於中軍之帥,且春秋之時,將相不分,出則為將三軍,入則為主國政,將相之分,君御將之類,皆自戰國中期以後事。倘若孫武真有其人,為吳之大將,必為吳之命卿,怎會在『左傳』中不留片言支語
三、『孫子兵法』多稱國君為“主”,但“主”一詞在春秋時實為大夫之稱,自魏文侯以大夫稱侯,三家分晉,國君始以“主”稱,是此書必出戰國之世。『孫子兵法』有“鬥眾如鬥寡,形名是也”,形名一詞,亦出於戰國中期以後,『孫子兵法』開篇『計篇』中有“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危;”將“道”置於“天地”之上,是顯為莊老之學術影響,春秋時無此思想,春秋時以天為尊。且所謂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顯然是吳起商鞅之流的思想。
四、『孫子兵法』『謀攻篇』有“故知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之語,考『左傳』春秋時,城濮之胜,晋入楚师,三日谷,邲之役,楚亦谷晋三日,然未有指敌以为食者。蓋春秋之世,猶重禮儀,是以無以戰養戰之術,此術亦至戰國中期以後始盛行。春秋之世,實無“取敵之利者,貨也”此種思想,春秋戰爭,其意概在令對方臣服,非為取貨也。
綜上種種,『孫子兵法』實為戰國中期以後之書,其作者自是善用兵者所著,其思想多有承襲吳子,如吳子言“一勝者帝,二勝者王,三勝者霸,四勝者弱,五勝者亡”與孫子“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類似,但孫子體系完備,當出於吳起之後,至於是否為孫臏所作,實難定論,但就時代上說,頗為相符罷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6 19:10 , Processed in 0.03732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