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龙有雨

道德论金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平常心好不好
对事不对人
发表于 2010-10-2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话妙难思,你咋当真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彼此彼此

正是:假作真时真也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发表于 2010-10-26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与道,一个无为,一个随缘。
均是被动的,楼主与少林应有许多共同语言......
另:道与金庸的著作有一定相同点,不过金庸本人提倡佛学,以道论金庸似乎不符其本意。
发表于 2010-10-26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哥看破自我。乃有平常心。。。佩服
发表于 2010-10-27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庸兼收并蓄百家,以道论之可,以佛论之亦可,以儒论之还可,不必拘泥于一家一派。
无为和随缘不是被动,是高度自主的,不能主宰自己,那就不是随缘,而是沉沦了。
完整的说法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本性不动而应物变化。犹如中国古人所言:圣人随物迁而不移,与时变而不化。
发表于 2010-10-27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少林大师那又受教了~
我印象里佛教有些苦修的味道
道教则是有而不争的收敛
都是主观发出的行为
发表于 2010-10-27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横兄:禅宗大自在,可不是苦修啊。
释迦牟尼觉悟佛法之前先明白了一个道理:苦行不是道。
佛学是苦乐平等,不怕苦,但也不沉迷于乐,而是自由、自在、自主、自觉。
道家是无为而无不为,也是自由、自在、自主、自觉。
乃至儒家,“从容中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亦是自由、自在、自主、自觉。
乃至于易经,易者,变也,变化无穷也,经者,常也,永恒不变也,也就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佛性永恒不变,其用变化无穷,亦是自由、自在、自主、自觉。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气势汹汹;神机妙算者,不必与敌人交锋;真会用人者,不占在别人的上风。这就是不争不竞的美德,这就叫会借助和别人的力量,这样就符合自然规律。

肤浅的道理:以上可算是在社会上做人立业保身之道。
深一点的道理:其实这条自然规律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对照我们自己本身的镜子。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必然和自己是相反的。比如你举起右手,镜子里则举左手。无为而无不为。如前文,不是不为,而是为了不为而为更多。那少林大师前面所讲:自由、自在、自主、自觉。应该并不是讲不需要道德约束或者是随心所欲。反而要做到自由自在,自主自觉,对自身的要求更加的严厉。其实这一切也是需要一面镜子来定位的。人在精神上要达到自由、自在、自主、自觉,在肉体上必须经过磨炼,精进,戒持,忍耐。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讲就是:痛苦并快乐着。

释迦牟尼觉悟佛法之前先明白了一个道理:苦行不是道。
可是释迦牟尼自己又是如何悟道的呢?十九岁离开了皇宫,过了整整六年的苦行生活。苦修期间,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这段记载是不是就讲六年的苦行是不必要白过的呢?自然不是。苦修乃积累,而菩提树下的顿悟则是水到渠成,神来之笔之举。

儒家,“从容中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吗?其实也不然。这从心所欲的心可是需要七十年生活经验所积累出来的。这其中一点一滴,从三十不惑开始,每一步皆不可缺,才最终将心中的欲望修炼至了,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其中多少辛苦,也只有当事人自己体会的到。人要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悟道。

回讲金书,金书中的人物也充满着镜子关系。郭靖对杨康;石破天对石中玉;小玄子对小桂子。将这两对人的身影重合起来,那是不是就是完人了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先看武学,极静对极动,极重对极轻,极正对极奇,极简对极繁,极刚对极柔,极阴对极阳。一套武学可能将两种绝对相反的性质联合为一吗?即使静如处子,动如狡兔,这两种动作也有前后之分,不可能同时进行。(瞬移乎?这个似乎是讲科幻了)阴阳,轻重,正其,简繁,刚柔,这些性质不可能同时拥有。一旦合并了,却又失去了其本身的两种特性。好比石破天被阴阳调和后,内力大增,可是本身极阴或者极阳的内功性质却失去了。人也一样,人是不可能拥有两种相对的性格。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基本上就可以等待爆体了。每个人都希望对方十全十美,可是真正的完美却是要有遗憾。镜子不可能映射出完美人的投影,所以圣人是不照镜子的。

不是吗?

(全)

[ 本帖最后由 龙有雨 于 2010-10-28 08:5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2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兄也是分段派的高手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才疏学浅
和前辈您出手成章一气呵成之功力比起
自然是自惭形秽
发表于 2010-10-28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兄,你我一见之下,大有知己之感,不要再说前辈什么的,还是以兄弟相称为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和这里的网友聊到了博和专的话题。
接上文,博和专相对点到底哪个是镜中之物,哪个是镜外之身呢?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每天学习能够一天一天的增长学识,而求道却要去情、欲,贪、憎、痴、颠倒梦想等等一点点损掉。乃至损到无为。

益,就是多。多了,就博。我们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我们都会好奇都要去试去学。
博学多闻。
损,就是少。少了,就专。我们求道,求平安,求心宁,求一方净土。要静要净,必然就要清要斩。要一层层剥去外界污垢,还一个本我心灵。
清心寡欲。

博和专,益和损,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道德经讲的很明白,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解释为一个求道的过程。
想要去舍去斩去损,就要有东西被舍被斩被损。
老张传小张太极剑,就是要他去忘。忘什么?忘他先前教给他的剑招。那老张教的剑招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有,那就是博。每一招相同的。这就是一个求得太极剑道的过程。从多到少至无。

从无到无。那不叫道,叫达。道,本身就是一个从多到少至无的过程。

连接前文,镜子两面,属性相对。如何求道,必然就是要转换成对立属性。一套武功,以极阳生出极阴,以极快生出极慢,以极刚生出极柔,以极重生出极轻,这套武功就得了道。人物也然。杨康悟出大我,郭靖看破世俗(忠孝之枷锁);石中玉能出世,石破天能入世;小玄子能放下,小桂子能抬起。那这些人物经过两世为人,都算是都得道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

[ 本帖最后由 龙有雨 于 2010-10-28 12:5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28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精者精,当博者博,根基不同,不必强求。
博与专不矛盾,真正的博不是不专,而且所有的都专,故专为博之基,博为专之成。佛学所说的一般修习次序是多闻、精修、实证、大成。
一切必分为二元来看待,是我执的最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博不是不专,而且所有的都专,故专为博之基

理论上是如此,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
天下没有理论上这个博字。
即使有,也在极乐那里

道和儒不一样
道将学看成为求道的一个环节
最后还是要忘,最后达至无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9 20:43 , Processed in 0.02143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