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楼主: 茱茉

中国历代第一夫人--皇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仁宗曹皇后:沉稳平定宫乱
曹氏(1016-1070),真定(河北正定县)人。宋仁宗赵祯的皇后。性慈俭,重稼穑。


  仁宗第一位皇后郭氏,公元1033年,刘太后死后,仁宗以郭氏无子为借口,废郭后为尼,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册为皇后。


  曹皇后出身将门 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谦谨节俭。她亲自带领宫嫔们在苑内种植谷物,采桑养蚕。


  公元1048年间正月,仁宗宿于曹皇后宫中。至半夜,一阵杂乱的响声将他们惊醒,仁宗要出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曹皇后,劝不可轻动,免遭毒手。曹皇后把内监宫人集中起来,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取水防火。杀退了叛逆者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仁宗大为佩服。


  仁宗生三子,均已早夭。后因急于生子,以致纵欲过度 身体衰弱。早些年,曹皇后将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接进宫中抚养。当时宗实四岁,但始终没有立为太子。公元1O62年八月,三十一岁的宗实为皇太子,赐名曙。次年三月,仁宗驾崩。赵曙进宫即位,是为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


  英宗即位不久生病,无法料理朝政。皇太后于内东门小殿垂帘听政。 英宗病情好转后,曹大后即撤帘归政。


  公元1067年,英宗病逝,其长子赵顼(xu须)即位,是为神宗。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革除许多弊政。曹太后认为"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予以反对,但神宗没有采纳。公元1079年,苏东坡以"乌台诗案"下狱,由于曹太后出面求情,苏东坡方才免于一死。同年冬,曹太后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葬永昭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一)(图)

历史上,汉景帝刘启是第一个开创废皇后的先例的皇帝。他把皇后的位置转给了再嫁夫人王美人王娡


  一个再嫁夫人,被称为“二婚头”的平民女子,能取得皇帝的欢心,专宠后宫,已是不容易,她竟不能击败所有的对手一步一步登上皇后的宝座。从王娡的发迹史,可见到宫廷生活阴谋重重、勾心斗角的一面。


  入宫争宠


  汉文帝时,距长安百里之地的扶风槐里(今陕西兴平)有一户人家,父亲王仲早年亡故,母亲臧儿生一男二女,难以度日,改嫁长陵田姓,又生下二子。过了几年,长女王娡出嫁,臧儿便与三个儿子王信、田蚡、田胜以及小女儿王姁一起过活。


  王、田两家并非豪富,臧儿一人拖儿带女颇觉艰辛。但这个老媪不是等闲之辈,她终日想着如何让一家人出人头地。原来,她就是当年曾被项羽封为燕王的大将臧荼的孙女儿。臧荼因反对刘邦被杀,子女落魄他乡,臧儿便在槐里嫁了人。但是她无法遗忘幼年的高贵,总想有朝一日重振家族。


  有一年,东宫在民间采选美女,臧儿听说太子刘启爱美好色,便在自己两个女儿身上打主意。寻天,王娡归宁在家,臧儿把她着意打扮整齐,连同未出嫁的王姁一同送到官府。王娡本就贪恋富贵,爱慕虚荣,见有向上腾达的机会,也就顾不上名节,抛弃了丈夫和刚出世的女儿,入宫去了,官府慑于东宫威势,不敢为王娡的丈夫金王孙作主。


  刘启的太子宫中,搜集了不少的天下美女,除正妃薄氏是薄太后的侄孙女外,还有美女栗姬、程姬等。栗姬出生齐地,姿色绝伦,又为刘启生了长子刘荣,很得宠幸。但是壮年好色的刘启一见王娡姐妹,又被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姐姐王娡,生得粉面桃腮,眼波似水,象有勾魂摄魄的威力。她为了邀宠巴结太子,更是使出百般媚态,把刘启弄得神魂颠倒。不多时,她被封为美人,宫人都称为王美人。


  公元前156年,刘启即皇帝位,这一年,王美人在接连生下三个女儿之后,又一次怀孕了。她日夜祈祷生一个儿子,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有一天,她编了一套话,对汉景帝说:“臣妾昨夜得一奇梦,见神女捧日,投入臣妾怀中。”


  景帝大喜,以为是贵兆,他想,王美人若是生儿子,必定是个奇男,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王美人果真生个儿子,景帝又惊又喜,对这个儿子格外倚重,取名为“彻”。


  景帝即位的第二年,太皇太后死了,薄皇后也跟着遭到了厄运。景帝从来就不爱这个皇后,是由祖母作主婚配的,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才维持着皇后的名位。太皇太后一死,景帝立即反攻倒算,借口薄皇后没生育,不配正位中宫,把她废黜了。


  中宫虚位以待,大家都在猜测,谁最有希望继承宝座欲火烧得最旺的莫过于栗姬了。她想,皇帝曾同自己有约,生子当立为储保况儿子刘荣又是长子,一旦儿子被立为太子,皇后宝座则非已莫属。但是,很快她就发现,王美人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封建皇朝,把立太子视为国本,异常重视。景帝也一样,为此事居心良苦。在刘荣和刘彻之间,谁取谁舍,他颇费踌躇。立长子本来顺理成章,但刘彻相貌英武,聪明可爱,而且他心目中对王美人说的梦兆深信不疑。他想改立刘彻,又怕栗姬哭闹,更怕众大臣反对。这牛事一拖就是两三年,到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大臣们的一再催促下,加上栗姬用足了功夫,才说动他下决心册立刘荣为皇太子,同时,又封才四岁的刘彻为胶东王。


  栗姬暂时领先。她以为作了太子母,坐上皇后宝座,领衔六宫粉黛便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嫁皇后的传奇故事(二)
步步获胜


  立太子的第二年夏天,一天午后,王美人略感身子不适,懒洋洋地躺在绮兰殿休息。饭听宫女来报:“长公主驾到!”她一骨碌翻身坐起,整了整衣衫云鬓,打起精神出门迎接。


  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汉景帝的同胞姐姐,因姐弟之间从小亲昵惯了,景帝即位之后,她仍经常出入宫闱。窦太后的宠爱,景帝的纵容,使这位长公主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王美人进宫之后,十分巴结长公主,两人关系日益亲密,竟至无话不说。


  这天,长公主进宫看望王美人,还带着女儿陈娇。刘嫖的丈夫陈午是开国功臣陈婴的孙子,袭爵堂邑侯。王美人一看到陈娇,便极口夸奖陈娇聪明美丽,又命内侍领出儿子刘彻,让两个小孩作伴一起玩耍。


  叙了一会,不觉已是黄昏。长公主起身告辞,看见窗外院子里,一对幼童依偎在鱼池边,唧唧哝哝,十分亲密的样子,她不禁脱口而出:“好一对佳儿佳媳!”


  王美人一听,乘机说道:“阿娇堪配太子为妃,只恐我儿无福,不能得此佳妇。”


  这句话,王美人是故意说给长公主听的。果然,长公主沉下了脸,冷笑着说:“废立乃是常事,焉知太子名位已定?她既不识抬举世闻名,我也顾不得许多了!”原来,不久前长公主曾向栗姬提亲,欲把陈娇许配给太子刘荣,但被栗姬婉言谢绝了。


  长公主提出,把阿娇许配给胶东王刘彻吧,看他俩青梅竹马多要好!


  王美人正中下怀,一口答应下来,令刘彻拜见未来的丈母娘。


  长公主越看越喜爱,一把携住刘彻,将他抱在膝上,抚摸着他的头,问:“儿愿娶媳妇吗?”


  刘彻虽然才五岁,却十分聪明伶俐,他只是看丰长公主嘻嘻笑着不说话。


  长公主故意指着一名宫女,问他是否合意,他摇摇头。长公主又指向阿娇,问:“阿娇作儿妇可好?”


  刘彻答道:“若得阿娇为妇,当筑黄金屋贮之!”


  长公主一听,心花怒放,当下便同王美人议定了亲事。


  景帝起初不太同意这门婚事,认为刘彻年纪还小,况且阿娇还比刘彻大几岁,但听到王美人告诉他刘彻“金屋藏娇”的许诺,不禁大笑起来,心想这小小的孩子就懂,怕是天定的缘分,就同意了。


  一天, 窦太后在长乐宫举行家宴,为入朝觐见太后的梁王洗尘,景帝和长公主也陪在


  侧。席间,太后问起册立皇后之事因何迟迟未决。景帝答道:“拟立栗姬为后不日即行册后大典。”


  长公主一听急了,连忙进谗道:“栗姬生性忌妒,独宠后宫,不人容得皇帝召幸别的美。每与诸夫人会面后,往往以恶语相咒。


  太后素来相信自己的女儿,便训戒景帝说:“若得此悍妇为后,恐又重演‘人彘’惨祸了!”


  景帝听了也有些动心。散席后,他踱到栗姬住的后院,故意用话试探栗姬道:“朕千秋万岁之后,后宫诸位夫人若有生子者,你将如何对待?”


  栗姬这几天正因长公主同王美人联姻之事不高兴。她生性奇妒,当初拒绝长公主就是因为恨她经常把美人进献给景帝。不料,王美人乘机捞了外快,她预感到自己已处于不利的地位。今见景帝问这话,她猜想一定有人在背后说了她什么,不由心下恼火,脸上露出怒色。


  景帝等了好久,见她拉长了脸不理不睬,十分气恼,咳了一声,拨脚就走。随后他好象听见身后传来怨骂声,更加生气。从此,他不再走进栗姬的宫院。


  长公主处心积虑要让王美人当上皇后,常常进宫在景帝面前说她母子的好话,无非是讲王美人如何谦虚有德,胶东王如何聪明仁孝。加上后宫妃嫔宫人,大多受过王美人的好处,众口皆碑,使景帝越发相信王美人的贤德了。


  一年多过去了,册后之事仍然悬而未决。忽然有一天,大行礼官上殿奏请,说是母以子贵,召集太子生母栗姬尚无位号,应立即册为皇后。


  景帝一听大怒,斥道:“如此大事,岂是你们这些人议论的?”他怀疑是栗姬指使礼官提出来的,竟不容分说,立即下诏将刘荣的太子废掉,贬为临江王。太子的师傅、魏其侯窦婴等再三劝谏,说太子并无过失,废之不当。景帝就是不听。他一向刚愎自用,最讨厌别人对他提什么建议,更何况此时的他,已对栗姬怀有深深的恶感了。他那会想到,这件事又是王美人搞的鬼。


  王美人蓄意争夺宝座,谋划在胸。她见长公主进谗多次,景帝日渐怨怒栗姬,知道已到火候,于是又使出一计,派心腹太监去找大行礼官,嘱他向皇帝奏请立栗姬为后,以此激怒景帝。果然一举成功。


  多时失宠的栗姬已经抑郁不欢,儿子被废,使她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病不起。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四月,刘荣被立为太子三年之,景帝又下一道诏书废黜,同时册立王美人为皇后,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诏书一下,犹如一道催命符,立即要了栗姬的命。


  本来,立储与册后之事,景帝可能不会这么快就决定。后因他的弟弟梁王刘武觊觎储位,说动窦太后逼迫景帝立他为皇太弟,景帝便决心及早册立太子,以杜绝梁王的非份之念。因此,梁王此举无意间为王美人夺取宝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除栗姬外,这场斗争的另一个牺牲品刘荣的遭遇更惨。失母之痛平息,他又被父亲勒令离开长安,孤苦一人来到封地江陵。一年之后,他见王宫不够宽敞,想动工修建,因宫外没有空地,邻近只有一座文帝庙垣还宽敞,刘荣便在庙垣边上建造宫室,不料又有小人向景帝告发,说分侵占祖宗的庙地。景帝不顾父子之情,将刘荣押回长安下狱治罪。刘荣悲愤已极,便在狱中悬梁自尽。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哲宗孟皇后:因祸得福的典型
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哲宗孟皇后:因祸得福的典型
孟氏宋哲宗赵煦的皇后孟氏,贤淑温婉。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 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佑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佑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郑皇后:客死异国的俘虏皇后
郑氏宋徽宗赵佶的皇后是郑氏。


  郑氏少年入宫,聪明伶俐,向太后总是令郑氏侍候端王赵佶。徽宗即位后,向太后便把郑氏赐给徽宗。


  郑氏儒雅秀丽,能鉴赏徽宗的书画词章和帮助处理奏章。徽宗也赏赐她一些诗画词作。


  公元1111年十月,郑氏被册封为皇后。她仍然节俭,连皇后冠服都用贵妃服改制。她当皇后期间,郑氏一门从不干政,这也为日后她娘家带来好处。金军攻破汴京掳人北返时,皇后到金营对元帅粘罕说:"妾有罪,当随行北迁,但妾家属从不干预朝政,请元帅将他们留下!"粘罕许之,故其父郑绅幸免于难。


  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近逼京城。徽宗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钦宗尊徽宗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郑皇后为道君太上皇后。不久,徽宗率郑皇后避居镇江。第二年四月,金兵被李纲击退。同年十二月,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徽宗、钦宗为庶人。公元1127年三月底,金军将徽、钦二帝和郑皇后以及妃嫔、皇子、公主、宗室、百官等三千余人押送北方。把有号位的妃嫔和公主五十余人交由金国皇帝处理。宫女由粘罕分给金军将士,其余的分配给金国贵族为奴。徽宗与郑皇后北迁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县),郑皇后因不堪折磨,于公元1131年病死五国城,终年五十二岁。五年后,徽宗也死于五国城。公元1142年,徽宗与郑皇后的遗骸运回南宋,两人合葬于永信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宋高宗吴皇后:稳坐后位55年
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十四岁被选入宫,侍奉高宗赵构。高宗即位之初,外受金兵追击,内部时常发生兵变,吴氏身穿戎装,跟随高宗左右、英姿飒爽,颇有胆略。金兵南征,高宗乘船入海,从定海(浙江镇海)转赴昌国(浙江普陀)途中,封她为和义郡夫人。回到越州又迸封才人。此后,吴氏博览书史,勤习翰墨,旋进为贵妃。韦太后由金国还朝后,吴贵妃侍奉太后起居,太后的认可,高宗便于公元1143年正式册立吴贵妃为皇后。


  高宗惟一的儿子病死后,后宫再无生育。张贤妃收养宗室赵伯琮为养子,吴皇后为才人时,也收宗室赵璩为养子。张贤妃病逝,伯琮也由吴皇后一并收养高宗分别封赵伯琮、赵璩为普安郡王、恩平郡王。伯琮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可当大任,吴皇后劝高宗立伯琮为皇太子。于是高宗立为皇太子,改名为赵慎(系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慎即位,皇权又转人宋太祖一系)。


  公元1162年,高宗禅位于赵慎,是为孝宗。尊吴皇后为寿圣太上皇后。 1194年,孝宗死,光宗又尊吴太后为太皇太后。光宗因病退位,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宁宗。


  吴太后一生,经历高、孝、光、宁四朝,在后位(含太后)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后位最长的皇后之一。


  公元1197年,吴太后病死,终年八十三岁。谥号为"宪圣慈烈皇后",葬永思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断腕皇后述律月理朵
述律氏(879-953),名月理朵,汉名平,契丹族右大部人。父婆姑,曾任阿扎割只(位居枢密使之下的高级武官)。母耶律氏,是辽太祖姑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勇敢果断过人。


公元916年,辽太祖建契丹国(太宗时改为辽),自号"大圣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为"应天大明地皇后"。同年,太祖率军攻党项,后方空虚,室韦部乘机来袭。述律后整军迎战,大胜,威震西北。

述律皇后很有政治远见,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与李存勖的战争中连连失利,便派韩延徽为使向契丹求援。韩延徽进见时不肯跪拜,太祖大怒,述律后谏道:"韩延徽守节不屈。"太祖召来任命为参谋,成为左膀右臂。917年,太祖调动三万兵马要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反对,她以树皮为例说:幽州周围有土有民,就同这树皮一样,三千骑掠其四野,如同树被剥皮而不能存活。太祖认为有理,停止了进攻幽州的行动。

922年,晋王李存勖攻打镇州(河北真定),威胁定州(河北定县),义武节度使王处直遣使贿赂契丹,要求太祖出兵攻打晋王,以解镇州之围。述律皇后力谏不可,太祖不听,举兵南下,大败而回。

公元926年,太祖死,她以皇后身份摄军国事,一些大臣不服。她以殉葬为借口,处死了若干可政敌,她本人也断右腕,纳人棺内,以代身殉。从此被称为"断腕太后"。

述律皇后生有三子,长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三子耶律李胡。

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位为太宗,尊述律皇后为"应天皇太后"。太后对太宗连年南征表示不满,她认为应以"争取民心,胡汉和好为上策"。947年,辽太宗在南征归途中病死,群臣拥立耶律倍之子耶律阮为帝,班师北归。述律皇太后在上京(内蒙巴林左旗)另立三子耶律李胡为帝,命李胡率兵堵击。李胡兵败,她被逐出上京,软禁于祖州(内蒙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953年病死,终年七十五岁。谥号"贞烈",1052年改溢"淳钦皇后",葬于祖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辽景宗萧皇后:辽国女军事家
萧燕燕,汉名绰。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


  公元969年,耶律贤即位为景宗,封萧燕燕为贵妃,旋册立为皇后。景宗因长期患病,由萧皇后代理军国大事。979年,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辽南院枢密使韩匡嗣子韩德让代父守南京,他坚守待援。萧皇后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钭轸救援。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


  982年,景宗死,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圣宗,尊生母萧皇后为"承天皇太后"(即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岳母的原型)。因圣宗年仅十二岁,萧太后奉景宗遗诏摄行国政。


  986年,宋朝遣曹彬、潘美、杨继业将兵分三路伐辽。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于歧沟大败曹彬,死者数万,西路军乘胜击败潘美,并于朔州俘获宋骁将杨继业。继业拒不降辽,绝食三日而死,后人以其事迹编演成(杨家将)故事。


  1004年,萧太后和圣宗率军南下,直逼澶州城(河南濮阳市),威胁宋的都城。经过和谈,辽来订立"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萧太后原有个情人叫韩德让,当上皇后以后萧燕燕始终不忘旧情。景宗死后,她二人同帷同车,如同夫妻,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是不奇怪的。但她为了得到韩德让的专宠,毒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


  公元1009年,萧太后病死,终年五十七岁。尊溢"睿智皇后",葬于乾陵。史称她"习知军政,赏罚信明,指麾三军,将士用命。"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吉思汗的羽翼:孛儿台皇后
孛儿台蒙古弘吉刺部人。特薛禅之女,元太祖铁木真的皇后。端庄健美,聪慧贤德。


  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在俘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时,正值儿子出生,便用俘虏的名字为婴儿命名,以纪念胜利。铁木真九岁时,父亲带他 弘吉刺部到与孛儿台订了婚。铁木真暂留在岳父家,也速该在回家的途中,被塔塔儿人毒死。


  铁木真长大后,与孛儿台结了婚。孛儿台带来一件黑貂袭,送给婆婆作为见面礼。铁木真曾被泰赤乌贵族掳去,逃回后,决心投靠蒙古最强大的克烈部,他把这件珍贵的黑貂裘送给克烈部首领汪罕,并认他为义父,汪罕答应帮助他收复先父的旧部。


  孛儿台与铁木真婚后十分恩爱,度过一段愉悦的新婚生活。有一天,蔑里乞人突袭铁木真的营地,孛儿台被蔑里乞人掳去,配给赤勒格儿为妻。铁木真和扎木合共同出兵,夺回了已经怀孕的妻于孛儿台。不久,孛儿台生下赤勒格儿血统的儿子,所以铁木真为他取名"术赤"(蒙语"客"之意)。此后,孛儿台又生三个儿子。


  12O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全蒙古大汗,是为太祖。上尊号为成吉思汗("成吉思"谓"海洋"或"强大"之意,"汗"意为王者),建立蒙古汗国。元朝的后妃制度,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孛几台即为大皇后。她为太祖统一蒙古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成为蒙元时期首屈一指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太祖死后,她的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太宗,进一步扩展了蒙古帝国的势力。孛儿台死后,她的孙子(拖雷子)忽必烈建立元朝,追谥她为"光献翼圣皇后","翼"指羽翼,"圣"指太祖,即为辅助的意思。忽必烈对祖母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号召后入学习她崇高的品德。


  孛儿台死后的灵柩,随太祖铁木真安放于成吉思汗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英宗钱皇后:因为思念而受残
明英宗朱祁镇的的第一个皇后是钱氏。


  1442年,英宗册立钱氏为皇后。钱皇后曾谦逊谢绝封钱家为侯。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率军犯明,英宗亲征被俘。钱皇后日夜号哭,睡梦中跌倒在地,以致股骨折断伤残。又哭瞎了一只眼睛。第二年,英宗被释归,幽居在南宫。1457年正月,太监曹吉祥勾结武清侯石享,发动政变,迎南宫英宗登基,史称"南宫复辟"。


  钱皇后没有生育儿女。英宗长子朱见深,是周贵妃所生,见深被立为皇太子,周贵妃母凭子贵,傲慢无礼。英宗担心将来太子即位后,不尊崇钱皇后地位。所以,在临终前,遗命大学士李贤:"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


  英宗死后,十六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周贵妃嫉妒钱皇后,想只立她一人为太后。由于大学士李贤、彭时力争,才同意两宫并尊为太后。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地位相等。


  在为英宗营建裕陵时,李贤等大臣考虑到一帝二后的特殊情况,提议地宫建三个棺位却遭到宪宗的反对。1468年六月,钱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对钱后与英宗合葬。百官便跪在文华门外大哭,从巳时哭道申时,才使宪宗勉强同意。


  同年九月,钱皇后葬裕陵,谥"孝庄皇后"。钱皇后虽葬裕陵,并没有与英宗合葬在一处,而是同隧异室,葬在离英宗玄宫数丈远的左配殿中,并堵塞了两殿之间的市道。


  周太后去世时,孝宗提出埋葬钱皇后不合礼制的事,欲打通而道。钦天监说: "通陵事,岁向不利"。未能改变。


  周皇后1504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为"孝肃皇后",同年四月十八日,以皇后礼葬裕陵。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孝庄文皇后:了不起的圣祖母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二月,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只有十二岁,由兄长专程护送,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亲姑夫皇太极为侧室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博尔济吉特氏被册为永福宫庄妃,册文上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着:"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日:自开辟以来,有英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儿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联登大宝,爱做古制,册尔为永福官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


  在民间的传说中,庄妃是皇太极身边的一位女诸葛。据说,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解锦州之国时被清军生俘,皇太极看重他的才干,想收降他。怎奈群臣费尽心机,洪承畴不仅不降,还采取了绝食行动,表白他不事二主的忠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时,庄妃自告奋勇,亲自出场上阵了。这位三十岁的少妇,妆扮成汉族侍女,格外俊俏。她手捧人参汤进入囚所,极尽温柔,晓以利害,洪承畴在她婉言相劝之下,终于降了清朝,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太极死后,庄妃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福临当上皇帝,拢络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后来民间一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并把它与"世祖出家"、"世宗夺嫡"并列为清初三大疑案。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人们对这年轻的叔嫂间的关系不免有些议论。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二十四岁就身亡了。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文皇后的扶持下,八岁登极,十四岁亲政。其间辅政大臣鳌拜伺机篡权,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夺回大权,也得助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这一切,都显示出这位太后非同一般的才干。


  孝庄文皇后从不直接干预朝政,但对朝政十分关心。她经常告诫康熙帝:"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子亦无疚于厥心。"对这些治国修身之道,康熙帝记于心,用于行。可以这样说,康熙大帝之所以文治武功大有作为,开创清王朝鼎盛时期,其中也有孝庄文皇后的一份心血。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病重,康熙皇帝昼夜看视;十二月,康熙步行至天坛,愿减己寿以延长太后之生命。孝庄文皇后病重期间,康熙隔幔看护,水米不进,衣不解带,日以继夜。当孝庄文皇后病危之时,康熙号哭不止。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薨于慈宁宫,年七十五岁。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顺治帝的大、小博尔济吉特氏皇后
顺治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生母的娘家侄女,乃多尔衮为顺治所选定。


  顺治八年(1651)二月,皇后之父蒙古科而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亲自送女儿上京,等待举行大婚典礼。但顺治对婚事很不情愿,一直借故拖延。拖到了秋季,亲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四处活动,请求诸亲王替他禀明太后。八月,皇太后下旨,令皇帝册立皇后并举行大婚仪式。 这次大清入关建朝后第一次举行的册后典礼搞得分外隆重。那天,有皇帝派出的满、汉大学士尚书各二员,引导龙旌凤辇,在宫娥内监侍卫执事等数百人的簇拥下,来到行馆迎接皇后入宫。到了乾清宫,顺治登上玉座,皇后在宫女的搀扶下,着黄色锦服,披五彩绣帔,金凤盘绕,珠翠盈头,满身珠光宝气,徐徐步行上殿。由礼部尚书捧读玉册,鸿胪寺正卿赞礼,引导皇后跪伏听命。读完玉册,鸿胪寺正卿引导皇后起身,文华殿大学士捧上皇后宝瓕,武英殿大学士捧上皇后瓕绶,由坤宁宫总监跪接,转授给宫眷佩在皇后身上。皇后再向皇帝跪伏谢恩。之后,皇帝退朝,皇后坐上龙椅,接受群臣贺拜。然后,皇后再入宫,在礼乐伴奏声中与皇帝行礼。大婚典礼至此结束。 顺治因厌恶多尔衮与太后的暧昧关系,所以也对皇后心存芥蒂,始终冷落皇后,尽管皇后聪明美丽。尤其顺治喜欢简朴,而皇后好铺张奢华,性又善妒,更不得顺治欢心。所以,仅过了两年,皇后便被降为静妃,改住别宫。 这以后,前皇后的堂妹、蒙古科而沁贝勒绰尔济的女儿为继后,称孝惠皇后,即小博尔济吉特氏。但依然不为顺治所中意。


  后顺治宠爱董鄂妃,便又想借故废掉孝惠皇后。幸亏太后讲情,也因皇后历来温厚纯良,这才使顺治作罢。但皇后一直没有得到顺治的关爱,独居西宫,形如守寡。 不久,董鄂妃染疾身亡。顺治郁郁寡欢,第二年便卧床不起,很快即随董鄂妃而去,死时才二十四岁。大、小博尔济吉特氏便双双守寡,可怜她们从未得到丈夫的关心,更在如花年纪丧夫守寡,从此独对清灯,无限凄凉。其中孝惠皇后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死,享年七十七岁。 康熙皇后--赫舍里氏、钮钴祿氏、佟佳氏 康熙皇帝玄烨,是清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前后所纳妃嫔之多,光是有姓名可查的就有三十二人。但是他的皇后却都很短寿,以至在康熙晚年,中宫一直空缺。


  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二岁的玄烨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她的曾祖父索尼,是康熙即位时的顾命大臣之一,拜一等公;父亲喀布喇为侍卫内大臣。这位皇后于康熙十三年五月生下皇子允礽,产后得病当天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二岁。康熙与赫舍里皇后夫妻情深,便把嫡长子允礽立为皇太子。 康熙十六年八月,康熙又立一等公遏必隆的女儿钮钴祿氏为皇后,仅过了半年,这位皇后又得病崩逝。 第三位皇后佟佳氏,是康熙生母的侄女,康熙十六年被封为贵妃。


  康熙二十八年她身染重病,康熙念她伴驾多年,如今又病势沉重,便册她为皇后。册立后的次日,佟佳氏就病逝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生前死后的四位皇后
结发之妻--孝诚仁皇后


  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满洲正黄旗人,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其父为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康熙帝大婚。册立赫舍里氏为皇后,时年皇帝十二岁,皇后十三岁。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祐,此子四岁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皇六子胤礽,即被康熙帝复立复废的皇太子。皇后因生皇六子,产后几个时辰就死于坤宁宫,时年二十二岁。康熙帝很悲痛,辍朝五日,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归人等。俱齐集举哀,持服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宫权厝都城北巩华城。六月二十七日册溢大行皇后日:仁孝皇后。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九日自巩华城沙河殡宫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宫;二十六日二后梓官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日入葬地宫。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升祔太庙,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俪天襄圣仁皇后。至乾隆、嘉庆年间,屡加溢号,全部溢号为: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


  辅臣之女--孝昭仁皇后


  孝昭仁皇后是康熙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之女。初入宫封为妃,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为皇后仅半年,于康熙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已时崩于坤宁宫,距第一位皇后死还不足五年。孝昭仁皇后与孝诚仁皇后的葬仪同,不同之处是孝昭仁皇后丧期正是征讨"三藩"的关键时候,康熙帝下圣旨:凡出征王、贝勒及各官为国讨贼、平定地方效力行间,今令伊等委服丧服,朕心不忍,其穿孝服、摘耳环、散发,俱著免。二月二十八日奉移皇后梓宫于武英殿。三月二十五日奉移皇后梓宫往巩华城,与第一位皇后同安于享殿。闰三月二十一日册溢为孝昭皇后,后于康熙二十年同月同日与第一位皇后的梓宫奉移景陵,入葬地宫。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累加谥号,全称为: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


  表姐皇后--孝懿仁皇后


  第三位皇后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本是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之亲侄女,即康熙的表姐。康熙十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册封为贵妃,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晋为皇贵妃,二十二年生皇八女。康熙帝自孝昭仁皇后死,十多年时间没立皇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皇贵妃病重,康熙帝谕礼部:"奉皇太后慈谕,皇贵妃佟氏,孝敬成性,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濒危,于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崇褒,钦此。前者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为请,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今抵遵慈命,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应行典礼,尔部即议以闻。"初九日册立皇贵妃佟氏为皇后,颁诏天下;初十日申刻(下午三点至五点)皇后崩。实际上,她只当了一天皇后。康熙帝辍朝五日。十三日奉移皇后梓官至朝阳门外享殿。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册谥为孝懿皇后,十月十一日奉移孝懿皇后梓宫往景陵,葬但孝、孝昭两皇后之次。雍。正、乾隆、嘉庆间,累加谥。至嘉庆四年四月谥号全称: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洛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


  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禵。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六十四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楼主| 发表于 2004-11-6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喇那拉氏:雍正帝唯一的皇后
清世宗允禛的皇后


  清第三代皇帝雍正以非正常手段夺得皇位,至于这非正常手段是什么,正史讳莫如深,没有直接记载。唯有野史说他联结皇亲科隆多,将“传位十四子”的康熙遗诏篡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从其他兄弟手中夺取了皇位。其真实性如何,无从考证。


  雍正即位后,首先做的事,便是想出一个立储的新法子。一天,他召集总理五大臣及满汉文武官员去乾清宫商议要事。他坐在龙椅上,对众大臣说:“父皇在世时,曾立二阿哥为太子,后来废而又立,立而又废。父皇晚年,常为此闷闷不乐。朕想到,立储乃国家大计,不立不好,明立又不好,你们有何妙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晌,齐声奏道:“臣等愚昧,凭圣上意愿定夺便是!” 雍正帝又说道:“朕以为,立皇太子与一般政事不同。一般政治须劳大臣们一起商量而定,立太子的事,做君王的理应独断专行。譬如朕目下有好几个皇子,倘让众大臣议定,则众口必不一致,让朕难以定夺。何况,明立太子,免不了兄弟争夺,惹出祸端,因此朕再三筹划,想出了一个变通法子,朕私下拟定皇储为谁,写在诏书上,密封收进匣内,”说到这里,雍正帝把头向上一抬,手朝上面一指,说:“匣子就安放在这块‘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你们说这样可好?” 大臣们一听,异口同声回答道:“皇上思虑如此周详,臣下岂有异议?” 当下,雍正帝便命众大臣退出殿去,只留下总理事务大臣在内,他亲手密书皇太子的名字,封藏在匣内,又命侍卫攀缘木梯而上,把这锦匣安放在匾额后面。从这以后,代代清帝都照雍正的做法,把皇太子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于是清帝传位才避免了宫廷内乱。


  雍正这样做,从侧面印证了他夺取皇位的手段是有问题的,因而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学样。 雍正的死,也是个蹊跷,史籍记载十分奥妙。雍正十三年的一天,白天,这位皇帝还在同庄亲王允禄、梁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大内议事,到了晚上,突然暴亡,宫内外都不知什么原因。史料中也未有可靠的记载。只是有一事显得奇怪。自雍正朝之后,皇帝每召幸妃嫔,这些女子都必须脱去所有小衣,外罩长袍,由宫监托举或抱入皇帝寝宫,然后脱下外罩的长袍,裸体赤身去侍候皇帝。据清代宫人传说,这并不是为贪图肉欲的欢乐,而是防备妃嫔行刺。后人猜想这条规矩的设立,也许与雍正的暴死有关系。 雍正只有一个正式皇后,姓乌喇那拉氏,是内大臣费扬古的女儿。


  这位皇后少年时代即入宫侍奉,当时康熙帝很喜爱她,作主将她许配皇四子,为雍亲王的正室嫡福晋。雍正元年被册为皇后时已届中年了。雍正帝同她相亲相爱,可惜她死于雍正九年九月。死的那一天,雍正帝异常伤心,他自己大病刚好,想亲自去为皇后合棺送行,大臣们竭力劝阻才作罢。于是下谕旨道:“皇后自重髫之年即侍奉皇父,与朕结合,四十多年孝顺恭谨始终如一。我因患病多时好容易痊愈,若亲临丧事,恐怕会触景生情过度悲伤,致使旧病复发。我未尽到夫妇间的礼数,心中很是难受,但大臣们劝我说,明代也没有皇后丧礼皇帝非亲自莫祭不可的规定,因此,我今特今皇子们朝夕奠祭。”言语中流露出莫大的哀痛。


  乌喇那拉皇后谥号“孝敬”,与雍正帝合葬泰陵。 继承皇位的皇四子弘历(乾隆帝),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生的。熹贵妃在乾隆朝被尊为皇太后,于乾隆四十二年才死,死后被谥为皇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5-4 07:27 , Processed in 0.03144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