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812|回复: 5

宇宙史诗系列三、宇宙的年轮:多四季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多四季理论的大意是说,宇宙中有多种生灭的周期,形成了不同的“年”和四季,《庄子》中有言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也就是说,不同层次的事物有不同的周期和节律。最常见的年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此为一小年,在此一年中,随着地球轨道位置的变化而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地球上的生命也随之表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当然,在天文学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年,从太阳上看就是地球从一点出发再次回到此点所经历的时间,不过我们不可能从太阳上看,我们只能在地球上看,当从地球上看时,等价的说,就是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就是一个恒星年,一个恒星年等于365.25636日,应该说,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不过历法并不用恒星年,而用“回归年”,也就是从地球上看,将太阳两次通过春分点(昼夜时间相等)之间的时间间隔(中国古代历法是两次通过冬至点)作为一年。回归年要比恒星年每年短二十多分钟,这是因为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动引起了“岁差”,具体说,就是当地球沿着轨道运动时,受到太阳、月亮和行星引力的影响,地轴以每年约50 角秒的速度向西移动,因此从今年的冬至点到明年的冬至点,太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地方,而是西退了约50.2”,这种现象就叫做“岁差”,是我国东晋时天文学家虞喜首先发现的,其中由日月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岁差称为日月岁差,由行星对地球的引力影响引起的与日月岁差相反效应和方向的岁差称为行星岁差,大约每年东移0.13”,而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的物体其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大约每百年逆时针偏转2”。岁差是历法为什么不以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恒星年作为一年而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原因,当然,如果没有岁差,回归年就等于恒星年。岁差使地轴的指向每25800年循环一周,通俗的讲,地球象一个大陀螺,地轴不是固定不动的,地轴指向的北极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1万年之后,织女星将成为新的北极星;岁差还会引起黄道星座数目的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是十二个而会增加到十三个(多了蛇夫座)——这给占星家出了一个难题。
        什么是黄道?地球每年绕太阳旋转一周,从地球上看,就是太阳每年在天球上自西向东巡行一周,这一周就是黄道。黄道面的范围大约宽16度,环绕地球一周为360度,古巴比伦人把黄道分成12等份,每份30度,太阳在12个月内绕黄道运行1周,因此它在黄道上每月运行1段,在古巴比伦人看来,太阳神每年巡行一周,其休息的地方定然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因此,他们就把黄道上的1段叫做1宫,这样,黄道上的12段便成了“黄道十二宫”。黄道面上恰好约每30度范围内各有一个星座,总计为十二个星座: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射手、摩羯、宝瓶、双鱼。虽然黄道十二宫的名称与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名称相同,但它们有本质的差别。黄道十二宫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宫与宫的大小是固定的,都是30度,与黄道十二宫不同,黄道附近的12个星座的大小不相同,例如双鱼座的宽度达49度,而巨蟹座的宽度只有21度。中国也有黄道十二宫的划分,中国古人为了确定日月和行星的运动(太阳系所有大行星都在黄道附近),将黄道从西向东等分为十二次: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与西方的黄道十二宫名异而实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以北极为准,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三十一组,相当于西方的星座(按国际天文学会,全天共分成88个星座),叫做三桓二十八宿。三桓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 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二十八宿则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也有类似于古巴比伦人的占星术而且更为复杂。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胄、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
        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天球上划过的大圆叫白道,黄道与白道相交于两点,而只有当太阳、地球和月球同时在这两个交点附近时才有可能发生日食或月食,月球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而又正好在黄白交点附近的时间只能是农历初一或三十,所以,所有的日食一定发生在农历初一或三十,而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而又正好在黄白交点附近的时间只能是农历十五,所以,所有的月食必定发生在农历十五。我国古代对日食、月食和交食周期的认识非常先进,战国时期的石申,已经知道日食和月亮有关,认识到日食必定发生在朔(初一)或晦(三十)。西汉刘向在《五经通义》中说:“日食者,月往蔽之”,可见最迟在西汉,就已经明白了日食产生的原因。东汉张衡在《灵宪》中对月食的成因解释得更清楚,认为月光来自太阳所照,大地遮住了太阳光,便产生月食。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七中曾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不是每一朔望月都发生日月食的道理,指出了黄道和白道并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相交的。只有当角度相同而又靠近的时候,就是在黄道、白道相交的地方,才会互相掩盖。在黄白道正好相交的地方,便发生全食;不在正中,便发生偏食。我国古代对于交食作了长期认真的分析,早在西汉以前,就能认识到交食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是有周期变化的。所谓“交食周期”,就是经过一个周期以后,太阳、月亮、地球三者又回到了原先的相对位置,一个周期以前出现的日月食又再次相继出现。从数学上来看,这就是探求朔望月和交点年之间的公倍数问题。由于两者之间没有简单的倍数关系,所以根据不同的精度可以求得不同的交食周期。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用自己创立的方法探求交食周期,所采用的数值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是很先进的。西汉的《三统历》就使用了135个朔望月的交食周期,此后交食周期值的推算不断得到进步,达到很高的精度。西方直到十九世纪才由美国天文学家纽康推得了比较精密的358个朔望月的纽康周期,而我国早在唐代的《五纪历》就已经找出了。利用交食周期,只能预推日月食发生的大概日期和情况,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并不满足于这一结果,而是编制了一套预推交食的计算方法。早在汉代《乾象历》中,就已经求得黄白交角是六度左右,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精密的。《乾象历》规定月亮距黄白交点十五度以内才能发生日食,后代都用这个数作为会不会发生交食的判据,这就是食限的概念。

        附:日月对生命的意义。地球之所以能成为生命的家园,是因为日月和地球之间具有巧妙的关系。太阳是地球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其变化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气候变迁具有决定性影响,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月亮对地球和生命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其个头与地球相比超乎寻常的大,是整个太阳系与行星相对比例最大的卫星,这一点极为重要,由于月球的存在,使得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保持稳定,否则地轴就会以很大的幅度摇摆(象现在的火星,其两个卫星太小,对火星的轨道基本不起稳定作用,所以火星摇摆很厉害),地球的气候将会变幻无常且恶劣之极,所以有人说月球在搀扶着地球运动;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引起的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只要有引力就有潮汐,而且固体也有潮汐,如达到洛希极限,引力可以将围绕中心星体旋转的天体瓦解,象土星的光环就是卫星被土星强大的引力拉碎产生的;但最知名的无疑是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更是地球生命产生和进化的极端重要因素,因为有了潮汐,地球上的海洋才成为生命的源头活水,而涨潮落潮形成的潮汐地带是海洋生命登上陆地的阶梯,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将会是什么样,所以有人说月亮不是地球的卫星,而是地球的伴行星,是地球的“妻子”,将月亮称为地球和地球生命的守护神,是地球的“护法”。从古代哲学来说,月亮和太阳虽然实际大小相差6千万倍之多,但在地球上、相对于地球而言,两者是“一样”大的——所以才会发生日全食或日环食——正好阴阳平衡,这也是生命产生的必要条件。月球还有一个很有趣但也很奇妙的现象,其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完全一致(这就是由于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引起的,很多星体也有这种现象,象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卡戎就是如此,木星和土星的几个卫星也是如此),所以月亮总是以一面对着地球,“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特征给月亮蒙上了神秘美丽的面纱,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成为古往今来艺术和诗的永恒源泉。

        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互关系,世界上有三种基本的历法(当然,也存在建立在其他星体运行规律基础上的历法,如古埃及人以天狼星的运行规律为基准的“天狼星年”历法,中国古代彝族以心宿二的运行规律为基准的大火历等,此处不再详细介绍):纯粹建立在回归年基础上的历法称为太阳历,因其以太阳经过春分点的周期为一年。还有一种历法是以12个朔望月作为一年,每年约354或355天,称为太阴历。第三种历法是阴阳合历,以严格的朔望月周期来定月,又通过置闰的方法使阴历年的平均长度协调到与回归年接近。与此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纪年,即一种历法将哪个时刻定为起点或基准点,目前最著名的纪年有四种:1、基督教纪年,以基督诞生之年开始纪元,为0年。2、伊斯兰教纪年,从穆罕默德避难入麦加那一天算起,其元年元月元日是公元622年7月16日。3、佛教纪年,从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即公元前543年算起,通行于东南亚及印度部分地区。4、中国的黄帝纪年,黄帝首设历法,公元前2697年即黄帝元年,黄帝纪年=公历纪年+2698年。
        下面介绍现今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历法:
        1、“公历”是一种纯太阳历,采用基督教纪年。公历的前身是古罗马历法,其纪年方法是将一年分成12月,每月30或29天,全年355天,每四年加两个闰月,第二年加22天,第四年加23天,这样,平均每年为366.25天,只比回归年多一天,这种历法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如果按照这种置闰方法,能基本符合太阳的运行规律。但闰月的添加在古罗马不单纯是一个天文学问题,而成为一个政治问题,闰月的添加是由罗马宗教机构或执政官自行决定的,服从于其政治目的,故一方面闰月的添加不固定,相当任意,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来延长其任期,而当仇人执政,就减少一个月,来缩短其任期;另一方面,如果在战争时代或宗教活动荒废的时候会有相当长时间无法置闰,于是历法就严重偏离太阳运行规律,到凯撒大帝时误差已经大到冬天的月份落到秋天的荒谬地步,所以公元前46年凯撒大帝聘请亚历山大城的天文学家索西尼斯参照古埃及历法,修改罗马古历法为儒略历,并追加了2个月又23天,使得这一年有445天,史称“混乱年”。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纯粹的阳历,其基本规定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年的奇数月为31天,偶数月30天,2月平年29天(为什么天数最少的一个月单单挑中了2月?因为在古罗马,2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这个月当然越短越好),闰年30天,由于凯撒大帝的生日在7月份,所以7月又称儒略月(英语July即其音译),后奥古斯都当政期间,其生日在8月,奥古斯都认为自己的功勋并不次于凯撒,于是将8月也改为31天(英语August即奥古斯都的音译),而从2月中抽出一天将8月多出的一天弥补过来,同时把10月和12月调整为31天,这就形成为今天各月份的天数。由于掌管历法的官员的误解,刚开始施行的时候将“每隔三年置一次闰年”错误的操作为“每三年置一次闰年”,直到公元前9年由奥古斯都改正过来。325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宗教会议上规定儒略历为基督教历法,但没有规定其起点或元年,6世纪时,基督教徒上推600年,将基督诞生的一年定为公历的原点,“公元”拉丁文之意为“主的生年”,“公元前”即“基督之前”(所以这个故事你一看就明白了:有人拿来一个古玩请专家鉴定,专家一看上面刻着“公元前37年”,马上说道:这是赝品)。儒略历误差仍较大,400年要多出3.12日,应用了1500年后误差已经达到11天多,比如,复活节应该在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但由于春分已经相差达11天多,所以基督在哪一天“复活”都成了问题,故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进行改善,变为格里高利历,即沿用至今的公历,为了修改1500年积累下来的误差,格里高利十三世指定(!)10月4日之后的一天为10月15日,于是这一年“凭空”少了11天,有很多人为此感到迷茫,认为自己的生命缩短了11天,当时因此还引发了一些,工人则要求补发这11天的工资。但问题是格里高利历是天主教改革之后的产物,所以新教国家如英国刚开始拒绝接受,东正教国家如俄罗斯也没有采用,直到后来格里高利历才通行于世界。格里高利历以400年97闰的方式协调误差,不是整百年4年1闰,如果是整百年则必须被400除尽才是闰年,经过如此调整之后的历法极为精确,400年仅误差26秒。
        2、回历是伊斯兰教历法,一年12个朔望月,一年354或355天,不置闰,是纯阴历,采用伊斯兰教纪年,不过有一种名为“阿拉伯历”的太阳历有时候也被称为回历。
        3、我国古代的历法。我国的历法先后至少有过115种之多,早在最少5000年前就有历法,最古老的历法称为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的区别在于年首,即将哪个月设为新年的第一个月——正月,夏历以寅月(也就是今农历的正月)为正月,殷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黄帝历、周历、鲁历都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颛顼历以亥月(今农历10月)为正月。从汉武帝开始至今,都采用夏正,所以称夏历,又称农历。但要注意这几点:(1)、中国古代历法有岁和年两套系统,岁就是现在的回归年的实际天数,年则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360度,以及与之对应的地球上农作物生长的周期轮回,“岁”定天道运行规律,供皇家使用,为皇历;“年”定农时,供民间从事生产使用,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历。岁和年又称大历和小历。中国古代历法一般皆以冬至为岁首,而年首则有不同,如夏商周三代,夏正以雨水(寅月由此而定,下面“闰月”就是这个道理)为一年之始,商正以大寒(丑月由此而定)为一年之始,周正以冬至(子月由此而定)为一年之始,这就叫“周正建子,殷正建丑,夏正建寅”。这可以上溯到三皇:“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夏宗伏羲,商宗神农,周宗黄帝”,于是就追溯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易经有三大分支,山坟、气坟、形坟,分别出连山、归藏、乾坤三大易学。夏宗连山易,以艮为首;商宗归藏易,以坤为首;周宗乾坤易即通常所说周易,以乾为首。艮对应寅,对应夏历年首雨水;坤对应丑,对应殷历年首大寒;乾对应子,对应周历年首冬至。古人认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西游记》一开篇说:盖闻天地之数,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一元分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一万八百岁。戌会之终,天地昏而万物否;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至此,地始凝结;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可见,周历以天道为依据制订,商历以地道为依据制订,而夏历则以人道为依据制订。这和《内经》上“五运六气”所揭示的“天气始于冬至,地气始于大寒,人气始于雨水”的道理又是一致的。“五运六气”就人体的小宇宙说,就是五脏六腑自身的运化规律,就大宇宙如太阳系说,就是太阳、地球和人之间的生养变化关系。我们不妨以一天为例来看:古人说的子时相当于现在的晚上11时到次日1时,其中点为午夜12时或0时,此时,太阳正好在背面,故“天”气处于最低值,正如反过来,与子时正对着的午时,太阳直射地球,辐射量最高。但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并不是子时,而是丑时,也就是凌晨2时左右,此时“地”气下降到最低值(地球接受太阳辐射和对外散热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故太阳辐射最低并不是地球温度最低)。反之,一天中最高的温度出现在丑时的对冲时刻未时,即下午2时。到凌晨4时左右,“人”气最低,故心血管疾病等在此时发病率最高,是一天中最危险的时刻,当然从另一面说,此时也是人气开始复苏的起点,一直到下午4时达到峰值,此时人的各项指标、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盛极而衰,之后又逐步降低。在一天之中,天气、地气、人气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变化并互相影响,形成循环往复的运动。一天放大了就是一年,基本变化规律大致对应。一年之中24节气中的12气就对应于一天之中的12时,冬至太阳辐射量最少,相当于午夜12时或0时,乃一年之中的子时,冬至一阳初生;但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是1个月之后的大寒,乃一年之中的丑时;雨水之时人与万物开始复苏,乃一年之中的寅时。反之,夏至之时太阳辐射量最大,为一年之中的正午12时,夏至一阴初生;同样,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候是在1个月之后的大暑;秋天之后,万物成熟,果实累累,到了收获季节,人气亦达到了大成境界。(2)、所以通常人们对夏历一年的开始普遍存在误解,认为新年以正月初一这个日子而不是以节气为年首,这样,有些年份没有立春,有些年份则有两个立春,非常混乱。实际上,传统的任何完整的历法,立春(乃至任何一个节气)不可能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只能是每年必然且唯一出现一次。(3)、农历并不象通常人们说的那样是阴历,而是阳历和阴历的结合,是阴阳合历,具体而言,农历是一种采用黄帝纪年的阴阳合历,如果这样看,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太阳历的国家,只是它掩盖在太阴历之下罢了。如上所言,阴阳合历以严格的朔望月周期来定月,又通过置闰的方法使阴历年的平均长度协调到与回归年接近,置闰的方式很简单,看中气落在那个月中——每个月都有特定的中气,通常说24节气,其实是12节,12()气(民谚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太阳一年运动一周为360°,每30°出现一个中气,两个中气平均间隔为30.44日(这才是阳历的月),朔望月(阴历的月)平均间隔仅为29.53日,故中气在朔望月中逐渐向后推迟,积累到一定时间,有的月中就不含中气,这个月就是闰月,粗略讲5年2闰,更准确一些是19年7闰——十九年七闰法是我国首先发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应用,因其极为精确,故一直沿用至今(祖冲之曾计算出更精准的391年144闰),这样既与地球公转周期一致,又与农时相适应。当然,十二个月并不是按照平等的机会闰月,一般说来,三、四、五、六、七、八等几个月闰月比较常见,闰正月、十一月、十月则很少见,所以如果你是阴历闰十月生人,要过一次阴历的生日,恐怕今生无缘了,因为闰十月大约100多年才会重新出现,至于闰腊月,从有闰月以来还没有过,如果有充足的时间,请等到3358年再说吧,民谚说“十年等不到一个闰腊月”,其实岂止是十年,要万年才能等到一个闰腊月。至于为什么闰月会出现如此的分布状况,原因很简单,4-6月份是远日点,每30度跨过的时间要比其余月份长,则分布在这个区间的朔望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余月份,而腊月、正月之时为近日点,每30度跨过的时间要比其余月份短,则分布在这个区间的朔望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极小,故闰月的几率相应也很低。可见,24节气首先是一个阳历的概念,说透彻了,24节气其实与阴历没有任何关系。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历法最悠久,也是测定最精确的国家之一,早在汉代,祖冲之测得的交点月日数已经精确到27.21223日(今为27.21222日),所以汉代对月食的预报已经极为准确。唐代徐昂制订的《宣明历》给出的近点月以及交点月日数分别为27.55455日(今为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为27.2122206日)。宋代杨忠辅制定的《统天历》取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今为365.2422日),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远胜于同时代混乱的儒略历和其他所有历法,从古代一直到明末长达几千年的时间,中国天文学家对回归年的测定精度都超过西方和其他国家,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故,一般的说法“我国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了阳历”是不正确的,因为我国早就以阴阳合历的方式应用阳历接近5000年了,只能说我们采用了基督教纪年,也就是采用了将基督诞生之年定为0年的纪元方式。
        在更长一些的尺度上,人们早就发现太阳存在一个22年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变化影响到包括江河的洪水变化、树木的年轮、**、季风等各种气候变迁,流感也呈现出11年的周期变化,甚至人类的出生高峰期以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也有22年的变化规律,后来又有科学家发现太阳存在着千年尺度甚至更长时间的周期性变化,其体积、辐射量和辐射强度等呈现周期性波动,造成地球上气候和生物的相应变迁。而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受太阳和其他大行星的影响,使得地球轨道存在一个以10万年为周期的波动,导致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也出现一个以10万年为周期的波动,于是地球一冷一暖,出现一个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交替,地球上的生命分布自然也具有以10万年为周期的盛衰变迁,这就是地球上的大年,著名的猛犸象就是在距今1万年前的小冰期最严寒时灭亡的。地质研究证明,在过去的300万年中,地球非常守时的每隔10万年进行一次小冰期和小间冰期的交替,不多不少,正好轮换了30次,最后一次小冰期在1.1万年前达到顶峰,地球上冰川广布,是近10万年最严寒的时期,之后进入地球大年的小间冰期,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逐年上升——研究世界上古史的学者会发现,全世界各古老民族虽然互不交往,却惊人的一致,都有大洪水的传说,象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圣经中诺亚方舟的说法,亚述王国的泥板书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印第安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传说,这些传说并非文学创作或古人的想象,而是古人对小间冰期到来时所发现的事实的反映。这次大洪水放在地球大年中看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上万年前地球处于小冰期时,不仅在南北两极,而且在大陆上也布满冰川,传说中的大洪水就是大陆冰川在小间冰期到来之后持续融化造成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则更进一步,南北两极的冰川也开始融化,而在小间冰期最温暖的时期,即使南北两极也非常温暖,一片生机。而太阳系大约每隔2.5亿年围绕银河系中心转一圈,这一圈就形成了银河年,太阳系的轨道呈椭圆状,太阳系在银河系穿行时在不同时期会经过不同的地段,在运行到离银心较近时,受到的辐射量大,此时太阳系将变得炽热无比,地球上进入大夏季,海洋象煮沸的大锅,昔日生命的乐园成为生命的墓地,甚至海枯石烂,生命无路可逃,遭受灭顶之灾;在运行到离银心较远时,受到的辐射量小,此时太阳系将变得严寒之极,地球上进入大冬季,天寒地冻,如在奥陶纪时期,不仅在全部陆地上都覆盖着冰川,即使海洋也被全部封冻,整个地球万里冰封,成为一个大冰球,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生命当然在劫难逃,其余时间则为生命大发展的大春秋季节。银河年的春夏秋冬交替造成地球上4—2.5亿年的周期性生命轮回。由于太阳绕银河系中心的运转速度不同,所以银河年的长短也在变化,最早的银河年可能长达4亿年甚至更多,以后会逐步缩短到2亿年甚至更短。与此对应,地球上大热大寒的交替,即大冰期和大间冰期的循环也在变化,最近十亿年,可以明确证实的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因为最近的十亿年,银河年的长度约为3亿年。第一次发生在大约六亿年前的元古宙末期,称为震旦纪大冰期。第二次发生在大约三亿年前的石炭纪至二叠纪,这次大冰期主要发生在冈瓦那古陆。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大冰期的主冰期时间一般在3000-4000万年以上,震旦纪大冰期长约6000万年,石炭-二叠纪大冰期长约8000万年,第四纪大冰期若从1600万前始算,至少还要经历1500-2500万年才结束,因此从长远来看,可怕的不是全球变暖,而是太阳系目前正处于大冬季(现在大约是银河年的12月20日左右,还有1天多——也就是100万年左右,就进入银河年的大冬至,而约700万年之后,就到银河元旦新年了),全球气候会越来越寒冷。而之前,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上,至少存在过7次大冰期。大冰期当然不仅会影响地球上的生命演化,也会影响到地质变化,甚至首先影响到地质变化,事实上,三次大冰期与地质时代三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是相对应的,震旦纪大冰期对应于元古宙末地壳运动,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与海西运动相对应,第四纪大冰期则与喜马拉雅运动对应。

        附:多四季理论对小行星带的解释:当年开普勒发现,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应该也存在一颗大行星,但我们却没有发现它,却发现了由几千颗小行星所组成的小行星带,于是人们猜测小行星带中的几千颗小行星是破碎了的一颗大行星的碎块,而且将这颗大行星命名为“法厄同”。“法厄同”星为什么会破裂?有几种解释,按照多四季理论,当太阳系进入大夏季,运行到银河系星体密集区域时,外来星体闯入太阳系,正好撞上了“法厄同”星,于是“法厄同”星解体,留下了小行星带。还有一种学说认为“法厄同”星已经产生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其不同集团之间的核战争将整个星体炸碎,其中几个大碎块一部分冲到太阳系内行星,对它们的轨道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地球上的生命则大部被灭绝,一部分冲到太阳系外行星,撞到了天王星上,造成了今天天王星公转的怪现象,即天王星自转轴和公转轨道面之间达98度的交角,换言之,天王星几乎是躺着围绕太阳公转的。而有关生命大灭绝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是,太阳还有一个褐矮星伙伴,名为复仇女神。提出这一假设是为了解释地球生命大灭绝存在着2600万年的周期性,也就是说,复仇女神每隔2600万年接近太阳一次就是地球生命周期性大灭绝的原因,具体情形是这样的:在太阳系附近有一个绕日旋转、名为“奥尔特云”的星云,其中至少有1000亿颗彗星,当复仇女神穿过或近距离经过此一地区时,就会携带大量彗星一起运动,接近太阳系时就引起持续长达100万年以上的彗星风暴,或引发大量彗星冲向太阳系,于是生命发生大灭绝。

        如果按照佛学,每经历一大劫,整个大千世界将依次历经生、住、异、灭四大阶段,那就是最大的一年了,可称为宇宙年,在不同的大千世界,劫的长度多种多样,因此宇宙年也多种多样。无穷层次的宇宙中有无限丰富的生命周期,于是乎,整个宇宙的无穷层次就融汇成生生不息、无始无终的生命洪流,佛学不是说了么,宇宙中有五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即为,众生之多不可思议(象小小的蚂蚁数量可达一亿亿之多,超过了银河系的恒星总数,如果再加上大千世界之中地球之外的其他生命形式那就更多了,而宇宙中有无数大千世界,可见生命之多的确不可思议;其他四种不可思议是业力不可思议、禅定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和佛力不可思议,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议),但众生界本不增减,可称为众生守恒定律。当然,在更小的尺度上也可以见到“四季”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地球人主要受月亮的影响而存在着从23天到29天不等的体力、情绪、智力等多方面的变化周期,实际上,即使在短短的一天之中,人的体力、情绪、智力等等也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我们讲人都有生物钟,生物钟实际上就是人体小宇宙适应大宇宙变化而自我调控的结果,从基因的层次来说,人的整个生长发育、从生到死的全过程、所有的生命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受基因表达的程序性调控的,人体这个小宇宙也要经历生、住、异、灭(生、长、病、死)四大阶段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人一天的变化实际上是一年甚至一生的缩影。而在分子、原子、夸克层次,推而广之,在一切层次都存在生、住、异、灭四大阶段的变化,整个宇宙在所有层次都互相含摄、互相包含、互相映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确妙之极也。
发表于 2010-9-17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浩瀚夜空,遥远的角落,挂着一颗蓝蓝的星球,缓缓地转动,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春夏秋冬,一切好象不会更动,但就在你我不经意之中,我们已经走过四季。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5NTYwNjg4/v.swf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普渡很有诗意。
发表于 2010-9-17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板凳 的帖子

呵呵,那本是歌词,我加了两句。
 楼主| 发表于 2010-9-17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不仅仅是诗意,而是有创造性了。
发表于 2010-9-18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呵,哪有这么邪乎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9 02:46 , Processed in 0.032473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