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272|回复: 4

汤恩伯的众生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关于台儿庄:

在《李宗仁回忆录》里,李宗仁是这样描述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之表现的,“三令五申之后,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而在张宏志发表的《不能为国民党抗战平反》中评价汤恩伯的表现更是比李宗仁刻薄:“汤恩伯畏敌如虎,噤若寒蝉,始终未敢一动。濑谷在死伤3000余人后终于退却,汤军才加入战斗。”这样评价汤恩伯的不乏其人,比如李宗仁的参谋长刘斐也是一个,他在回忆台儿庄战役过程中,也说汤恩伯“只图保存实力,不肯坚决作战。”李宗仁的回忆录对汤恩伯的评价除了台儿庄战役外,还有随枣战役:“敌我在随县大洪山一带激战经旬,大小二十余战,我方正面始终未被突破。此时汤恩伯军团如接受我的命令,自桐柏山侧面出击,必可将敌人包围,获致与台儿庄相埒的战果。无奈汤恩伯一意保存实力,不愿配合友军作歼灭战。故当敌军向襄花公路正面突击时,其掩护右侧面的少数部队曾与汤部接触,而汤部竟全军迅速北撤,退往豫西舞阳一带。”这又是个光顾保存自己,不顾民族大义,胆小,懦弱之形象。然后此事还没完,李宗仁从军纪角度上对汤恩伯又进行了作风,人格方面上的评价:“汤恩伯的最大缺点,还是他的治军无法度,军纪废弛。”“河南人民有句反汤的口号说:‘宁愿敌军来烧杀,不愿汤军来驻扎。’”“这种一怒杀人的干法,简直是发疯。”“从这些小事,很可看出汤恩伯是怎样一个飞扬跋扈、不守法度的人。”



总之,由于李宗仁之评价,汤恩伯在人们印象当中已牢固确立——对外胆小懦弱,对内残忍无道,军纪败坏,专权跋扈,**无能,贪生怕死的形象。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史学界其实对汤恩伯在台儿庄之表现是否懦弱,胆小,保存实力,逡巡不前也早有争议。1995年《民国春秋》杂志的一篇文章就为此翻案。此文从汤恩伯的20军团的行军时间和路线出发,证明汤军团从23日到达抱犊崮,24日~26日展开枣庄,郭里集之战,27日从抱犊崮南下支援台儿庄,这基本都是符合军令的,所谓的逡巡不前,乃是3月31日汤军团发现有坂本支队已出现在汤二十集团军的侧翼,如果按照原先部署很可能被日军侧击,到时候非但救不了台儿庄,自己反倒危险,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所说的汤在姑婆山逡巡不前其实就是汤部在兰陵一线向日军发起攻击,当时坂本支队已到达邵家庄出现在20军团的侧翼,而另一对日军主力已达到官庄,兰城一带,双方相距不足15公里,如果双方向两面推进,20军团无疑被摧毁,所以汤部下了个大胆决定,修改作战计划,以25师后移阻击向城的坂本支队,第4师攻击爱曲,秋湖一带的日军。89师抵达洪山镇以东,掩护25师。这么做,可以摆脱20军团侧翼威胁,使得其在最后的总攻没有后顾之忧,也能把肌谷师团的残部纳入包围卷,增加台儿庄的战果。只要其行动不影响大局,在军令部的最后通牒下达之前,汤部是有权决定出击的时间,就像周亚夫去救援梁国一样。总之,汤的行军路线是南下——迂回——南下的过程。虽然修改了作战计划,耽搁了三天的时间,对于台儿庄整体战局没有变现恶化,而且最终完成了对台儿庄之敌的合围。李宗仁与汤向来不合,李坐镇徐州,只要求汤部完成任务而已,对于汤部所面临的处境,根本无从知道,发出了“当照韩复榘前例严办”之严厉的电文也是可以谅解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韩信夫也解释过汤恩伯“逡巡不前”的原因:“主要是4月1日至4日汤军团在向城、兰陵一带截击坂本支队延误了南下的时间,加重了孙集团军作战的压力,使台儿庄处于几不能保的困境之中。”汤的作法虽然延误了时间,但却做到了出现在台儿庄侧翼,对顽敌做出最后一击,在军委会给出6日~7日最后的期限内完成了第五战区的任务,既消除了自己侧翼威胁又完成了战役目的。如果汤恩伯真像李宗仁所说那样保存实力,贪生怕死的话,汤对台儿庄之敌很怕死,却对其他日军之敌大打出手,最后还去围歼台儿庄之敌人,这符合逻辑吗?从3月15日到4月7日一直在和鬼子作战,20多天伤亡达一万人的代价,耗去了20军团的六分之一的精锐,呵呵,世上有这样的怕死鬼吗╮(╯▽╰)╭。我想最有利的证明,乃是白崇禧写的徐州会战之检讨对汤恩伯之评价无疑比李宗仁客观多了:“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当敌攻击台儿庄之际,迅速抽调进攻峄县而逞胶着状态之兵力,反包围台儿庄之敌人与孙连仲部相呼应。同时,并调关麟征、周碞二部击破敌人由临沂派来解围台儿庄之沂州支队,于任务完成后,仍回师台儿庄,此为其用兵灵活、合宜之处。”






二,关于随枣战役

关于汤恩伯的争论除了台儿庄,还有李宗仁所说的随枣战役:“敌我在随县大洪山一带激战经旬,大小二十余战,我方正面始终未被突破。此时汤恩伯军团如接受我的命令,自桐柏山侧面出击,必可将敌人包围,获致与台儿庄相埒的战果。无奈汤恩伯一意保存实力,不愿配合友军作歼灭战。故当敌军向襄花公路正面突击时,其掩护右侧面的少数部队曾与汤部接触,而汤部竟全军迅速北撤,退往豫西舞阳一带。”

————————————————

事实果真如此吗?对应一下日军史料中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关于随枣会战中针对汤恩伯31集团军的作战方案就能找出答案,(日军称随枣会战为襄东会战)从日军的史料上不难发现汤恩伯北撤的原因,那是因为日军13师团和16师团已经突破了长寿店东西两侧的阵地,分别东西对进,欲将汤恩伯31集团军歼灭于桐柏山以南地区。李宗仁所谓侧击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汤部决定主力部队转战江头店西北,柏树湾一带,迅速脱离敌人的包围圈。汤部的撤退绝对不是毫无抵抗,漫无目的的逃离,而是有计划的边抵抗,边撤退。担任江头店阻击任务的石觉第四师打得十分顽强,致使日军第三师团遭受重创,结下了很深的仇怨,这也是41年第三师团策动专门以歼灭汤恩伯军团为目的豫南作战的由来。如果光看李宗仁回忆录,一般的读者就会认为汤恩伯在随枣一点都没打过仗,也不清楚汤部到底面临什么处境。事实上汤部在随枣会战是以主力面目出现的,而且机动作战有目共睹。人家日军都能围歼到桐柏山了,李宗仁却说在那里没危险,我从来没见过那么歪曲事实的回忆录了。日军没有按照李宗仁原先计划来打,你李宗仁就负有指挥上的责任,他却只字不提,反倒把失败全推到汤恩伯的31集团军头上,有怎么讲述历史的么?



三,八路军和日军对汤恩伯有好的评价:

中 共中央机关报《解放》周刊短评写道:“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久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南口战役正是汤恩伯部指挥的战役,用“光荣”一词评价,可以表示对汤恩伯的肯定。汤恩伯在抗日头四年,屡次对日作战,南口战役,台儿庄,枣宜之战作为主力参战皆让日军吃了苦头,被日军冠以为“宿敌”称号,这在整个中国军队中算少见的。41年日军第三师团乘汤部与新四军摩擦之时,乘机发动豫南作战,以吃掉汤恩伯集团为主短切式攻击战役。这在日军专门针对中国军队某支部队进行打击表明了日华中派遣军对汤恩伯军队痛恨之至。要是汤真是传说中那个不顾大局,只顾保命的主,日军犯得着对他这待见?李宗仁说汤很怕死,总喜欢把指挥部的地点移来移去,而冈村宁次和他的幕僚却说汤很英勇,常亲率大军来反击。值得一提的是在襄东会战(随枣会战),冈村宁次竟承认其主力部队竟然被汤部所围,遭到了歼灭性的打击。“歼灭性”这个词似乎预示着日军伤亡很大,如同岗在万家岭大捷中评述“松浦106师团遭到了覆灭性的打击”相媲美。






四,李宗仁回忆录里表露出对汤恩伯评价的双重标准

李宗仁虚伪的一面在其回忆录里《徐州会战》章节里展现无疑,宿县被日军攻克,堵住了撤退的道路,这次汤恩伯问他要不要克服宿县,结果他却对汤说:“无此必要,我军今日之急,是脱离敌人的包围圈。”嘿嘿,这一次他逃跑到急上房,人家汤恩伯还希望在撤退的时候对日军机动一下,他倒好,逃得比猴急还快。他还认为“汤军团是我军的精华,此时脱离战场要紧,我长官部与他同行,恐为该军团之累”,于是令汤恩伯向西,自己则率少数人绕过敌人所占领的宿县,向东逃跑,其实他小酒酒谁都清楚,老汤20军团目标大,自然是日军围歼的首要目标,李宗仁不愿涉险。说什么长官部恐为该军团所累,全是借口。对于汤恩伯的性格评价他也存在着双重标准,在随枣之战一节中李说有位老举人,找汤恩伯告状说其部队占领村落,把老百姓都赶了出去,汤恩伯随即大怒,把其手下的三个连长直接枪毙了。李宗仁是这样评价的:“这种一怒杀人的干法,简直是发疯……事实上,他全军皆是如此做法,相沿已久。”到了《珍珠港之后第五战区》一节里,李宗仁又说了一个杀人的事,就是河南土皇帝别廷芳,为了杜绝豫西的偷瓜现象,凡是偷瓜抓到的一律枪毙。别廷芳的一个女婿因为偷吃西瓜,就被他枪毙了。而李宗仁居然是这样评价的:“像别廷芳这样私定法律,随意杀人,在正常的现代化国家的人看来,或嫌过分,殊不知在举世扰攘,政治不上轨道的中国,人民也是被迫而自卫自治的,实情不得已。像别廷芳这样的人已经是难得可贵。”汤恩伯和别廷芳的杀人都属于同一种性质,但是在李宗仁口里却是不同评述,对汤恩伯他是传统道德的义愤填膺,冠以“发疯”来评价。对别廷芳他却是抛开义愤,而选择了比较理性下的大历史观来表述,先是用“不得已”的开脱,后来又加入了赞许的味道。这不是搞双重标准是什么?李宗仁在第五战区打的败仗,都尽量往别人身上推,对自己的错误却不提。4月21日刘斐制定,老蒋批准的徐州作战计划,意将徐州地区的机动兵团和预备部队抽调出来。但他李宗仁反而把部队全部投入在第一线,与日军展开延翼式决战,40万大部都散在运河以北地区,刘斐对他说这样做很危险,部队全部在日军的内线当心被歼,他根本就不理,直到后来,他才发觉事情严重。事后,他全推到老蒋身上,说是老蒋不断把兵调过来,盲目叫他扩大台儿庄的战果,才造成了徐州会战的险境。而他李宗仁在诸葛亮般的智慧型下,指挥40余万人全部逃离日军的包围圈。






五,日军救了河南人民?

汤恩伯作为军人从抗战到~41年是基本合格的,至于44年他在河南的所作所为,我也没法给他辩护,汤在河南是不断收编扩充军队,导致战斗力下降,所需军费一律由地方摊派导致民怨沸腾,且驱赶群众自费前线修筑阵地,军队扰民导致痛恨,且两年来未参加对日作战,导致对敌松懈,战事一开迅速溃败,44年那档事,虽然是汤恩伯的败笔,糗事,但也存在着越描越黑的一些谣传。比如什么汤部被民众缴械,什么汤部的五万人被活埋,什么日本人救济灾民,这几年越传越神。河南作家刘震云写的小说里竟然有日本人在1944年放粮救济河南人民的谬论,这根本就是经不起推敲的,粮食乃战略物资,日本人要打通大陆交通线,自己尚且囤积不及,怎么可能发放到中国农民手里?还有汤部被所谓民众缴械一事,虽然剑桥民国史也有所提及,但仔细想也是不合理的成分。即使河南军民如仇,但试想溃败之兵,军纪无存,民众更视之为洪水猛兽,退避尚且不及,民众哪有使成千上万的官兵被缴械之能力?单个单个也许好对付,但这样做缴械的数量肯定不会多。陈诚的《抗日回忆》露出了其中端倪:“長官部特務團隨長官部行動,亦到處雞犬不留。軍民之間儼如仇敵,戰事進行中,軍隊不能獲得民眾協助,自屬當然。而各地身任鄉鎮保甲長或自衛隊長等之土劣惡霸,且有乘機劫殺零星部隊及予以繳械之事。”我不否认,汤恩伯在河南军民关系恶化,得不到民众支持,导致被日军击溃,丧师失地的恶果,但所谓的“民众缴械”,不过是李宗仁的好友河南土皇帝别廷芳的儿子别瑞久和刘杰卿为代表的地方武装所干,别廷芳在河南势力很大,被收编为河南抗日民团总司令,有十万人之众,38年日军打豫南时曾派七千人枪与国军协同作战,还受过李宗仁嘉奖。别廷芳死后,他的儿子继承家业,继续占山为王。汤部的溃败正好给他扩充部队机会,这就是所谓“数万汤恩伯军队被民众缴械”的由来,只不过这些民众可不是一般的民众,大多都是一方豪强的地方民团武装,时而占山为匪,时而收编为民团,没有仗打时就是下地的农民。当年的刘镇华的镇嵩军就是这样来的。河南的土匪,称为“镗”,知名度不亚于湘西和广西的,既会抗日也会趁火打劫。如果某支部队溃败经过其地盘,不管你是姓蒋还是姓汪,不管你是国军还是共军,都得留下武器再说。因此,国军与共军均称之为“土顽”,47年的时候共军又把其称之为“土蒋”,(大概是是别瑞久被任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的师长的缘故罢。),虽然火力差,战斗力弱,但人数众多,熟悉地形,消息灵通,聚集快,散得快,采取“大部使你吃不掉,小部使你吃不到”的战术对中原解放军危害甚大。
发表于 2010-4-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帖子。历史本来就是一个说不清的东西,抗战中国党的人物尤其如此。不是说涉及国共的帖子不能发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血刀 于 2010-4-2 18:42 发表
不是说涉及国共的帖子不能发吗?

吾讲的不是政治,吾讲的是军事
吾讲的不是内战,吾讲的是抗战
发表于 2010-4-4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发过来了……

提到河南土匪,我倒想起抗战时盘踞在江汉一带的王劲哉部
那是个典型
反蒋反  共,抗日抗伪。袭击过日军的辎重队,收编过伪军,吃过军统别动队,也和路过的共军交过火
自诩中国三个半大人物:蒋介石算一个,毛泽东算一个,汪精卫算一个,他自己算半个
很有意思的家伙
发表于 2010-5-3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种事我从来都反面理解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8 07:13 , Processed in 0.03113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