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8661|回复: 18

(原创)读金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年初写的。回头来看,有的地方还是写的不免做作,限于水平,也只能如此了。虽然如此,还是胡乱发出来吧。

书剑恩仇录

作为金庸初试啼声的第一部作品,该书已是不同凡响。小说是合传小说,这种小说在中国古代常见,在现代似不多见,写不好的话,就会千人一面。可是此书的红花会群英,真是各人各面,决无雷同之弊,可见金庸的出手不凡。这部书的大框架据说是金庸根据自己家乡的民间传说构思的,可见武侠小说早期的母体和民间文学的血缘关系。

红花会的那个大计划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这证明了他们政治上的幼稚。自古就没有依靠这种方法夺取天下成功的先例。不要说乾隆不会被他们策动,即使乾隆同意了,他们也没有成功的可能。小说后面满洲太后斥责乾隆那一段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红花会不明白,他们面对的不是乾隆一个人,而是作为整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八旗民族。

红花会另一个问题是他们太光明磊落,所以上了乾隆的当。金庸多年不写武侠小说后,有一次说,中国历史上,总是卑鄙小人能战胜比较好一些的人,似乎是一个定律。其实金庸早就懂的这一点,无非没有归纳的那么清楚罢了。他的最早的小说和他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不都是写的这一点吗?中间的象倚天屠龙记,最后张无忌的不断碰壁和最后失败,不也是因为这一点吗?

周仲英误杀儿子那一段,在最初的原文中是周仲英为义气,亲手杀了儿子。很明显是梅里美一篇短篇小说的翻版。按照原来的写法,写的更加惊心动魄,但是不大符合中国人做事的常理。改成现在的误杀,似乎艺术震撼力有所降低,但更合理一些,这个改动还是可以的。

至于在书店里见到的所谓最新修订版,在正文结束后,又不伦不类的添了一回,真是近乎胡闹,就不值得评论了。虽然作者有修改自己作品的权力,但越改越坏,也就难逃读者的指责。


发表于 2022-6-18 0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观此文的总体印象,浓缩版的亦知墨伴你读金庸系列,但见地更高。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有深度,不易啊!至于:

周仲英误杀儿子那一段,在最初的原文中是周仲英为义气,亲手杀了儿子。很明显是梅里美一篇短篇小说的翻版...不大符合中国人做事的常理。

___

其实中国古代打杀悖逆之子的现象并不鲜见,社会也普遍认可,父为子纲嘛,改写是为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又答珠木郎玛:

那种傻蛋的日本人民也是中日战争受害者的滥调可以休矣!

南京那30万冤魂不是裕仁和东条2人干的,是倭贼的集体罪孽

靠多尔衮一人也不能在扬州屠杀10天\80万汉人

因此德意志在二战之后才需要全民忏悔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马啸西风

这是一篇有着“散文”风格的短篇小说。小说带有悲剧性的怅惘色彩。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困境。而李文秀的爱情悲剧,其实是苏普的父亲苏鲁克一手造成的,而苏鲁克,按照小说的描写,并不是“坏人”。如果你的悲剧是并非“坏人”造成的,有悲剧,却连报复的对象都找不到,这同样是人类的一个困境。

鸳鸯刀

金庸最短的这篇小说,其实是金庸一时的游戏之作,但仍然可看出金庸的功力。金庸的文学幽默能力在这小品之中也得了充分的发挥。小说整个是在幽默(狂欢)的气氛中,包括小说那个结尾,也是一个大玩笑。

连城诀

这部书给读者展开一个阴暗的世界。在小说中出现过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坏人。在雪山飞狐中其实也是如此,那些坏人在最后大都被集中在一个山洞里等死了,连城诀里则最后把出现过所有的坏人都集中到了天宁寺的破庙中。小说结尾的天宁寺就象一个人类世界的缩影,不过作者让所有的坏人都同归于尽,一网打尽,却仍然是理想主义的写法。另一个理想主义是主人公的结局。狄云不是什么大侠,他到最后也没有获得什么江湖上的名声,而是很快就归隐了。这同样是理想主义的。面对污秽的人生,现实中的人只能面对,自然别无出路。而小说中的人物则可以按照作者的意愿,给他一个另外的出路。中国人没有宗教的超越,但可以隐居。于是作者最后就让狄云隐居了,还给了他一个漂亮姑娘。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八部

这部小说其实没有固定的主人公,按照通常的看法,大多把段誉,萧峰和虚竹作为主人公。无非是因为这三个人物出场时间最多,为他们三个分别写过别传而已,其实用这种标准衡量的话,游坦之在小说中同样是好几回的主人公。实际上,一部小说必须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这种观念,大概是现代受了西方文学影响以后产生的,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可以质疑的,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没有这种主人公的多的是,是无法用这种西化标准来衡量的。从这个角度说,不妨认为天龙八部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

这里从俗,姑且认为这三个人就是主人公,那么这三个人中,谁最符合“侠”之一字的标准呢?我的看法恐怕要和大多数人不同,我不认为是萧峰,我认为是段誉。段誉出生在一个非常优越的家庭条件下。无论金钱,权势,武功,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对于段誉,都是唾手可得之物,而他却弃如敝屐,这不是不知珍惜,而是他的本身的气质决定了他没有把这些当成值得看重的东西,他深受佛教和儒教的真精神的影响,他追求的,可以说就是个人精神的完善。真佛教讲慈悲仁厚,真儒教讲舍生取义,这都是与侠义精神相通的。段誉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在他毫不会武艺之时,已深具侠心了。和一般武侠小说中主人公出门寻访名师秘籍完全相反,段誉的出场,竟是因为不肯学习武功,要逃离他的那个充满名师秘籍的环境。他不肯学习武功,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兴趣,而是这与他本身已经形成的精神观念相违背。不管他的想法是否完全正确,无疑,他是一个执拗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对自己的道德信念的执著,一直贯彻着全书出现段誉的情节,尤其是在他作为主人公的前十几回。在这十几回里,他经常为了和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不自量力的打抱不平,有点堂吉轲德的精神。他常常援引佛儒经书作为他作这些事情的依据,看起来有点可笑,其实是可敬的。有人认为段誉“色”,这真是从何说起。段誉和他父亲段正淳不一样,他不是到处留情,而是用情专一。和木婉清的关系,实际上是被木婉清逼迫,加上当时的特殊条件而成。我认为段誉实际上并没有爱上木婉清。他真正爱上的只是王语嫣。在段誉遇见王语嫣后,他被王语嫣“套”住了,成了王语嫣的跟班,从此他的有关情节主要就是围绕着王语嫣的裙子转,这的确影响了这个人物的光彩。但他的仁侠精神仍然时有闪烁。

对于萧峰,当然是一代大侠。但我总觉得这个人物有点被通常的评论抬高了。萧峰的故事主要是一个被命运折磨的故事,有点象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他出生不久,其一生的悲剧命运就已经被注定,他注定要被种族矛盾(外在的和他内心的)所折磨并最终吞噬。在萧峰得悉自己的身世真相以后,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纠缠到了报仇和寻找带头大哥之中,看不出有多少侠气。这里有一个历史观的问题却必须澄清。在宋辽矛盾中,有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谁是谁非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北方落后的游牧半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给中原不断造成灾难,影响和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历程,而中原从来没有侵犯过北方野蛮民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金庸早期也是坚持这种汉本位的正确历史观的,但在他的后期小说中,他的民族观历史观有所模糊和倒退。在这本书中,就模糊了宋辽战争的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界限,即如小说中有这样一个关键情节,是完全错误的:宋兵在辽宋边界打契丹人的草谷,被萧峰看到,遂转变了他的民族立场,事实是,一,以宋朝的无能和软弱,以及一贯息事宁人的态度,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宋朝到辽国打草谷的事情,“打草谷”本来就是辽国的专门用语,(后来满清未入关前,几次入塞掳掠汉人与汉族的财物,干的其实也就是这个)宋朝也没有这种行动和说法。二、由于前晋把燕云十六洲割给辽国,宋朝一直未能光复燕云,所以辽宋接壤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契丹平民,当地只有汉人而已。可见这一段宋兵在辽宋边界打契丹人的草谷的描写何等荒谬。难道宋朝还能跨过燕云十六洲,到辽国的上京去打契丹人的草谷吗?当然萧峰绝不愧为侠义,因为对他的侠义精神,探讨的人很多了,又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拔高。所以才从反面稍微多写了一些。且不说小说的几个大关节,萧峰一得知游坦之为阿紫牺牲了自己的双目,而阿紫毫不领情时,就愤怒的撵走了阿紫,就足见萧峰是仁侠之人了。

天龙八部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是佛教色彩最浓厚的一部,也是神怪色彩最浓厚的一部。其中的武功真是匪夷所思,充满玄奇的想象力,和他早期的小说有极大差别,象天山童姥能够返老还童的情节,几乎要变成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那样的情节了。小说结构复杂,头绪纷繁不乱,谜疑不断,引人入胜,怪不得许多人把这部书作为金庸的代表作。

发表于 2006-12-6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恩,看书剑总给人一种抑郁难伸之感,他们将幻想放在乾隆身上,让我想起康梁的百日维新了,呵呵,楼主写的很不错啊,希望常来华山啊.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傲江湖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拥有较大自由度的时代,往往是乱世,这时人们没有稳定的生活和安全感,遂有“宁作太平犬,不作乱世人”之叹,等到真的出来一个人或一伙人,一统天下,人们能够拥有相对(只是相对!)稳定的生活和安全感了,也就毫无自由了,真的成了“犬”了。笑傲江湖不妨就看成这样一个故事。(但不仅仅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说如果能简单的抽象为一个道理或一个寓言,那是失败的作品)金庸在后记中说,“令狐冲不是大侠,是陶潜那样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是天生的不受羁勒。在黑木崖上,不论是杨莲亭或任我行掌握大权,旁人随便笑一笑都会引来杀身之祸,傲慢更加不可。“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冲这类人物所追求的目标。”令狐冲能自由自在,除了他本身的本事以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江湖是多元的,所以他早就从华山派被排挤出去,依然能被选为恒山派的掌门,在江湖上呼风唤雨。就象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一个人才在一个诸侯国混不下去了,自然可以周游天下,到别的地方大展身手,如果是在秦始皇汉武帝朱元璋乾隆的时代,那里还会有这种事情?小说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个阴影之中,就是江湖上总有一些人要一统江湖,如果江湖一统了,令狐冲就没有“笑傲江湖”的条件了,或者说,干脆不会有这种人产生了。所以小说的最关键矛盾,应该是令狐冲的自由自在的“理想”与一统江湖的“理想”的冲突。但这种冲突的真正尖锐化应该是在小说接近结尾,任我行完全掌握了权力,准备他的大举统一江湖事业以后,这之前的企图一统江湖的阴谋家,无论是东方不败(后来沉溺于同性恋,已经没了这种志向),岳不群,左冷禅,都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些人,说到底,不过是跳梁一时的小丑。而任我行才是一个真正能够统一江湖,把江湖变成一个“1984”似的地方的人物。只看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伙人争着练葵花宝典,而任我行弃之不顾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伙人和任我行根本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所以,尽管小说中绝大多数篇幅,令狐冲是与任我行合作的,但他们两个的矛盾才是真正突出的矛盾,他们两个才是真正的对手。所以我觉得小说结束的有点匆忙,可以说,真正的大故事要开始的时候,突然以任我行去世这个意外事件化解了矛盾,结束了全书。实际上,小说后面还大有叙述空间,那就是写他们两个分别为了“笑傲江湖”和一统江湖的目标而进行的真正尖锐的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笑傲江湖是一个只写了“一半”的小说。

林平之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必须说,他并没干什么坏事,一直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他作的唯一坏事就是杀了自己的妻子。作者想写一个被苦难扭曲了的人。但作者对林平之似乎有点不公平。最后让令狐冲把他锁在西湖湖底,这与其说是“照顾”,还不如说是折磨,令狐冲在这件事上也有点欠厚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行

双胞胎是文学上常见的题材。双胞胎文学中的一个现象是,往往两个外形一模一样的人,如果作为主角或重要角色的话,在性格上要相差的很大,这有利于情节的发展,否则就不大好写了。二石就是如此。尽管小说结尾故弄玄虚,好象石破天的身世是个永远的不解之谜似的,其实稍微仔细的看过一点小说,就会明白,并没有什么谜可言,石破天就是石中坚。石破天,象金庸常写的一种人一样,是那种头脑简单,带几分傻气的人物。但这些表面上简单的傻人,并不真的简单,他们往往能比有些“聪明人”更接近真理。(象郭靖一样,石破天也迷惘于“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人类最深奥的问题,却在金庸小说中由头脑最简单的人物思索,真是神来之笔)石破天就是如此。石破天是个真正的“哲学家”,当然他连字都不识,更不会知道什么是哲学。但他确实真的懂哲学。第一,“不求人”。这里蕴涵着很深的道理。求人,则制于人,不求人,则不制于人,有时且反能制人。石破天就因为坚决的贯彻他从童年生活那里学到的“不求人”的道理,竟制住了武功才智超群的谢烟客。第二,就是最后侠客岛学会盖世武功,勘破“侠客行”武功秘密的那一段了。这一段可以当成精彩的哲学小说读,也能生发出一篇精彩的哲学论文。就不是我短短笔记包括的了。以后有时间再详写。但是真的只是去为这一段大写论文,而不去真正读原本的故事,岂不也成了在侠客岛上那些白白耗费了几十年工夫的武林高手们?当然这些只是从“哲学”角度谈这部精彩的作品,决不是说这部小说就是这些哲学观念的图解,否则这样的小说就是失败了的。好的小说,就是能使人看出很多道理,但她本身并不就是直接为了这些道理而写而存在的。

金庸的小说,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值得一谈的,因为他每个形象都不是起个人名,编些事情就完了,象大多数武侠小说一样。所以对于金庸人物,完全可以单写一本书,我这里也就不怎么谈他塑造的人物。本书中的一个不为人注意的丫头,侍剑,最后无声无息的被丁当杀害了,而甚至没有任何人知道她是怎么死的,这正是人生的阴冷之处的一个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东野圣君。确实,也让我想起康梁的百日维新了,虽然作者自己不会是因百日维新构思这个情节的。历史和文学(虚拟的历史),总是经常重复的。

鹿鼎记

金庸是最用心写武侠小说的一个武侠作者,加上他的天才,所以他成就最高。因为最用心,所以他珍惜自己的名声,不愿滥竽充数,创作的数量不算多,只有15部,在武侠小说中算不上高产(当然也不是低产,武侠小说家没有一定的数量,好象就不能成名似的)。在创作了13部作品之后,金庸的创作已到了顶峰,他自感不能再有所突破,不愿重复自己,于是在完成了一部别出心裁的反武侠小说鹿鼎记以后,便明智的金盆洗手了。小说的题目起的很好,其含义在第一回中便做了解释,这是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概括,小说也正是一部解读中国历史的作品,用金庸自己的话说,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 说是历史小说,小说并不怎么符合真正的历史事实,她写的是历史精神,中国历史的历史精神,比一些似乎是写真实的事件,但事实上是在歪曲真正的历史真相的“历史小说”,要“历史”的多。对于韦小宝,没有什么好说的。这部书,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不亚于纯文学的。可以说,这是描写国民性的文学的杰作,可以和鲁迅的作品相并论。在中国社会,就是韦小宝这样的人能吃得开。有人说,这部书美化了康熙,美化了满清。当然有些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康熙虽然没有作者写的那样好,(实际小说对康熙也没有完全无条件的美化)在满清皇帝中,也只有康熙还可以这样美化,换了雍正,乾隆,就连这样美化都没有可能。所以从最后写的鹿鼎记的康熙到最初写的书剑恩仇录的乾隆,也是个必然的发展。在异族统治下的清朝,最好的所谓圣君明主,也就是康熙这样子而已。即使这样的“圣君明主”,也是可一而不可再。异族控制的朝廷是如此,那么民间呢。除了韦小宝这样的人最能吃得开以外,小说已经告诉我们了,反清复明,根本没有希望。自古中国最能当皇帝的好象是两种人,一种是地痞流氓,一种是夷狄,所以顾炎武们把希望寄托在韦小宝这样的人身上,希望借助他去驱逐夷狄。可是到了清朝,韦小宝这样的地痞流氓连打天下,赶鞑子的锐气和活力都没有了,只能作为纯粹的负面因素,在社会上混闹。中国历史彻底走进了死胡同。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女剑,散文

没有编进那副著名对联的越女剑,也是值得一看的,这是根据中国古代故事加上一些新武侠小说的想象改编的。是向武侠小说的源头和金庸自己的故乡致敬之作。金庸,越人也。所以他的最早最后的两部武侠小说,分别起于终于浙江的民间传说。他的散文,象梁羽生的散文一样,都是值得读读的,虽然我现在还没都读过。他们两个的文史散文说明,他们都不是仅仅会写武侠小说而已。(按:最近看到一部“金庸散文选”,颇为失望,可读文章不多。也许金庸能在现阶段大陆公开出版的文章,往往不是他最好的文章)除了单行的散文以外,金庸喜给他的小说写后记,有些后记都是很好的散文。有时还在他的书后附录一些历史方面的学术性文章,最有名的是碧血剑后的袁崇焕评传。此外象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书后都有这样的历史性文章。

发表于 2006-12-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喜欢看的后记就是金庸小说的后记,笑傲,神雕,倚天,真是太好了啊,以前上高中时曾把他所有的小说的后记全部抄了一遍,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碧血剑


这部金庸的第二部作品,也许应该算是金庸最不成功的一篇小说了,不过小说后面附的那篇论袁崇焕的论文,却是金庸一篇极佳的历史散文。


说最不成功,当然是就金庸自己来说。如果是和大部分其他武侠小说作者相比,能有此一部,就算是很大的成功了。


有些金庸小说的元素,其实在此书已经出现了,之所以不如以后的小说成功,应该说是"没写开",总之,不妨说是金庸的一部试笔之作。


袁承志夜闯满清深宫一段,袁居然发现鞑子皇帝也颇有爱民之心,这段描写有些可笑和无聊。应该是金庸后来改动的。金庸后期在民族观上发生一些糊涂和倒退。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飞狐

新武侠小说,新在何处?也许此书能作为一个个例。中国的旧小说是没有这种写法的,也不容易从中产生出这样的写法。.这的确需要借鉴外国的一些写作技术和文学手法,当然,借鉴不等于抄袭。

通过人物的回忆性叙述和对话,一步步的把故事讲出来。妙的是,这讲述,不是简单的把故事讲述出来而已。也就是说,讲故事的人,不是简单的充当小说中一个交代情节的工具(这种讲述交代情节的方法,在中国旧小说里有的是)。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动机,立场不同,有歪曲,有省略,有篡改...于是又有别人的驳斥,重新讲述和补充...每个讲述者的讲述不但是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等于也是在无意中讲述自己在故事中的地位。

据说是和罗生门有关,其实两者并不一样。罗生门(小说实际是从莽中)是一个认识论的故事,最终也没有弄清楚事实,小说的目的是模糊事实。而雪山飞狐的小说,是一个最终澄清事实的故事。但她也是一个认识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讲述(包括各种记载)是不能完全相信的。因为事情被讲述,就必有讲述的人,而这讲述者不可能完全中立,所以,听一个故事(看一切记载),都要即看他讲述的事情,也要看这个讲述人讲述的立场,动机,目的,才能了解话语的真相。

小说中,胡一刀,苗人凤以及其他出场人物都写的极成功,这是金庸小说的长处,不必多说。那个结尾是无法续的,金庸写到那里中止,是他的聪明,也是他的无奈。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飞狐外传

小说中好象没有什么太"神奇"的武功,就是说,对于武术的描写还是比较写实的。实际金庸的前几部小说都是如此,从射雕开始,才开始把武功写的象封神演义一般的神话似的。

金庸的小说,也是基本上全部武侠小说,女主角都是世上并不多,男人却趋之若骛的绝世美女。只有这小说的程灵素,是个例外,也只有金庸这样的大手笔敢这么写,而且能写好。程灵素的悲剧,其实就是世界上常见的,更是文学上常写的女1爱男,而男却爱女2的故事而已。这是人类一个永恒的困境(后来的白马啸西风,又把这个主题稍加改变写了一次)但是金庸却写的那么好,那么感人。另一个过人的例子是写掌门人大会,这种故事最容易写成公式化,可是金庸写的是何等错综灵动。

金庸不象梁羽生那样喜欢构筑系列,但他的有些小说还是有些微弱的联系的。例如碧血剑和鹿鼎记,飞狐故事和书剑恩仇录。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射雕英雄传

华罗庚曾说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武侠小说就是童话。但是假如一部武侠小说对人生的描写更深刻,悲剧色彩更强一些的话,则自然就相对的远离童话一些。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射雕英雄传在金庸小说中,是一部童话色彩最强的作品。(如果有机会,真想从童话的角度解读一下此书)这部书好象没有什么太沉重的东西,其中的人物也象童话中的人物一般,这是她和两部续集不一样的地方。
一般来说,续集的艺术价值总是不如正传,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一个例外。后两部的艺术价值其实都超出了
射雕英雄传,但这并不妨碍这部书在三部曲中是最受欢迎的,更不妨碍这部书是一部精彩的小说。金庸讲故事的能力,也就是他的超群的想象能力,在这部书中得到充分淋漓的发挥。不是说金庸前四部书的故事讲的不精彩,当然精彩,但感觉似乎还受到一些限制似的。到这部,是完全放开他的奔放的想象力了。所以也不妨说此书是金庸创作的一个转折点。
即以武功而论,从书剑到飞狐,武功的描写基本还是写实的,有许多武功描写用的还是真实的武功。而从此书开始,则进入了神奇武侠阶段。(以后的武侠电影,也可以分成“现实派”和“神奇派”)这种神奇武功的构想充分体现了金庸的奇思妙想(而不是有的武侠小说的胡思乱想)。象周伯通的双手互博,是完全违反人的真实生理状况的,但在想象性文学中,这种奇妙的幻想自有其价值。
和最初的版本比较,现在通行的版本改动很大。穆念慈和秦南琴合一的写法,确实损害了原作的一些魅力,但这是无奈之举,否则下一部对杨过的描写就要受影响,取大舍小,金庸只能如此处理,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黄裳的故事改写的也很精彩。至于曲三的增加,则纯属败笔,而且更加剧了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的混乱,就不必多说了。

神雕侠侣
这是我看过的最早的一部武侠小说(我最早听说过的武侠小说则是书剑恩仇录),也是我认为,某种意义上,是金庸最好的一部作品。说某种意义上,是因为金庸的作品平均水平高,有好几部作品都分别在某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就是说,他的代表作不是一部。那么我说她最好,就要带上一些个人偏爱的色彩了。
之所以偏爱,是因为杨过这个人的人生史,和性格,给我的触动最深。比较小的时候同情杨过的遭遇,但也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生的经历多了一些,则也明白杨过自有许多只能不争的无奈。杨过的一生无疑是苦难的人生,和郭靖不一样,后者一定程度上是人生的宠儿,杨过则是人生的弃儿。他的苦难和上代遗留的问题有关,但主要是他自身性格决定的。他的为人太正直,又太孤傲,对于个人的尊严过于看重。他和武敦儒武修文是同时被郭家收养的,他的“起点”实际并不比二武低,之所以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完全是本身的性情气质决定的。这种性情,使杨过一生受尽苦难,但也成全了他,使他最终成为神雕大侠,而不是武敦儒武修文之流的货色。
大概对杨过的看法,是最能考察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看了一些有关金庸小说的评论,最令我惊讶的是颇有一些人热中于向杨过身上泼污水,有时甚至不惜为此歪曲原作的事实,从中折射的是这些评论者自己的委琐,看来,在现实世界中,是不乏不会武功的武敦儒武修文辈的。


倚天屠龙记

这部小说有着漫长的时代跨越,从南宋末年,到明朝行将建立。小说开篇的小孩子张三丰到了最后变成一个一百多岁的罕有的高龄老人,好象是这一段漫长历史的见证人。
小说的主人公直到小说将近1/4的时候才登场,而他的人生最高峰在小说发展到一半的地方已经出现。那就是独战六大门派,以一人之力,而且是无名小卒的一人之力,拯救了马上就要覆灭的明教。这和前两部都不一样,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最高峰是华山论剑,在神雕侠侣中,是击毙蒙古酋长,都是在小说末尾才出现的,这是符合武侠小说一般规律的。高峰放到最后。你把主人公的最高峰早早写完了,以后写什么呢?但倚天屠龙记偏偏就把主人公人生的最高峰早早的写完了,这是为什么呢。显然,虽然都是写主人公的成长史,但作者这次是要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张无忌在小说的第十回目睹父母被武林中人逼死,张三丰带着他去少林寺求救,又遭了少林“高僧”的白眼,其后的成长历程中,屡被人骗,被人欺,被人辱。这样的早年经历,是极容易使一个人走上偏激一途的。换了杨过,恐怕便会如此。但张无忌却不是如此。他从来没有向欺辱他的武林界报复,不是有意放弃,而是大概根本没有产生过这个想法。正如金庸自己说的张无忌“较少英雄气概...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看起来自然不如看郭靖杨过的故事过瘾,但或许这是另一种伟大。
除了给他带来声名地位的光明顶之战一役以外,张无忌的人生一直是被动的,之前是被人欺辱,之后,他已是武功权力盖世,却依然被武功权力远不如他的人摆弄。看起来,是很窝囊的,但他的伟大其实就在这里。作为“大侠”,往往仍然需要一些手段才能维持住,不可能百分百的光明磊落,以诚待人,而张无忌偏偏就是个百分百的以诚待人的人。所以他干不了“大事业”,却保持了一个“大侠”的最原始最本质的含义。他不可崇,却可爱,可敬。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庸说“他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也许并不完全正确。真实的世界中,大概并没有多少这样的普通人,因为这样的“普通人”,又不具备张无忌那样的盖世武功,只能吃尽亏。

发表于 2006-12-6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楼主关于老金历史观倒退的看法.什么样的历史观才叫进步了,我觉得最高的是从整个人类的角度,从大多数人的角度出发.其次,才是从本民族,本国的利益出发.

举例来说,历史上宋辽的战争,其实最根本的动因是辽国的统治者侵略的欲望才造成的,是他们发动了战争.有必要把他们和一般的民众区别开来的.他们受人蒙蔽参与了战争,他们白白的送掉了性命,难道不值得同情吗?

所以说老金的处理是没有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8 01:07 , Processed in 0.035180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