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6451|回复: 9

[原创]中国文化与哲学史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2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P><FONT size=3>   </P>
<P><FONT size=3>中国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二十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距万邦”,在周边国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他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著名历史学大师汤因比认为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是理解人类文明的两大关键。中国文化在悠久灿烂的历史上所创造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成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如此,事实上,一直到十六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目前我们并不太发达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这样。科学史专家贝尔纳总结到:“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巨大中心”,而这种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中叶为止。另一位大家更为熟悉的李约瑟认为:“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试想,如果中国没有完整博大的科学技术体系的话,那么李约瑟何以能写出洋洋洒洒十二大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呢?因此,难怪莱布尼茨曾经以饱含崇敬和诗意的语调这样赞颂中国文化“如果推举一位智者来评定世界上哪个民族最杰出,而不是哪一位女神最美,那么他将会把金苹果交给中国人”。      
<P></FONT>
<P>
<P><FONT size=3>   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古中国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新近的考古发现则更进一步揭示出,中国文化所在的黄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爱琴海区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中美洲区域,共同构成世界上文明最辉煌的六大文明中心。   毫无疑问,这六大文明中心都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比如,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根基,印度文化尤其是它的宗教深刻影响了南亚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其中佛教现在更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力量,等等。所有这些,我们不详细展开论证,而只满足于指出一个事实:六大文明中心,唯华夏文明独存至今。本土意义上的玛雅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时至今日都已灭绝,推而广之,中世纪的铁血帝国,象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蒙古帝国,还有那些绝对尚武的强悍王国,如马其顿、波斯、大月氏、西夏、辽、金、楼兰等现在都已经灰飞烟灭,同样,其主体民族业已消亡于人类海洋之中。从最长远的历史来看,从一万年的历史长河看,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只有一个,那就是汉族——甚至素以生命力强大而著称的犹太人也不能与中华民族相比。在世界历史上,惟有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国家形式,完整的保留并不断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在极其漫长的历史马拉松中,没有一个民族坚持到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悠长的耐久力,根本之点就在于对外来危险无与伦比的抵御消解能力,而之所以具有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先哲皆教化后人遵循人间大道和人性之正道。比如,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多的国家。但中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最为合理的,冷静清醒的,充满着大智慧。《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大哲学家老子亦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战胜以丧礼处之。乃至孙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首先并不是一种极高明的战略,而是基于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保护。老子所谓“大勇若怯”之意当然也要如此理解,因为真正的勇者并不是表现在杀人如何众多上,真正的勇者是要保护生命的,而生命有时是极为脆弱的,需要小心翼翼,惟恐其受到伤害。易经所谓“神武不杀”“天地之大德曰生”亦应作如此解读。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本性上建立在对于生命的救助和爱护之上,因此反对穷兵黩武,反对一味使用武力,而强调以德化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宋儒言“一时之胜负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思之,信然。总之,中国文化独存,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曰“为善长生”故也。     
<P></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下面我们将从纵横或静态动态两个方面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一方面,揭示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具体进程尤其是其发展前景上揭示中国文化的历史大趋势。   
<P></FONT>
<P>
<P><FONT size=3>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体为三教九流百家。三教者,儒释道是也。九流者,儒道法墨纵横阴阳兵农杂是也——加小说为十家。百家者,各派分流是也,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道学更有诸宗分流也。
<P></FONT>
<P>
<P><FONT size=3>   就实性言之,中国本土文化与哲学最精深者为儒学、道学与易学。我们一一分说。
<P></FONT>
<P>
<P><FONT size=3>   先说儒学。儒学自古及今共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孔子开创的原始儒学为第一阶段,孔子去世之后,八宗分流,后学当以孟子和荀子的境界最为精纯。宋明时期为第二阶段,此时的大儒援佛入儒,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称新儒学。近现代以来,一些力图复兴儒学的贤者援西入儒,会通西方哲学振兴传统儒学,称现代新儒学。由于儒家各宗派最终皆以返本于孔子之思想为归宿,故此处不言儒家内部歧见,而以原本阐发孔子之本来义理为至上法要。
<P></FONT>
<P>
<P><FONT size=3>   毋庸讳言,孔子在中国、在东方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被尊为“素王”,“大成至圣先师”, 与老子和释迦牟尼并列为东方三大圣人,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并列为世界四大圣哲。西方学界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我们且看其他九位是谁:西方哲学的圭臬柏拉图、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之王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科学革命的发起人哥白尼、与唯理论之祖笛卡尔并称的西方哲学经验论之祖弗兰西斯?培根、现代科学的奠基者牛顿、法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伏尔泰、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进化论鼻祖达尔文。孔子能与他们并列而且居于首位,可见西方学术界对于老夫子推许到了极点。由此不难理解美国历史学博士麦克· 哈特在他的《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 这一著作中紧跟穆罕默德、牛顿、耶稣和释迦牟尼之后,将孔子列为有史以来对人类思想和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      
<P></FONT>
<P>
<P><FONT size=3>   说了老夫子的人,再说其事。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观念、精神,在《论语》中记载的最真切、全面。顺便提一下,《论语》是圣经之后世界上发行量第二的单行本著作。《论语》在通常意义上当然不属于孔子的著作,因为孔子主张“述而不作”。至于《论语》的境界,可以用“微言大义”来概括。有人觉得《论语》很简单,似乎远不及《道德经》等玄奥,且给人感觉其中都是类似处世格言或经验之类的言论。此大错特错矣,不体圣人于质朴平常中实蕴涵最精深的大道。老夫子的高足之一子贡曾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者,显说也,圣人之道中可言传者;性与天道者,内证也,圣人之道中不可言传者。孔子言“中人以下者,不可语上也”,时人多为中人,孔子所证之大道岂能被此中人所闻?且老子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不得其人,徒说无益,然怎可说孔子本人不通大道欤?大家看,《易传》即为夫子所言性与天道,其中夫子对于天道、人性的觉悟多么透彻圆融。夫子之道,知易行难,道理很简单,入手处亦极平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是也;而其究竟至极处,精微渊深,钩深致远,研几极微,“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也。犹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如白居易向支道林请教佛法大意之时,支道林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即为佛法。白居易说:这个连三岁孩子也知道。支道林言:三岁孩童知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P></FONT>
<P>
<P><FONT size=3>   夫子之道,《论语》言之明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以自己所证者来解释孔子之道,甚为切实。“忠”与“恕”实际上把对于自己和对于他人这两个人生最重要方面的基本原则给树立起来了。简而言之,成己为忠,中庸所谓“慎独”是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自我实现,自为、自觉的境界;成人为恕,宽容他人,关爱他人,促使他人也成就他们自己。畅言之,就是易经乾坤两卦大象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境界。
<P></FONT>
<P>
<P><FONT size=3>  虽然,此尚为曾子所证境界,仍非孔子本源心地也。老夫子终生所笃力实践且教化众生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简单之极,一字以弊之曰“仁”可也。何谓“仁”?爱人谓之仁。爱人到如何境界才符合“仁”的标准?爱人如己,甚至爱他人胜于爱自己,就是“仁”了。爱他人胜过爱自己?都现代社会了,还有这样的愚人吗?历史上有这样的愚人吗?——谢天谢地,幸亏古往今来这样的愚人很多,而且现在这样的愚人还很多,未来也希望同样多,所以人类仍然保持自己之所以为人的人性不失,还没有堕落到不可救药的地步。不用走多远,咱们每一个人的父母对我们的感情不就是爱他人胜过爱自己吗?看了下面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对于父母对于我们的爱到底深到什么程度还有疑问吗?据说一个年轻人笃信佛教,乃告其母曰:我欲求佛法以度众生。其母允之。于是这个年轻人到天下知名的一位禅师那里求道。一进寺院,纳头便拜佛祖,其意甚诚。谁知禅师冷冷道:你来干什么?年轻人说:我来拜佛。禅师问道:你见过真佛没有?年轻人一听,老老实实回答:没见过。禅师就说:你连真佛都没见过,你拜什么佛?年轻人无言以对。良久,年轻人给禅师磕头:请师父指点迷津,告诉弟子到哪里能找到真佛。禅师就告诉年轻人说:你下山去,如果看见谁一见你连鞋也没穿就来迎接你的话,那个人就是真佛。年轻人大喜,拜别了禅师下山寻找真佛。几十年过去了,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还是没有找到那个连鞋也没穿就来迎接他的人,不觉大为失望,心想:没想到禅师也骗人,于是踏上归家之路。回到家,一敲门,他妈问:谁呀?年轻人回答:妈,是我。他妈一听,喜出望外,几十年的牵挂与思念非言语所能形容,从厅堂里不顾一切跑出来给儿子开门,连鞋跑掉了都不知道。开门之后,抱住儿子的头,悲喜交集。儿子低头一看,恍然大悟:原来禅师说的真佛就是我妈啊。父母慈悲与佛平等。
<P></FONT>
<P>
<P><FONT size=3>当然,作到上面的境界还不是圣人,但无疑圣人的境界决不离于此而别求,因为对于自己亲人的仁爱之心正是成就圣人大仁大爱的基础。我们每一个人所要进一步做的而且必定能够作到的无非就是将上述对于自己亲人的仁爱之心推广到天下所有人身上就可以了,也就是孟子所阐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也可以说是耶稣不断忠告众人的“爱你的邻人”的境界,爱人类从爱你的亲人、邻人开始。如此,到达等视冤亲的境界,也就是看待自己的仇敌象看待亲人那样,超越善恶之分别,就达到博爱的境界了,这才是真爱。到达这种境界才能天下无敌,并不是指将每个敌人都打败——谁也不会将敌人都打败,而是指根本就没有敌人,因为本来就没有敌我分别之心。
<P></FONT>
<P>
<P><FONT size=3>   不过,以“仁”之一字来概括孔子之道仍然不究竟,不透彻,不完整。孔子之学,说到底,乃圣人之学。当然其意义决不是说孔子是圣人,我们要对之顶礼膜拜,正好相反,说孔子之学乃圣人之学的真实意义在于,孔子以自己的现实成就给我们作证,告诉我们成就圣人的普遍道路,以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圣人之道而修养自己,最终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达到圣人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按照孔子的理解,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就是仁智兼备的境界,博爱与大智慧浑然一体的境界,如此,才是荀子所说的“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圣人,备道全美者也”;如此,才能“不思而得,无为而成,从容中道”。
<P></FONT>
<P>
<P><FONT size=3>    根据对于孔子思想的领悟,我们可以说:历史上所有的哲人都是圣人;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也是慈悲之学。所以,有人说,哲学是理性的学科,所以哲学是排斥感情的,是无情之物,这是根本错误的,是对哲学和圣人之道的严重误解。其实真感情和真理性是一体的。哲学是超理性的东西,理性远远不能完全展示哲学的内涵。哲学只能使人的感情更真挚,更自然。哲人是一切人中最多情者。在哲人平静的外表之下饱含着对于人类的大关爱和大同情。哲人对人类爱得最深。哲人之大仁爱与其大智慧是完美的融为一体的。所以,诗人——哲人——圣人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的。圣人的境界是最富有诗意的,因为他的心灵是自由的,无拘无束,豁达无碍;圣人的境界也是最富有哲学意蕴的,因为他具有大智慧,能打破烦恼,达到解脱。
<P></FONT>
<P>
<P><FONT size=3> </FONT> </FONT></P>
<P><FONT size=3><STRONG>下面我们再说道学。</STRONG><br></P>
<P></FONT>
<P><FONT size=3>    道学渊源于黄帝,开创于老子,大张于庄子而流衍百代,道教也当归于此脉。<br>
<P></FONT>
<P>
<P><FONT size=3>    当年海德格尔在讲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说道:亚里士多德生下来、活着,最后,死了。借用其言,略加改造,对于老子的生平,可以说是“三不知”:不知道老子怎么生的,不知道老子生活事迹如何,最后,不知道他老人家是怎么死的,甚至是否死了,都说不清。<br>
<P></FONT>
<P>
<P><FONT size=3>    抛却道教所说的太上老君化身之说,史书记载老子是“生而白首,故名老子”,此仍让一些人存疑,认为这是对老子的神化。神化不神化不好说,反正让人感觉这些记载至少按常理来看不太好讲的通。<br>
<P></FONT>
<P>
<P><FONT size=3>     至于老子生平事迹,书上尤其是道经上记载也有很多。但常人觉不可接受。比较可信的算是《史记》中老子的传记了。其中记载的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情形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老子当时说了有限的几句话,大意是: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于是,孔子告辞,回来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最终感叹: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龙,上天入地,显隐自在,莫测其极,故乾卦以龙来象天道变化。《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亦言:龙乘时变化,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那么,孔子的意思很明显,老子太高深玄妙了,让人徒然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即。《论语》言,孔子五十始治易学,七十问道于老子。五十,乃老夫子知天命之年,业已踏入极高人生境界,至七十,经二十年修持,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之自由境界,故对孔老二圣此次会面,不可妄加评判高低,实际上乃孔子达易,老子印证之也——互证互明,心心相通。<br>
<P></FONT>
<P>
<P><FONT size=3>    史记最后又说道:老子见天下无道,乃西出函谷关而去,飘然不知所终。所以你问司马迁:老子最后到哪里去了?司马迁两手一摊:我也说不上来,似乎﹒﹒﹒这就好象解方程,费了半天劲,结果证明无解。不过无所谓,反正老子他老人家自己心里清楚就行了,我们何必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呢?“和其光,同其尘”,有意无意,无意有意,书上姑妄言之,我们姑妄听之,来个和稀泥,皆大欢喜算了。<br>
<P></FONT>
<P>
<P><FONT size=3>     但对于道家哲学,我们却决不能模模糊糊,自己理解不到家,硬说这就是老子的意思,那老子就含冤千古了。所以,下面我对道家哲学精神的理解,如有不当之处,罪过全部在我,可与老子没关系,这一节先要说清楚。<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以我之浅见,可以从以下四个不可分割、浑然一体的层次、环节来理解道家哲学的精神。<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一、包容一切、海涵地负的胸怀。<br>
<P></FONT>
<P>
<P><FONT size=3>    道贯一切,大含细入,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穷举宇内,包罗天地,无所不容,故庄子有“每下愈况”之论,东坡有相见恨晚之叹也。道家哲学如大海一般浩瀚,如宇宙一般深邃,观庄子直至览道藏,乃知道家之学是如何的浩浩淼淼,横无际涯。所以纪晓岚曾以 “综罗百代,广大精微”八个字来概括道家之学。要之,道家哲学之博大归根结底是因为道本身之博大使然。<br>
<P></FONT>
<P>
<P><FONT size=3>    二、慈观万物、悲天悯人的心地。<br>
<P></FONT>
<P>
<P><FONT size=3>道家哲学乃长生、养生、爱生、护生之学,故老子将“慈”列为“三宝”之首,而以“益生”为吉祥之本也。道家先哲见天地生生之大德,而对苍生起悲悯之心,而有化度世人出世,同登乐土之意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三、柔和谦冲、功成不居的玄德。<br>
<P></FONT>
<P>
<P><FONT size=3>    道家哲学一贯强调知雄守雌,知强守弱,知足不辱,上合大道化育万物而不居之妙谛,下契流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之天德,随顺一切,无名无利,故姜太公、张子房、刘伯温辅佐明主,平定天下之后皆顺势而隐,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可谓善于道矣。<br>
<P></FONT>
<P>
<P><FONT size=3>    四、大智大慧、自然无为的境界。<br>
<P></FONT>
<P>
<P><FONT size=3>   道家哲学乃真智慧、大智慧,诸子百家之中把中国文化的精微奥妙之处发挥得最为光辉灿烂、最为出神入化、最为炉火纯青、最为淋漓尽致的就是道家,故鲁迅先生有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先生对中国文化之理解可谓深矣。当年司马迁对中国文化六大宗派中的儒、墨、阴阳、名、法各家均有所指摘,惟独对道家一力赞同,自有他的道理。<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什么是智慧?且先以古希腊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智慧的领悟为引子来理解智慧的真谛“智慧就是常住于真理之中”。这句话很简单,但也很深刻,把握住了智慧的本性。常,极而言之,永恒之意,故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智慧就是无时无刻不处于真实之中。因此,智慧与思维没有本质关系,与智慧有本质关系的是永恒与真实。智慧也不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因为它本身就立于真理之中。因此,只有不假思索,从自心中自然流出者方为智慧。因此,真正的智者是妙辩无碍的。因此凡是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都不是智慧。所以,孔子言“我空空如也”,所以,惠能大师回答问学者曰“我若有法与你,就是诳你,但且随方解缚”而已。真正的智慧决非沉思的结果,深思熟虑、深谋远虑、殚精竭虑、苦思冥想乃至绞尽脑汁、心劳力拙、身心交瘁与智慧无缘——老子所说的“绝圣弃智”就是这种所谓的智慧也。真正的智慧乃自由与欢乐的境界。岂不闻孔子言“仁者寿,智者乐”?<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什么是无为?<br>
<P></FONT>
<P>
<P><FONT size=3>   “无为”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但“无为”也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个范畴之一,它几乎已经成了消极或逃避责任的代名词,“消极”与“无为”难分难舍,几成定语。实际上,“无为”是道家修为的最高境界,道家哲学,一切最高深的学问都是无为之学。“无为”与消极没有任何关系,相反,它是最积极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切积极性的根源,因为老子说过,道“无为而无不为”,体会这句话的语气和义理,“而”有顺承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之含义。道因“无为”而致“无不为”也就是无所不为,那么,“无为”究竟为何意?简单说,“无为”就是大道的本性,大道本性具足,包含一切规律、要素、形式、关系等等,所以大道无须借助于任何其他事物或条件,而只凭借自身本性的自然生发就能妙用无穷,而生成天地万物,宇宙万象,故“无为而无不为”矣。<br>
<P></FONT>
<P>
<P><FONT size=3>    道家哲学不仅对于个人立身处世、社会稳定和谐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科学界也具有很深的影响,因为道家哲学不仅是人道之学,更是天道之学,天人合一之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规定自己的博士必须要读《道德经》。为什么?这样做不嫌太过分了吗?杨叔子自有他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十分深刻、独到。他认为,西方的科学家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必读其文化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拉丁文的文学作品,甚至马克思的《**宣言》,因此西方的很多科学家都文理兼通,能达到大师的境界。象量子力学领袖玻尔就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哲学博士,所以能成为总揽全局的科学帅才。中国的科学家并不是不聪明,更不是不勤奋,而是眼界太狭隘,达不到对科学理解的哲学境界,因此不可能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中国每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学与化学竞赛夺得很多金牌而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科学巨匠,就是因为缺少了哲学与艺术的滋养与熏陶,思想贫瘠,只是培养了一些作题的高手,培养了一些崇信立杆见影效果的功利主义信徒,而不是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是去培养超越世俗偏见、为科学自身而研究科学、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信念乃至信仰的人。因此,中国科学输在哲学境界上,而决非科学素养上。中国的科学要想产生飞跃,没有哲学理念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不可想象的。其实,杨叔子本人也是由武大哲学系教授推荐才去读〈道德经〉的。当他读至25章“象元”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拍案叫绝,因为现代宇宙学大爆炸宇宙论中所描述的宇宙初生之景象极近于此。当然道家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一致处非止一端,正因为如此,道家哲学的影响乃远播海外。中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家影响最大、最具有科学色彩的一部经典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国外翻译的最广的一部中国哲学经典,至少有四十多种英译版本,也是在西方最流行的一部中国哲学经典。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德经》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德国哲学界另一位大师海德格尔对道家哲学体会亦极深,我们看他的后期著作,会感到其中弥漫着浓郁的东方哲学色彩或道家哲学的神韵,非常富有诗意。<br>
<P></FONT>
<P>
<P><FONT size=3>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感叹:"老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普遍感到茫然无措,人类病了的境况下,道家哲学无疑仍然是一付良药。<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中国哲学的本源与正宗,中国哲学最深邃、最精醇、最纯正的无上绝学是易学。中国哲学说到底就是易学。东方文化有两大至上之学:印度的佛学和中国的易学。易学完备具足,纯粹中正,正如系辞传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南怀谨老先生说易学乃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可谓至理名言。如此说来,易经就堪称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了。一般说,易经向为儒家六经之首,实则易经乃百家共祖,乃中国文化史上的群经之王。易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如圣经在基督教中的地位,古兰经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大般涅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道德经在道学中的地位,九阴真经在武林中的地位,易筋经在少林武学中的地位,独孤九剑在剑法中的地位,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居于至尊之位。不仅如此,在世界上,易经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哲学界将易经与基督教元典〈圣经〉和古印度文化圣典〈吠陀经〉称为世界三大经典,并高推易经为首,可见在世界文化经典中,易经的地位一样尊崇之至。<br>
<P></FONT>
<P>
<P><FONT size=3>    易经的三大正宗,三皇之书“三坟”与五帝之书“五典”并世而立,先人有“三坟,言大道;五典,言常道”之说。此言互文见义,大,言其无所不包,就空间意言其广博无际;常,言其永恒不二,就时间意言其无始无终。合而言之,三坟五典包罗时空,经纬天地,高妙之至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由山坟出连山易学,此为夏易所传承者,今已不显传;由气坟出归藏易学,此为商易所传承者,今亦不显传;由形坟出乾坤易学,此即周易所传承者,文王、周公、孔子三圣阐幽发微后,其意更为彰显。<br>
<P></FONT>
<P>
<P><FONT size=3>    连山者,连绵不绝,生生不息也;归藏者,一切归宗,幽微渊深也;乾坤者,刚柔并济,无所不备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神农、大禹、墨子一脉相承,继承连山易学之精神,侠士、义士、死士属此。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实质与此相通。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大禹日夜不休,自苦之极而形劳天下。墨子甘愿赴汤蹈火而救天下苍生,舍却己命而救世。可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极至就是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救世甚为急切。大苦之圣人,入世极深。<br>
<P></FONT>
<P>
<P><FONT size=3>    黄帝、老子、庄子一脉相承,继承归藏易学之精神,道士、隐士、谋士、高士、奇士、异士、术士属此。其理想,自然无为,修德合道。大乐之圣人,出世之道也。出世者,自由之意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文王、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继承乾坤易学之精神,文士、志士、学士属此,名士是文士的另类。西方的绅士和骑士虽有文武之别,而精神实质与儒家风范一致。其理想,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故可称“上合天道,下和万民”之学。其尽心知命、穷理尽性之处,天德流行之境界,近于道家矣。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处,则近于墨家矣。苦乐兼备之圣人,徜徉于出世与入世之间。<br>
<P></FONT>
<P>
<P><FONT size=3>    诸子百家之学皆归宗于易经,故诸子百家之学虽所说各异,甚或流于党同伐异之弊端,实则其所本者终究无异也。圣人或出世,或入世,或不出不入,固有现象之不同,然皆为应众生之机而方便示现,实则一脉相通是也,万不可以一己之私见、偏见而误为圣人之间亦互相抵牾、争执不休矣。<br>
<P></FONT>
<P>
<P><FONT size=3>    可见,伏羲之大易真经直接或间接开出中国文化三大主脉[道家、儒家、墨家]与其余各支脉,三大主脉为其正宗,其余各支脉为其旁流,以道德本性为体,奇门幻术为用,体用一如,形成中国文化悠久无疆、博大渊深之伟大文明,其最高境界都是内圣外王之道、天人合一之学也。易经堪称“内外兼通、彻上彻下、广大悉备、完备具足、透彻圆融”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简单说一下“内圣外王”,它不仅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诸子百家共同的追求,甚至,如果不拘泥于字面而是着眼于实质的话,内圣外王是人间一切学问的最终归宿。当然,此处的王道不是指帝王之学,更不能理解为谋略之术。“内”与“外”是一致的,一体的。“王”也就是“圣”,是圣人修为的自然外化,是指圣人教化一切人都达到圣人的境界,与佛学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当为一如的。西方哲学巨匠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亦庶几近之。<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中国文化之其余经典如群星璀璨,道德经与易经如日月齐明——皓月当空,群星黯然失色;太阳朗照,群星黯然无光。其余经典如万物,此二经如天地。易经如少林派,道德经如武当派,论语为俗家武学,终究殊途同归。易经、道德经合一,则中国哲学圆融矣。其实不用合之,道德经与易经本来一体。易学即道学,道学即易学。老子与三皇五帝一样也是易学大师。<br>
<P></FONT>
<P>
<P><FONT size=3>    通常认为:道德经贵柔而易经贵刚。如刘向记载:常枞有疾,老子往问焉。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曰:然。又问曰:吾齿存乎?曰:亡。曰:汝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其柔耶?齿之不存也,岂非其刚耶?曰:是矣,天下之事已尽矣。而易经以阳统阴,以阴辅阳。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通常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br>
<P></FONT>
<P>
<P><FONT size=3>    而实际上,先哲往圣皆刚柔相济为用,先哲深知“过刚则折,太柔则废”之道理,故柔以化天下而刚以利天下,因应世事,或刚或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子所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境界,乃刚中有柔之象。坤卦六二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乃柔中有刚之象。泛言之,圣人之智慧为刚,之慈悲为柔。智慧至高无上,故智周万物,了了分明;慈悲平等普遍,故仁爱苍生,普利一切。刚柔完全化为一体,则达到“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之境界。<br>
<P></FONT>
<P>
<P><FONT size=3>    如果我们从柔弱和刚强的本性来看,就更能明白通常这种观点皮相之论的实质了。什么是柔?心地善良,本性完善是也。何谓弱?老子曰:弱者道之用。不强为,不妄为,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是也。所以,柔弱的实质是,自然而然生发无穷妙用也。什么是刚?林则徐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无求为刚。而只有本性完善、强大到极点者方无欲无求。所以,就实性言,柔弱、刚强本来一体也。<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以上所说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内容,还不完全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除了本土文化之外,还应包括西来之佛学。佛学虽然渊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永远都不能分割开来的底蕴,以至于不谈佛学,就不能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佛学的源流。<br>
<P></FONT>
<P>
<P><FONT size=3>    佛学或佛教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佛教泛指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所彻底觉悟和圆满成就者,狭义的佛教则特指此贤劫千佛第四佛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所圆行圆证者。就实性言之,广狭二义本性一如,一佛所圆证法即一切佛所圆证法,一切佛所圆证法即一佛所圆证法,互具互摄。释迦牟尼,亦名乔达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自幼受正统婆罗门教育,精通五明。追求宇宙真理而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乃遍访众师而皆超越之。故最终于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先修六年苦行而未得道。乃于毕钵罗树下入定,经七日七夜后,彻悟,终成无上正等正觉。觉悟后,见众生之苦,乃出世教化,逐步建立僧团。说法四十九年,与八十岁时涅槃。初,弟子俱依法修行,此时诸法一味。百年之后,分流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部又各自分流为本末共二十或十八部派,称部派佛教,属小乘。至公元前后,大乘兴起,一世纪时成为主流。龙树、提婆师徒开创的中观派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空宗</FONT>和无著、世亲兄弟开创的瑜伽行派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有宗、相宗,</FONT>依次兴盛。简单说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空宗倡缘起性空</FONT>,由超脱一切法相而觉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有宗</FONT>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相宗倡一切唯识</FONT>,由明一切法相不离自心而觉悟,究竟则心境俱无,有无皆谴。顺便说一下瑜伽的意思。瑜伽在婆罗门教的意思是一体化,约略等同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佛教的意思是相应,与真如相契,可以用中国的合道解之。七世纪,婆罗门教复兴为印度教,佛教乃顺应世俗,转为密乘。十一世纪,伊斯兰教入印,释教移至东印。十三世纪,在印度本土消失。十九世纪末,印度佛教复兴。</FONT></P>
<P><FONT size=3>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传统上一般分为南北两传,三大语系。</FONT></P>
<P><FONT size=3>    南传佛教为由印度中部向斯里兰卡、东南亚诸国、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的上座部佛教。乃小乘教法。</FONT></P>
<P><FONT size=3>    北传佛教为由印度中部向西北印度、中、日、韩、蒙、越、苏等地区流传的的大乘、密乘教法。</FONT></P>
<P><FONT size=3>    巴利语系佛教指南传上座部的早期佛教。</FONT></P>
<P><FONT size=3>    汉语系佛教指以汉地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佛教,主要为中期大乘教法。</FONT></P>
<P><FONT size=3>    藏语系佛教指以西藏为中心的佛教,主要是晚期大乘、密乘教法。</FONT></P>
<P><FONT size=3>    新近又有西传、欧美语系佛教。</FONT></P>
<P><FONT size=3>    小乘为自求解脱且自行解脱者,故又称“自了汉”。大乘为普度一切众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故小乘主要皈依于释迦牟尼,而大乘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如东方不动佛,过去毗婆尸佛,大通山王佛,西天阿弥陀佛等等。佛教认为,就其本性言之,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FONT></P>
<P><FONT size=3>    广义的中国佛教含汉地、藏传和云南上座部三大系,狭义则仅指汉地一系。自东晋以来,中国汉地一直是北传佛教中心,佛教的第二故乡。所以有人说,“中国人不善于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我不敢闻命矣。果真如此,则中国文化早就湮没无闻了。应该说,中国文化最富创新性,所以才能独存至今。实际上,中国人不学则已,学必学到家。佛学,中国独得大乘且大小乘兼备,其余国家都落入小乘。禅宗祖师曰:震旦多大乘根器,此与中国文化之渊深广大有本质关系。犹六祖惠能大师言:小乘者闻无上佛法犹小根小木逢大雨,尽皆披倒;然若雨大海之中,则不增不减,尽皆容受。且,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比中国人更精诚,更持久,更广泛。冯友兰说过:“中华民族,自出世以来,轰轰烈烈,从未遇见敌手。现在他忽逢劲敌,对于自己的前途很无把握。所以他急于把自己既往的成绩和敌手既往的成绩比较一下。”中华民族在近代的挫折中并没有甘于沉沦,而是艰难而又顽强的探索重新崛起的道路。以后长时期内还会学习西方,一直学到将西方的精髓彻底消化、完全化为自己的东西为止。<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一般说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应因世道、流布扩展,南北朝时研习义理,形成不同学派,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后期的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地论宗等</FONT>。后进一步总结印度佛学,乃渐成宗派,至唐代臻于鼎盛,大乘八大宗派禅、净土、律、密、唯识、三论、天台、华严与小乘的俱舍、成实并世而立。中唐之后,禅宗独盛,净土次之,余皆衰微。</FONT></P>
<P><FONT size=3>    禅宗:又名佛心宗。据传当年在灵山法会上,世尊拈大梵天王所献的金菠萝花,众人皆无会心,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乃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业已付诸迦叶尊者,是为初祖。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时,付菩提达摩来华,为中华初祖。初化梁武帝,不契,乃至少林寺后山面壁九年。后传于二祖慧可——二祖少为儒生,博览众经,通达老庄。出家后号神光,四十岁礼达摩为师,断臂求道,从学六年,无言而得衣钵:祖师将行,曰“时已至矣,可各呈所见”。一曰:以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我皮。一曰:我见妙境,后不复见。师曰:汝得我肉。一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本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我骨。慧可入,依位而立。师笑曰:汝得我髓。后依次传于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与神秀南北并传,南宗主顿,北宗主渐,后北宗绝,被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禅门半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禅宗倡导以心传心,自主自造。六祖后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为真传,南岳怀让下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下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称为“一花开五叶”,此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达摩祖师</FONT>早已知道,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偈</FONT>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FONT>。宋代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扬歧两支派,共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五家七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r>
<P></FONT>
<P>
<P><FONT size=3>    佛学乃自由、平等、博爱之学:本性具足、圆融无碍为自由,万法一如、无二无别为平等,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为博爱。<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以上我们侧重于从横向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涵,下面让我们再从互补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整体上洞观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在宏观上可以分四大阶段,简要表示如下: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三皇五帝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唐宋三教合一时期→近现代中西贯通时期。我们一一介绍:<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三皇五帝时期乃中国文化开元、开创时期,以易经为总根源而奠定中国文化之大基大本,包罗万象而浑然一体,无所不备而精醇纯正。<br>
<P></FONT>
<P>
<P><FONT size=3>    此根源生生不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开花、结果,此时十派并立,百家争鸣,犹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蔚为巨观,与同时期其余各大文明交相辉映,形成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德国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就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此时正值希腊古典时代,印度佛陀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创波斯教,为密特拉教、摩尼教、诺斯替教之母,波斯教传入中国后称祆教,因崇拜光明之神,又称为明教。同时期以色列涌现出耶利米、以西结、弥赛亚第二等先知。所以他称此时期为“轴心时代”。的确,这个时期的大思想家对于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人:佛教深刻影响了东方两大文明体系——印度与中国并由此波及周围的地区,近现代则进一步影响到西方世界与世界上其余地区;孔子对于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亚洲、欧亚大陆和世界的影响直到今天还常胜不衰;弥赛亚第二影响了犹太教并更进一步扩大到基督教、整个西方世界甚至全世界;琐罗亚斯德对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具有深远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则直接决定了整个西方文化的性质和本性,今天在世界上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一次大飞跃时期的特点在于,当时的哲人对于宇宙与人生的终极问题之探讨达到了最深刻的程度,以后的人们可以重新达到这个时期的思想家所达到的境界,但不可能再超越了。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唐宋时期,远在两汉即西来之印度哲学经魏晋、五代之承接,至此而鼎盛,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两大东方文化巨流合而为一,东方文化两大至上绝学佛学与易学逐步融会贯通,形成儒道佛三教并立、互具互摄之势,中国文化长河比之于以前更为波澜壮阔。<br>
<P></FONT>
<P>
<P><FONT size=3>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崛起并传遍全球,世界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大文明体系之思想呈多元并存、相激相化之格局。中国文化力求引西来之文明以图自身之复兴,融入全人类文化共同发展的大海之中。<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从文化发展的潮流来看,上述四大阶段实际上可合为三大浪潮:前两个阶段是本土文化发源和成熟期,第三个阶段是中印文化汇通期,第四个阶段是东西文化汇通期,或用目前流行的话说全球化期,乃大百家争鸣时代,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全球的放大。<br>
<P></FONT>
<P>
<P><FONT size=3>   如果我们将视野拓展得更开阔一些,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尺度来看中国或整个东方文化的大格局以及其大趋势,将会使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定位更为清晰准确。借用地理上的名词,当今世界文化可分为七大洲:阿拉伯文化一洲,以西亚、中亚、北非、西南欧为中心;斯拉夫文化一洲,以东欧、中欧、东南欧、中亚、亚洲北部为中心;欧美文化一洲,以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中心;印度文化区一洲,以东亚、南亚为中心;东亚文化一洲,以东亚、南亚,尤其以中国为中心;非洲文化一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拉美文化一洲,势力在拉丁美洲。<br>
<P></FONT>
<P>
<P><FONT size=3>    显然,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亚欧大陆的文化,在上述世界文化七大洲中有五个位于亚欧大陆,且其影响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事实上,不仅现代,就是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看,欧亚大陆也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区域。首先,四大文明古国全部在欧亚大陆上,而世界六大文明区也有五个位于欧亚大陆——特别提示一下,埃及属于文化意义上的欧亚大陆。亚欧大陆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泛称的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其中,西欧文化是经典意义的西方文化,斯拉夫文化主要受西方文化影响;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则是典型的东方文化的代表,阿拉伯文化基本上可以算是东方的。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实际上是世界文化发展的缩影。东西方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约可以概括为四大阶段:<br>
<P></FONT>
<P>
<P><FONT size=3>    1、</FONT> <FONT size=3>古代—古典时代,东西辉映。在古代,东方与西方各自产生了最早的文明。而进入古典时代之后,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四大帝国并世而立,囊括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br>
<P></FONT>
<P>
<P><FONT size=3>    2、</FONT><FONT size=3>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阿拉伯崛起并臻于鼎盛。印度进入文化最为鼎盛的大印度时代,而中国正值唐宋盛世。<br>
<P></FONT>
<P>
<P><FONT size=3>    3,</FONT> <FONT size=3>近现代,形势发生大逆转,东方不亮西方亮。14-16世纪,西方文化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至十六世纪, 科学勃兴,十七到十八世纪,科技大发展,产业革命兴起。十九世纪,更是以科学世纪而著称,是欧洲在全球的扩张时期。二十世纪之后,美国逐步居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东方文化衰落,直至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br>
<P></FONT>
<P>
<P><FONT size=3>    4、</FONT><FONT size=3>二十一世纪之后,西方保持强势,有人认为,欧美的主导地位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甚至更长时期内不会受到动摇;东方将逐步复兴。亚洲在世界上面积最辽阔(4400万平方公里),地域最广大(横跨11个区时,纵贯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纬度),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民族最复杂(总数占世界的一半,有1000多个民族,既有人数超过几亿甚至10亿的特大型民族如汉族、达罗毗荼族,也不乏人数只有数百人的超小型民族),在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的世界三大宗教归根到底都来源于亚洲。所以可以说,亚洲文化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支柱。因此从实体意义上看是西方文化统治着世界,而从精神深处来说实际上是亚洲文化统治了世界。英国哲学家罗素当年认为“我常想,假如我们要熟知这个世界,我们不但必须承认亚洲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还必须承认它在文化上的平等地位。我不知道这将带来什么变化,但我坚信这种变化必定影响极为深远,也必定具有最大的重要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格里芬认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向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未来的关键。如果我们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大历史来看,中国文化的复兴,东方文化的再现辉煌当非虚言,而东西方文化重新上演交相辉映的文化奇观之日,亦不再遥远。<br>
<P></FONT>
<P>
<P>
<P><FONT size=3></FONT></P>
<P><br></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Й彩| 六合投Й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Й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5-8-23 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P>我光看完了道家的部分,佛学翌日再论。</P><P>“道”是什么,道就是宇宙的终极真理。由是而观之,老子是“决定论”者。</P><P>但由于道家所追求的属于宇宙而不是局限于人间的真理,所以他是诸子百家中最深奥和最高妙的一门。读《南华》六年而步履维艰,进益不多,是道家需要一定的年龄阅历才堪领悟?</P><P>还是我机心太重了。</P><P><FONT size=3>“不是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是去培养超越世俗偏见、为科学自身而研究科学、把追求真理作为自己信念乃至信仰的人。”
此语深得我心,当代教育之求功逐利之心太盛,重工科而轻文、理。所以让学术精神归于沦丧。我在大学里待得不爽,盖由其沦作名利场,背离了大学精神本旨所至。</FONT></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5-8-2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P>shaolinpai兄这两篇我没来得及细看,先说一下。</P><P>道家、佛学、儒学,我统统都没研究过,也没看过几本相关的书,但他们的精义,还是能知道一些的——毕竟,所有学问都是相同的嘛~~</P><P>道是宇宙之终极规律,道家就是研究终极真理的——可惜,真正的道家唯老子一人。</P><P>佛学我感觉是研究生命之道的;儒学是研究人性之道的,这三家的研究是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的,而本质上却是一致的。</P><P>生命有限,思想不朽,宇宙之道是无穷的,因为不但有规律,有究极真理,还有他们的运用,所以人类的认知是没有极限的,目前人类所认识的规律、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P><P>所以我们的思想也必然是要一生前进的,决不能令某种固定思想禁锢住头脑,正确的道路是要选择的,然后就是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P><P>我觉得自己就是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最近看shaolinpai和布衣的文章,我又有不少感悟。</P><P>不受时空束缚的思想,不受各种人为条框、门类等束缚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思想——这也只有大智慧、大胸怀的人才能做到——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P><P>布衣,大学的作用,要看你怎么看待了。如果想通过大学教育获取知识、开拓思想,那时枉然了;但大学毕竟提供给我们更广阔的天空,让我们能自由自在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思想。无论大学教育如何改变,对不同的人来说,结果也是不同的。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你只能尽可能的使自己在当前环境中获取益处。</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5-8-24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P>布衣兄曾有言:“任何学说最怕被人利用”,此言非虚。</P><P>就比如说《易经》,现今还有多少人知道其本意?本应是高深的哲学,却被目为一部算命骗人的手册,这岂不悲哀?还有儒家思想,就因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后来遭了多少谩骂?冤不冤哪!</P><P>现在说这三家:</P><P>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便是说世上并无绝对真理,老子亦非“决定论者”。</P><P>儒家的思想,太过理想化,就如共产主义一样,基本不符合现在人吃人的社会,我所不取。</P><P>至于佛家,似乎是研究生命之道,这确不假,不必饶舌了。</P>[em42][em48]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楼主| 发表于 2005-8-27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易学本是中国文化和学术的正宗,犹如少林武学在武林中的地位,而今却落到如此地步.呜呼,圣学之衰微也,人性之迷失也.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G彩| 六合投G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G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6-5-9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P>楼上的,我支持你!</P>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a彩| 六合投a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a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6-5-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2 编辑

唉!现在是信息时代,什么都变了,连和尚都上网了。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オ彩| 六合投オ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オ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发表于 2006-5-14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4-13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7-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33 编辑

中国文化在悠久灿烂的历史上所创造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成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不錯,支持一下!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④彩| 六合投④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④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6 19:01 , Processed in 0.03309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