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6409|回复: 7

[原创]评鹿鼎记和其中的三个主要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3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天看了shaolinpai和布衣的几个帖子,受益不小,感触不少,先捡一个跟大家聊聊~~[em01]

鹿鼎记向来毁誉不一。从娱乐角度讲,韦小宝实在够不上偶像级别:杨过的痴情、郭靖的忠诚、令狐的潇洒、萧峰的英雄、无忌的仁厚……他实在是一样也不具备,所以,喜欢他的人实在不太多(若非周星驰帮忙估计就更少啦~~),爱乌及屋也就谈不上了;从文学角度讲,称赞它的誉之为“反红楼”,反对它的毁之为“流氓书”。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金庸在这部书中寓意太深,思想和文字走两个极端,这是金庸文学功底的最高体现,但对我们来说,如果不认真体会,就很难看懂金老的意思。

《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将“武”和“侠”推到了极高境地,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武和侠的局限性。“武侠”的极致,从“集体主义本位和个人主义本位(shaolinpai语)”上讲,还有谁能超越萧峰和令狐冲么?在“天下”、“苍生”这样的词语面前,武侠显得虚弱而渺小。

于是,《鹿鼎记》提出了“至侠无武”的观点。

我认为康熙、小宝和陈近南是鹿鼎记中的三个主角。这三个主角互有对比,相映成趣,折射了金庸“至侠无武”这一观点。

康熙是帝王,要在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中胜出,自然要心机深沉,手段非凡。因此单从个人道德角度讲,尤其是以郭靖、萧峰、令狐这等做事无愧于天地的传统大侠为参照物,康熙可能称不上“侠”。但康熙的最高理想,却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创造海清河偃的盛世”,这是“至侠”之所为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所以在“至侠”之下,武功和一些小节都显得不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康熙的“不拘小节”中却也不违传统“侠”的核心精神,这在他与小宝之间的“义”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说,康熙是金庸塑造的“至侠”的理想形象。

小宝的情况比较复杂,在我看来,小宝存在的意义(除了娱乐之外)更多的是在康熙和陈近南之间搭起一座桥,小宝是最低层、最普通的大众形象的夸张结合体,所以小宝有一个普通男人基本缺点和优点。他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做事的出发点就是人类的本能。他贪婪、好色、狡猾、甚至卑下,但他也有豪情、有义气、重感情。小宝也是侠,他的侠如何体现的呢?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他有中国人传统的“义气”风骨,这是原始之侠的本质(水浒)。

第二,他做过很多“为国为民”的事,虽然并非主动,但在一个“至侠”康熙的指引下,他确实做到了。(如小宝在对俄战争、平叛吴三桂过程中的贡献)。

如果说康熙是“集体主义本位”的“至侠”,小宝则可以说是“个人主义本位”的“至侠”。“个人主义本位”的最佳表现就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小宝身上集中体现了武侠的局限性。小宝武功稀松,但他经常能把一些绝顶高手玩弄于股掌之间,可见即便在江湖中武力高低也并不是江湖“阶级区分”的唯一决定;从传统意义上讲,小宝远侠而近流氓,但他却做出了很多“为国为民”的大侠之举。

陈近南则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侠。他的境界比不上萧峰,但可能与郭靖相当。陈近南实际上是一个“反面人物”,是一定程度上需要被否定的人物。通过他与康熙、小宝之间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陈近南的道德和精神境界显然都是很高的,但他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那种高度,这使他的“侠”显得狭隘。相比起来,康熙胸怀天下,以造福苍生为己任,而陈则为一家一姓的江山付出自己的一生,于天下百姓几无贡献。

陈近南和小宝则是一对有趣的对比。陈近南和小宝如果从道德和精神角度看,是“侠”和“反侠”了,问问江湖朋友,大家肯定都要说陈近南,大侠、大英雄啊!韦小宝?那小流氓!可是,这样两个在传统意义上截然相反的人,谁为人民做的贡献大呢?谁对苍生更加有意义呢?反而是韦小宝!“流氓”韦小宝以各种流氓手段阻止俄罗斯入侵,保卫了中国人民安全的时候,“大侠”陈近南正在策划反清复明方案,将使人民再次陷入战争之苦!这里又有一个对比:康熙和郑克爽。如果真让大侠陈近南成功了,郑克爽当上了皇帝,天下会如何呢?显然,陈近南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的。

最终,顺应自然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康熙实现了“至侠”的理想,名垂青史;“paradox(呵呵,感觉这个词描述的很贴切)侠”小宝安居乐业,“历史功绩”也将被后人传颂;而“大侠”陈近南却为一家一姓贡献自己的毕生乃至生命,死的毫无价值,毫无光彩。

回过头来看看金庸小说走过的路。传统武侠小说中,“侠”代表了“武功、正义、道德”等等中国传统审美观,但金庸从射雕开始拓宽了“侠”的意义。郭靖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是一个里程碑,但如果郭靖身处陈近南的位置,他会做的更好吗?我想他肯定会与陈近南一样的。金庸意识到了郭靖的狭隘,所以开始诠释什么才是“为国为民”。天龙八部是突破,但直到鹿鼎记金庸才提出了最后的“至侠”观点。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至侠无武”,鹿鼎记已经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武侠小说,颠覆了传统“武侠”的意义,但同时也使金庸武侠无法继续了,金庸就此搁笔。

然而,鹿鼎记也绝不是一部达到极致的作品,这是金庸个人思想的局限性决定的。

Shaolinpai兄提出的“集体主义本位和个人主义本位”非常好,世界就是由集体和个体组成的(我习惯于称之为“组织和个体”),世界上所有的行为都可归纳为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小说中也不例外。

组织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永远相互影响。令狐冲、杨过、韦小宝这些个体本位的侠最终选择归隐山林,根本原因就是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极度不相容。

金庸小说也是分别从组织本位和个体本位两个出发点,来发掘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极致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鹿鼎记中有两大处缺憾:

第一就是始终不能找到组织和个人结合的方法。小宝和金庸前期人物的结局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在个人行为和组织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了逃避,或者说,这是金庸在无力回答这个问题的情况下的一种逃避。

第二就是把组织行为的最高级形态寄望于帝王。布衣兄说金庸有帝王情节,这观点我很赞同。金庸受封建制度影响很深,所以在他心目中一个好的帝王就足以让人民安居乐业、海清河宴。所以,鹿鼎记中的最优组织行为就是帝制,康熙这样的好皇帝就是“至侠”了。但我认为,且不说封建帝制的阶级局限性,所有具有统治阶级的组织,都是远离自然状态的,都是背离“道”的,最终都将被证明是难以让组织和谐稳定发展的。

当然,每位作家都会有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金庸也不例外。但金庸带给我们的东西已经够我们学习、思考和品味一生了。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去做;金庸小说的可贵之处正是把极为抽象的“道”化为最趣味的文字、最平凡的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的就能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化入我们自身。

让最普通的百姓也能沐浴“道”之光,能体会“生命之学”之美,能激发“天然去雕饰”的那部分美好品质,这不正是金庸小说的“至侠之道”吗?
发表于 2005-8-3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鹿鼎记》是一朵恶之花;韦小宝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面镜子。

鹿鼎记里最让人血脉贲张的东西是什么?是对一些罪恶的默许和宣扬。当韦小宝从鳌拜家里二一添做五了50万两银子的时候,做为读者你不激动么?当韦小宝安享他以职务之便从御膳房弄来的珍馐时读者你难道不认为那铺陈的菜色是种视觉享受么?当扬州丽春院里七女同床胡天胡地时你心中又有什么感触?这些都是对人类最本能面的刺激,而这些刺激是金庸其他武侠里所没有的,但形成这些刺激的,却是恶。所以我说鹿鼎记是朵恶之花,诱人却致命。(古龙无疑学习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里一些恶的诱惑更得到了延伸)但直书这种浸透罪恶的快感仅仅是一个技法,一种手段而已,倘若只停留在这点皮相上那就又把这本书看浅了,因为贯穿这些恶的人物韦小宝并不是一个偶像。那些把他作为偶像的读者们,很不幸,你们误读了金庸,也很可能会堕入恶之花下的七宗罪。

金庸曾经写过一篇叫《韦小宝这家伙》的文章,我引一下其中的段落: “然而人情与义气讲到了不顾原则,许多恶习气相应而生。中国政治的一直不能上轨道,与中国人太讲人情义气有直接关连。拉关系、组山头、裙带风、不重视才能而重亲谊故乡、走后门、不讲公德、枉法舞敝、隐瞒亲友的过失......合理的人情义气固然要讲,不合理的损害公益的人情义气也讲。结果是一团乌烟瘴气,“韦小宝作风”笼罩了整个社会。 对于中国的处境,“韦小宝作风”还是少一点为妙。” 对于韦小宝的恶很多人纵容,因为他有个大优点“讲义气”。 而这里已经清楚的表达了金庸的态度,金庸偏袒韦小宝,但决不纵容他,对他形象的副面也剖析的很深。从这段文字了我们可以看出,金庸也是最反对韦小宝那种最为很多人称道的长处———“讲义气”。 所以我说,韦小宝是一面镜子,在影射中国国民性里一些很深刻的东西。可以和阿Q参照着来看,只不过正统文学里阿Q必须被批判,必须死掉,而作为通俗小说,韦小宝却能取得成功,因为一般读者更喜欢看成功史罢了。小宝这家伙观之可以正衣冠,明得失,但倘若去效仿,只会成为末流的混混。

对韦小宝身上那些缺陷的批判实际也就是对形成那朵恶之花的批判,对我们自身恶的批判。 《鹿鼎记》是十四天书里面最深的。

发表于 2005-8-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不过正统文学里阿Q必须被批判,必须死掉,而作为通俗小说,韦小宝却能取得成功,因为一般读者更喜欢看成功史罢了。

------------------------------------------------------------

我不认为韦小宝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一般读者更喜欢看成功史,而是因为今天中国的现实,韦小宝这样的人确实是能成功的。

发表于 2005-8-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皆可成圣人,就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共产主义就是人人皆是圣人的社会,而社会整体和谐,西方极乐净土亦然.
 楼主| 发表于 2005-8-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认为把人性之恶揭示得很深刻这样的作品就是最好、最深刻的。

揭示恶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劝诫人们弃恶从善啊!指出一个人的缺点是为什么?自然是希望他改正缺点啊!如果只揭示恶而不教人如何弃恶扬善,这样的文学作品是不完整的。

善和恶是人性的两面,揭示恶、教人弃恶固然很好,揭示善,教人从善更值得称赞。从令一个角度讲,那些最深刻的“恶”源于人类的劣根性,或者说是自然的固有属性,不可能根除。事物是由矛盾双方组成的,所以,有善必有恶。也就是说,揭示的越深刻的恶,就越牢固,不可能根除。既然如此,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扬善”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你每天都在挖掘自己的缺点是没用的——因为缺点永远不可能全除掉。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发扬好我们的优点,然后才是尽量改正自己的缺点。

所以,我觉得文学中教人扬善的内容才应该是主流,教人弃恶的很重要,但应该是补充。绝非只有深刻揭示人性之恶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发表于 2005-8-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的意见,不过这是陈腔滥调了.康熙才是《鹿》中的上上人物.

发表于 2005-11-16 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就是个武侠吗乱弹乱弹的,我喜欢小宝,,一个流氓做了流氓做不到的事情,换别人能行吗?我切
发表于 2011-2-10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沙发

一语中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5-5 22:57 , Processed in 0.03547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