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0-6-27 08:02

解读太极拳、剑

万物都分阴阳,拳法中的阴阳包含正反、软硬、刚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阳,屈是阴;上是阳,下是阴。

    太极拳、剑之所以冠名“太极”,就是取那太极图圆转不断,阴阳变化之意。

    太极拳要旨:以虚御实,以慢打快,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纯以意行,最忌用力,能够做到形神合一,方为高手。

    太极剑要旨:与太极拳类似,以意驭剑,神在剑先,绵绵不绝,方能千变万化,无穷无尽。


太极拳、剑攻敌理论:
    太极拳是设法控制对手的胳膊。

    太极剑则是设法控制对手的兵刃。

    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这个【根】,就是对手的胳膊及兵刃。


我们通过实战及原文来回顾一下:

    【赵半山见他起腿,便已猜到他的用意,待他“手挥琵琶”一招打到,竟不后退,踏上一步,也是一招“手挥琵琶”。这一招以力碰力,招数相同而处于逆势,原是太极拳中的大忌,与他适才所说“双重行不通”的拳理截然相反。陈禹将敌人抓起,心中又惊又喜,这一下成功,却是他始料所不及,用力一甩之下,满拟就算不能伤敌,也可全身而出商家堡了。【哪知举臂一挥,赵半山手掌一翻,反而将他手腕拿住】,这一甩竟没将他摔出。】

    这是赵半山为了给胡斐讲解武学原理,故与武学常理相反,但只要控制住对手胳膊,自然立于不败之地。

    【突然之间,阿三五指猛力戳出,张无忌使出一招“云手”,左手高,右手低,【一个圆圈已将他手臂套住】,九阳神功的刚劲使出,喀喇一声,阿三的右臂上下臂骨齐断。这九阳神功的刚劲好不厉害,阿三一条手臂的臂骨立时断成了六七截,骨骼碎裂,不成模样。】

    同样是以控制胳膊为主,不论你是指力厉害,还是掌力厉害。


再来看两段太极剑的原文:

    【那老妇知道每层守御之人武功一层高过一层,虽避开了周仲英一胆两刀,但已知他是少林高手,平地拚斗,不弱于己,只怕上面有更厉害劲敌,凝神屏气,身未上,剑先上,挽花护顶,【忽觉手上一震,长剑被敌人兵刃粘住,险险脱手】。老妇知道又遇劲敌,长剑乘势向前一探,解去对方粘走之力。】

    这里则是以控制对手兵刃为主。当然,最后老赵还是输了,是输在操之过急,不够沉稳。

    【张无忌的一柄木剑在这团寒光中画着一个个圆圈,每一招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他心中竟无半点渣滓,以意运剑,【木剑每发一招,便似放出一条细丝,要去缠在倚天宝剑之上】,这些细丝越积越多,似是积成了一团团丝绵,将倚天剑裹了起来。两人拆到二百余招之后,方东白的剑招渐见涩滞,手中宝剑倒似不断的在增加重量,五斤、六斤、七斤……十斤、二十斤……偶尔一剑刺出,真力运得不足,便被木剑带着连转几个圈子。】

    如果说对手有千招百招,那么“独孤九剑”也有千招百招,但“太极剑法”只有一招,这一招对手却是永远应付不穷。

   
冲虚与令狐冲一战,剑法上固然有些不及,但主要还是输在《吸星》上

先来看段原文:

    袁承志道:“这些都是本门正宗武功,怎说是杂学?好,看剑!”挺剑当胸平刺。梅剑和举剑挡开,还了一剑,袁承志回剑格过。梅剑和待要收剑再刺,不知怎样,【己剑已被粘在对方剑上,只见袁承志反手转了两个圈子】,自己手臂不能跟着旋转,只得撤手,一柄剑脱手飞去。袁承志道:“要不要再试?”梅剑和横了心,抢了桌上一柄剑,剑走轻灵,斜刺对方左肩,这次他学了乖,再不和敌剑接触,一见袁承志伸剑来格,立即收招。哪知对方长剑乘隙直入,竟指自己前胸,如不抵挡,岂不给刺个透明窟窿?只得横剑相格。【双剑剑刃一交,袁承志手臂一旋,梅剑和长剑又向空际飞出】,啪的一声,竟在半空断为两截。

    令狐冲拥有《吸星》,虽非有意吸取,但双方兵刃一碰撞,冲虚的内力不免被吸,因此这个“粘”字诀就派不上用场了。冲虚只得以无数光圈组成的阵势,来挤迫令狐冲。而令狐冲一剑刺向光圈中心,双剑相碰撞,冲虚内力免不了又被吸。

    另外要说一点的是,‘太极剑’本也是属于‘后发制人’,而冲虚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显然与‘太极剑’的主旨背道而驰。话说回来,‘九剑’与‘太极剑’同属于‘后发制人’,毕竟还得有一个主动进攻的啊,呵呵。


最后看看殷梨亭的剑法:

    殷梨亭左足踏上,剑交左手,一招“三环套月”,第一剑便虚虚实实,以左手剑攻敌,【剑尖上光芒闪烁,嗤嗤嗤的发出轻微响声】。旁观群雄忍不住震天价喝了声采。周芷若斜身闪开,殷梨亭跟着便是“大魁星”、“燕子抄水”,长剑在空中划成大圈,【右手剑诀戳出,竟似也发出嗤嗤微声。】

    俞莲舟见殷梨亭剑法吞吐开合、阴阳动静,实已到了恩师张三丰平时所指点的绝诣,心想师弟一生中从未施展过如此高明的剑术,今日面临生死关头,【竟将剑法中最精要之处都发挥了出来】,武当派武功讲究愈战愈强,时刻拖得越久,越有不败之望。

    只因一时看不明白对方招式要点所在,殷梨亭一直采取守势,且最后败下阵来。最后用一句原文最为结束语:太极剑法乃张三丰晚年继太极拳所创,实是近世登峰造极的剑术!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6-27 09:50

论得好,对太极循环不息之意阐发极佳。
唯有一个小问题:九剑应不属于后发制人吧?其原则乃料敌机先,在对手还没发出招之前或没完全发出招之前即破之,类似于控制论中的“前馈”,太极剑属于“反馈”,后发制人。
太极剑是“一”招,永远是圆的,小李飞刀和傅红雪的刀也是“一”招,永远是直的,变化到极致而不变的那一招,最简单、最快的一招,独孤九剑是一招也没有,圆与非圆都行。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0-6-27 10:50

嗯,早期写的,没有修改,呵呵。

九剑是先发与后发兼顾!

我用【大I海】这个ID,在申请‘独孤九剑’吧主,‘普渡众生’不灵,申请什么无吧主贴吧,都让管理员打发回来,呵呵。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6-27 17:01

不行就换个新号试试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6-27 22:20

普渡众生和我的SHAOLINPAI 一样,都犯了忌讳。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6-27 22:22

另外:普渡兄还有什么好帖比这个更高一些,可以发在华山的?兄不现身,如何普渡众生?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0-6-28 06:41

更好可谈不上,有一些关于武功的总结。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1-1-23 08:50

啊,这个发过啦:lol

乾龍求道 发表于 2011-1-29 12:59

所谓「使对手其根自断」,这指的是「劲力」,而不是胳膊什么的。

太极武学要主宰的,並不是別人的身体兵器,而是劲力应用,使对手的劲力失焦,由我摆布。

如果对手劲力不断,就算你在招式上占了上风,也是枉然。

空性大喜,暗想:「终于你着了我道儿。」【眼见他一条右臂已陷入重围,再也不能全身而退】,当下双掌回击,陡然圈转。呼的一响,往他臂弯上击了下去。空性是有道高僧,见这少年精通少林武艺,生怕他和本门确有渊源,何况先前数招中他明明已抓到自己重穴,都是有意缩手相让,因此这一招便也没下杀手,只求将他右臂震断便算。【岂知双掌掌缘刚和他右臂相触,突觉一般柔和而厚重的劲力从他臂上发出,挡住了自己双掌下击。】便在此时,张无忌右手五指也己虚按在空性胸口「膻中穴」的周遭。

对手的胳膊陷入重围又如何呢?若使无法主宰对手的劲道,那便等于出现了《九阳真经》的「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状況。反之,只有劲力的运用被主宰,那怕对手只有一个「点」为我所控,我也可以致其于死地了。

太极武学首重「听劲」,唯有了解对手的劲力发送之路,才可以掌握先机,以各色手法克敌制胜。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1-1-29 19:42

回复 9# 的帖子

嗯,求道又深了一层。

令对手其根(内力)自断,自然要控制对手的臂膀及兵刃。

大中祥符 发表于 2011-2-2 17:34

太極講的"根"比較貼近的意思似乎是重心
所以相對會有"拔根"之說
因為被拔根就借不到地力
勁道自然就發不出來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1-2-3 07:49

这个【根】,无论解释的多么深奥,实战最终是以控制对手的胳膊与兵刃为主。:lol

乾龍求道 发表于 2011-2-3 17:36

回复 12# 的帖子

不对啊。

张无忌VS阿三的时候,是将整个人给控制住的。

赵半山对付陈禹,则是让自己被对手完全控制住,然后取胜。

最后,俞二和殷六接霹雳雷火弹时,他们可沒有控制峨嵋派女弟子的胳膊和兵器吧。

普_渡_众_生 发表于 2011-2-4 21:56

【我以环形之力,推得【敌人】进我无形圈内】,【那时欲其左则左,欲其右则右】。然后以四两微力,拨动敌方千斤。务须以我竖力,击敌横侧。太极拳胜负之数,在于找对发点,击准落点。《《《《《《【阿三【右手五指】并拢,成刀形斩落,张无忌“双风贯耳”,连消带打,双手成圆形击出】,这一下变招,果然体会了太师父所教“圆转不断”四字的精义,随即左圈右圈,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登时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身不由主的立足不稳,犹如中酒昏迷......突然之间,【阿三【五指】猛力戳出,张无忌使出一招“云手”,左手高,右手低,一个圆圈已将他【手臂】套住】,九阳神功的刚劲使出,喀喇一声,阿三的右臂上下臂骨齐断。


万物都分阴阳。拳法中的阴阳包含正反、软硬、刚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后等等。伸是阳,屈是阴;上是阳,下是阴。散手以吞法为先,用刚劲进击,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为先,用柔劲陷入,似牛吐草。均须冷、急、快、脆。至于正,那是四个正面,隅是四角。【临敌之际,务须以我之正冲敌之隅。】《《《《《《陈禹将敌人抓起,心中又惊又喜,这一下成功,却是他始料所不及,用力一甩之下,满拟就算不能伤敌,也可全身而出商家堡了。哪知举臂一挥,【赵半山手掌一翻,反而将他手腕拿住】,这一甩竟没将他摔出。
===============================================================================================================================
这里的【敌人】,显然是对手的胳膊。如果‘乱环诀’是控制对手的‘根’(招式),那么‘阴阳诀’就是求道所说,控制对手的【劲力】。

大中祥符 发表于 2011-2-5 02:23

回复 14# 的帖子

如果對現實中各派太極的拳訣內容的章句訓詁不是太有興趣的話,可以考慮直接參看笑笑道人兄的大作《金庸小说武功口诀、经文渊源考》中九陽部份的引文,雖說金老是用在九陽,但倚天中,老張也是受九陽啟發而創武當一派,因此九陽描寫的來源(多是現存各派太極的拳經),也就具備了金書中太極模型的推敲基礎,且現實情況中,至少以我個人粗淺的接觸經驗來說,雖然各門著重點、用字遣詞略有差異,但其拳訣理論大抵是相通的,可以參看。

且引其文中這段《打手要言》為例: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頓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文中兩處「根」字的用法,所指涉之意涵,或許較近於拳諺「力從地起」的概念,即較為符合「根」字所譬喻之形象的腿腳部位,(當然,以在下理解,用重心來解或者更為易懂),至於普渡兄所引之文,依照拳訣「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力從人借」等太極拳理,只是因為對方攻來是手,所以是透過對手部的沾黏來控制全身,若攻來的是腳,自然就會是由腳部來控制對手了。(雖然傳統武術有踢腿不過腰之說,高腿技法多不輕用,此景自也就不易出現了。)

若說是要控制勁力當然也無不可,但若進一步探問勁從何來?除了小說中描述的內力之外,僅以現實中個人所能接觸到的部份來說,不論中外武術基本也是離不開腰胯,這是目前各文化對人體結構推敲整理下之自然趨向,所以寢技類型的技法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忽略、降低體型對理論上最大的發勁力道,也是因為非站立情況下,必然是「其根自斷」,腰胯勁道自然就難以節節貫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解读太极拳、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