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8721|回复: 42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荥阳、楼烦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接触的是世族豪门,结交的是贵族子弟,从小习艺练武,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独夫民贼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者内部也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分裂。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间,罗艺、徐园朗、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隋朝的统治很快就要被颠覆了。这时,充当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却时时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他也看到“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于是,积极准 备发动兵变。“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年仅20岁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前,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武少年,并已在“解雁门之围”的战斗中初露锋芒。他年轻有谋,善于用兵,交结和收罗了不少天下英豪。来到太原后,他又奉命“密招豪友”。当时,亡命在晋阳的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他优礼结交的对象;晋阳县令刘文静,更是他无话不谈、无事不商的密友。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晋阳兵变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了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南下霍邑、围困河东。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接着,李世民执行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辉煌的业绩。

617年,李世民率军在浅水源(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大败薛仁杲军,并将其残部消灭在折摭(今甘肃泾川东北)。

619年,李世民挂帅亲征,按照原定的计划,“平殄武周,克复汾、晋”,巩固了唐的西北地区。

620年,李世民又驱兵关东,大军指向窦建德军与王世充军,虎牢一战,窦建德军瓦解,王世充不 战自缚。唐初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着又平了刘黑闼,打赢了统一战争的最后一战。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的首义之功及在统一战争中的接连胜利,表现了他的杰出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为他以后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帝位。执政以后,他很快地调整了中央集团和政府机构的用人制度,组成了以自己为首的最高决策集团。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其年幼无知的侄子,但东宫与齐王府的余党纷纷逃亡,在各地隐匿,企图卷土重来,成了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和混乱的根源。李世民曾两次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非常策略地处理了“喋血玄武门”之后留下的问题。唐太宗还对东宫府的人才大胆地加以信任与提拔。如建成的骁将薛万彻,曾带兵攻打过玄武门与秦王府,失败后又逃亡终南山。唐太宗派人请他回来,“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不以仇敌遇之(《旧唐书?薛万彻传》)。东宫府的能臣、原太子洗马魏征,唐太宗封为“詹事主簿”,后又改任谏议大夫,步步高升,表现了杰出的政治家的风度和气魄。

接着,唐太宗改革了中书、门下省的?獠抵贫龋?乖紫嗉捌涫粼庇兄坝腥ǎ?魉酒渲啊⒏鞲浩湓稹⒒ハ嗉喽健U旯廴??629年),唐太宗借故贬逐了高祖亲信裴寂,罢黜了前朝遗老陈叔达、萧王禹等,以房玄龄、杜如晦为尚书左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魏征守秘书监,参与朝政,完成了中央集团机构的调整。

唐太宗在完成中央机构调整的同时,还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用人制度进行了整顿。他认为都督、刺史、县令等地方官员,实属“治乱所系”,特别是县令,“尤为亲民”,“尤须得人”,于是规定,刺史以上地方官由自己选派,县令则由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各举一人。并在屏风上写上都督、刺史的姓名,“记其善恶”,“坐卧恒看”。

唐太宗的用人标准是“才行兼备”,“举行能之人”(《旧唐书?杜正伦传》)。所谓“才”与“能”是指办事能力而言,所谓“行”就是讲政治标准。他曾与魏征讨论用人,认为“为事择官,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别的好人都来;用一坏人,别的坏人都跟着进来”。魏征说:“这是对的。天下未定,主要用人的才干,顾不得德行,天下已定,那就必须才德兼备才可用。”唐太宗基本上遵循了这个规矩用人。他公开宣布:“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旧唐书?房玄龄传》)处理高祖时的老官僚,东宫、齐王府的主要人员,秦王府的僚属就足以证明他对选用的对象,执行的是不避仇敌、不避亲疏,惟才是举、破格提拔的原则,如对待魏征、薛万彻就是最著名的、突出的例子。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长,贵为国戚,当册封其为司空时,有人以“私亲之俏”加以反对,太宗排除干扰:“委以重官,盖是取其才行耳。”他还能从贫贱中选拔人才,如马周,曾为人门客。太宗用其为“直门下省”,继又提为“监察御史”,十分称职。他还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方法之一是改定“氏族志”,提高新的士族的尊荣,压制旧有的士族势力,为士庶并用的方针开辟了道路。

其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贞观一代,人才辈出,佼佼者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济济的盛况,“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读通鉴论》卷20 )。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万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同上)他也不认为自己是完人,而是敢于承认:“自知者为难,如文人、巧工,自谓己长,若使达者、大匠诋诃商略,则羌辞、拙迹见矣。天下万机,一人独断,虽甚忧劳,不能尽善。”(《新唐书?吴兢传》)

唐太宗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经过君臣们的共同努力,贞观三年,开始出现了“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的大治景象,唐太宗兴奋地对大臣们说:“此非朕一人之功,实由公等共相匡辅。”(《贞观政要》卷1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成就,是群策群力的结果。

贞观时代,由于政治上的清明,导致了经济、军事、文化上的日益繁荣,故贞观年代的治绩,被封建史家们赞称为“贞观之治”。

唐初,面对着隋末大乱之后“伊洛之东,暨宁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唐文》卷2)的衰敝景象,百废待举、百事待复。求治心切的唐太宗,亲自组织了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讨论,首先从政治上统一群臣的思想。太宗当时也怀疑“大乱之后能否大治”。他说:“在大乱以后,教化怕不易实现。”魏征认为:“不然。民众遭受战乱的痛苦,教化正容易实现。譬如,给饥人做饭,给渴人饮水,是很不费力的事。”封德彝则反对魏征,说:“三代以下,人心愈来愈浇薄,所以秦专用法律,汉朝杂用霸道,他们想教化而不能,不是能教化而不想。”魏征驳斥说:“如果说古人纯朴,后世愈来愈浇薄,那么,浇薄到今天

还要什么人君来治理呢?”(《贞观政要》卷1)唐太宗赞同魏征的意见,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从改善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来实现天下大治。广开才路、广开言路、用人致治;虚心纳谏、共理天下,就是这种清明政治的主要方面。

在经济方面,由于实行“让步政策”,力行均田、劝课农桑、减轻赋税和徭役,为当时的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为最后打败突厥,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贞观三年至九年(629―635),唐太宗便向西开始了一连串的进击,先后平定了**厥、吐谷浑,统一了高昌,打击了西突厥,开拓了和西方来往的商路。这对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唐太宗对被统一的北部和西部边疆,设置羁縻州,实行“羁縻”政策,这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压迫政策相较,是极其开明和进步的。他曾总结自己的统一经验,其中之一是:“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里虽有溢美之处,但也与事实相符。

在文化方面,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制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征等编成的《群书治要》、孔颖达编成的《五经正义》等,开创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孕育了虞世南、姚思廉、欧阳询等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名流。

唐太宗毕生所持的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成就,来源于他对隋末农民大起义的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他时时牢记“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的历史教训,对唐初的君臣、君民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空前无比的文治和武功,这些都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即使在晚年,由于这位开创了唐初基业的皇帝,长期陶醉在功业和颂扬声中,骄奢淫逸之心日益增长,但也不是漆黑一团。临终前,他告诫太子说:“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他评价自己的功过是“益多损少”、“功大过微”。纵观他一生的政绩,“千古一帝”的评语亦不为过。
发表于 2009-11-9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太宗的確有他優越的地方
但是也有他狠毒的一面
功過都讓人心畏
发表于 2009-11-9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古一帝也有人用来形容过康熙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09-11-9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血刀 于 2009-11-9 09:54 发表
千古一帝也有人用来形容过康熙皇帝。


他就不用拿出来丢脸了
发表于 2009-11-1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乱剑狂刀 于 2009-11-9 21:27 发表


他就不用拿出来丢脸了


反正是有人这么说过,想必是楼主不喜欢的都是丢脸的
发表于 2009-11-17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大唐双龙传》。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血刀 于 2009-11-12 14:35 发表


反正是有人这么说过,想必是楼主不喜欢的都是丢脸的



有人?辫奴而已

喜欢他什么?千古传唱的《尼布楚条约》么?
发表于 2009-12-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的帖子

的确,唐太宗的功绩,我不否认。

客观的说,康熙皇帝还是不错的。14岁智擒权臣鳌拜,平定三番,收复台湾,亲征葛尔丹,抵制沙俄,只是文字狱和晚年皇子争位是俩大缺陷。康熙帝开疆拓土对中国近现代的版图确定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当然,康熙朝的国际地位比不上唐太宗时,但是这是封建历史发展的大势决定的。

至于说千古一帝,你可以说是唐太宗,也可以说是康熙帝,亦可以俩个都是。康熙是中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又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最有作为的皇帝,开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称千古一帝也无可厚非。

[ 本帖最后由 血刀 于 2010-7-16 15: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12-29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发明的 火统 被满清灭光了,
要不何来1840年后的 百年耻辱
发表于 2009-12-2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世民 功过参半

兄弟都不能相容 还能容别人乎。

楼主也不要太过于 贬低 隋炀帝了,隋炀帝年轻时,没当皇帝前,不比李世民差。
河东义军,是李建成一手建立的,也不比李世民差,只不过后来当了太子,李渊就不让他带兵打仗了。
发表于 2009-12-29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的帖子

楼主也不要太过于 贬低 隋炀帝了,隋炀帝年轻时,没当皇帝前,不比李世民差。
————————————————————————————————————————————————

隋炀帝年轻时,打仗还是比较厉害的。
发表于 2009-12-3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几百毛子占了城,几千辫子在城下互相瞪了一年的眼睛也没拿下。最后还不容易憋到人家退兵了,还要割让领土给人家送行。以这种战绩,康熙确实是千古少有了。╮(╯_╰)╭
发表于 2009-12-31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酒魔剑仙 于 2009-12-31 17:06 发表
被几百毛子占了城,几千辫子在城下互相瞪了一年的眼睛也没拿下。最后还不容易憋到人家退兵了,还要割让领土给人家送行。以这种战绩,康熙确实是千古少有了。╮(╯_╰)╭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俄毛836人,清军2100人,再加上后调来的福建400藤牌兵,2500人,兵力上并不占大的优势,清军最初几天之内攻击就消灭俄毛110人,指挥官托尔布津也受重伤。后来萨布素见城墙坚固攻不下来,自己兵力也不多,不敢再强攻,只好就改用围困战术,决断水源,围困了从七月到次年的初春,也未满一年的时间,俄方只剩66人。总得说来,清军在这场战役没有丢脸。而我国某些历史教科书竟然采用俄方的说法,说清国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出兵15000人,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出兵8000人。造成清军兵力上太过优势的感觉。

发表于 2010-1-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有很多人顽固的不喜欢清朝。
发表于 2010-1-2 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毛子800原来的任务只是掠当地熟麦,並非有充分侵略准备的战斗部队。但是在初期清军强攻,首长阵亡,部队减员,后期补给严重不足,大量非战斗减员的情况下,保持斗志,坚守孤城数月。相比之下,辫子初期强攻虽然杀伤敌军,伤毙敌酋,但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却不敢继续强攻,很明显损失更甚于敌军。面对敌孤立小城,辫子束手无策,幸亏敌军补给不足,后期因饿死或是营养不良病死而大量减员,否则还不知道要在城下呆多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0 00:31 , Processed in 0.03931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