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13546|回复: 43

读书笔记——《明朝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次主动性、自发性的想写一些东西,尤其是关于历史的东西。
历史对于我,从中学课堂上刚接触就开始厌倦,厌倦老师的那些年号填空,厌倦某某战争的主要原因、导火线、根本原因三选一。
真正喜欢历史并且爱上它的时候,源自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不但清楚真实的了解了历史,并且终于懂得如何去伪存真,在眼花缭乱的史书中辨别真正的历史事件内幕。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套书,它让我如同亲身置身于一个盛世的帝国,去感受曾经中国的伟大。
此书一出,无数人效仿其笔法,
此书一出,无数明矾争相购买。
这是我第二遍读此书,终于忍耐不住,决定来写读书笔记。
记录一下这些明朝特殊人物在我内心的地位和看法,写写由他们构造的一个强大帝国对我的震撼。
仅此而已。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500 收起 理由
琴音箫韵 + 500 精华帖子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7-7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载了全本电子版,但还没开始看。打算去买套整版的,纸板的看起来要舒服很多。
发表于 2009-7-7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私以为历史始终应该是严谨的东西,所以个人无法理解这本书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晚夜风兮 于 2009-7-7 18: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朝最猛的皇帝——朱元璋

评价明朝的猛人,尤其是猛皇帝,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一定会排在第一位。
之所以排第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开国皇帝。
他的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干活、杀人。
杀人就不必说了,开国的功臣后来侥幸活下来的估计十个手指都数得出来,这位皇帝的动机其实很明显:我的江山怎么坐上去的,这些人说不定将来也会怎样从我的子孙身上抢回来,所以,功臣一定要杀,而且绝不留情。等我把这些人处理掉了,大明的江山也就稳固了,说白了,典型的一能同患难不能同享福的人。其实,也有幸免的,不是因为老朱忽然心软了,实在是因为如果把人都杀光了,那谁来保卫大明江山,谁来守卫边际?
所以,一位开国功臣被留了下来,他的名字叫耿炳文。其实老朱留他下来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这是一位只擅长防守的将领。所谓只擅长防守,那就是不擅长进攻,所以,对他子孙没威胁的人就这么幸免了。当然,还有那位很明智的汤和。不留下来没道理,从朱元璋打反旗“当兵”开始,汤和这位官远远比朱元璋大的人就一直跟在他的屁股后面一脸尊敬,简直无比佩服这位的眼光。
朱元璋杀功臣是历史上出了名的,但是历史也会公道的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尤其是皇帝的能力。
朱元璋“办公”的作风,在明朝可是出了名的劳动模范,其子子孙孙,只能望其项背,就连猛人朱棣都服这个老爹。
朱元璋在位时期,不但把自己的活加班加点的完成了,甚至帮儿子孙子的规划都布置好了,真是让人瞠目,不知道无穷无尽的精力哪里冒出来的(具体历史事件见老朱同志出台的一系列法制制度、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制度、设置锦衣卫、肃贪行动等)。虽然他儿子甚至孙子辈以后的人有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不按他们祖先这一套来,但是却不可否认老朱的一片苦心。
从农民、到乞丐、再到将军、再到反元领袖,最后到皇帝,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的,就像我小时候看乞丐皇帝传奇一样,觉得很神奇。
朱元璋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从南打到北(地理位置缘故)的皇帝,也是一个自学成材的天才人士(农民出身没读过什么书,全靠自己悟性外加当皇帝之后的自学,却没想到治国的本事出台法律政策的水平丝毫不逊色那些从太子时期就有专门老师指导的优秀学生们)。
朱元璋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奇迹,奇迹啊。
从当年大举义旗的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谋断的实力。有这种天赋,他才在乱世中英雄辈出的年代,打败张士诚、陈友谅,只需一个行动,就让元朝放松了对他的警惕: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不得不服。
对于这位明朝最猛的皇帝,书作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朱元璋,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晚夜风兮 于 2009-7-7 18:28 发表
私以为历史始终应该是严谨的东西,所以个人无法理解这本书的魅力。


其实认真读一下,无非是作者描述的比较幽默,并且提倡人们用辩证的方式理解历史,书中并无不实之处吧?完全以历史原本写的,不过是去掉了所谓的史学家们那种只认前朝史书而忽略前朝编书人而有目的性写历史的那层死皮而已。
发表于 2009-7-7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屿琳灵 于 2009-7-7 18:43 发表


其实认真读一下,无非是作者描述的比较幽默,并且提倡人们用辩证的方式理解历史,书中并无不实之处吧?完全以历史原本写的,不过是去掉了所谓的史学家们那种只认前朝史书而忽略前朝编书人而有目的性写历史的那层 ...

其实,历史书籍的编撰都难免主观性,《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也是不可能免俗的,也许是各自的阅读口味不同吧,我不太能接受幽默的历史书。对明朝历史有兴趣的话,直接读明史之类的正统史书不是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友谅——小人?英雄?

如我这种对正史打不起精神对野史充满无数兴趣的人来说,对陈友谅最初的认识是这么一副画面:一群名门正派聚在一起,一个黑衣人暗地里搞偷袭(怎么这么熟悉?哪部电视的吧?)。
玩笑了。其实一直以来对这个人的认识不过如下三点:1、乱世出来,能捣大乱的人。2、心狠手黑。3、有实力。
看《明朝》时候,确实结结实实的被雷了一把,关于陈友谅。
能跟朱元璋对抗的,肯定不是简单人物,陈友谅更不是。他与元朝、朱元璋等的混战就不说了,史书上都有。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人不但心狠手黑,而且黑完人之后绝对不扭扭捏捏,一副正义凛然就敢承认的样子。
另外陈友谅的战船应该说是明朝最先进的战斗武器(老朱就多次在这上面吃亏,后来明朝的造船技术的发展不得不归功于这位对老朱的刺激啊,后人挖出来的明战船十数层楼高可见一斑),后来郑和下西洋的旗舰船只也正得益于它技术的改造。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位乱世杰出者,虽然张士诚人厚道点(历史上厚道的人似乎不太容易坐上皇帝宝座),朱元璋虽然猛点,但从头到尾唯一一个没畏惧元朝始终对抗到底的,也只有陈友谅一人。(朱元璋也曾暗中派人对元说,咱绝对是捞点好处而已,不称王,不称王。)
虽然陈友谅在人性方面不是为人称道,但他却死死把握住了历史的规则:成者王侯,败者寇!
陈友谅,小人?还是英雄?
书的作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枭雄,一个乱世的枭雄。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晚夜风兮 于 2009-7-7 18:55 发表

其实,历史书籍的编撰都难免主观性,《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也是不可能免俗的,也许是各自的阅读口味不同吧,我不太能接受幽默的历史书。对明朝历史有兴趣的话,直接读明史之类的正统史书不是更好?

关键是,官方承认的正史书并不是可以向任何人普及的,比如我。看着那一行行枯燥的东西就烦。推荐这书的目的也是让对“古装文字”有畏惧心理的人慢慢喜欢上历史。当然,本身历史造诣就很深的人,自然是喜欢正史书。
喜欢怎样的笔法,或许也和个人性格有关吧,严谨的人,会喜欢严谨的东西,这是一定的。
但是有一点觉得是没错的,虽然明朝会有主观看法,但是在他写主观看法的部分,会声明,这是他的推理,或是他的分析,也为读者指明如何分析历史,这种鼓动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不是如正史书写:**年**月**日,某军大败某军,于某地。
正史书地位是在研究历史人心目中无可撼动的,唯一的缺憾是不会教人如何在历史中去伪存真的分析历史,还有就是不容易推广(毕竟多数人水平有限,我实在是很少看“甲骨文史书”)。
发表于 2009-7-7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屿琳灵 于 2009-7-7 19:27 发表

关键是,官方承认的正史书并不是可以向任何人普及的,比如我。看着那一行行枯燥的东西就烦。推荐这书的目的也是让对“古装文字”有畏惧心理的人慢慢喜欢上历史。当然,本身历史造诣就很深的人,自然是 ...

教人去伪存真是历史学理论范畴的东西,这类专著自古都有,经典亦有不少。
中国的正史,也不是简单记述,中间是有着诸多评议的。
至于“甲骨文史书”,不知道是怎样来的名词,甲骨文多为占卜,跟史书是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书”不是打引号么?我没有说甲骨文是史书的意思哦。
这篇读书笔记不是在完成正说历史的任务,咳咳,水平不行,只是个人对近期读书的感悟。
不过我想,这种书应该更容易普及吧。
如果传统的正史书能达到这种普及程度,人类也太威猛了。就连当初朱元璋都害怕正规的《大明律》太枯燥,无法达到全民普及的程度,特地出版了用举例说明为主更加生动象形的《大诰》来变相让大家了解。这就是对内阁及文武百官和对普通百姓的差异化普及。也同时对应现在我们说的传统正史书和这本明朝啊。毕竟受众程度水平是完全不同的。
发表于 2009-7-7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没有反对这类书的出现哦!只是说出个人的一些感觉。当然,历史如果要普及,太正统太学术只会曲高寡合的。(但有些东西,真的注定只能小众,只能寡合)
个人比较担心的是,这类书的出现,是否会造成的反正统潮流的出现,像认为“二十四史”无价值之类的论调。
在个人看来,这类书始终只是通俗读物而已,并非学术高度的专著,更非理解明朝历史的唯一钥匙。
我了解到一些人中,有部分因为这本书而对历史产生了兴趣,进而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可是当他们真正开始进入历史研究时,却极其失望的发现,真正从事历史方面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简单和轻松的。

[ 本帖最后由 烛泪~蝴蝶舞 于 2009-7-7 21:2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忽然来了兴致,难得终于有人争点非吵架内容了。
忽然不想继续笔记了,来争这个普及历史的问题,呃哈哈哈。
这种书出现怎么会让人认为“二十四史”无价值呢?钻历史的人肯定是认这类的书的,而明朝的出现是填补了人们从不喜欢读历史到意愿向历史过度的空白,是好事。
至于一些人以前不喜欢历史,后来因为这本书产生兴趣而读的,那应该是进步意义啊,如果没有的话,说不定不读呢,读书总比不读的好啊,何况这本书也算不得野史。只有入门,才会有进一步的要求,这个门不入,则永远不会直接登峰造极。至于他们日后从事历史方面与否,则是个人喜好问题了。
发表于 2009-7-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我一开始就属于对历史有爱的吧(我读书那阵子,可是天天盼这上历史课啊 )所以不是特别能了解因为这本书而对历史有兴趣的人的心情。“二十四史无价值”这种论调,是我在网上看来的,给我的感觉,可能是一些fun把这本书捧得太高,认为其价值超过了明史,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很同意你最后的那句话,这本书在这个方面的确是有意义的,只是各方面的炒作有些过了。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认为历史很简单的事情,直到后来接触到真正的专著,才发现原来的自己想的太天真了太幼稚了,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偏爱,或者某段历史的执着其实都是无意义的,当然这也只是我现在的看法,9月开始读研,也许想法又会不一样的。
楼主上面发的那些笔记,其实可以发到史海去的,虽然不是那得斑竹了,我觉得这样的感悟和想法,也许那里更适合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220 收起 理由
肥鱼 + 220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7-7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看呢,还是角度和立场的问题。其实这本书对于广泛人士来说,出现的意义确实超过明史,因为明史根本也没办法达到这本书的普及程度,但对于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来说,则是明史的价值大于明朝。因为明朝的作者也是研究了明史等书籍写的。一个专业,一个通俗,对应普及的人群不同。
我这篇笔记放在这里,也正是这种想法,作为荐书,喜欢的人,看到了价值,就可以去找来看。放在史海,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非常好奇的问一句,小烛泪嘛专业的?
发表于 2009-7-7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咱看到的那些无价值论,有一部分认为明史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没价值。因为有人认为明史是清朝官方编撰的,难免成王败寇。
就我个人来说,明史包括全部的二十四史并非不具备普及的价值,也不是仅仅具备学术研究的价值。事实上,二十四包括其他的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经典都是很有价值的读物,即使不从学术上来看,也很值得一读的。不过现今的阅读状态便是如此,简明易懂,大众通俗的书籍自然会受到欢迎,这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但我多少觉得有点无奈。我本科是学中文的,读研的话是历史。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200 收起 理由
肥鱼 + 2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5 11:44 , Processed in 0.03906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