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145|回复: 3

金庸寻访《倚天》中的明教遗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6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http://wenxue.daqi.com/bbs/00/1413934.html6月13发帖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
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是金庸先生《倚
天屠龙记》中明教(即摩尼教)的宗旨。昨日,金庸先生来到晋江草庵,亲证真实
历史中的明教。
  当天上午10时许,金庸一行抵达晋江草庵。当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却挡不住
金迷的狂热。金庸所到之处,皆是摩肩接踵的市民,一向清静的草庵似乎又回到了
数百年前的辉煌时刻。宋代明教会碗、摩尼光佛、摩崖石壁经文……明教之物,渐
入大侠眼中;书中之景,似乎也随即铺开。
  “看,明教不是我杜撰的,许多读者还不相信明教的存在呢。”参观完,金庸
先生由衷感言,并纠正了导游小姐关于“任我行是明教教徒”的说法。


验证信史频频点头
  昨日带金庸先生参观草庵的导游是晋江博物馆的美丽女孩小肖。小肖将金庸一
行带到草庵一块石碑前,以明教的“二宗三际论”(二宗,谓光明和黑暗,即善和
恶;三际谓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为由头,向金庸先生娓娓讲
诉摩尼教历史。金庸先生认真听讲,频频点头,对小肖的解说表示认同。
  据随从人员称,这是金庸先生来泉州点头最频繁的一次。看金庸先生的神态,
他似乎一直在追忆写作明教时的点点滴滴。



雨中留影照片将放在小说封面
  以后出版的《倚天屠龙记》里将有望见到草庵的身影!昨日,金庸先生以草庵
全景为背景,让记者们和“金迷”们过足了拍照瘾。当时下着小雨,但金庸先生拒
绝打伞,并称准备将该照片放在《倚天屠龙记》的封面。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两棵桧树。其中有棵桧树长法奇特,地面的树干裂为一粗一
细两半,顶端的枝干则盘绕错节。小肖介绍,很久以前,一记雷电突然将这棵桧树
劈成两半,但桧树并不因此而萎靡,而是根连根、枝叶连枝叶地继续生长,象征着
长寿及顽强拼搏的精神。
  行程非常紧凑,来不及细细聆听桧树的传说,金庸先生就赶往爱乐酒店与金迷
会面。在他身后,桧树仍在生长,恰如金庸先生的小说绵延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索要明教会碗照片
  在草庵遗址前方20米处,曾经出土一块完整的元代黑釉碗和60多件残瓷片。这
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径18.5厘米,高6.5厘米,碗内底部在烧制时便刻有“明教会”
三字,直径6.5厘米左右,其他残瓷片同样分别刻有“明”、“教”、“会”三个字
样。这是当时泉州明教会活动情况的重要发现,也印证了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
载。
  这块会碗引起了金庸先生的极大兴趣。他站在宋代明教会碗遗址前,一边听着
解说,一边陷入沉思。随后,金庸先生主动向草庵的工作人员索要会碗的照片,准
备带回去收藏。
  据小肖称,宋末元初时烧制的这种黑釉碗,除了在草庵附近发现外,晋江市磁
灶镇、泉州市区周边的郊区等地也曾多次发现,这些都说明当时摩尼教活动在泉州
是比较频繁的。




关注联合国专家签名石碑
  草庵前的一块行似屏风长方形石碑,吸引了金庸的目光。
  在这块石碑上,密密麻麻地签满了名字。签名的人是1991年到泉州考察的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专家、学者。当年,他们沿着“海丝”之
路,考察了15个国家。当他们看到草庵遗址和摩尼光佛后,惊喜之情油然而生,并
一致认定这是此次考察的最大发现和最大成果。
  金庸先生立于石碑前,目光游离,似乎也沿着“海丝”之路,乘风踏浪追溯明
教生息渊源。

题写“熊熊尊火光明之神”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教众心目中的明尊形象如何?草庵内这尊身长1.52米
高的摩尼光佛是我国仅有的摩尼教石刻佛像,也是明尊形象的惟一佐证。
  透过一圆圈浅龛,只见佛像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突,嘴唇
略薄,嘴角深陷,下额圆突,显得安详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襟打无扣结带,结带
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脚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
态庄严慈善,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小肖说,佛像的脸、身和手巧妙利用岩石本身三种天然色泽刻,脸呈微草绿色
,手呈微粉红色,身体则呈灰白色,背雕豪光四射纹饰,甚为奇特。
  较之《倚天屠龙记》记载的光明顶上没有实体的明教圣火,这尊佛像更加具体
。金庸先生看着,不禁有些痴了。回过神后,他赶紧让开众人,要求先独自与佛像
合影。草庵的工作人员也趁此机会献上火红的纪念册让金庸先生题词。金庸先生不
假思索,题写下“熊熊尊火光明之神”八个字。


要求拍摄明教四句经文
  “清净光明,大力智慧。无上至真,摩尼光佛。”此乃摩尼教的教义信条《劝
念》的具体内容,刻于草庵的摩崖石壁。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夺取政权,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国号后,担
心明教威胁他的统治,于是“又嫌其教门上逼国号,寅其徒,毁其宫”。所以明教
在明初极盛之时被迫转入秘密活动,融合于道教、佛教的民间崇拜。
  小肖正准备结合金庸先生的小说谈谈明教的教义信条时,将日月神教的任我行
归入明教,金庸先生立即打断她的话称,不能将日月神教和明教混为一谈。
  当然,这样一个小插曲并未影响金庸先生的心情,临走时,他在车上交代说:
“帮我把那四句经文拍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链接

  明教的二宗三际论

  二宗,谓光明和黑暗,即善和恶;三际谓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

未来。

  摩尼认为,在未有天地之前,存在着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光明王国充满善美

,而黑暗王国则尽是丑恶,两者断然分开,互不干扰。后来由于黑暗侵入光明,引

起光明和黑暗的大战遂进入中际时期。在中际,光明和黑暗相混合,天地和人类是

这种混合的产物。摩尼的创立正是为了超度人类的灵魂,使之早日摆脱黑暗的纠缠

,重新回归光明王国。

  摩尼认为,世界的末日终将到来,那时地球将毁灭,光明和黑暗又将截然分开

,回复到初际的情景,这也就是后际。

  摩尼光佛佛龛藏有文字佐证

  在摩尼光佛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

圣像,祈荐考*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记”。字径为2.5厘米×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

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

学世生界者。”

  这些文字价值很高,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的文字

佐证,非常可贵,同时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历史材料。



泉州诗人题诗草庵

  黄克晦(1524年—1590年,号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诗善书画,著有《吾野诗

集》等)《万石峰草庵得家字》:

  结伴遥寻太乙家,峨峨万石映孤霞。坐中峰势天西侧,衣上梦阴日半斜。风榭

无人飘翠瓦,云岩有水浸苔花。何年更驻苏杭鹤,静闭闲房共转砂。

  诗人黄凤翔(1538年—1614年,号仪庭、止庵。泉州市区人,名士名宦)《秋

访草庵》:

  琳宫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气澄。细草久湮仙峡路,斜晖暂作佛坛灯。竹边

泉脉邻丹灶,沿里云根蔓绿藤。飘瓦颓垣君莫问,萧然一榻便肞 。

  泉州明教以佛为崇拜

  据一未考证的传说,泉州的明教是以佛为崇拜而盛行的。有泉州十八位读书士

子住于草庵勤奋读书,常于此显现佛的形象,说是文殊菩萨的显影,因此在摩尼光

佛坐像两侧有弘一法师手书木刻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显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

贤读书”。


弘一法师三十年代在闽南弘法期间,曾三顾草庵,“每次掩留累月”,都是住在意

空楼。法师第一次来草庵,系1933年冬,应草庵寺主之请,自厦门来庵过冬。法师

为草庵亲撰二联:  

其一:  

草绩不除,时觉眼前春意满;
  
庵门常掩,毋忘世上苦人多。  

联嵌“草庵”二字于句首,表达佛门济世之愿心。  

其二:  

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  

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 

“有名贤读书”指明代在此读书的十八硕儒,其中较著名的有庄用宾、王慎中、庄

用晦、赖存谨、赖存业等人。除夕,法师登座,为弟子宣讲《灵峰大师祭颛愚大师

发衣钵塔文》。正月初一,又讲《含注戒本》。二月,离庵往厦。1935年12月初,

法师自惠安弘法返泉州,因病归卧草庵。大病中曾书遗嘱一纸交与随侍传贯,书曰

:“命终前,请在帐外助念佛号。但也不必常常念。命终后,即以随身所着之衣外

裹破夹被,卷好,送往楼后之山凹中,历三日,有虎食之则善;否则三日后,即就

地焚化。焚化后再通知他位。不可早通知。余之命终前后,诸事极为简单。必须依

行。否则,是逆子也。演音启。”一日,弘一法师另一弟子广洽来庵探望。法师说

:“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有念佛没有念佛,这是南山律师的警策。向后

当拒绝一切,闭户编述南山律书,以至成功。”正月,弘一法师由广洽随侍,往厦

门南普陀寺,每日到留日医学博士黄丙丁医寓就诊。历时百余日,乃渐痊愈。法师

此次大病,“九死一生,为生严所未经历”。五月,法师移居鼓浪屿日光岩,大病

初愈,即提笔撰写《重兴草庵记》:“草庵肇建,盖惟宋代。逮及明初,轮奂尽美

。有龙泉岩,其地幽胜。尔时十八硕儒,读书其间,后悉进登,位跻贵显。殿供石

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因依其形,雕造佛像。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

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盖记其事也。胜清御宇,寝以零落。昔

日金刹,鞠为茂草。中华建业十二载,瑞意广空上人,伤其废圮,发意重兴。绵历

岁时,营治堂宇,壬申十月,复建意空楼三楹。虽未恢复旧观,亦可粗具规范。余

于癸内之际,岁暮春首,辄居意空,淹留累月。夙缘有在,盖非偶然。乃为述记,

垂示来焉……”

弘一法师第三次来草庵,是1937年岁末,自厦来庵度岁。时抗战爆发,国难当头。

法师在庵讲《华严经善贤行愿品》。离庵以后,又于二三月间在泉州承天寺、清尘

堂,反复宣讲之,“并切嘱缁素弟子读诵行愿品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国难消除、

民众安乐。”法师的爱国情怀可见一斑。

  弘一大师晚年三住草庵,或度岁,或养病,其“夙缘有在”,确非偶然。草席

的环境确是非常适合于他“养疴习静”。而弘一法师在此留下的足迹,使草庵的宗

教文化氛围更加浓郁。现在,已将意空楼弘一法师卧室复原,对外开放,供游人参

观;弘一法师撰写的楹联以及《重兴草庵记》,或镌于堂柱,或勒石刻碑,引入瞩

目,是了解草席历史的重要文物。
发表于 2007-7-1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18 09:09 , Processed in 0.03698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