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6143|回复: 0

【原创】对《鹿鼎记》人物查伊璜与吴六奇的历史关系之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剑仙 于 2014-3-20 12:45 编辑

查继佐(1601—1676),本名继佑,因应县试时误写,遂沿用。生当乱世,累更字号:初字三秀,更字友三,又字伊璜、敬修,号与斋,又号左隐、方舟、发标、钓玉、兴斋、晚号东山钓叟。海宁袁花人。幼时家贫多病,好学不倦。明崇祯六年(1633)举人。南明鲁王时,曾任兵部职方主事,积极抗清。参加保卫钱塘江的武装斗争,曾督兵在赭山(海宁西南)打败过清军,又从御史黄宗羲出师渡海,驻扎谭山。明亡后,更名省,字不省,还把“查”字写成“楂”(古代给犯罪的人的名字加偏旁,这是查继佐自比为罪人)。归乡辟敬修堂,聚众讲学,并编撰明史。清康熙二年(1663),因庄廷鑨明史案被牵连入狱,经粤提督吴六奇奏辩得免。出狱后改名左尹,号非人氏,隐居于硖石东山,仍聚徒讲学,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钮琇的《觚剩》一书中有《雪遘》一文,评价查继佐道:“浙江海宁查孝廉,字伊璜,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愁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

吴六奇(1607(丁未年)—1665)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今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南厢大衙)人。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荡尽家产而充为邮卒。后浪迹粤闽江浙。在浙江海宁,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赠资遗归,并荐入伍。纠集乡勇,称雄乡里,镇压义军,成了地方军阀,为明廷赏识。永历帝封他为总兵。1650年率部降清,得到顺治皇帝的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殁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赐谥顺恪。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大力将军吴六奇的原型。

——以上摘录百度百科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之人恐怕都会对第一回书中金庸的先祖查伊璜与大力将军吴六奇交往一事颇为深刻。早在清朝就有许多关于查继佐与吴六奇的传说。王士祯《香祖笔记》之《吴顺恪六奇别传》,蒋士铨的戏曲《雪中人》,钮锈的《觚賸》均有提及。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大力将军》流传最为普遍。

有兴趣者可以网上查。
《聊斋志异》之《大力将军》
http://www.my285.com/gdwx/lzzy/222.htm

《吴顺恪六奇别传》(若链接失效,可查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sWVvE-WzkKMQi6FKsP_

《觚賸 雪遘》吴六奇
http://hahalaoren.blog.sohu.com/170054589.html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一,查与吴相识这个传闻是否传说中那样深?二,明史案中吴到底有没有把查家救出。

讨论第一个问题,首先看一下吴六奇的有关史料。在《清史稿》中虽有吴六奇的只言片语,但没有单独列传,可见是一个历史地位较小的人物。在另一部比较严谨的《清史列传,贰臣传》中这样记载:“吴六奇,广东丰顺人,明亡,附桂王朱由榔为总兵,以舟师踞南澳。本朝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与碣石总兵苏利迎降,六奇故贫时乞食他郡,习山川险夷,至是,请为大军向导,招徕旁邑自效……”可见《清史列传》只记载吴六奇后十五年之事,前期却提得很少,只道他年少时家贫,乞食他郡,须得注意的是“他郡”就是指潮汕周围的郡县,并未提及他去过浙江一事。《清代碑传全集.吴六奇》也表明“贫时乞食粤东诸郡,悉山川形势。”并没表明他去过海宁或杭州。所以他去没去过浙江海宁是有存疑的,需要进一步查证。

我观察到《清史列传》与王士祯的《吴顺恪六奇别传》和钮锈的《觚賸》记载的事迹也有很大不同。《吴顺恪六奇别传》记载:“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摴蒱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从这可以看出很大问题。第一,吴六奇是梅州丰顺人,当时叫丰政都;而《别传》只知道他是潮阳府的人,居住地并不精确。第二,《别传》也未提过吴在明朝当总兵一事。这两点是最大漏洞。


再看钮锈的《觚賸》对吴六奇记载“六奇世居巢周,为吴观察道大之后。略涉诗书,耽游卢雉,失业荡产,寄身邮卒,故于关河孔道,险阻形胜,无不谙熟。维时天下初定,王师由浙入广,舳舻相衔,旌旗钲鼓,喧耀数百里不绝。凡所过,都邑人民,避匿村谷间,路无行者。六奇独贸贸然来。逻兵执送麾下,因请见主帅,备陈粤东形势,传缴可定。”奇有义结兄弟三十人,素号雄武。祗以四海无主,拥众据土,弄兵潢池。”


这篇《觚賸》与别传大致差不多。不过却多了一些信息,吴当过邮递员。尚可喜是从浙江入广。但《清史列传》记载“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从这一方向可以推断,尚可喜是从江西方向来的。而《清史稿尚可喜传》也可证明:可喜潜兵袭南雄……(顺治)七年正月,进克韶州。明守将罗成耀闻南雄破,已先遁,明桂王走梧州。复进下英德、清远、从化诸县,明将吴六奇等迎降。”更可笑的是在《觚賸》中还记载了“吴六奇征蜀讨伐闽,官至水陆提督,开府循州”的事儿。众所周知,第一,自吴六奇降清后,吴坐镇饶平长达十二年之久,从来没有征过蜀地。二,循州洪武二年入惠州府,但清朝从未再开过。第三,吴六奇的军职就是挂印总官兵加左都督衔,啥时候成为水陆提督这个从一品官职?


从水陆提督这官职考证来说。广东第一任提督是李成栋(顺治三年),常驻地广州。第二任是杨遇明(顺治十八年),常驻地是惠州。而吴六奇的常驻地却是饶平,这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由于李成栋的反叛,清廷曾裁撤过提督一职位,直到顺治十八年才设立。而当时吴六奇依然是个总兵而已。清朝早期把提督称为陆路提督军务,并没有水路一词,而1664年才在广东分设出水师提督一职,驻扎是顺德,至于是谁,我没有查到,但肯定不是吴六奇。康熙七年,由于广东水师剿匪不利,遭到裁撤,水陆两军军务统一,这才有广东水陆提督的说法。直到乾嘉年间大量涌入,设立水师又相当急迫起来,嘉庆十五年又开始设立水师,分水陆提督。而吴六奇在康熙四年(1665)就已去世,不可能当上什么广东水陆提督的。另外,吴六奇死后,康熙允许其子吴启丰世袭其官职,史书上载“丰旨准袭饶镇。”摆明了就是平饶总兵,哪有什么提督职位?提督能世袭吗?吴子继承后,清廷“而后改营游击”又把兵力降了一级。而王士祯的《吴顺恪六奇别传》在结尾又加有吴六奇赠英石(美玉)给查继佐的传说,但王士祯并没有搞清楚吴六奇并没有当上广东提督的职位,因为广东提督常年驻扎地在惠州,王士祯就说查继佐是在惠州幕府看到了此石,但实际上吴六奇并没有把府邸迁至惠州,他依然在饶平。



可见野史中许多记载都不靠谱。据当代学者研究,清时关于吴六奇的传闻主要有三个野史文献:费之墀的《恭庵日记》,王士祯的《香祖笔记.吴顺恪六奇别传》,钮锈的《觚賸》,(《聊斋志异》表明虚构可以忽略不计)。据考证《恭庵日记》写于《觚賸》之前,而王士祯的《香祖笔记》多次提到过钮锈的《觚賸》,可见《觚賸》创作在先,而后有的《香祖笔记》,至于后来的昭梿,还有郑昌时都是乾隆年间生的人,他们编写的《啸亭杂录》和《韩江闻见录》可就更晚了,不足采信。《觚賸》文笔细腻详实颇有些文学色彩,而王士祯的《香祖笔记.吴顺恪六奇别传》倒显得“彰显史实”,经常被收录到吴六奇的史志里,如《潮州府志.吴六奇传》就收录《香祖笔记》事迹来编纂吴六奇的史料。都是写雪中邂逅,饮酒赠袍。这更加加剧了吴与查结识的传闻越传越神。


不过,话说到这,有人会问,你说了那么多,都没有入正题,这与查继佐和明史案有什么关系。别忙,凡是推理都有从旁侧击,先扯天扯地方能进入正题,总之,不扯蛋就好。



我们说过吴六奇在正史《清史列传》与野史《香祖笔记》和《觚賸》有很大出入,而关于他有没有去过海宁结交查继佐是有存疑的。这次介绍查继佐,不妨直接看他的年谱,答案便可知晓。



查继佐死后,他的门生沈启和查家子孙为他做年谱,名为《查继佐年谱》。既然查与吴相识于明代,我便可按照1644年之前去查找,果然,在1630年,就是崇祯三年看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先生)与十二翁就试武林,遇乞儿陆晋,于畏五等,陆晋山西人……抗声高歌,目空左右,群丐唯唯听命,先生异之…遂邀归寓,为之节沐,为之衣冠,同社诸子皆亲如昆弟。……次年(1631)晋“一日不告而去,留诗而别。”



虽然这段记载也颇似传奇,但也说得已经很清楚了。查继佐在三十岁那年同好友十二翁去武林(杭州)试第,结交了两个乞丐为首的人——陆晋和于畏五等人。于是查优待陆晋,而后来蒲松龄和纽琇把这件事的安在了吴六奇的身上。查继佐自己否认有此事,说:“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而且对于什么雪庙结识大力将军之事。说什么就是查家当地的崇德寺,年谱评曰:“痴人说梦,添足而已。”这说明查继佐已经否认什么大力将军的事。于是陆晋根据发音就很可能被传成了六奇。



但是要说查继佐真的没有和吴六奇交往吗?那也不是,据年谱记载,顺治十五年,就是查继佐五十八岁那年,“入潮(州),先生族弟令东莞,就之。潮镇吴葛如随役迎先生于军。吴与督府李(指李凤栖)皆非旧识,而倾倒一如故交。”可见查与吴是有交往的,但那时已是顺治十五年,而且是初识。吴与查的交情并不像《香祖笔记》和《觚賸》记载的那样深。还有些资料也可辅助表明我的观点,如查之同里吴骞在《拜经楼诗话》称:“查东山先生遇吴顺恪之事……有似之传闻之过者。”查的门人刘振麟和周壤在《东山外纪》中注明查结识乞丐的故事,小注:陆晋是也。



但查与吴有关大力将军之事已被当时的笔记小说,世人传抄的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譬如我上一章所说,《香祖笔记》内容已被《潮州府志吴六奇传》所记载。而在查家后人——查灏的《偶然录》竟然记载:“公应吴督之招,在两广署时,陆晋亦贵为潮州提督。盖晋逸去后,即从军效力,积功谋任至此。知公至粤,遣使赍帛书为请,公赴之,晋郊迎百里外,其崇奉之礼不异于吴。”



《偶然录》不但与家谱记载出入太大,而且有点莫名其妙,让陆晋和吴六奇同时出现,陆晋已变成了潮州提督。查灏也是被当时流言弄糊涂了的,首先他连官制都没搞清楚。提督这个职位是省地方高级武将职位叫提督军务总官兵,除去水师不算,每一个省才任用陆路一名。是从一品的高级武将。而且“潮州提督”这个官职本身不伦不类,虽然有时候会把驻军地直接引用官职来叫,如有些史料会把杨遇明称为惠州提督。但吴六奇手下何时有过一个叫陆晋的军官?吴六奇手下有邹瑞、杨贞、王金、陈尚、郭宏、蔡风、蔡元、杨盂、欧亮等人,都是有证可查的,实找不出一个叫陆晋的军官,还官拜提督。可比吴六奇的挂印总官兵加左都督可要大。我估计就是查灏把陆晋的流言与当时吴六奇的传说加起来方得出这个说法。




还有费之墀的《恭庵日记》,由于时代属于清朝早期,记载了明史案和一些文字狱的事情,颇有影响。里面描述了查继佐是得益于吴六奇的关系才能从明史案中得救的。“当时查伊璜看守镇禁在营,无计可施,只得差人往广中吴六奇处求救,的免于难。”而且《恭庵日记》与《聊斋志异》极为相似。特别是查和吴在顺治年重聚那一段:“至顺治末,已越二十年,查有相好在广中做县令,因游于广,在城中过,适一大官过,查立道旁,大官在轿中见查,即命从人来问云:‘非浙江海宁查爷呼?’查答曰:‘是也。’遂以骑拉查进署。云:‘我吴六奇也,在平南王下为两广提督。当二十年前,雪中僵卧曾留饭,复相赠,久图报。”



虽然费之墀是当时明史案时代的人,说话应该比较可信,但是观《恭庵日记》,文学色彩实在太浓,漏洞也实在太多了。先说说吴六奇的官职,顺治五年降清,功潮州副将。顺治十一年授协镇潮州总兵,顺治十三年授潮州挂印总官兵。《东华录》载:“康熙三年丁末……招抚事宜专责饶平总兵吴六奇相继料理。”可见吴六奇在人生最后的两年里依然是一个地方总兵官职。所谓有些书称其为吴督,乃是当时总兵可加左右都督的官衔,而不是提督这个职位。从吴六奇生平来看,他始终都是一个总兵的地方官职,而且带兵未超过五千,虽屡建战功,但势力并不大,他从来没有得到提督的军职。《恭庵日记》却说他官至两广提督,岂不是咄咄怪事?



其次,明史案牵连极大,地方官员尚不幸免,七十多人丧命,后来清廷派下满官来负责,作为贰臣的汉武将吴六奇主动参与此敏感案件,一下连救三家(除查家外还有陆家和范家)真是通天的本领。若说他的上司吴三桂去救,我尚有点相信,但吴六奇作为一个贰臣何有本事干预明史案的决断?



其三,查案于1662年冬收,1663年夏获释。在此期间,吴六奇在广东饶平忙于战事和民居内迁何时有闲空救助查家?哪有什么时间跑到京城斡旋。如果他不能去京运作,就只能光靠书信,那么必须证明吴六奇在北京必须有极高的人脉,可惜这点没有史料证实,就连传说他上疏为查家辩冤,也没有找到证据。



其四,最主要的是查继佐否认了吴六奇救他的事儿。查当年获释,查家人是纷纷猜测“陆晋成了满清的权贵”故才能免于祸,“长安人(北京人)皆哄传先生曲获得全,而四方谣传吴潮阳,非也”。查嗣佐根本否定是吴六奇这个汉官能救他们。再说了,如果真是吴六奇救的,这种大恩典,已四处传播,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忌讳了,为什么被救助的当事人屡次否认,还要靠第三人的笔记小说越传越神?也有人说,陆晋也许是查杜撰出来,掩盖吴六奇当年行乞经历,这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吴的行乞经历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人在说,查嗣佐若隐讳吴六奇身份,不说即可,又何须杜撰出一个乞丐陆晋出来?而且吴的儿子吴启丰署名的《东山七秩乞言启》载:“从游皆道皆别说,贩乞而为朋。”可见连他儿子都没讳言,他爹曾行乞过。



综合以上几点,查继佐能够脱罪恐怕还是与陆、范二人一样在明史案中有首告之功。例如《清史稿文苑一》就有同案犯陆圻的传记载:庄廷鑨史祸作,圻坐逮。以先尝具状自陈,事得白,叹曰:“今幸得不死,奈何不以余年学道耶!”不过即使是查受朝中人救助,也肯定是比吴六奇政治地位较高的京官。依查的名士地位,得到某些人庇护这也不是什么怪事,但并无吴六奇发挥重大作用的证据。



顺便说一下,据《恭庵日记》记载,吴之荣曾与查嗣佐当面对簿公堂,查以自己首告身份极力否定自己是明史的编修人,而吴却质问其首告为何去检举的是学道而不是督抚?从这一细节表明查其实只是撇清与明史的关系,并非想把事情扩大让司法介入。(关于近年来一些吃饱了撑着无聊的皇汉网络摘抄家借明史案来攻击金庸先生的人品,我对此不屑一驳,有兴趣的金迷可看江苏教育学院报2007年3月发表韩逢江先生的《查继佐与明史案》)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回应前文:

一,查与吴的确相交过,不过是清朝顺治年间,而不是明朝。也不像民间小说笔记那样相交那么深。



二,吴个人没有救查的地位和能力,查也没有承认受到吴救助过,于是吴救查出明史案很可能是虚构的。



查吴相交的传说其实传达一种忠义报恩或伯乐相马的涵义,肯定了吴六奇投桃报李的美德,只可把其当成文学故事即可。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200 收起 理由
亨利余 + 200 赞一个! 资料详尽,分析客观!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3-8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推荐,找到了《查继佐与明史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0 10:10 , Processed in 0.03428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