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282|回复: 12

诸葛亮没有杀马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来人们都认为马谡是在街亭之败后,负荆请罪,回到诸葛亮大营,被诸葛亮挥泪斩于军门。京剧《失街亭》就是讲的这一段。其实这种看法是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其中九十五回描写马谡立下军令状,以王平为副将,率兵二万五千人出守街亭,抵达街亭后,以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理由,拒绝遵守诸葛亮于路口扎营的吩咐,并置王平的“魏军断我水源”的警告于耳后,屯兵山头,后来禁不住王平苦谏,分五千兵与王平,让其于山下扎寨,魏名将司马懿及张合率军到达后,开始一面敌住王平,一面围马谡而不攻,并断其水源,待马谡不战自乱,降的降,逃的逃后,司马懿最后发动火攻,马谡惨败而回,王平此时兵少力薄,抵不住张合的猛攻,也与马谡一起退兵了。  

  街亭失守后,使前方蜀军进无据点,退无可守之地,不得已放弃已攻占之陇右三郡,退守汉中。为此,诸葛亮上表请后主自贬三等,马谡于大营自首领死,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这就是所谓的“挥泪斩马谡”。

  但是,这些全是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史实与这些说法是有很大出入的。  
  让我们来看看史书的“斩马谡”真相。  
  晋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首先是《向朗传》中的记述,当时向朗为丞相长史,随军征战,而向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此段意思十分明显,就是街亭之战后,马谡并未投案自首,而是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传说中一直待到诸葛亮死后,向朗始复出仕官。其中“优游无事”,达数十年!  
  
  第二是《马谡传》中裴松之注,有提及《襄阳记》中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后诸葛亮待其遗孤如同己出。这一段说明马谡临死前未曾与诸葛亮谋面,否则也无必要写这么一封信,要诸葛亮效仿杀鲧而用禹的故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于诸葛亮了。  
  而后又称“十万之众为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但以上均未提及马谡是如何死的,而在《诸葛亮传》中称诸葛亮“戳谡以谢众”。《王平传》中又载:“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 。 QGy
  从这两传来看,马谡是被诸葛亮下令处死的,但到底有没有付诸实施呢?答案是没有。在《马谡传》中有明确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

  综合以上史料,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马谡在街亭举动违规,不遵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后惨败而归,并直接致此次出击祈山的战果――陇右三郡得而复失,无奈之下大军退回汉中,马谡是深知自己失败后果的严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潜逃,而身为丞相长史的向朗碍于情面或出于爱才之心,知情不报,事泄后导致在家赋闲达二十年之久。马谡最终也被缉拿归案,并被诸葛亮处以极刑,然而还未及行刑,马谡便于狱中病故了。这便是史书的马谡之死。  
  而之后诸葛亮亲自祭奠,为之流涕,而且尚有十万之众陪着流泪,且对其遗孤待之若平生,这种既斩之,又恤之的作法,是具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的。
  
  首先,对马谡其人,有着知人之明的刘备曾交代诸葛亮说:“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而“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所以诸葛亮上表自贬,一是由于对马谡其人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对刘备的嘱咐未予重视,导致出击祁山之战劳军伤财,无功而返。以诸葛亮执法“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之风格,将其处以极刑,这也是必然的。  

  但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充分体现并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诸葛亮虽然依法处马谡以“诛”、“戮”之刑,然而毕竟是用人之际,对其是深为惋惜的,所谓“挥泪斩马谡”倒是比较附合史实的。这从他善待马谡遗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对马谡的态度了。只是在小说家的加工过程中,将马谡畏罪潜逃一事略过不提,并作了一些加工,这一段就艺术角度来看,比之史实的确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影响力之大不言而喻,现在已被改编为无数的不同版本、类型的游戏及影视剧,只是这些大都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由于历史原因,小说中尊刘贬曹的倾向严重,而且对很多人物、事件作了艺术加工,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出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些真实的史料,让大家可以较完整、真实地去看待这段历史,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作些比较,希望三国迷们喜爱这个特辑。 I3Xh[% -!
发表于 2009-8-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的确有艺术加工成分,但为什么要该这么多呢
发表于 2009-8-3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傻丫头 于 2009-8-3 15:59 发表
三国演义的确有艺术加工成分,但为什么要该这么多呢

话说鲁迅先生还嫌改得太少呢~~~  
发表于 2009-8-3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有时候即使知道三国演义是小说,但还是会当历史一样和人侃来侃去的。
发表于 2009-8-4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三分实,七分虚。。演义嘛
。。
发表于 2009-8-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记载有矛盾。
《三国志》诸葛亮传: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㈡戮谡以谢众。

而且当时杀的,并不止马一人。
发表于 2009-8-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杀之乃因大义,恤之公私兼顾。
马谡并不仅仅是“言过其实”,私以为其自视过高,才是造成最后悲剧的根本原因。
发表于 2009-8-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窃以为,马谡的长处不是将领,或许当谋士还好点。。。
发表于 2009-8-7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三国志 蜀书第九》
发表于 2009-8-9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虚构很正常。(莫须有)的意思还有人误解。其实意思是难道没有吗?
发表于 2009-12-2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谡悲剧,是诸葛之过也。

刘备生前 不重马谡 重魏延。 马谡 魏延 皆蜀国的悲剧
刘备死后,于刘备其反。
发表于 2009-12-2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义本就是小说,如果绝对符合历史的话,还不如叫史书。。。
发表于 2010-11-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义虚构看起来才有味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19 14:51 , Processed in 0.03613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