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801|回复: 11

《盛世华夏一千三百年》之《战国烽烟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5 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

看过很多关于战国历史的书,基本取材《史记》和《战国策》,往往是一个个单个的故事,缺乏必要的联系,又或者戏说过多,读起来更像小说。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被当年明月的文笔和写史风格吸引。我忽然也想学他,写写战国这个题材,把那一个个单个的故事,用我的方式串起来,使历史的联系性,逻辑性更强。
不过,毕竟阅历不同,经历不同,功力不够,我还无法达到当年明月的境界。
但是,我想我可以用我的方式,把那段历史写的精彩些,至少比枯燥的文言文读起来要有趣味些。
我试图将历史和文学糅合在一起,试图用我的观点去阐释人物。我在写《烽烟》时,所采取的事件、资料都是有史可查的。对于一些不能确信的材料,或存疑,或弃之不用。另外其中有些观点可能与传统观点有悖,仅仅是我的个人看法,不必认真。
本书主要参考《资治通鉴》、《战国策》、《史记》以及一些前辈的作品。
希望读者朋友喜欢我的作品。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3-28 21: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目录

正文

序言

第一章 赵氏孤儿(上)

第二章 赵氏孤儿(下)

第三章 三家分晋(上)

第四章 三家分晋(下)

第五章 诸侯难争

第六章 魏国人杰

第七章 名将吴起

第八章 战国首强

第九章 魏国势衰

第十章 献公夺位

第十一章 孝公即位

第十二章 诸侯称王

第十三章 卫鞅入秦

第十四章 卫鞅变法

第十五章 商君之死

第十六章 兄弟相煎

第十七章 兵圣归隐

第十八章 孟庄有别

第十九章 苏秦谋相

第二十章 合纵制秦

第二十一章 男人张仪

第二十二章 张仪故去

第二十三章 名将甘茂

第二十四章 赵武灵王

第二十五章 胡服骑射

第二十六章 国际大亨

第二十七章 季君之乱

第二十八章 沙丘之乱

第二十九章 芈横杀人

第三十章 痛哉楚王

第三十一章 鸡鸣狗盗

第三十二章 孟尝得士(上)

第三十三章 孟尝得士(下)

第三十四章 燕赵名将

第三十五章 燕破大齐

第三十六章 田单救齐

第三十七章 一朝天子

第三十八章 英雄君子

第三十九章 偷情有理

第四十章 个性女郎

第四十一章 权力斗争

第四十二章 三朝元老

第四十三章 帝王之家

第四十四章 诗人屈原

第四十五章 相如使秦

第四十六章 将相和睦

第四十七章 春申说秦(上)

第四十八章 春申说秦(下)

第四十九章 英明尽毁

第五十章 马服君奢

第五十一章 七国战和

第五十二章 长平之战(一)

第五十三章 长平之战(二)

第五十四章 长平之战(三)

第五十五章 长平之战(四)

第五十六章 长平之战(五)

第五十七章 长平之战(六)

第五十八章 无德小人(上)

第五十九章 无德小人(下)

第六十章 平原赵胜

第六十一章 无忌公子

第六十二章 范雎身退

第六十三章 燕国哀歌

第六十四章 公子之死

第六十五章 邯郸相识

第六十六章 游说秦国

第六十七章 嬴政生父

第六十八章 不韦谋权

第六十九章 李斯入秦

第七十章 廉颇老矣

第七十一章 北击匈奴

第七十二章 谏逐客书

第七十三章 吕氏春秋

第七十四章 秽乱后宫

第七十五章 不韦身死

第七十六章 假手于人

第七十八章 最后名将

第七十九章 太子有恨

第八十章 去向

第八十一章 荆轲刺秦(一)

第八十二章 荆轲刺秦(二)

第八十三章 荆轲刺秦(三)

第八十四章 六国覆灭

第八十五章 一统天下



正文部分已经完成,共计20余万字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4-3 00: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赵氏孤儿(上)

晋灵公时,大夫赵盾弑君更立他人,开始了晋国大臣专权的先例。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赵盾的父亲叫做赵衰。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杀死了亲生儿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夷吾,立骊姬之子为太子,导致晋国大乱,史称“骊姬之乱”。晋国大臣赵衰和狐偃保护公子重耳,逃到了狄国。狄国讨伐咎如,获得两个女子,叫做叔隗、季隗。显然这不是两女的真名,从名字看,她们应该是姐妹。公子重耳娶了季隗,赵衰则娶了叔隗,因此严格来说,赵衰还是重耳的姐夫。而叔隗就是赵盾的母亲。
晋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在赵盾不满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赵衰随着公子重耳离开了狄国,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流亡之旅。而客居异乡的赵盾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愁苦。直到僖公二十四年,赵衰的正妻赵姬(晋文公重耳的女儿)一再恳求,赵盾母子才能够回到晋国,这时候的赵盾已经是年及弱冠的聪颖少年。赵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她不仅仅没有和叔隗争风吃醋,而且还坚持要求立赵盾为嫡子,以继承赵衰的爵位。典籍中对叔隗虽然没有做过多的记载,但是从赵盾身上足以看出其母的贤惠。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使得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赵盾幼年的经历又养成了他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性格特征,却奇迹般得在赵盾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为赵盾最终成就政坛上的伟业奠定了基础。
晋襄公六年,赵衰卒,在赵氏家臣阳处父的鼎力相助下,赵盾取代了狐射放,将中军,执掌晋国大政。当时的赵盾不过三十岁左右。执掌晋国大政的赵盾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揖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些措施大大稳定了晋国的政局。同时促进了法家思想在三家的孕育产生。
在外交上,赵盾同样表现的极为出色。晋灵公元年(前621年),赵盾代表晋国与齐国、卫国、郑国、曹国。许国的国君在扈地会盟,开始了大夫主盟之始。灵公二年,各国诸侯大夫在衡雍会盟。灵公六年,秦以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灵公八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灵公十三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宋,会于斐林。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洛宁县北),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不过,等到鲁宣公元年,楚国和郑国合兵侵略陈、宋两国,与晋国争霸,晋国屡败于楚国。鲁宣公十一年,晋国再败于楚国;鲁宣公十四年,楚国围宋,晋国不能救助,楚庄王终成一代霸主,晋国的霸主地位宣告结束。春秋时代,中原地带的双雄,终于以晋国的失败而告终。作为晋国主政的赵盾当然要担负责任,赵氏专权导致晋国的大权不能统一,使得晋国的霸主地位落空。然而晋灵公的荒淫无道,大兴土木,导致晋国国力日衰,政局不稳,才是使晋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最主要原因。
晋灵公的荒淫无道,让生性耿直的赵盾终于无法忍耐,以致犯言直谏。灵公担心主持晋国国政的赵盾会对自己不利,便派且霓杀害赵盾。可是且霓被赵盾公忠体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害赵盾,撞槐而死。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晋灵公和赵盾都没有退路了,君臣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阶段。灵公十四年九月,灵公请赵盾喝酒,埋伏下武士,欲刺杀赵盾,却被赵盾的家臣提弥明拼死相救,直至战死,与此同时,宫廷中的一个武士倒戈相向,救出了赵盾。不久,赵盾的侄子赵穿杀死灵公,拥立公子黑臀为君,是为晋成公。到此为止便是我在开头提到的赵盾弑君一事。从此看来,说赵盾弑君,有失偏颇。有学者认为,灵公之死,是赵氏专权的结果,是赵盾一手策划的。然而灵公欲杀赵盾在前,赵穿杀灵公在后,说是预谋,不合情理。孔子也为赵盾惋惜,说:“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
赵盾死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是赵盾开启的异性亲族代晋国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厉公时为了加强公室、削弱强臣,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掌权的异姓大臣,但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他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中行氏所杀。悼公时君权曾有所加强,但也未能扭转局势。昭公以后,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并强的局面,公室的力量显得微乎其微,六卿之间争权夺利变得异常激烈。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剩下的智氏、韩氏、赵氏、魏氏成为接下来故事的主角。
晋灵公的死引出一出有名的大戏——赵氏孤儿。
晋灵公死后,晋成公继位。晋成公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将自己的姐姐庄姬公主嫁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不过一个是国君至亲,一个是大夫之子,也算是门当户对。由于君臣二人成了亲家,晋国内部的硝烟暂时弥散,平静了七年。七年之后,成公死了,他的儿子继位为晋景公,而此刻赵盾已死,赵朔成了继承人。
晋灵公生前宠信大臣屠岸贾,等到晋成公死后,屠岸贾得到了新王晋景公的宠信。毫无疑问,屠岸贾内心深处是深深怨恨赵家人的,毕竟是赵盾导致他可以遮阴的大树倒塌的。而晋景公生性多疑,晋灵公之死让他如芒刺在背,面对日益做大的赵氏家族,晋景公不可能不心生畏惧,于是斩杀权臣,巩固地位成了晋景公的必然之举。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屠岸贾以晋国败于楚国为借口,将战争失利的责任归结到赵家头上,又在晋景公面前搬起晋灵公被杀的旧账。终于给赵家带去了灭顶之灾。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3-27 07:0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赵氏孤儿(下)

在景公的授意下,屠岸贾带领军队,屠杀赵家满门,唯有庄姬公主事先入宫,得以幸免不死。庄姬公主是赵朔的妻子,同时也是景公的姑姑。晋景公虽然指使屠岸贾杀了赵家满门,但是对这个已经怀有生孕的姑姑却不忍下毒手。无论屠岸贾如何要求景公杀害庄姬。景公只是不许。
这位晋景公虽然下令屠杀了赵氏满门,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楚庄王、楚共王先后败于晋景公之手,楚国的霸业就此结束。东方的大国齐国也被景公所败。
屠岸贾因为害怕庄姬肚子中的孩子长大后会找自己报仇,派了两个心腹武士日夜把守宫门,观察庄姬的动静。与此同时,赵家的两个家臣程婴和公孙杵臼更放心不下主母。他们都希望庄姬可以生下个男孩,将来为赵家报仇雪恨。便派人前往宫中打听消息。赵朔生前有言,生子名武,生女名文。不久,庄姬托人带出了一个字“武”。程婴和公孙杵臼大喜,用计从宫中偷出了孩子,并说庄姬生了个女儿,中风死了。
屠岸贾听说此事之后,大为怀疑,他像一只发疯的狼一般,追寻男孩的下落,并且下令:“若搜不出孤儿,全国与孤儿同庚的婴儿斩尽杀绝,一个也不留!”程婴、公孙杵臼不愿意使全国的孩子受到牵连,终于决定用程婴的儿子换掉孤儿。
程婴到屠岸贾处揭发说:“我和公孙杵臼都是赵盾手下的旧臣,庄姬生下孤儿,让人暗中送给我俩抚养。我看到搜查孤儿的布告,特来自首。”屠岸贾急问:“孤儿藏在何处?”程婴回答:“公孙杵臼将孤儿带到首阳山里。”屠岸贾说:“你马上带我去搜查,查出孤儿赏赐黄金千两;搜查不出,砍了你的头颅。”程婴强压满腹悲痛,把屠岸贾一伙引到首阳山公孙同孤儿匿藏处。程婴敲开门,武士们涌进去把公孙杵臼抓住,逼问孤儿下落。公孙假装糊涂回答:“这里只有我这个孤老,那有什么孤儿?”屠岸贾推倒公孙,指挥武士们闯进茅庵搜查,从一个黑暗角落搜出用绣花绸缎包裹着的小男孩。公孙杵臼发疯似地从地上爬起来,散乱着头发,扑上前去抢夺孤儿,并大骂程婴:不守信义,为得黄金丧尽天良,出卖孤儿。并指着屠岸贾责骂:“千刀万剐的屠贼,残害忠良,死无下场!”屠岸贾指令武士乱刀砍死公孙杵臼,倒提孤儿哈哈大笑地说:“好了,好了!我可以高枕无忧了!”猛将孤儿在石上摔死。
屠岸贾回到京城,拿出一千两黄金赏给程婴。程婴流着泪向景公请求说:“告发孤儿是求免去自己的死罪,不是贪图金钱重赏。请允许我将这笔钱用作收殓埋葬赵家老小和公孙杵臼的尸骨费用吧!”景公听了程婴的请求,心中一热,对斩杀赵家满门心中也很内疚,便答应了程婴的请求,让程婴去处理赵家和公孙杵臼的后事。
程婴、公孙杵臼可谓国士,一个为了救助赵氏孤儿,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还要担当奸臣的骂名;另一个为了救助赵氏孤儿,不惜用生命换来屠岸贾的安心。
赵氏满门被灭掉之后,晋景公良心上极不安宁。传说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内,大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不可得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名医!”。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一方诸侯竟然淹死在粪池之中,也算是一种绝大的讽刺吧。
景公死后,传位给历公,厉公也是个昏庸之辈,听信屠岸贾的坏话,不断杀戮排斥忠臣良将。即位不久便被栾书、苟偃等大将杀死,另立孙周为悼公。悼公重用老将军韩厥,按韩厥提供的线索,在程婴家里查访出孤儿赵武。韩厥把赵武、程婴带到朝堂拜见了悼公,并当众宣布这就是当年屠岸贾要杀害的孤儿赵武,更激动地讲出程婴用亲生儿子替换孤儿,公孙杵臼为保孤儿慷慨地献出自己生命的壮烈行为。臣子们听后无不落泪。独有屠岸贾这个奸贼听了韩厥的讲述,吓得软瘫在地。悼公愤怒地站起来,指着屠岸贾说:“不立杀此贼,怎能对得起赵家冤魂!”立即传旨捉拿屠岸贾满门,交给韩厥、程婴、赵武,拉到赵盾陵墓,活祭赵家冤魂。
赵家的封地和爵位都得到了恢复,到晋平公十二年,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赵武以后三世至赵襄子,韩、赵、魏三家灭智伯,三家分晋。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3-27 07:0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三家分晋(上)

晋国自赵盾弑君之后,晋国王室大权旁落,大夫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春秋末年,已经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等到周威烈王时期,晋国的大权主要掌握在智、赵、魏、韩四大家族的手中。而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为庞大。三国尚且纷争,况且是四家,其中争斗难以避免。日益做大的智氏当然想将其他三家吞并。等到智襄子,这种吞并和反吞并的战争白热化了。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智襄子此人似乎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人。当初智襄子的父亲打算立他的儿子智瑶(就是后来的智襄子)为继承人,询问族人智果的意见。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后来事件的发展确确实实证明了智果判断的结果是对的。然而智氏之亡并不可以完全归结为智瑶狂妄自大导致的恶果。
智瑶登位的时候,正值范、中行两家被逐,赵简子专擅晋国大权。这时候的局面便成了四家并立,一家做强。其可能的结果有两种,一是四家平分秋色,维持一种平衡;而更为可能的结果则是一家最终吞并其他三家。事实上,发展到最后,必然会出现后一种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家都不希望最终被消灭。年轻气盛,英勇果敢的智瑶,不可能容忍赵氏一直做大。据《史记》记载,赵简子死于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而智瑶早在晋出公三年,率兵伐齐时就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干。在这次战事中,他亲自出马察看齐国军队的军容军情,观察齐军的营垒,不巧马匹受惊,胡奔乱跑,智瑶临变不惊,说:“齐国的人知道我的旗帜,他们以为我害怕必定返回。”结果,智瑶非但没有返回,而是乘势驱马到齐军营垒跟前,逼近观察一番,才返回本营。临战前,大夫长武子请示先占卜一下吉凶,智瑶却说:“以辞伐罪足矣,何必卜!”信心十足。最后果然在开战后大败齐师,智瑶还亲自擒获齐大夫颜庚。晋出公七年和晋出公十一年,智瑶又两次率师伐郑。数次征讨,他为自己树立起勇武善战的形象,壮大了智氏的势力。
等到赵简子死后,智瑶果断的抓住了时机,将国家的权力从赵氏手中抢了过来,占据主动地位,伙同赵、魏、韩三家瓜分了范、中行两家,进一步做大。这种局面,让晋出公极为害怕。晋出公向齐、鲁两国求援,打算借两国的力量打击士大夫们的势力。结果,四家先发制人,合兵攻打晋出公,晋出公败逃齐国,死在了路上。晋出公的出逃,给了智瑶一个操纵晋国政治的绝好机会。他持立晋昭公的曾孙骄为国君,是为晋懿公。此后,晋国政事皆由智瑶决断。这最关键的一步棋被智瑶抢先。晋国的局势为之一变。智氏开始做大。吞并三家开始被智瑶提上了议事日程。
《左传》中说:“知() 怕贪而愎。” 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逸;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显然史家对智瑶品行的评价并不高。我不否认智瑶确确实实存在一些性格上的弱点,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上还是合乎情理的,只是中国的历史好以成败论英雄而已。我相信智瑶纵有些狂妄,有些傲慢,但是仍可以算作一位英雄豪杰,否则也不会有豫让那等甘心为之效死的国士。
当智瑶顺利控制了晋国后,便开始伺机吞并三家。他首先向韩魏两家要地。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韩康子的家相段规就说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点头称善,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瑶很是满意,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不想给,他的家相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于是,魏桓子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韩魏两家的态度让智瑶很满意,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是赵家了。
可是,赵家的子孙大概是继承了赵氏孤儿的血性,果断的拒绝了智氏的无理要求。智瑶得知后,勃然大怒,便联合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家。表面上看,智瑶是因为赵家拒绝了他的要求而攻打赵家的,但是,即使赵家答应了智瑶的无理要求,恐怕智瑶会找更多的借口,去攻打三家。而我想赵家的主人,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果断的拒绝了智瑶的无理要求。不过,赵襄子显然有些武断,他没有想到韩魏两家竟然会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和智氏一起攻打他。迫于无奈,赵襄子只能出逃。可是,智氏已经把持了晋国的朝政,又有韩魏两家帮助,他可以逃到哪里去呢?
当时的赵襄子应该还有三个去处:
长子城:最近,城墙坚厚完整;
邯郸城:仓库充实;
晋阳城,路途遥远,比较贫穷。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在长子城和邯郸城中做一个选择,而不会考虑又远又穷的晋阳城。可是,赵襄子偏偏选择了晋阳城。
到这里,读者必定会发生疑问,赵襄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这就要归功于赵襄子的老爸赵简子了。赵简子不愧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对于智氏咄咄逼人的攻势,早就做了准备。早在赵简子生前,他就派了一个叫尹铎的人经营晋阳。临行前,尹铎问赵简子:“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之地。”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于利。赵简子则对儿子赵无恤(即赵襄子)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这是赵襄子选择晋阳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作为三家分晋巨头之一的赵襄子,不可能完全生活在父亲的影子之下,选择晋阳,他还有自己的考虑:“长子城墙虽然厚实,但是是百姓精疲力竭修成,现在又要他们和舍生入死陪我守城,怎么可能?邯郸虽然仓库充实,但是都是搜刮来的民脂民膏,百姓又怎么会和我同心?我们还是投奔晋阳,那里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待百姓宽厚,百姓必定可以与我们和衷共济。”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3-27 07: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三家分晋(下)

当赵襄子来到晋阳后,与城中的百姓和衷共济,守卫晋阳城。智瑶则与韩魏两家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然而这是一座民心铸造的城市,很难攻破。于是,三家引晋水,淹晋阳。尽管城市被淹,很多的东西都泡烂了,可是百姓依旧死守城市,没有半点反叛的意思。这就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铸成的城墙永远比砖瓦构成的城墙来得坚固。城墙可以被击溃,民心却永远无法撼动。
孙子兵法说兵贵神速,不仅仅是说行军要快。更深层次的启示是,战争不宜长久,长久必生变故。战场上的纠葛难解时,战场外的斗争便开始了。
眼看晋阳城再有六尺就要被完全淹没,智瑶有些忘乎所以得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亡人国。”这句话,让魏桓子和韩康子心中不安,魏氏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氏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于是二人暗中交换眼色,彼此送了秋波,杀机暗藏。
智瑶对魏、韩两家的动静毫不在意,满以为大功告成,魏、韩二氏根本不足为虑。智瑶的一个家臣郄疵注意到这一细节,向智瑶进言:“韩,魏之君必反矣。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就要攻破,两家之君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大概是害怕赵氏灭亡之后,两家步其后尘。如果出于这样的考虑,那是—定要反的。”智瑶并没有听信郄疵的话,反而将郄疵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当然这也可能是个试探。魏、韩二君当然不是傻瓜,当即矢口否认,智瑶便心安理得的信了,自以为成功在即,只等进城抓赵襄子了。岂料变起仓猝,赵襄子派张孟谈出城,与魏、韩二君联络,相约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智瑶尚沉浸在胜券在握的幻觉中,魏、韩两家已动手杀掉智氏守护河堤的军兵,大水反灌智瑶军,军士救水乱作一团。赵襄子率军出城正面攻击,魏、韩两军侧翼夹击,智瑶的军队大败。智氏全族被诛灭;智瑶被杀,还被愤恨不已的赵襄子将头颅漆为饮器。
这就引出了另一段可歌可泣的千古佳话。
智瑶死后,他的一个门人豫让发誓要为主人报仇雪恨。尤其当他知道主人的头颅竟被用作酒具,那种仇恨更是深入骨髓。他如何可以忍受昔日的主公受到这样的侮辱?
于是豫让开始一而再,再而三的复仇行动。
豫让忍受着恶臭,躲在肮脏的厕所里,就等着给赵襄子一闷棍。可是不知道是豫让的杀气太浓厚,还是赵襄子有未卜先知的能耐(襄子如厕,心动),赵襄子竟然发现了豫让。然而赵襄子并没有杀豫让,而是很大度的放了豫让,并且说:“你是一个忠义之辈,智伯死了,没有后人,他的臣子肯为他报仇,这是贤人的表现。”
豫让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赵襄子这样对他,他怎么会不感恩呢?可是,他同时又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尽管赵襄子对他有不杀之恩,可是智瑶已经先占据了他的心,他此生活下去的唯一意义就是为智瑶报仇雪恨。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他竟然不惜毁掉自己的容貌,吞炭使得自己的声音变得嘶哑。而他所做得这一切,为得就是一句:
“智伯当我是国士,我就该用国士的方法报答他。”
智伯,你当死而无憾,人生得此知己,夫复何求?
不过豫让家的祖坟显然葬错了地方,冒得都是晦气。他躲在桥下,等待着赵襄子的马过来,然后来个一击必杀,可是,就在将要得手的那一刻,赵襄子的马居然歇斯底里的跳了起来,赵襄子果断的做出了判断:
有刺客。
豫让再一次被抓。
赵襄子看着被抓的豫让,他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忠勇的人,让他杀这样的一个人,他实在有些舍不得。
“你以前也和姓范的和姓中行的混过,可是智伯杀了他们,你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
“他们当我是普通人,我就当他们普通人。智伯大人当我是朋友,我就该为大人尽忠!”
“唉,您要为智伯报仇,虽然失败,却因此而博得了美名。我赦免您的罪责,也算是对得起您,可是您一心要杀我,我也只好杀了您。”
“我听说贤明的主子不会掩盖他人的美名,而忠直的臣子要有死名之义。您上次赦免了我,天下人没有人不称赞您的贤明。今天我固然要死,但是我有一个请求,让我刺一刺您的衣服,也算我尽了报仇之义,虽死也可无憾。”
豫让带着无奈和悲情在赵襄子的衣服上刺了三剑,之后,拔剑自刎。
豫让死后,赵国的百姓都为他哭泣,为他流泪。(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成了晋国的实际掌控者。
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幽公之时,晋公室已毫无权威,幽公非但不能号令韩、赵、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见三家之君。公室只保留了绛(当为今山西侯马市之新绛)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二邑,其余的晋国土地全被三家瓜分。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弟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
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
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
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单纯从合法性的角度看,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战国即由此起始。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建立七百余年的晋国自此彻底灭亡。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 本帖最后由 韩江 于 2009-3-27 07:0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诸侯难争

魏桓子死后,他的孙子魏斯即位,也就是魏文侯,魏国的第一位国君。那一年是公元前445年。
魏文侯继承的家业是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韩得到的要少一些。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国,东边是新兴的韩国,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国被紧紧地裹在晋东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东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魏文侯为了求得生存,礼贤下士,最大限度的吸引人才。当时,魏文侯手下聚集了那个时代最一流的人才。他拜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为师,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拜乐羊、吴起为将。当然,魏文侯所以可以聚集到那些人才,这与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也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时代,礼仪崩溃,尤其是到了战国时代,西周的礼仪更是不复存在了。从权威的角度的来看,由于礼仪的不存在,天子,甚至诸侯的权威都被削弱了,但是却更利于人才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天子、诸侯平等的进行交流。而诸侯们,也因为图强称霸的需要,对人才倍加尊崇。魏文侯所以会尊崇人才,固然是因为他有修养有内涵,另一方面与那个时代的特色也分不开。
魏文侯很懂得如何笼络人心。他拜卜子夏和田子方为师。每当经过名士段干木的屋子时,他都会跪在车上俯首行礼。这种举动可能有做作的成分,但是却可以让四方贤士,看到一个尊重人才的国君——况且做作本就是国君应该具备的能力。他曾经和一个山野村夫约定一起去打猎,可是因为下雨,没有法子应约,便亲自去告诉那个山野村夫,说明原因。一国之君能够放下架子和一个山野村夫相约狩猎,已经难能可贵,再能遵守与山野村夫的约定,更显他的人格魅力。
当然魏文侯毕竟也是人,是人就会有脾气。在打败中山国后,他将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之后,他问:“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寡人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这样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仿佛女朋友问你:“我和某某女孩谁漂亮?”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回答说:“你最漂亮。”不过也有那些一根筋的人会说:“虽然她比你漂亮,但是我爱的人只有你一个。”
魏文侯的大臣中就有那么一个一根筋的人,任座站了起来,说:“您得了中山国,不给你的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的君主?”这句话气得魏文侯够呛,大发雷霆。
可是那任座也是个有脾气的主儿,二话不说,快步离座,扬长而去(任座趋出)。这够得上大不敬了,估计可以灭九族了。始皇帝以后,怕再没有如此牛逼的臣子了。
不过魏文侯倒也有趣,生气归生气,偏偏不信这个邪,问大臣翟璜:“你说我是不是仁德的君主。”翟璜不傻,任座那一刀已经捅进了魏文侯的要害,自己要再给他一下,魏文侯非要让他和任座并骨不可。他忙说:“我听说只有仁德的君主才有耿直的臣子。任座刚刚回答耿直,正说明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大喜,不但让翟璜把任座追了回来,还奉为上宾。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魏文侯身上确确实实存在着很多可爱可敬的品质,这些品质,对于人才的归附大有裨益。
国富方能兵强,魏文侯深深懂得这个道理。而要国富,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否则就很难做到国富。当时三家分晋,赵国的得到利益最大,韩、魏两家相对弱小。三家都要发展,都要壮大,彼此产生摩擦是必然的。
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理智的做了思考,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魏文侯认为,魏、韩都是弱国,只能联合起来对抗赵国,才能避免被赵消灭。韩、魏两国任何一国,与赵国联合,都是在与虎谋皮。形势使迫使韩、魏必须联合。那么韩武子提出的联合魏国,消灭赵国,是否可行呢?魏文侯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因为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可能也只能与赵国能打个平手,甚至可能被赵国击败。即使侥幸得胜,也必定会元气大伤,并且,由于少了这种相对的平衡,韩、魏两国必然会继续内斗。
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 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楼主| 发表于 2009-3-2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魏国人杰

在取得了稳定的周边环境后,魏文侯就可以放心的修炼内力。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李悝。
在《资治通鉴》中提到过一个人,名叫李克。他向魏文侯提出了用人的五条标准:
平常的时候看他所亲近的,富贵的时候看他所交往的,显赫的时候看他所推荐的,穷困的时候看他所不做的,贫贱的时候看他所不取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五条标准:
第一,平常的时候看他所亲近的。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的人品,最好的法子,就是看他的朋友。一个人平时与哪些人的交往,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志趣爱好人品。
第二,富贵的时候看他所交往的。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人大有人在。一个人如果富贵了,依旧可以保持平常的交往,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君子。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
第三,显赫的时候看他所推荐的。中国的政治向来时候以结党营私闻名,大凡在朝中有些势力者,都不忘记结党营私,以谋大权。这是政治的一大弊端。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科举制。然而科举制依旧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在朝的高官,所推荐的人才,多为门生故吏,而今社会,此种状况,依旧存在。显赫时,如果还能保持自我,秉公而为,自是君子。
第四,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人穷志短,为求显贵,不择手段,自古使然。明朝就有大太监王振,为了显赫,竟不惜阉割了自己。这等勇气,非凡人所及。君子固穷,但是青云之志不可毁弃。穷而弥坚,方为真君子。
第五,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嗟,来食。”君子不是嗟来之食,所谓贫贱不能移,正是这个道理。
有此五条,足见一个人的人品。
李克向魏文侯说了这五条,魏文侯立刻知道了他的宰相人选是谁了——当属魏成。
事后,另一个宰相的有力竞争选手——翟璜,愤怒得找李克理论,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了!”
李克平静得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
这段话颇有杀伤力。
翟璜,你推荐的人只能做臣子,魏成推荐的人却为帝王师,孰高孰下,还用我多说吗?
翟璜被征服了,从此甘心为李克的弟子。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那么李克和李悝有什么关系呢?据史书记载,他们应该是一个人。这个说法存在着一定争议,因为在《汉书》中,是将李悝与李克看作两个人的,前者是法家,后者是儒家。李悝的著作主要收录在《汉书•艺文志》,其中有法家类《李子》三十二篇,儒家类《李克》七篇,兵权谋家《李子》十篇可能也是李悝所作。在此我们接受李悝和李克是一个人的说法。
战国时代,有三次著名的变法,即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
李悝的变法着重于政治、经济,其主要内容是: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这本书后来被商鞅带到了秦国。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中选者免除全家徭役,并奖给田宅。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魏国的国力大大增强,逐渐开始向中原的超级大国地位进发。当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魏文侯开始考虑强兵的事情了。
魏国山多地少,人口密集,粮食生产勉强维持国内的需求。但是,魏国境内有当时著名的盐产地盐池(今山西运城解池)。盐池产的盐销往周边的国家,获利颇丰,是魏国的重要收入。魏文侯决心用盐业收入建立一支精锐的常备军。这支军队就是著名的武卒。
提到魏武卒,就不得不提另一个人物了,便是堪称一代名将的吴起大将军。
吴起是个性格复杂的人。造成他性格复杂的原因,我只能说是时代的因素。他本来是卫国人(卫国真的是一个出人才的地方,后来的商鞅也是卫国人),在鲁国为官。却因为妻子是齐人,得不到重用,于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以换取鲁王的信任,成为鲁国大将,大破齐军。然而自古以来,树大招风,小人妒贤。吴起虽然战胜了齐军,却成为他不幸命运的开端。
“吴起当初曾为曾参的弟子,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曾参与他断绝关系。现在他又杀死妻子来求得大将的职位。吴起,真是一个残忍缺德的人!况且,以我们小小的鲁国能有战胜齐国的名气,各个国家都要来算计鲁国了。”
打胜仗,也是一种过错,吴起可以说些什么?
无奈之下,吴起只有逃到魏国,在李克的建议下,成为魏国的大将。
可能读者会说吴起杀妻求功名,确实残忍缺德,怎么算是恶意中伤?
我不知道他究竟有无杀妻,我宁可相信史料的本身遗漏了些什么。就他对待士兵的态度来看,他不太像这样的一个人。他做大将的时候,与士兵同吃同住,行军不骑马,亲自挑士兵的粮食。这些足以说明他有一个优秀将军的特质。但是尚不足以说明他的仁心。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我有些无语了。我相信从古至今,除了那位卧薪尝胆的勾践前辈,再没有第三个人肯做这样的事情。
他竟然为患了毒疮的士兵吮吸毒汁。
最让我震撼得不是他为这个士兵吮吸毒汁,而是那个士兵母亲的一段话:
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的儿子一定也会勇猛作战,有一天也会战死沙场,我为我的儿子心痛。
面对这样的告白,吴起可以说什么?他是应该失落,还是应该得意?
是啊,最好的士兵,就是肯为将军忘死的士兵;可是士兵的忘死,却是一个家庭的悲哀。吴起对士兵推心置腹,是用真心换勇气。这是将帅的人格魅力。如此的将军,怎么可能是一个好杀之人?
发表于 2009-3-29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间插句废话:

貌似楼主的战国风云没有连载完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的帖子

这是根据战国风云修改后的版本。
发表于 2023-9-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是真精品。
发表于 2023-9-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江兄是埋没的高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9 14:13 , Processed in 0.03233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