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3580|回复: 13

宋襄公乃小人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天,一位好友与我谈论宋襄公,他说道泓水之战,乃是襄公用西方贵族式战争的典范;这位朋友更对宋襄公赞不绝口,称宋襄公的做法,虽败犹荣,乃春秋时代少见的君子。

我听后不觉哑然失笑,在我看来宋襄公乃“真小人,伪君子尔”,这样的人别说是贵族中的君子了,就算是把他列为春秋五霸,也真是令人讽刺。

看看宋襄公“争霸”历程就知道了。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第一代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爆发了内乱,桓公五个儿子自相残杀,太子昭逃到了宋国,而齐国的竖刁和易牙则拥立无诡为君王。宋襄公早年曾受过齐桓公和管仲的重托,把孝公(即: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齐国的这次内乱正好提供给宋襄公“争霸”的机会。太子昭要求宋襄公为他做主,宋襄公自然不能做视不理,次年,宋国就联合卫,曹,邾等国护送太子昭回国,齐国的一些大臣恐惧,杀掉了无诡和竖刁,赶走了易牙,表示拥护太子昭做齐王,宋军还在南瓦地打败了齐国其他四个公子的军队,至此,稳定了齐国的局势。

这时的宋襄公不由得飘飘然起来,因为曾经是霸主的齐国现在依附了宋国,是宋国帮助了孝公登上了齐王的宝座,那么宋国也应该是一霸了吧?我宋襄公也应该是霸主了吧。正是这种小人得志的心态使得宋襄公自不量力的展开了“争霸”的活动。

他首先邀请了一些小国作为会盟,请了曹,邾,滕,鄫四国在曹都会盟,到了会盟的时候,滕国的国王的态度犹豫不决,于是宋襄公就把他扣押起来以示警告,而鄫国正好迟到了,襄公就把鄫国的国王当祭品杀死,襄公的残暴引起了各国的愤慨。而襄公依然我行我素,为了请齐,楚两国压抑住陈,郑,蔡等小国的愤怒,襄公又在鹿上会盟,邀请齐,楚两国,商议联合诸侯,扩大联盟的办法。请求楚国出面邀请更多的诸候国来会盟,许宋国为盟主,楚成王表面上答应了,并和宋国约定秋天在盂地进行诸候会盟。当时宋国的公子目夷说道:“小国争盟,祸也,宋亡其乎。”

公子目夷的话没错,宋襄公以小人得志的心态,开始争霸,最终将会灭亡,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宋是殷商后代,不是周室宗亲,缺乏政治上的号召力。其二,宋国是小国,军事基础薄弱,不具备与楚国抗衡的能力。其三,宋襄公为人迂腐,忠言逆耳,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人如何能领导宋国完成争霸的事业呢?

到了会盟的日子,宋襄公即将出发,公子目夷对他说:“您的欲望太过分了,大国怎能容忍你这样干?”还劝谏要多带些人马,以防楚国不讲信义。但宋襄公没有答应,果然不出目夷的所料,七国会盟,楚成王就抓了宋襄公,只有公子目夷逃了回来,楚国要挟着宋襄公派大将斗勃攻打宋国;公子目夷在宋国采用了公孙固的建议,登基即位,以安人心,又采取决不妥协就范的原则,坚守宋国都城;楚国三天攻不下城池,损兵折将不少。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就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后来。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朝见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要出兵伐郑。目夷说:“上天已经抛弃殷商很久了,不可冒然开战(宋是殷朝的子孙)。”襄公不顾众人反对,冒然出兵。郑文公知道消息后,求救于楚成王,楚成王答应来救援郑国。

宋楚两军战于泓水,楚军涉泓水北渡而来,公子目夷劝宋襄公趁楚军渡水之时截杀之,宋襄公以为不仁,拒绝;楚军渡过河后,公子目夷又劝宋襄公趁楚军此时尚未排列成阵促袭之,宋襄公又拒绝。等到楚军排好阵势后,宋军发动攻击,结果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却被杀了个溃不成军。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襄公却说“君子不趁人之危使人窘迫,不攻击没有排好阵势的敌人。”公子目夷反驳道:“用兵打仗以取胜为功绩,何必墨守庸人的陈词滥调呢?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干脆去楚国当奴隶算了,又何必与楚国交战呢?”

所谓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在我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因为这场战争的目的根本就是非正义的,当初楚国入侵宋国,公子目夷坚守国土却打胜了,这次宋国攻打郑国本来就是宋襄公想报私仇的目的,师出无名,又怎能是仁义之师?也许宋襄公的所谓的仁义之师的作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宋襄公以小人得志的心态,妄想成为霸主,为了称霸,扣押了滕国的国王,杀掉了鄫国的国君,为了私怨又去攻打郑国,由于轻视楚国,不善听人意见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这样不仁不义,又很顽固不化的人怎能称为君子呢?他不仅是军事上的笨蛋,更是道德上的小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银两 +72 收起 理由
乱剑狂刀 + 7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7-11-1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从别的角度也说过宋襄公,愿与楼主交流

论宋襄公“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宋襄公是否有资格位居“春秋五霸”之列是一个颇值得争论的问题,围绕着这位可爱的君主的话题似乎也会引申出许多探讨。不过作为其一生中最失败的一场战役“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的“不鼓不成列”也是千古来军事上批判的反面教材,毛泽东更是直斥其为“蠢猪似的仁义道德”。
     《左传•子鱼论战》的原文大至如此: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敌人未排好阵列是不能攻击的”,这是后世不断抨击宋襄公错误的军事思想之所在地。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行军篇》中总结前人出一句“半济而击之,利”,敌人渡河过半时攻击,乃明智之举。一切都正与宋襄公相反。一句话,对敌人讲仁义道德愚蠢之极。这也成为后世兵法之无须多言的一条准则。《吴子兵法》、《尉缭子》等军事著作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军事思想。
    但宋襄公一心想要成就霸业,却为何行此可笑之事呢?宋襄公真乃蠢笨、昏庸之君否?倒不妨观其一生中的几件大事:齐桓公死,齐国大乱。宋襄公合卫、曹、邾三国之师,奉世子昭伐齐,一举平乱,奉世子为君。然后便抽师回军,但回军过早,齐国再乱,宋襄公又亲自出师再平齐乱。前有二平齐乱,后又有宋襄公于盂地盟六国诸侯,欲称霸业。虽然被楚劫持未能如愿,但宋襄公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当是不争的事实,说其昏庸倒也绝对不是。
    宋襄公乃商人后代,又爵位为公(此不同于楚的僭号为王,也高于齐桓公等名君的候位,实当时最公爵位的诸侯),从天时讲起,称霸之时机倒也不差。其一心称霸并无过错,只是称霸之心过强,处处采用与其自身实力不相符的用兵之法。
    古之称霸天下以德服四方为正统,欲称霸者皆会效仿先贤所言的德义,当时宋襄公也是这般打算。
    虽然有此为后世批判的战例,但宋襄公并不是一个兵法盲,甚至可以说熟读兵书。他所被后世诟病战术也其实不过是按圣人所传兵法行事而矣。不妨从最严重的“不鼓动不成列”说起。
    春秋所出兵法名著《司马法》卷上首篇的《仁义第一》中有言:“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大意是说,等敌人列好阵行而出击,以表明己方的信义。
    此处兵法正与宋襄公所为相合。先不论此处,倒可看下《司马法》在军事的地位。《司马法》相传乃齐国名将大司马田穰苴所著,以官名命名为《司马法》,虽后世多有怀疑,但大概出于此时代当不假。此书列于宋朝《武经七书》之中,历来被尊为军事奇书,习兵法者不可不知。
  军事奇才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有关于本书有过这样的言论:“周《司马法》本太公者也。太公既没,齐人得其遗法。至桓公霸天下,任管仲,复修太公法,谓之节制之师,诸侯毕服。”便是说李靖认为《司马法》是对姜尚军事思想做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是相当大程度保留着太公当时的军事思想。而姜尚又是在对黄帝用兵做了大量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研究兵法。不出意外,“成列而鼓”当也出自此上古兵家之所传。
事实上,“成列而鼓”也确实让人感受到强烈时代的背景。春秋及后世再不是一战可平天下的时代,也没再出现黄帝、文王这样可以德行服天下的人物,但这一军事思想却流传下来。
  纵观《司马法》全书,满是王霸之言,是王者伯霸天下的兵法而非将者攻城拔寨的兵法,无太公之德又安能用太公之法?宋襄公显然是错估了自己的实力,虽然一心按着圣人的教诲行事,如盟会时轻车前来以表诚意,作战时不击不列之军以表信义,还以圣贤的“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自诩。但其却并不具备用太公兵法的实力,“成列而鼓”只会被斥为“蠢猪”。后世也没有再出现有此德行可对德义平服天下之明君贤圣了,所谓的“成列而鼓”也便沦为一种落后的军事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襄公不仁不义乃三个方面;一,扣押滕国国主,二,擅杀鄫国国主,三,无故发动对郑国的侵略战争。

他的仁义无非就是公子目夷所说:“墨守常规而已“
发表于 2007-11-15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无义战。其实无义的不止是宋襄公。
发表于 2007-11-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当时宋襄公对自己的军队很有把握,而且还想在打赢之前再摆摆酷之类....哈哈哈
发表于 2007-11-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在启蒙那边好像有帖子争论过春秋五霸
不知道宋襄公究竟能不能如历史书所提算其中一个?
发表于 2007-11-16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湖也有春秋五霸争议的帖子,可以翻翻。
发表于 2007-11-16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人欣赏的人物从刘备到曹操,是不是揭示了道德评价的没落呢

殷商遗民最重礼仪,胡适之先生不是考证出儒原本是出自殷遗民吗(虽遭反驳,至少证明殷人有此讲究礼仪仁义的风气),孔圣和宋襄公同样出身殷遗民,何以一定要认定宋襄公的君子之风必定是愚蠢的表现,这是不是按照结果去推想原因的一例呢?

况且春秋之时,周王室成了虚有其表的天下共主,争霸在尊王的名义之下进行,又如何能够说是不义,郑国是四战之地,任何诸侯要想成为霸主,必然要在郑国产生并且激化矛盾,秦穆东出受阻,独霸西戎,晋文楚庄得以成为霸主,又有哪个不曾进犯过郑国,既然在前面评价宋襄公时抛弃了道德标准,而以事功而论,如何在这里又要以道德的名义去谴责呢?这是双重标准吧.

宋襄公是我心目中的君子,只不过不合时宜罢了.
发表于 2007-11-16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五霸有荀版和孟版吧

两个标准不一,还有一个充满争议的郑庄公
发表于 2007-11-1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时候不奸不成雄啊!!!!时代问题!
发表于 2007-11-21 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夫子 于 2007-11-16 12:07 发表
江湖也有春秋五霸争议的帖子,可以翻翻。



没有找到诶……
发表于 2007-11-21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蠢,那个帖里还有你的回帖呢。要不我顶起来。
当然也有碧海的回帖,郑庄公的话题那里也有讨论。
发表于 2007-11-22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万归藏 于 2007-11-21 09:23 发表
蠢,那个帖里还有你的回帖呢。要不我顶起来。
当然也有碧海的回帖,郑庄公的话题那里也有讨论。



八百年前的老皇历了,谁还记得哦

也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吧
发表于 2011-8-2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孫子兵法』當出於戰國中期以後,所以所謂的半濟而擊,並非宋襄公時的常識,春秋時期,諸侯之間雖征伐不斷,但極重禮儀,遍觀『左傳』一書無數戰例,並無半渡而擊的例子,無論是晉楚城濮之戰還是之後的邲之戰,看他們那時的戰法,現在確實覺得可笑,但那是一個時代特徵。
那時候,宋襄公既然想稱霸,就得以德服諸侯,否則就不會率諸侯朝天子,這一點看看晉文公晉悼公就最明顯了,不僅僅是打幾場勝仗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4-26 21:29 , Processed in 0.03591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