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江湖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江湖
查看: 2628|回复: 0

金庸:作为“儒商”的成与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5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时间: 2007-09-30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一泓秋水
金庸与《明报》 张圭阳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一泓秋水
  金庸身上始终笼罩着太多的光环,因此要想看清他并不容易。张圭阳所著的《金庸与〈明报〉》,侧重于金庸和《明报》之间的直接关系,截取了1959年金庸创办《明报》,到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集团荣誉主席的这段时间来研究。尽管作者有心要写出作为报人金庸的独特风采和过人品质,然而,我们只能从书中看到《明报》的成长过程,金庸的形象恰如他脸上挂着的应景式微笑,让人难以捉摸。
  从一家与人集资的小报,逐渐成长为具有稳定发行量,在香港乃至东南亚颇具影响力的大报,《明报》的成长史的确倾注了金庸的努力和血汗。我们也更能从中看到,在资金不足、经验欠缺等各方制约下,要想办成一份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多么不容易。根据作者揭示,《明报》草创之初,曾经用过犯罪和色情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之后,《明报》摸着石头过河,由左派而右派,并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一份知识分子的大报。
  根据张圭阳在本书中的记叙,金庸曾说:“报纸是老板的私器,不是公众的公器。”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商业逻辑。在现实种,金庸也是毫不犹豫地遵循着这一“商业逻辑”。在学者傅国涌的《金庸传》以及其他有关的著作中都曾说到,多位《明报》原来的员工都曾披露金庸苛待员工,压低待遇和报酬的事实。
  而从报人理想的角度来看,金庸较之张季鸾、胡政之、储安平等杰出前辈,也有不同。《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闻名于世,张季鸾、胡政之也确实这样做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公报》港版停刊,当时社长胡政之说:“我们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表现了大无畏的民族气节。他们的努力获得了世人的公认,1941年,《大公报》获得殊荣,被授予密苏里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而储安平的《观察》杂志,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屡次批评国民党当局,最终被封。至今,储安平及其《观察》杂志,仍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从新闻成就来说,张季鸾、胡政之、储安平将成为中国报人永远的楷模。他们关心政治,但是,多的是以新闻为载体为民众而呼。张季鸾、胡政之、储安平从未把媒体看成自己的私器,关注的是公众利益,国计民生,为此不惜开罪当权者;这与金庸把报纸看作“老板的私器”,在商业上左右逢源大为不同。
  或许,我们不该对他过于苛求——但是,谁叫他写了那些豪气干云的大侠并以此自得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江湖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Sitemap| 金庸江湖网

金庸迷QQ群:48569383  |  站方邮箱: jinyong@jyjh.cn

Copyright © 2004-2014 www.jyjh.cn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GMT+8, 2024-3-29 18:43 , Processed in 0.03541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