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1-7-5 14:41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首先说一句:希望看此文的人不吝赐教。可能文章很长,您不一定有时间看完,那么随便看到哪里就评论评论哪里吧,多么尖酸刻薄的言语都没事,最关键的是希望诸位帮着指正指正文中问题,客观错误也好,不同观点也好,文章结构有问题也好,病句也好,详略不得当也好......在此谢谢各位了:dvv 】
   


   武侠小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小说类型。外国人看不懂,也写不出。这大概也是几乎所有武侠小说集都印着“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这句话的原因。
    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曾经说:“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现有的武侠小说是一种娱乐色彩很浓的通俗小说,没必要故作惊人之论,把它说得比高雅小说还高雅。”初看这句话我竟有些“以命相搏,誓死捍卫武侠小说”的冲动,可是一则我并无缘见到陈平原先生,二则就算见到也不想背个“寻恤滋事”的罪名在公安局蹲几天,所以只好暂压一肚子“怒气”,慢慢平静。后来想起,觉得这话说得似也在理,武侠小说本就是力图迎合各种文化心理,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一类小说,它本身的文学价值并不见得比“鲁迅文集”、“莎士比亚剧集”高,但又不得不说,武侠小说另辟蹊径,关上了高雅这扇门,打开了传统这扇门。
    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清代的侠义小说,直至二十世纪以“平江不肖生、顾明道、还珠楼主、白羽”为代表的“旧派武侠小说”和以“金庸、梁羽生、古龙”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不难看出,武侠小说120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漫长艰辛。现在网络高度发达,众多网络写手从社会上涌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武侠小说,并且逐步把武替成仙,即仙侠小说。可是无论时世变迁,朝代更迭,武侠小说内在的根始终未变,这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武术是,仙、魔、侠、道亦是。传统文化更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国人跨不进来,中国人也跳不出去,就像一个不大不小的圈子,围住了一个民族的魂!这是传统文化文的伟大之处,更是武侠小说的伟大之处。
    所以探究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既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高,亦是对一个国家灵魂的挖掘。本文试图承担这样一个任务,无奈作者阅历不足,文笔甚粗,论述中疏漏不妥之处,望一笑了之。
   
传统文化在武侠小说中的表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佛、道、儒三家在无影无形中的渗透。佛教自西晋时期传入中国,虽晚于道、儒的创立,但是其影响却不逊于上述两家。甚至到后来中原武人均把佛教当成本木教派:
   玄慈道:“星宿派乃西域教派,非我大宋武林同道。”…丁春秋咳嗽一声道:“少林方丈此言差矣!说到西域番邦,少林武功源于天竺达摩祖师,连佛教也是西域番邦之物,我看少林派才是西域的门派呢!”此言一出玄慈和群雄都感不易抗辩。
(《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
    佛教传入中原,开宗立寺,其中以少林寺最为出名。少林寺僧人自方丈往下,几乎都会武功,哪怕是烧火打饭的火工头陀,抑或是藏经阁扫地的扫地僧,也各具一身惊人业绩。小说中不出现少林寺则罢,一旦有少林寺,则寺中人无一不是武功高强,佛法通天。
   《书剑恩仇录》中红花会总主陈家洛力闯少林,与大苦拼拳,大癫比剑,大痴打暗器,天镜拼掌法,天虹斗禅机。写少林五僧固是反衬主角之强,但倘若这五僧不是武功佛法臻至化境,也无力担得起反衬主角这一任务。
    《飞狐外传》中袁紫衣(圆性)曾对胡斐说:“这九龙派掌门人实在当得勉强,至于少林武当这类大门派的掌门人我是不敢去抢的。”袁紫衣武功虽高,却也有自知之明,不与少林武当为敌。
    再如《倚天屠龙记》中赵敏手下阿三凭借徒手斩杀少林神僧空性为筹码,欲与武当祖师张之丰过招;《笑傲江湖》中狡猾阴险如左冷禅辈,也不否认少林方丈武功位在天下高手之顶…….
    仅此几例便不难看出佛教对武侠影响之深。当然,这只是武功一面。就性格而言,佛教对中原武人的影响一点不亚于武功。陈家洛大义灭亲,舍妻复明;张无忌力敌六派,血洒光明;萧峰命送雁门,逼和宋辽…不正是佛陀舍身饲鹰的影子吗?周伯通左右互博,童真不褪;谢逊大彻大悟,遁入空门;段延庆知子在世,尘心顿灭…不正是佛家无我无相、一空到底的精神再现吗?“在家人”尚且如此,“出家人”自不必说。一灯大师废五年之功换黄蓉一命;扫地神僧穷一生之力悟佛法无边;顺治皇帝舍天下之大居空山古寺…没有谁否认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更没有谁能否认佛于侠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武如何结合,是每个武侠小说作者都痛下功夫的地方,其中我认为金庸先生做得最出色。传统文化里,就算不说京剧,不说中医,也一定要说诗词。外国也有诗词,可是其内涵的丰富程度远比不上中国古诗:
   白自在诵读壁上所刻注解:“…缦胡二字应当连在一起解释,就是粗糙简陋,缦胡缨是说他头上所戴之缨并不精致,并非说他戴了胡人之缨。这个胡字,是糊里糊涂之糊,并非两域胡人之胡。”温仁厚摇头道:“不然,铣曰,缦胡,武士缨名。这是武士所戴之缨,可粗陋,可精致。应是胡人武士冠上之缨…”
(《侠客行》第二十回)
    中国古诗往往一字之差,意境有别,目的相反。贾岛的推敲之趣,张继的乌啼之辨,都是最好的证据。这也并非坏事,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学武之辈倘若共研一诗,融诗于武,不仅招招儒雅别致,而且招招出人意料:
   那老者提着半截草鞋,站起身来说道:“…这一招是‘哥翁喊上来’(孤鸿海上来),跟着一招‘是横不敢过’(池横不敢过),那就应当是直削,不可直刺。”
(《连城诀》第一回)
    金庸老先生自创的“躺尸剑法”(唐诗剑法)和“侠客行武功”很自然的把诗和武结合起来,即招式按照诗的语言的意境来出,内劲随着作者的情感而发,身法凭着自己的感悟去做。既不是原原本本照搬原诗,也不是模模糊糊乱打一气。当然这种结合同样在书法、音乐、围棋、数术、占卜方面,也是数不胜数。传统文化与武的结合不是两块磁铁粘在一起那么简单,而是面和水一样,融在一起,不分你我。朱子柳打穴的时候,享受草书的狂放,楷书的肃穆,魏碑的刚劲;黄药师吹箫的时候,沉浸于春日和歌,深闺私语,荒山猿啼,深林鸟鸣;木桑道人下棋的时候,陶醉于雁行布阵,黑白寥寥,由棋寓事,看破红尘;郭靖练掌的时候,领悟易经之玄难奥妙,阴阳调和,遂至群侠之首,武学之巅…其实万物之本,大道之源,本是一物,所以也就不应分什么传统文化和武术心法了,原本就是炎黄一脉的精神传承,只是文人,武士有别罢了,一个用脑,一个用手。手与脑的结合,岂非就像吃饭睡觉那样平常?


传统文化与小说人物之间擦出的火花,是武侠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每个小说人物在历史上都有原型,有的甚至只是继承了某个历史人物的某种品质,但是这也是把一个虚幻的人物带进历史的长河,漂流到如今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陈家洛身领江湖第一大帮会“红花会”总舵主之职,手下奇人、能人、怪人、高人应有尽有,势力遍布大江南北,为的只是反清复明,重还汉人一个天下。为此他不惜劫乾隆,闯大牢,履大漠,献娇妻。他一身武功,一身才气,最后却落得在妻子墓前空吟哀诗,当真可怜可叹。
    不过陈家洛的这种行为却正是符合我们中国人传统审美的,中国人主张气节,宁死不屈,忠贞报国。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因符合百姓的传统观念而为人称道。司马迁因为降将李陵辩护,惨遭宫刑,从中也可看出中国人对于外族的鄙夷和对于背叛的愤怒。可凡事都讲个度,超过了,就不好了。清末义和团盲目排外,挟清灭洋,虽也真真正正地与洋鬼子拼上一拼,但是死在其刀下的无辜基督徒仅北京就数十万人,这种不经考虑的、盲目的斩夺外国人,对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是个不小的打击。这何尝不是传统文化的悲哀?郭靖的死,黄蓉的死,是否也是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质疑呢?
    当然,这只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片面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用大义凛然,不用慷慨赴死,照样潇洒不羁,怡然自得的一面。
    令狐冲位居五岳恒山一派之掌门,麾下三山五岳的能人异士不少,更兼得正、邪三派掌门(方证、冲虚、任我行)的赏识,一手孤独九剑打遍天下无敌手,一身少林易筋经浑厚阳刚,一内一外,一虚一实,再经吸星连通内外,三大神功集聚一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偏偏与妻子隐居世外,正值大有作为的年纪,不去闯荡江湖,而是躲在青山幽谷中弄琴吹箫,对月小酌,岂不可惜?
    当然不可惜,这种隐士般的生活方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后来东晋的陶渊明把它推向顶峰。不过这种陶氏隐居的生活亦非君子而不过,其一君子淡漠名利,其二君子懂得赏自然之趣。有些人生来并不想过这种生活,后来经世事洗礼,才悟得这种生存之道,杨过、韦小宝、袁承志都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安逸的生活好像就是“小农经济”的另一个版本,男耕女织,男吹女奏,快乐舒适。这种生活也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或者也可以说传统文化本就是源于这种生活。其中有道家的无为而治,有佛家的出世修行,也有一种来自诗仙李白最佩服的功成身退的思想在其中,还有的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期望和平,渴望融入大自然的思想。侠客们基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选择隐居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如报恩、复仇、义气、死亡,以及对于女性、婚姻的看法等,都深深地影响了侠客们。袁承志的为父报仇,为国雪耻;胡斐的“千里逐凤”(天南),“神交(赵)半山”;刘正风,曲洋的慷慨赴死,摒弃正邪;张无忌的四女同舟,不识张郎……传统文化构成了侠客的基因组合,然后侠客就去行侠,去报国,去拼斗,去隐居,无形中都在遵守着传统文化的每一个细微法则。
    武、侠、小说、传统文化,它们四个之间有怎样交集,我们还要继续探索下去。不过已不是作者精力所及了。本文至此,心中感慨当真应了陈平原先生那句话:“对中国人侠客崇拜心理的形成有了更加切实的理解。”

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1-7-6 16:12

咋没人理ds1775465328

流云似铮 发表于 2011-7-6 19:57

这里面的魂不变,对于故事的情节来说,又有了更多的延伸。诚如那句老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过呢,我是属于那种读书先入为主型的,读过金老的小说,对现在网络层出不穷的仙侠都失去了乐趣。
从“传统文化”下手,倒是挺独特的嘛,不过泱泱大国现在就不曾中断的5000多年的历史可以拿出来炫耀下,不也挺可悲的……

呃,有点扯远了……欢迎楼主常来华山畅谈啊~:asd

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1-7-6 21:24

谢版主。。。
我觉得其实在一篇文章里谈传统文化这么大的题目,有点过了。。
那个点都没说细。。

虚极 发表于 2011-7-7 17:52

我才疏学浅,文学根柢于阁下相比只怕颇有不及,对金庸小说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我的意见,您姑妄听之就好,若有冒犯之处还望多加海涵。

文学一道,以词藻、句式为表,以文意、文理为里。(推衍到武学上,想来就是逍遥派的信条“内力为本,招数为末”了。)阁下此文语言优美,词藻华丽,引证具体,逻辑缜密,语言上的确是上佳之作,换了我是万万写不出如此水平的。以此文的长度看,只怕写作时颇费了一番辛苦,这份耐力我也决计没有。

不过,倘若如旧时的一些文人墨客一般,过于注重骈四俪六的外表,那就难免失却文章的本意了。阁下此文中有一些词句,似有些许斧凿的痕迹,于文意和小说内容颇不相合,更像是为了完美的排比结构而拼凑的。譬如说陈家洛“大义灭亲”,未免牵强(如果从金庸后期小说的观点看,与其说陈家洛忠义,不如说他愚蠢);张无忌“血洒光明”,呃...;木桑道人为人虽然颇为潇洒,“看破红尘”却不见得;顺治皇帝遁入空门,恐怕亦非全然出于对佛法的领悟。

关于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曾论述过的的人着实不少(例如shaolinpai的一篇“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其实这个话题虽然易于论述,但写出有深度、有创见的内容却甚为不易。阁下此文流于浅近,内涵上似显功力不足。(按照梁文道先生的说法,此文颇有“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的意味。)一篇文章纵然用词老套,朴实无华,只要义理深刻独到,就不失为经典作品,反之则造诣虽高,必有不及之处。文章关于佛、道思想与金庸作品的关系,揭示并不十分到位,阁下对佛、道思想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

此外,关于少林寺的一节,“佛法通天”恐怕并不确实,《倚天》中的少林派就是一个明显的反例。(《鹿鼎》中的少林派似乎也不怎么样,不过《鹿鼎》我只是粗读过一遍,认识难免有讹误。)关于少林派武功卓绝的三段,于论述佛法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帮助不大,似宜精简为好。

[ 本帖最后由 虚极 于 2011-7-7 17:55 编辑 ]

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1-7-7 18:54

虚极兄所言及是,我本来对于传统文化并没太多了解,为了完成学校任务才临时抱佛脚的。文章中的东西其实是看陈平原先生的论文的一些观点,拿来用罢了。只是把例子从新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一遍。这都是拜教育体制所赐,现在高中生议论文论点不求新,但求稳,语言下功夫就是高分。。。。
陈家洛大义灭亲,张无忌血洒光明只是为了凑排比而已,力图在最少的篇幅里举最多的例子。
少林寺那个本来是打算写少一些,然后儒,墨道各叙述一些,结果写出来就变味了。
武侠与传统文化一文大约懵一下局外人够了,像虚极兄这种人,只有见笑了。
我力图自己悟出一写东西。。。。结果事与愿违,天资所限了。

萧泣 发表于 2011-7-7 19:59

這個題目起的太大了點 我覺得傳統文化在武俠小說中的滲透往往是潤物細無聲……這就讓人感覺似乎大有可寫 但是真寫出來又總會覺得有些泛泛之談 難以盡表……

老实和尚 发表于 2011-7-8 15:07

回复 7# 的帖子

萧兄说的是,要把这种类似配角的的东西写好,写透,楼主做得的确不够

不识字烟波钓叟 发表于 2011-7-8 18:22

金书中的传统文化除了表观的琴棋书画阴阳五行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儒释道和国人传统价值观的阐述。不过金书很富有现代精神,比如在复仇正邪民族等问题上相对于其他武侠小说作家的创新。

老实和尚 发表于 2011-7-8 20:34

回复 9# 的帖子

碧哥说得有理,金庸主要就是传统哲学的叙述让我很折服,其他的琴棋书画都是表面融合而已,再往深处还是要归结到哲学这块

不识字烟波钓叟 发表于 2011-7-8 20:39

回复 10# 的帖子

慕弟,你的头像比我都能装沧桑ds1775465343

永远的七十四军 发表于 2011-7-14 20:26

楼主说的不错:sftr

血刀 发表于 2011-7-15 18:23

传统文化这个话题的确有点大,而且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应该怎样,是不是应该全盘继承,也不好说。
总感觉金庸小说的本质只是讲故事,一个差不多的模式,一个小子修成正果,途中经历诸般奇遇还有若干美女相伴,而所谓的传统文化呢,只是点缀这个武侠故事的诸多皮毛。
只是金庸讲故事的手法的确一流,一个差不多的模式都可以让人欲罢不能。

不识字烟波钓叟 发表于 2011-7-15 23:19

我感觉金书一大特色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阐述弘扬反思批判,慕弟可以分类系统仔细整理整理。
金庸讲故事确实吸引人,不过我感觉没有固定模式。
毕竟所有传奇故事的结局都是某人修成正果。

乾龍求道 发表于 2011-8-3 23:42

如果说对少林武学的颂扬是因为佛门思维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个人倒是更加认同一个说法:

中国,始终是—

皇权至上!

少林武学得以名扬天下,非是因为达摩,非是因为禅宗佛学,而是因为皇权。

唐代之时,少林僧义助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后受朝廷封赏。

有明一代,倭寇为祸海彊,戚继光、俞大猷等与少林有所往还,亦曾得少林僧兵之助。

武当山一脉能名扬天下,与皇权也有关连。

朱元璋曾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永乐帝也派人寻找过张三丰。

少林武当,之所以名动天下,能在武侠小说中成为魁首,那完全是皇权作崇之故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浅析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