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9-1 11:28

众生觉悟之学:佛学简介


       引子:佛学,大家应该说都很熟悉,但真正理解其内涵者就不像熟悉的人那么多了。此文简要介绍佛学之源流,以期大家对佛学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第一部分、何谓佛教?
       佛教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佛教是指十方三世无量诸佛所圆满觉悟和究竟实践者;狭义的佛教乃特指此贤劫千佛中第四位佛陀也就是释迦文佛即释迦牟尼佛所圆行圆证者——据佛经,相邻的之前过去庄严劫和之后未来星宿劫都是千佛出世,更久远的时间请看佛经。广狭二义互具互摄,一佛所彻觉法即一切佛所彻觉法,一切佛所彻觉法即一佛所彻觉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在此,涉及到佛学(婆罗门教中亦用)中的一个时间单位——“劫”。什么是“劫”?我们先来看一个典故以作为引子。古书中有“沧海桑田”的典故:仙女麻 姑自成仙以来,已经三次看到沧海变成桑田了,佛经中云仙人寿命可达千万岁,故李商隐感叹:“欲就麻 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东坡志林》记载“尝有三老人遇,问其年。一曰:沧海变桑田时,我下一筹,尔来我筹已满十间屋(成语“海屋添筹”即源于此)。一曰:吾与盘古有旧”。这两位神仙的年龄真是久远久远矣。“筹”,简单说就是小木棍,沧海桑田一变迁以一个小木棍来记录,这种小木棍那位老神仙已经堆满十间屋了。另一位也不简单,盘古何人也?开天辟地者也,“吾与盘古有旧”,那还不与天地同寿?但放在“劫”中看,这些神仙都不是长寿者。所谓“劫”,一般的说法是:从人寿10岁开始,每100年增长1岁,直到84000岁,再反过来减少到10岁,如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现在地球人类平均寿命在50-60岁之间,劫初原始人平均寿命为10岁,如此,则可以认为,现在我们处于增劫刚开始的4000-5000年之间,此小劫大约从黄帝到大禹治水之时开始,此时正是全球人类文明的蒙昧期——20小劫为一中劫,80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之中整个大千世界依次经历成、住、坏、空,一成一毁,经历一个大的周期。如此算来,一大劫大约为268亿7680万年。特殊的劫更为久远,比如佛经上说的芥子劫:在一座方圆40里的城市里,全部堆满芥子,天上的人每过一百年下来一次,从这里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这座城里的所有芥子为止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多长呢?芥子的直径约1毫米,即10-3(-3为上标)米,假设其为球形,则其体积为4πr3\3,方圆40里的城边长5000米,假设芥子堆的高度为2000米,则其体积约为πr2h\3,以后者除以前者,再乘以100,则一个芥子劫大约有25*10-20(20为上标,无法表示)年,即25万亿亿年。再如磐石劫:用一件极为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拂拭一次方广四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小劫;每隔梵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广八十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中劫;每隔净居天中的三年拂拭一次方广八百里的磐石一次,直到将其消尽,为一大劫。根据磐石的大小,分别有百里劫、千里劫和万里劫等。阿僧袛劫更大,一阿僧袛为1051(51为上标),故一阿僧袛劫为1061(61为上标)年。但如果我们看了《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里面对不同时间长短的描述之后,就知道阿僧袛劫其实是很短暂的。不过我们要清楚,无论再久远的时间,在永恒面前都是一瞬间,一大劫和一刹那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说透彻了,必须破除和超越时间与空间才是真实境界,在真实境界看,无量劫与一瞬间本性上是平等的。
      就狭义来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成道”,亦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刹帝利种姓。自幼受正统婆罗门教育,精通五明。什么是五明呢?“五明”是印度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声明(声韵、语言、语法)、因明(因:论据,明:智慧,即逻辑学,分婆罗门教正理派的古因明和瑜伽行派陈那简化的新因明。因明学与创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西方逻辑学、以后期墨家和名家为代表的中国名学并称为世界三大逻辑学体系。有人说“东方人不擅长逻辑思维”,如果看了因明学中尤佛学法相唯识学中精微奥妙、纷繁复杂的逻辑论证之后,就不会产生这种想法了)、医方明(医药、养生、体育)、工巧明(工商农林牧副渔书画音乐法律行政占卜咒术等)、内明(佛教义理明澈)。此为大五明,还有小五明,即诗词、韵律、修辞、歌舞、星算。释迦牟尼虽然已经精通了五明,但他追求宇宙真理,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故遍访众师,并于29岁出家修道,先修六年苦行未得,乃觉悟:苦行不是道。当时印度有多种以苦行为解脱之道的外道,如:卧棘、卧冢间、拔发、自饿、自坠高崖、投渊赴火、寂默常立、持牛戒(吃草)等,佛学认为,此乃造苦之因而非出苦之道。乃于毕钵罗树下入定,经七日七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从35岁悟道到84岁涅槃,释迦牟尼49年期间不辞劳苦讲经说法,留下三藏十二部经这些伟大的经典(三藏者,经、律、论也。经,佛祖所说或弟子所说得到佛祖印证者;律,戒律;论,阐发佛经义理之作;又,大乘般若经为第四藏,诸陀罗尼为第五藏;又,佛乘尤其密乘无上瑜伽部经典称为“续”,有接续、秘密、究竟之义),为我们觉悟宇宙的真理,认识社会的规律,明了自己的本性提供了指针,而释迦牟尼的觉悟和修行实践也给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和榜样。释迦牟尼涅槃百年之后,佛教分流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两部又各自分流为本末共20或18部派,称部派佛教,小乘。至公元前后,大乘兴起,一世纪时成为主流。龙树[八宗共主,千部论主,第二佛]、提婆师徒开创的中观派[空宗,倡缘起性空],无著、世亲兄弟开创的瑜伽行派[有宗、相宗,倡一切唯识]依次兴盛。中观的真谛就是以智慧观照,恒持真实本性,中道自由,纵横尽通,无不自在。瑜伽:原出自婆罗门教《梨俱吠陀》,意义是自我调控,佛教采用之,意义是相应,即与真如、与自性相契,密乘多将其修法称为瑜伽,广义言之,佛学的整个修学体系,皆可称为瑜伽。什么是真正的瑜伽?无时无刻不做真实的自我就是瑜伽,所以宇宙或大千世界就是一个瑜伽会馆,如果“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则你的一切行为、一切言语、一切念头,都是瑜伽行,这就叫一行三昧。因此,中观、瑜伽本性不二。七世纪,婆罗门教复兴为印度教,佛教乃顺应世俗,转为密乘。十一世纪,伊斯兰教入印,佛教移至东印。十三世纪,在印度本土消失。十九世纪末,印度佛教复兴。
                                             第二部分、佛教的传承   
       佛教的流传,一般说是南北两传,三大语系。南传是由印度向斯里兰卡、东南亚诸国、云南傣族地区流传的上座部佛教,为小乘。北传是由印度向西北印度、中、日、韩、蒙、越、苏等地区流传的大乘、密乘佛教。三大语系为巴利语系佛教,乃南传上座部,早期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以汉地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期大乘佛教;藏语系佛教,以西藏为中心的晚期大乘、密乘佛教。新近又有西传、欧美语系佛教。
      小乘为自求解脱且自行解脱者,自了汉。大乘为普度一切众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故小乘主要皈依于释迦牟尼,而大乘认为十方三世有无量诸佛,如东方不动佛,过去毗婆尸佛,大通山王佛,西天阿弥陀佛。佛教认为,就其本性言之,则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圆觉经》说:众生本来成佛。
      小乘成就罗汉和辟支佛果,大乘成就佛果。小乘实际上是佛教的初级阶段或暂时的阶段,最终只有成就佛果才是真正彻底意义上的佛教,这就是“唯一佛乘”的意思,故在《坛经》中慧能大师重申说“无二亦无三”,一切其余境界,罗汉、辟支佛、菩萨等等皆为进入最终极境界的过渡。大、小乘只是不同阶段的区分,都是佛法,乃一以贯之,不可以大乘而诽谤小乘,反之亦然;亦不可以自己所宗而排斥它宗,须知,佛不作二说,作二说者,乃诽谤佛法也;亦不可排斥其余宗派,千万慎之。佛法一味,但由于学习者的境界不同,所以就有了差别,可以水为喻,有些人境界极为浅显,所以只能接受一个水分子的佛法,再深一点可接受一滴水,逐次加深,可接受一杯水、一盆水、一溪水、一池塘水、一水库水、一河水、一江水、一湖水、一海水乃至四大洋之水,但一个水分子所具有的水的本性与一滴水、一杯水乃至四大洋之水所具有的水的本性有何差别?能因为你只接受了一河之水就说一滴水不是水或大海之水不是水吗?其他学派则相当于溶解了其他成分的水溶液,虽然溶解了其他成分,但水的本性还是不变。什么是世俗法?佛法与世俗法有什么关系?透彻言之,并不是在世俗的道理之外还有一种道理叫佛法,而是说,所谓佛法就是对世俗法的如实、真实、圆满觉悟,世俗法、佛法本性平等,世间相就是实相,这才是纯正之佛法——《金刚经》言: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曰: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这与一切众生本性与如来平等是完全一致的。
      佛的基本意义是觉悟,分别言之,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义。问题是:觉什么?其实释迦牟尼觉悟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一切佛皆有十种尊号,即:1、如来,意为从如(永恒真实者)而来,乘如实之道来而成正觉。2、应供,应供养的出生死的圣者。3、正遍知,正确普遍觉知一切的大圣人。4、明行足,圆满具足宿命、天眼和漏尽三明者。5、善逝,善于入涅槃者。6、世间解,了解世间的一切,能从世间获得解脱者。7、无上士,至高无上者。8、调御丈夫,善于教化、引导众生者。9、天人师,天与人的导师。10、佛世尊,为一切世间所尊。
      认识一下汉地佛寺最常见的四大菩萨:汉地佛教依据大乘经典,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为四大菩萨。其中,文殊菩萨表大智,意译为妙吉祥,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辅,密教称吉祥金刚,为过去龙种上佛示现,为过去无量诸佛之师;普贤菩萨表大行,意译遍吉,密教称金刚萨埵,为大日如来之继承者;观音菩萨表大悲,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之辅,为过去正法明佛的示现,悲心特深,化三十三种身救度苦难众生,密教称正法金刚;地藏菩萨表大愿,“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常于最苦难之地救度极苦众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即为地藏菩萨所发宏愿。四大菩萨分别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为道场,此即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
                                          第三部分、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中国佛教含汉地、藏传和云南上座部三大系,狭义则仅指汉地一系。在世界各地的传承中,中国的佛教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主流,自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一直到现在,中国一直是北传佛教的中心,特别是公元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灭亡之后,中国堪称为佛教之中流砥柱,因此中国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中国佛教的特点在于大小乘兼备,而大乘犹为发达。一般说两汉之际传入。经应因世道、流布扩展,南北朝时研习义理,形成不同学派[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后期的毗昙宗、成实宗、俱舍宗、地论宗等],后总结印度佛学,乃渐成宗派。进入唐代之后,中华民族不仅在军事、经济、文化上达于全面繁荣,而且佛教亦臻于鼎盛,此时,大乘八宗同时兴盛。所谓八宗,即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和华严宗。先简单介绍一下除禅宗之外的其余七大宗,再专门介绍禅宗。
      净土宗:以专一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特色修法。宗《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阿弥陀经》,称为净土三经,加世亲《往生论》为净土“三经一论”,或再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为净土四经。净土也可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净土乃佛菩萨所成就庄严之境,宇宙中有无量佛菩萨,则亦有无量净土,如弥勒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藏传佛教多发愿往生时轮金刚香巴拉国净土即俗称香格里拉者,狭义的净土尤其汉地佛教多指西方极乐净土。一切净土皆以自心清净为因,即“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密教谓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密咒,是大日如来的别号,亦为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名号的总称,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十方三世无量诸佛;阿为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弥为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为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以三字配真言之三部,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念三部真言;由于一切众生之本性与佛无二,故念阿弥陀佛名号是因他立我,即是念自性性德,净土之本性即是禅之本体,众生之佛性。
      律宗:因宗《四分律》又名四分律宗,修法由戒而生定而生慧终至于三学圆融,李叔同即属此宗。
      密宗:又名真言宗,以执持真言为特色修法,身口意三密相应,倡即身成佛。此处乃汉地大乘八宗之一的密宗,又称唐密,与藏密有别。
      唯识宗:又名法相宗,玄奘创立,大乘有宗典范,宗《密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教典;近代有太虚、欧阳竟无等复兴法相唯识之学;论析心识,最为精微,故心理学界极为重视;因明论证,至为邃密,故逻辑学界亦极为推崇。
      三论宗:因以龙树《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百论》为宗纲而得名,大乘空宗典范。
      天台宗:中国佛教最早的宗派,因其创始人智顗大师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名,因宗《法华经》故亦名法华宗。天台山国清寺为其祖庭,止观修行体系博大严整,义理极圆。三论宗认为一切佛法皆以《华严经》为根本,由此生出一切大小乘经典,最后一切大小乘经典又归摄于《妙法莲华经》——问大家一个问题:《华严经》从何处生出,而《法华经》又归于何处?。
       华严宗:因以《华严经》为宗纲而得名,《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宣讲的第一部经典,被大乘诸宗推为圆满顿教,素称“经中之王”,“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洋洋八十大卷,圆融精妙、宏大庄严、包罗万象、完备具足。一般而言,有三部佛学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除了《华严经》,还有《法华经》和《楞严经》。《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示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开示佛祖出世之本怀乃教令一切众生皆得成佛,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法华经》因此而被誉为“经中之王”;《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法正法住世的标志,有此经在,则众生修习有所依持,不被邪魔外道所惑,故此经被称为“照妖镜”,此经中有佛学最长的、被誉为咒中之王的楞严咒,义理深邃、完备、严整、精妙之至,有俗语曰“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唐代不仅佛学大乘八宗分流,而且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亦相互呼应,三教并荣,呈现为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极为罕见的文化奇观。而中唐之后,汉地佛学的其余各宗要么衰微,要么归于禅宗和净土宗,故禅宗以及净土宗逐步成为中国佛教主流,故之后汉地佛学正宗修法为禅净双修。有永明禅师诗一首可作参考: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第四部分: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说法,手拈金波罗花遍示诸众,众皆沉默不语,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迦叶已领悟心法,便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有一副对联说得好: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世间有三妙:禅师的机用、兵家的奇计和诗人的灵感,而尤以禅师的机用最妙,含摄宇宙万象而自由自在,具足世间万法而真实不二,随心所欲、变幻莫测而圆融之至,妙哉妙哉!
      禅宗传承被称为“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即印度二十八代,中国六代。其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中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当年祖师的师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付嘱祖师曰:禅宗佛缘将尽,你可到东土传承此法门。祖师乃遵师之言,西来传法。时值南北朝时期,初见梁武帝,据《五灯会元》载:(梁武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记,有何功德?”(达摩祖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祖师乃一苇渡江,潜回江北,入北国隐藏,等待传法之人。曾在少林寺后山一石洞中面壁九年,今河南少林寺面壁洞有对联曰:一苇渡江,达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三乘。周总理年轻时代有一句诗对“面壁”的体会可谓极深“面壁十年图破壁”,破壁飞去,得自在解脱是也。二祖当时在少林寺为僧,法号神光——二祖亦为奇人,少为儒生,又通达老庄之学,后得机缘闻祖师说法,乃悟此为无上法门,立誓跟从祖师学道。师为考验其诚心,拒不收纳。二祖乃以戒刀断臂,以示求道之心诚。阿弥陀佛!我中华禅宗之得以流传,全赖二祖此一刀!善哉善哉,二祖可谓大勇猛矣。祖师见其向道之心极切,乃收为弟子。二祖挥刀断臂,心不能安,乃向祖师求教。师曰:将你的心拿来,我为你安之。二祖遍寻心不得,乃明无心之真谛,于是告师曰:吾心已安。祖师乃曰:你智慧还可以,我给你起一个名字叫“慧可”吧。祖师在中华收录了很多弟子,后将衣钵传于二祖慧可。祖师西归前,对众弟子曰:吾将归去,先须择一传承我佛法门之人,你们各呈自己所修境界与我印证。于是众弟子一个一个入室相见,各呈自己修为境界。一曰:以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我皮(此乃口头禅)。一曰:我见妙境,后不复见。师曰:汝得我肉(此乃偶尔见道,如先师所言:如虫御木,偶尔成文)。一曰:四大皆空,五蕴非有,本无一法可得(这大约相当于六祖“菩提本无树”的境界,极其不简单了)。师曰:汝得我骨。慧可入,不发一言,礼拜祖师毕,只依位而立。师乃笑曰:汝得我髓(心)。二祖已经达到行处坐卧,无不自然合道的境界,见性且住性的境界,也就是六祖所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境界,真实而自由的境界。
      二祖之后依次传于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与神秀南北并传,南宗主顿,北宗主渐,后北宗在本土绝[传入朝鲜],被称为“禅门半宗”。六祖后以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为真传,南岳怀让下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下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一花开五叶[达摩祖师之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宋代临济宗又分出黄龙、杨歧两支派,共称“五家七宗”[五枝七叶]。禅宗以临济宗为最盛,故中国汉地有一个说法叫“临天下,曹一隅”,这是就禅宗传承格局说;又说“临济、龙门(丘处机于甘肃龙门创始)半天下”,这是就佛道两大宗之总体格局说——元之后,道教各派别基本上是全真教、正一教二分天下,大致说来,全真教属于出家一派,正一教则是俗家,就总体影响范围说,则为北全真、南正一,其中龙门派为全真教中最盛之派别。通常所言“修真”或“修道”意义上的佛道两大宗,其核心者称为“三宗五密”,佛学之禅、密、天台为三宗——另有念佛法门,净土一系,道家之太极、丹鼎、剑仙、符箓、玄真五门为五密。禅宗传承倡导以心传心,自主自造——瑞岩禅师常独坐磐石之上,自称“主人公”,自己应答,然后曰“常惺惺,以后莫被人骗”。犹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有一则公案讲,灵圳禅师参访归宗禅师,问道:“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汝若真信,过来吾告汝!”然后细声贴耳的告诉灵圳禅师:“汝即是!”——列位,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关键是要觉悟、修行,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人尤其最容易成佛:在宇宙六道众生之中,地狱、饿鬼道中的众生,因受苦太多,根本没有时间修行,而畜生道也就是动物因愚痴而无法觉悟佛学之大智慧,也无法修行,阿修罗嗔心太盛,忙于争斗,修习佛法亦很难,天道众生则是忙于享乐,定力不足,也难以修习佛法,唯有人,苦乐兼备,具有大智慧,是“圣智正器”,而且能够忍受各种苦难,毅力坚强,跳出轮回的愿望最强烈,本身的条件也最适合修习佛法、觉悟真理,故佛祖在最后的《大般涅槃经》中赞颂也可以说是告诫人类“人身难得,犹优昙花”,人生在世,就几十年的短暂一瞬,犹如昙花一现,如果不抓住生而为人的时机修行,则人身一失,万劫不复,沦入生死苦海,再也难以改变命运了。努力,努力,珍重,珍重啊。

[ 本帖最后由 shaolinpai 于 2010-9-1 15:40 编辑 ]

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0-9-1 14:03

看到第一段话,有关劫的运算,我彻底晕掉了,我想就是宇宙也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吧。
对于“五明”,我觉得似乎偏文了一点,理科东西很少。
第二部分说佛法是对现实的觉悟,也就是说,佛法是依存于现实的吗?即佛法不是永恒存在,而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
中国佛教有如此多的分支,其最高境界应该是一致的吧。
我法妙难思,惟有拈花笑;禅心空费解,且听弹指声此对联似有鄙视众生之意。
二祖的一刀使佛教得以在中国传承,辩证来看,若没有这一刀,是否会有别的宗教在中国传承,若有,则二祖有罪也。
人皆可成佛,则成佛之意图,还不是像天道众生一样享乐吗?

慕容筱茜 发表于 2010-9-1 14:13

现在净土宗和和南传佛教蛮受推崇的,网上的佛教群多以净空法师的的讲义当课程,而南传佛教因戒律严,相比末法时期的大乘佛教,也受到了一部分人的推崇。少林派这文很强悍。

慕容筱茜 发表于 2010-9-1 14:27

原帖由 慕容金庸 于 2010-9-1 14:03 发表 http://www.jyjh.net.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看到第一段话,有关劫的运算,我彻底晕掉了,我想就是宇宙也没有那么长的寿命吧。
对于“五明”,我觉得似乎偏文了一点,理科东西很少。
第二部分说佛法是对现实的觉悟,也就是说,佛法是依存于现实的吗?即佛法不 ...

宗教对生命的描述要对科技所言的要长,不过科技对宇宙生命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加长的。

文中佛法和现实的描述,似乎倾向于大乘的说法,令无分别心。

慕容金庸 发表于 2010-9-1 14:36

楼上和楼主都是论佛高手。
我对于佛教的理解仅限于:佛无生死,佛不杀生,佛门广大,佛无真佛~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9-1 14:41

彻底服了,麻 姑惹谁了?也和谐吗?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9-1 14:57

1、佛祖有八十种好,其中之一为:不轻众生。
2、佛学最终达到涅槃,可以认为是永恒快乐,见《大般涅槃经》所说:常乐我净。但此快乐与天道众生不同,天道众生虽然在六道中最有福报,但仍然要受一些苦,天道众生如不修行,仍然不觉悟真理,不免轮回,不出生死,天道众生死后仍然有可能重新成为饿鬼、畜生乃至地狱。涅槃之乐乃彻底觉悟真理之后的真实永恒之乐,不生不灭,不离自己本性。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0-9-1 15:33

有关禅宗部分,可与华山论剑版《武侠小说中三个著名的禅宗公案》互相参照阅读。

七月曼苏 发表于 2013-5-8 17:32

挺有意思呀,少林能不能再开个贴,详细讲讲佛道

shaolinpai 发表于 2013-8-16 20:32

七月曼苏 发表于 2013-5-8 17: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挺有意思呀,少林能不能再开个贴,详细讲讲佛道

我的确有这个想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众生觉悟之学:佛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