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剑仙 发表于 2007-2-7 16:37

[转帖]民国军旅题材影视中的谬误三则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楼主按:</P>
<P>这次依然是闲话别人是非的贴,上次多是挑错字和读音,这次则是挑和称呼。我转贴目的是增长知识,给想了解民国历史的网友和军迷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至于作者对中国军事题材影视剧的讽刺和挖苦,请大家不必介意。</P>
<P>——————————</P>
<DIV >民国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是越来越不敢看了,因为它是越来越走板越来越戏说越胡说了,艺术上依旧平庸且愈加低俗,细节上则无视史实肆意篡改。影片的艺术质量高低,就好比饭菜做的好吃与难吃,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人,还未必能找到一定的标准;而细节的失真与穿帮,则好比吃饭吃出来的苍蝇,对任何口味的人都是难以忍受的伤害。近些年有关民国影视作品中的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硬伤,要是一一列举,怕是用十万字也列举不完,今只捡穿帮最为荒谬,愚弄观众最深,黑白混淆最巨者拆穿之。<BR><BR>关于少帅<BR><BR>说起少帅,许多人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学良。的确,一直长演不衰的少帅戏中,不仅剧名用少帅直接命名,戏中“报告少帅”,“有请少帅”等台词也不绝于耳,就更让人感觉少帅就是张学良的专用代称了。<BR><BR>其实,这其中有两个错误,两个至为荒谬的错误。<BR><BR>第一,少帅在当时不是张学良的专称。“少帅”,即不是一级军衔,也不是专门特指哪一个人的别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高的军衔就是上将。只不过按照前清的惯例,人们习惯称一些较大的军阀为“大帅”,如称张作霖为“张大帅”,称吴佩孚为“吴大帅”,而相应的对于他们的儿子,则往往戏称作“少帅”。在那个群雄割据混战的年代,被称作“大帅”的军阀此起彼落,大帅们三妻六妾,他们的儿子不会比他们的数量更少,少帅自然比大帅更多,至少肯定不会仅仅指张学良一人。西北军阀马麒之子马步芳、皖系军阀卢永祥之子卢小嘉,旧桂系军阀陆荣廷之子陆裕光等,都是当年风流一时的“少帅”。您可别误会,不要以为只有长大成人并带兵打仗了才能称作少帅。不是的。恰恰相反,称某公子为少帅,更多的往往是称那些未成年孩童的。在当年,同时与“少帅”并称的,还有“姑帅”——指军阀的姑爷(即女婿),“舅帅”——指军阀的小舅子和“三帅”、“四帅”——指军阀的弟弟等。当然,出身军阀家庭,子承父业,并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当首推张学良,而更主要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文艺作品的炒作,于是给人一种误解,好象“少帅”就只是张学良。<BR><BR>第二,少帅不可以当着张学良的面称。就象“小姐”一词在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尊卑荣辱一样,“少帅”一词也同样的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内涵。可以这么说,当年人们称“少帅”,与称“姑帅”、“舅帅”一样,更多的带有贬意,而绝对不含丝毫敬仰与爱戴,对于张学良也同样如此。在一些与奉军敌对的阵营中,此称呼则带有蔑视的心理。在当年的京津一带,此称呼还带有仇恨的心理。因为当年吴佩孚直军在当地表现出良好的军纪,而奉军的军纪则极其败坏,人们对这位花花大少并没有半点好感,这和今天一些无知青年包括一些无知导演说到少帅时那种打心眼里流露出的羡慕与崇拜是截然不同的。就象是五十年代的翻身农民和今天的人们在欣赏《白毛女》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心态一样。出于这种心理,人们称呼“少帅”时,都是背地里私下谈论,而绝对不敢当面称呼。<BR><BR>但现在有一些与当年不同的现象是,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剧中人不论是辈份高低、职务大小,都毫不顾忌地称张“少帅”,甚至当面喊叫,似乎这一称呼有着无限的尊敬与爱慕,这就是荒谬失实的了。<BR><BR>实际上,当年在奉军和大帅府里,彼此之间的称呼是很讲究的。一般来说,张的部属只能称他不同时期的官职,如“军团长”、“总司令”等。于凤至、赵四小姐则称他“小爷”。胡若愚、周大文等,虽是极好的慕友,公开场合也称官职,私下则称“汉爷”。张景惠、汤玉麟等少数几位父执,才能叫他“汉卿”。只有张作霖,才可以不分场合地叫他“小六子”。至于“少帅”一称,在大帅府里,就是背后,这样称呼的也不多,因为那些受到张家恩宠的人们在当时绝对不会想到少帅一称会在将近百年以后的今天变成如此的充满爱意。<BR><BR>张学良本人也是最讨厌人们称他“少帅”的。在他自己看来,“少帅”这种称呼,就跟古代的“衙内”一样,会令人们把他看成是依仗父亲权势横行霸道的孩儿辈,或者是阿斗一类的人物。而实际上,他所担心的一点没错。<BR><BR>曾经多年辅佐张作霖,后来被张学良诛杀于老虎厅的杨宇霆,在张作霖已死,张学良成为东北军政最可能的接班人之际,恃前代老臣资格,在与人谈及张学良时,仍用轻薄的口吻称其“少帅”,使张学良感觉受到侮辱,更加对杨不满。杨之被诛,固然不是一句“少帅”惹来的,但张学良对人们称他“少帅”的不满,却是事实。由此可见,作为张作霖时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宇霆,称呼一句“少帅”都会令张不满,其他人特别是张的部属下人们怎么可能敢于当着张的面称呼“少帅”呢?其实,许多当年追随张学良的将领,出于对他的尊敬,即使在多年之后,在与人谈及张学良时,在写回忆文章时,对“少帅”一称,也很是忌讳,一般是不会使用的。只是近些年,一些无知的文人和编导们出于羡慕与崇拜或者其它不为人知的心态,才以夸张的标题和做作的声势,而“少帅”“少帅”地叫个不停。<BR><BR>关于冲锋枪<BR><BR>影视中这方面的错误最多也最显而易见。比如今年公映的所谓的主旋律影片《太行山上》,就有国军官兵手持司登式冲锋枪射击的场面,让人恶心不已。当然还有更恶心的,前几年的也是主旋律的电视剧《长征》中,红军战士手中大量地使用司登式并肆无忌惮地用许多的特写镜头,似乎生怕观众看不清楚,真真欺人太甚也。司登式冲锋枪是英国在二战后期生产的,进入我国是在四六以后的事了。我真不知道导演们是怎么把它用在了三十年代的中国军人的手中的,简直荒谬至极。不过再想一想,电影中三十年代的上海黑帮都可以用上八十年代生产的八五式冲锋枪,也就见怪而不怪了。<BR><BR>你可不要以为这是编导们的幽默,就象某个小品中刘备用摩托罗拉一样,是为了博得观众开心一笑,不是的,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主旋律,是正剧。不过,当你看到戴着厚厚的眼镜的戴着高高的学衔的官家学者们道貌岸然地给该片打下高分并一条一条地说出它多么多么艺术多么多么客观时,你在感到恶心的同时,也必然会感到它的让你绝对笑不出来的另一种幽默的。<BR><BR>中国使用和制造冲锋枪并不比冲锋枪的故乡晚多少。总的来说,在二三十年代,中国还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冲锋枪最多、创造的战例最为辉煌的国家,但那不是司登式,也不是M3,而是第一代冲锋枪的汤姆森和伯格曼。<BR><BR>最早购进冲锋枪的应该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于二二年购自美国檀香山的汤姆森M1921式,共三十支,带一百发弹鼓和二十发弹匣那种。全部装备其卫士大队。陈炯明叛变时,卫士大队奋起自卫,该枪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给叛军以很大杀伤。有一部短片,孙中山开完国民党一大步出会场,孙身边几名卫士肩扛的便是此枪。大约二三年,广东石井兵工厂最先仿制该枪成功,但由于其制造工艺和成本过高,产品并不多。后刘湘川军亦仿制,出品甚多,其嫡系部队曾大量装备,如土城之役时的郭勋祺旅中,每个步兵连均有三个冲锋枪班,火力密集程度可想而知。最大量生产汤姆森的当属晋绥军阎锡山,从二六年开始设立专门的冲锋枪厂进行生产,至中原大战时,其最高月产量曾高达900支。阎锡山对于冲锋枪的贡献极大,他是全世界第一个将冲锋枪普及到全军每个步兵班的。晋绥军每个步兵班一至二支,这一点比制造和使用冲锋枪一直领先的西方军队提前了差不多二十年。 他还是全中国第一个将冲锋枪称之为冲锋枪的。一直到抗战时期的一九四一年,由国民政府兵工署规范的兵器名称中仍然没有冲锋枪一词,而将此种兵器称作手提机枪,冲锋枪一称是在抗战后期才开始的,而阎锡山早在二六年便已使用这一名称了。<BR><BR>毕竟汤姆森对工艺的要求太高,制造不易,相对来说,伯格曼则结构简单,更适合简陋设备条件下的粗工生产,所以,除了山西、四川曾大量生产汤姆森外,各兵工厂和修械所生产的冲锋枪,主要的都是被俗称为花机关的伯格曼。在这方面,北洋军阀比西南军阀更早地开发生产。由其把持的奉天,天津、巩县、汉阳,金陵,上海等各大兵工厂都曾大量生产此枪。北军中的伯格曼迅速普及,特别是高级将领睦队,更是如此。南方军阀生产此枪比北军稍晚,但也很快普及,就连名列末位的四川小军阀罗泽洲师的修械所,就连比罗泽洲还小的福建小军阀郭凤鸣旅的修械所,就连倍尝艰苦穷困的红军根据地的修械所都可以生产此枪,可见其普及的程度?<BR><BR>将冲锋枪成营成团的装备,绝对不是二战时期的苏军首创,中国要比他们早的多。比如张宗昌的卫队旅,比如冯玉祥的旅,都是整营整团甚至整旅的装备,就连川军小军阀罗泽洲部队,也是师有手提机枪团,旅有手提机枪营,团有手提机枪连。实际上,除晋绥军是将冲锋枪每一至二支配备到步兵班外,那时多数军队都是将冲锋枪集中使用的,手提机枪连、营十分的普遍。<BR><BR>在红军时期,也有大量使用柏格曼的战例。朱德在井冈山时期,有一个卫士班,也是每人一支伯格曼,每到敌兵追近,朱便亲自指挥该班狙击追敌。最有名的十七勇士抢渡大渡河时,便每人一支盒子炮,一支花机关,一把大刀的超级配备。在国军的剿匪战报中,也每每有“匪军装备虽劣,但往往集中驳壳、手提机枪猛扑一点,致频频得逞”的字眼,可见那时的伯格曼,当之无愧的该属于明星级的兵器。<BR><BR>如果反映北伐和十年内战内容的影视片中出现冲锋枪,刘湘部队和阎锡山部队,就应该是仿汤姆森,其它别的部队则全部是伯格曼,不可能有其它别的枪型大量出现,出现了就是错误的。<BR><BR>二三十年代之所以大量生产冲锋枪,主要是为了填补轻重机枪的火力空白,冲锋枪更多地勉为其难地充当着突击步枪或轻机枪的职能,川造汤姆森的枪管比原枪长出许多,就体现了这种用意。全面抗战爆发后,各路军阀的兵工厂全部划归国府统一生产,轻重机枪的生产规模提高,基本可以满足前线供求,加之这时国人也还并没有认识到冲锋枪应有的战术价值,冲锋枪的生产便停止了。整个抗战时期,除八路军曾少量生产外,大后方的国府兵工厂并未生产过一支冲锋枪。在美援来到中国之前的抗战中,冲锋枪的使用远远不如二三十年代,当然也有,但很少。<BR><BR>美援来到中国后,又有美制汤姆森进入中国,其型号有M1928和M1A1,并有少量M3。全面内战爆发后,又有加拿大制英式司登冲锋枪大量进入中国,此一时期的冲锋枪便主要是以上几种。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也有少量苏制PPSH41冲锋枪使用。柏格曼因为早已停产,而冲锋枪的寿命又极短,在内战中估计不会再有堪用者了。<BR><BR>对于有万国武器博览馆之称的中国军队来说,特别是对于靠搜集缴获来补充武器的中共军队来说,在他们手中出现什么枪都是不奇怪的,但三十年代的人用四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的枪则真真是“拿起狗来打砖头”的天大怪事了。<BR><BR>大概就是因为司登式与伯格曼都是采用直弹夹从枪身左侧供弹这一特点,我们的大导演们便将二者混为一体了,真真可悲!看了人家的《兄弟连》,再看我们的《长征》、《亮剑》,能不令人害臊!<BR><BR>关于武装带<BR><BR>武装带我也不知道如何定义,但今天并不难见到,只要走在大街上,你看所有各单位大门口站岗的保安,他们多数系的就是武装带。<BR><BR>武装带为军官专用,因旧时军官佩军刀于腰带左侧,为防较重的军刀将腰带坠斜影响军容,故置一肩带右肩左斜地吊住腰带,这加了肩带的腰带就是武装带。后来军常服很少再佩军刀,但武装带却并没有和军刀一起从军官的身上解下,因军人扎武装带比扎腰带更显英武,因而得以保留。<BR><BR>有些人将今天我军用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与外腰带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有肩带而后者没有肩带。还有,腰带有宽有窄,而武装带中的腰带部分全是宽的,如果是扣眼式的,则全部都是双排扣的。国民政府时期的武装带又俗称斜皮带。在当时如果说:这小子有出息,扎上斜皮带了。就意味这个人由士兵提拔为军官了,因为一般只有军官才能有资格扎武装带,而士兵通常只能扎腰带。<BR><BR>中国军人扎武装带始自一九二二年奉军的整军经武。奉军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后,开始实行一系列军事改革,不仅其军事思想,组织编制,军需制度等有别于北洋旧制,就连军服军饰也是另搞一类,其中就有武装带的采用,开创了中国军人系武装带的先河。而关内的北洋直系皖系及西南军阀的川滇粤桂等军系从始至终都采用的北洋旧制,北洋军服又是从日军移植而来,军刀直接挂于内腰带上,故没有武装带的配置。至于电视剧中比如中央台正在热播的《啼笑因缘》中北洋军人系的武装带,还有前几年看到的一部反映李烈钧讨袁的电视剧中反袁军系的武装带,还有正在被许多人热爱着的《亮剑》、《东宁特遣队》中日本鬼子系的武装带等,都只能归功于编导们想当然的臆造。<BR><BR>黄埔建军时,由王伯龄主持的军服设计,也采用武装带作为师生们军常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成为大革命时期很是风光的一个亮点。后来军服虽有改动,但武装带仍旧保留下来,直到抗战胜利后,武装带才在中国军人的腰上解脱下来。<BR><BR>武装带源自西方军队,上个世纪前半叶比较流行,二战结束后基本废止。今天,除朝鲜等极少数国家的军队和中国极多数单位的保安仍旧使用外,军队中已经很少见。<BR><BR>但我们伟大的编导们却不甘心,不管历史上中国军人的武装带是什么时候开始扎的,什么时候开始不扎的,而只凭着好看,就将其无限地前后延长。从辛亥起义的民军到四九年仍旧与新中国对抗的国军残军,都硬性地给他们扎上一条,反正扎了比不扎好看,管他历史真实不真实呢。不仅如此,许多影视中还给压根就没扎过武装带的侵华日军也扎上一条,似乎不这样就显不出小日本的威风和俊美。于是便有了如《<STRONG><FONT color=#ff0000>啼笑姻缘</FONT></STRONG>》中那样的佩着北洋军的肩章,扎着国军时期的武装带,张口闭口“北平”“北平”(北平是北洋军阀灭亡后才使用,北洋时期北京就是北京)的怪物;于是才有了象《亮剑》中那样的戴着不知哪一国的军帽,穿着美式军装,佩着国军抗战胜利以后才有的帽薇和领章,扎着国军抗战以前使用的武装带的怪物;于是才有了象《东宁特遗队》那样的不知穿的是哪一国军装的日本鬼子。<BR><BR>说到这要顺便说一下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陆军)军装。国军军官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取消了武装带,军官常服采中西结合式,是在中山装的基础上,肩部加有肩袢,腰部则多了一条类似风衣那样的布制腰带,有点象猎装,但领口用风纪扣封口而并不开领。我不会贴图,要是会贴图就简单了。这么说吧,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军官常服,一个最大的特点,第一是取消了武装带,第二是军常服上衣不开领,而且压根就没有过开领。<BR><BR>抗战后期,接受美援后,曾有美械装备的国军,但那只是武器,并不包括军装。不错,在远征军,驻印军等少数部队中,曾有过美式夹克,美式皮鞋和英式钢盔少量的供给中国军队,但从没有过美式开领的军常服供给中国军官。老电影&lt;战上海&gt;中国军军长邵壮所穿的美式军用夹克,即为抗战后期美援军服之一,在国军中确有此种情况,但数量极少,而且那只是夹克。当然也可能会有在华的美军顾问将自身军装作为礼物赠给要好的中国军官,或者个别留美军校学员由美国穿回,然后在非正式的场合偶尔穿一下摆酷。但不管哪种情况,绝对都是风毛麟角,一千人中也难找一个。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国军军官从上将到少尉,不敢说百分百,但至少百分之九十九一直穿的就是国军中式军服。<BR><BR>但电影中电视剧中却又是一番景象了。大概是从文革后期的一部由王心刚主演的电影《侦察兵》开始,银幕上的国军军官穿上了开领的象是二战时的美式军服又象是现在我军正在穿着的夏常服那样的军装。七十年代末又有一部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紧随其后,那里面的国军也全部是这种装束。不过这时好在还没扎武装带,给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军扎武装带是后来导演的再创造。再之后便以讹传讹一窝蜂似的在电影电视剧中普及开来,这原本不伦不类的军装于是被许多人误认为就是那一时期国军的标准军装了。实际上这都哪跟哪呀?<BR><BR>你仍旧不要以为这是导演们故意的搞笑,不是的,人家仍旧是正儿八经地教育电视机前的观众并使他们同样正儿八经地相信,那时的军装就是这个样子。<BR><BR>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至少对于电视机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观众来说是这样。<BR><BR>从电影电视剧中学习历史,已经成为许多人包括许多导演最便捷的功课,而它所造成的危害也正由此通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们的驻地歌乐山,正好与当年著名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白公馆、渣滓洞为邻,由于这个题材热门,与此有关的电影电视剧便屡拍不止,官兵们便经常地被派去充当群众演员过一把戏瘾。我就有机会曾向一些导演指出过服装道具的失实,可人家很是礼貌很是坚定地说:“您搞错了,您看某某电影某某电视剧中的国民党军官,不都是这么穿的吗”。还不仅他们这么说,连我身边的战友也帮着他们这么说,驳的我无言以对,只好灰溜溜走人。<BR><BR>《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公映后,我以为我们的军事片大编导们肯定会羞的钻到耗子洞里不敢出来了,但实际上人家的心理素质根本不象我想象的那么脆弱,人家照样对着娱记们的镜头大言不惭地说我是最棒的,照样微笑着对蜂捅围堵的影迷们象圣主布恩一样地签字握手。<BR><BR>谁来救救中国的军事影视!</DIV>

www.138562.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К彩| 六合投К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К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小剑仙 发表于 2007-2-8 10:49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在傻儿司令第一集里,日军居然动用<STRONG><FONT color=#c40001 size=4>69式主战坦克。</FONT></STRONG>

www.138071.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②彩| 六合投②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②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amm 发表于 2007-2-8 13:04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哎呀!我算知道了!</P>
<P>大侄子呀!原来你从小就看《傻儿司令》,怪不得......现在......</P>
<P>后天教育很重要的啊!!!</P>

www.138835.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F彩| 六合投F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F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amm 发表于 2007-2-7 17:32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看钱雁秋版《神探狄仁杰》中,小胖胖梁冠华微笑着缓缓说道:“你这么说,倒也符合逻辑”的时候,我都惊了......</P>
<P>此后还有,罪犯对梁说:“狄大人不是太幽默了吧?”,梁怒喝道:“恐怕是方大人太幽默了!”</P>
<P>......无语了!</P>
<P>到了第2部,他的手下,更是动辄“逻辑”个不停.......</P>

www.138537.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2彩| 六合投2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2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小剑仙 发表于 2007-2-7 19:49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呵呵,在历史上狄公是判案高手,不是破案高手,而且判案是在他当地方官的时候,他当宰相之后,就不接触刑狱了。狄大人的特点在于他的刚直不阿,他在高宗面前救下了权善才,在武则天面前救下了李楷固,这都是他的贡献。</P>
<P>最近看了《铁将军阿贵》,此戏更离谱,把阿桂改成阿贵不算,还把阿桂演成斗大字不识的文盲,我就纳闷了,阿桂可是阿克敦的独生子啊,与刘墉一样出生于书香门第,他不仅善写诗,字也写得不差,虽然比不上和珅,但在满人之中,他文采也算数一数二了。电视剧把他胡搞成什么样了。在历史中阿桂与和琳是好朋友,但电视剧中两人却是死对头和情敌,太颠覆了。</P>
<P>对一般的观众来说,这些批评是不必要的,这些批评也不会限制编导们继续胡编下去的,而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迂腐”的批评还得继续,懂行的人都会觉得这简直是愚弄人嘛。</P>

www.138950.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ν彩| 六合投ν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ν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碧海潮生 发表于 2007-2-8 09:15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小时候看傻儿司令(民国确有此人),忽然远处似乎有辆公共汽车,还是90年代的款式,鄙人惊呼,中国汽车业这几十年是在大踏步的向后退啊</P>

www.138651.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③彩| 六合投③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③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太平公主 发表于 2007-2-10 22:42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P>梁写《七剑下天山》,明珠还是粗人一个呢,这怎么说。</P>
<P>纳兰公子他爹是半文盲。汗~~~公子还真是奇才~~</P>

www.138603.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彩| 六合投☆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沙田少年 发表于 2008-7-8 08:32

本帖最后由 地富反坏右 于 2015-9-10 19:40 编辑

想不到,還有如此高人,學習了!!!

www.138363.com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o彩| 六合投o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o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民国军旅题材影视中的谬误三则